第十二章 朝議 (下)

bookmark

朝廷的權力鬥爭,從有了階級之分之後,就一直是歷朝歷代在管理上最大的問題。

後世的那些公司領導,爲了一點小小的權利,還鬥爭的你死我活,更別說管理一個龐大的國家。

由此衍伸出來的巨大利益和人生抱負的實現的價值,是所有人都不能放棄的。

但是往小了說,這就好比一家子,皇帝就是男主人,大臣就是女主人,不是東風壓倒西風,就是西風壓倒了東風。

哪怕夫妻再恩愛,在維護屬於自己的利益的時候,也不會相讓。

這份《大明朝廷議事法則》很明顯就是朱棣拿出來規範朝議的,這些是大臣們能接受的。

但是其背後蘊含的深層次的權力爭奪,利益爭奪,卻是大臣們不能放棄的。

哪怕如今的朱棣獨斷專行,這十幾年的皇帝當的爲所欲爲,但是該爭的時候還是要爭,不能連抗爭都沒有就放棄。

如果是這樣,不要說他們自己過不去這個坎,就連朱棣也會瞧不起他們。

沒有任何一個能幹的皇帝會害怕大臣們搶權,因爲這代表着大臣們有有自己的思想。

一個朝廷,所有人都是應聲蟲,那纔是真正的危險。

所以朱棣明知道蹇義的話就是對自己的挑釁,對這份制度的不滿,卻依舊會讓他把話說完。

而且,他也不介意在某些無關緊要的地方做出一些讓步,對他們的行爲表示鼓勵。

通過剛纔的觀察,他就已經發現,如果說文臣們對這份法則是心不甘情不願,但是武將,勳貴們絕對支持。

蹇義深吸了一口氣,儘量讓自己的聲音顯得平穩一些,開口道:“臣方纔只是粗略觀閱了一遍法則,這份法則在規範廷議過程一面,確有很有效的作用,避免爲了一件事,無休止地爭吵。但是將所有文武大臣限定在特定的範圍內,這就等於是自斷手足,自閉耳目。滿朝文武大臣,無不是熟讀詩書,史記之輩,皆是治國大才。可如果從今往後僅限於一目一綱,豈不是大材小用?”

朱棣笑了笑,開口問道:“愛卿乃治國大才朕知,可你會建房子嗎?”

“臣不會。但臣能知道這房子建的牢不牢固,好不好看。”

這就是這個時代文人的正常邏輯,我雖然不會,但是我比你有才,我就是比你牛掰,然後你就要聽我的。

你會建房子沒什麼了不起,你會領軍打仗也沒有什麼了不起,你會造槍炮也沒有什麼了不起。那些都是末節,只有書裡面的知識,做人的大義纔是主要的。

朱棣嗯了一聲說道:“每個人都有不同的觀點,當每個人都有不同意見的時候,這工匠豈不是連房子都不建了?”

蹇義回答道:“當非如此,意見不能統一,真理才越辯越明。……縱有不諧,最後也有陛下親裁。”

“若每件事都要朕來決定,滿朝文武大臣要來何用?”

蹇義也很清楚,朱棣這是在偷換概念。但是最近一段時間,爲了南洲利益,今天又爲了太孫帶回來的銀子,一直爭吵不休,讓皇上有些厭煩了。

他開口辯道:“臣等站在這裡的作用,一是替陛下將恩澤廣施天下,二是讓陛下在做出決策之前,知道爲何要這樣做,這樣做的好處是什麼,目的是什麼。臣自知這些時日陛下失望,但萬般事務總有塵埃落定之日。”

朱瞻基在一邊聽的連連讚歎,他當然不是贊同蹇義的所有話,但是他對大臣的定位的確很精確。而且此人的思路和智慧都是非常厲害的。

如今的大明的確沒有分工明確的基礎,因爲專業人才不夠。

一個國家的發展基礎絕對不是底層不識字的百姓,而是有知識基礎的人才。

這個知識不一定是儒學文才,可以是數學人才,可以是工匠,可以是物理學家,甚至可以是賬房等等,只有他們的研究,他們的發明,他們的改進,纔是推動社會發展的重要基礎。

但是大明現在根本沒有這麼多的專業人才。

一千多年來,儒家對其他行業的大力壓制,導致了國家的治理只能靠嘴炮,只能靠過去的歷史經驗。

這也是東方在兩千多年的發展過程中,基本停滯不前,一個又一個的朝代更迭,卻形成一代又一代的循環的主要原因。

儒生講究的博學廣才,雖然這個博,這個廣只限於儒學的範圍之內。

他們對什麼事都有隻知道皮毛的經驗,卻不知道這些知識體系背後的形成原因,更不知道該如何拓展。

不,他們根本不允許拓展,只能向古人學習,古人就是神,就連懷疑古人錯了都不行。

任何改變都是對信仰的褻瀆,對古人的不敬。

因爲,他們也想成爲“古人”。

就連朱棣這個皇帝其實也是這樣,他現在要西征,爲的就是一個身前身後名。

但是現在,爲了解決問題,他毫不客氣地說道:“那要拖到什麼時候?難道僅僅爲了一些銀子的分配,你們要吵到明年?你們誰有夏尚書精通賬目?你們誰有夏尚書對大明的財政瞭解?你們誰有夏尚書更能清楚大明哪裡更需要銀子?但是爲了一己之利,或者說爲了一個部門的利益,卻忽視了大明的整體利益!在你們看來,到最後你們相互妥協,各自分到一些銀子,明年的公費更寬鬆一點,就是好的。但是對朕來說,對大明來說,這卻是最大的浪費!”

話說到這個份上,就連被朱棣維護的夏元吉這個時候也覺得羞恥,他跪下俯首道:“陛下,都是臣無能……”

“平身……”朱棣嘆了口氣,就坡下驢道:“此法則是必須要推行的,不過蹇尚書你的意見也很中肯,將大臣們限定在一目一綱,確有些因噎廢食,朕可允許凡在大朝會期間,大臣仍然有建議之權。”

這是一種妥協,不讓現在的大臣們說話,那比殺了他們還要嚴重。他們存在的意義就是諫言啊!

除了像夏元吉這樣當了十幾年戶部尚書的,像宋禮,吳中這樣原本在年輕時候研究過修建築,修河渠的,大明哪有那麼多的專業人才?

就連吳中這個“建築專家”,因爲有功,晉升刑部尚書。而他這個工部的專業人才,到了刑部,連案卷都不會看,更別說斷案了。

在工部尚書之前,他還擔任過北平布政使,大理寺右寺左少卿,右都御史,資善大夫,然後纔是工部尚書。

就在永樂十五年,朱瞻基出海的那一年,也是他擔任刑部尚書的第二年,整個刑部沒有判決一起死刑。

一個超級大國的執法機構,竟然沒有判決一起死刑,這恐怕是整個歷史上都沒有的。

朱棣爲之大怒,差點要把他削職爲民,後來把他叫來大罵了一番,他才含淚將幾個罪大惡極的犯人判了死刑。

而他卻在民間獲得了“愛民如子”,“活菩薩”的美譽。

以他建築專家的身份來說,他最適合的就是工部的官員。以他心善的性格來說,刑部尚書根本不適合他。但是他這樣的外行,偏偏坐在了刑部尚書的位置上。

而像他這樣的人,整個朝廷比比皆是。論起專業來,除了太醫院的醫生,工部的工匠,刑部的捕頭,這個國家幾乎沒有專業人才。

所有人擔任不同的官職,唯一需要做的,不是加深自己的專業素養,而只是看前面人怎麼做的,然後照葫蘆畫瓢。

朱棣一開始也不覺得有什麼錯,但是跟朱瞻基就專業問題需要專業人士來處理進行了幾次討論,才發覺這裡面的好處。

但是關鍵問題還是,根本沒有需要的人才。還有一個問題就是,選拔制度的問題。

那些內監的財會人員,甚至大商戶家裡的賬房,隨便哪一個出來,恐怕都比戶部一大半官員要強。

那些官員除了飲酒作樂,拉攏關係,揣測上意,許多簡直都是廢物,他們離開了小吏根本連本職工作都做不好。

但是偏偏是他們身居高位,坐享其成,還要指點江山。

現在,朱棣妥協,同意大朝會上給他們這個機會。

不讓他們指點還不行,因爲他們就剩這點作用了。

這看似一件小事,卻涉及到整個國家的方方面面,從教育制度,到人們的意識,都需要改革。

這可比朱瞻基研究內燃機,推進工業革命還要難的多。

而這個時候,諸位大臣看到朱棣“退讓”,心裡也舒服了起來,臉上一個個輕鬆了許多。

這幸虧是朱棣,哪怕就是朱瞻基登基當了皇帝,想要讓大臣們輕易讓步,也是不可能的。

因爲朱棣用幾十年的時間殺了無數人換來的“尊重”。

蹇義臉上也輕鬆了起來,面對這樣一個強勢的大帝,想要爭權,還不能得罪他,要吹捧他,蹇義也難啊!

蹇義一躬身,這才又說道:“朝中大臣大多並無私怨,卻因爲朝政分歧,導致水火不容。故此法則限定就事論事,乃是明政。只是若當時的決定是錯誤的,難道就不能反悔了嗎?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有過改之,無則加勉’,有錯誤當應反悔,改正,而不是不聞不問,掩耳盜鈴。”

朱棣覺得寒氣入侵,自己的膝蓋疼的厲害,用手捏着疼處,吩咐道:“給朕加一個火盆來。”

王彥立刻讓人安排,他這才又說道:“舊疾復發,朕無心辯論。就由瞻基替朕與愛卿駁論一番。”

蹇義看了朱瞻基一眼,才向朱棣躬身道:“遵旨……還請殿下以教。”

朱瞻基回頭看了一眼朱棣,見他輕輕點了點頭,面色不太好,顧不得擔心他的身體,起身跟他回了半禮才說道:“蹇尚書方纔可能沒有看清後續的細則,……朝廷凡是做出的決議,都必須嚴格遵守,維護朝廷的法統。所以纔不讓一些人老調重彈,但是並不是就代表明知道是錯的,還要將錯就錯。凡是一件決議,在跟大明律形成了衝突,或者是已經變的不合時宜了,都可以提請修改。”

蹇義點了點頭,又說:“縱觀法則全文,一環套一環,形成了一套嚴密的規則。但是,正因爲太嚴密,導致了主從不分。平衡是朝堂穩定的基礎,但是一味的平衡,卻讓諸位大臣找不到自己的位置。”

這又是儒家經常用來自圓其說,凸顯自我價值的一套。

前面他們要求每個人都有建議的權力,不能限制他們只能在職權範圍之內纔有權力。但是現在,因爲在其中找不到重心,凸顯不了等級,他們又不依了。

朱瞻基笑了笑,故意說道:“蹇尚書,如果不允許其他人對自己的工作指手畫腳,豈不是更好?”

蹇義立即說道:“殿下此言謬矣,這不是跟怕噎着就不吃飯是一個道理了?我們不能斷絕言路,這天下是天下人的天下。但是又必須建立明確的規則,才能讓所有人找到自己的位置。”

朱瞻基笑道:“孤當然知道,只是跟蹇尚書開個玩笑,蹇尚書未免太沒有幽默感了。”

朱棣一下子沒有忍住,撲哧一聲笑了出來。朱高熾不滿地瞪了朱瞻基一眼,輕喊了一聲他的名字。

許多大臣也是忍俊不禁,只有蹇義一副懵逼的模樣。他可沒有想到,在這嚴肅的朝堂,會有人跟他開玩笑。

朱瞻基笑道:“孤用縝密的邏輯思維,建立了一套完整的規則,你以爲孤會忽略這一點嗎?之所以會出現這樣的情況,是因爲孤與皇祖父都想給你們更大的權力,更大的空間,讓這件事變的更加符合你們的期待。”

雖然覺得事情似乎不該是這樣的,這不是他期待的答案,但是蹇義因爲不瞭解朱瞻基,所以根本猜不透朱瞻基的心思。

“殿下此言怎講?”

朱瞻基向前走了一步,手扶着有些冰涼的漢白玉雕的護欄,摸在了一顆龍首之上。他居高臨下地看着比自己矮了二十釐米,又站的比自己矮了半米多的蹇義,又將視線在一片人頭的大殿中掃射了一圈。

許多大臣登時都感受到了一種巨大的壓力,蹇義感覺,只有在面對憤怒的朱棣的時候,才感受過這樣的壓力。

朱瞻基大聲說道:“因爲皇祖父不會來做這個平衡者,整個朝堂的平衡,需要你們自己來平衡。整套法則,雖然是由我撰寫,皇祖父發起,但是,誰來推行,如何推行,需要你們自己來安排。你們今天回去之後可以好好地看一遍整個法則,然後在臘月二十八封印的這一天,要給皇祖父一個人事安排結果。如果超過了這個時間,那麼皇祖父會直接指定各項議事人選。”

臺下登時一片譁然,衆人都有一種石破天驚的感覺。從古至今,雖然大臣們一直在跟皇帝爭權,但是從來沒有想過皇帝會直接放權。

蹇義卻越發有些疑惑了,不該是這樣。既然是用這套法則來限制他們,雖然他們爭取了一些權益,但是這畢竟是給他們套上了一個枷鎖。

可是現在,太孫竟然直接說,這套法則由他們自己推行。這樣他們跟以前似乎沒有什麼不同啊?

不對,枷鎖如果是他們自己套上的,以後違規了,皇上自然輕饒不了他們。

還有……

蹇義立即又打開手裡的法則,注意到了自己剛纔忽略的一個角色,那就是主持辯論的議長。

他原以爲,這個角色是皇上來擔任,但是現在,如果按照太孫的意思,是要讓他們自己選出來……

今天臘月二十四,距離臘月二十八還有四天,四天的時間,想要讓朝堂的數百大臣,選出這個人,豈不是要鬧翻天了!

四天的時間,如何夠所有的大臣達成妥協?

不要說其他人,蹇義作爲大臣之首,如果皇上不充當這個角色,那他一定要得到這個角色。

可是其他人呢?他們就真的願意繼續看到自己壓在他們頭上嗎?

想到這裡,蹇義登時覺得這平靜了十幾年的朝堂,恐怕不是那麼好控制了。

這是正大光明的陽謀,是皇上在分化大臣們的鐵板一塊。

不,是太孫……

他看着上方笑的燦爛的朱瞻基,心裡忍不住有些佩服這個太孫了。

沒人願意成爲棋子,可是避無可避,更不能避。

哪怕爲了那渺茫的希望,他也不希望有誰越過自己去,成爲以後朝廷大朝會時候,名副其實的第一人。

雖然這只是個虛銜,卻是無數大臣夢寐以求的最高榮耀啊!

他忍不住想到,在胡惟庸之後,難道朝廷又要重新設立丞相一職了嗎?

他又望向了高高在上的朱棣,看到朱棣溫和的笑臉,他越發覺得有很大的可能。

這個議長絕不能落入他人之手……

朱棣是真的開心,他跟朱瞻基商議了許久都沒有想好到底現在就常設一個議長,還是由六部堂官輪流擔任議長。

最後朱瞻基提議乾脆就讓大臣們自己選擇,反正兩種方案都寫在了最後的備註裡……

當然,現在還是試驗期,如果以後條件成熟了,常設議長職位了,那時候肯定會增添許多限制。

現在不管是輪流擔任,還是一人常任,都是一個名分,沒有任何其他方面的優待。

這個議長唯一的權力,就是以後能主持大朝會期間的秩序,維護議事規則。

二桃殺三士,這比那更狠,朝中第一人可是所有有資格的大臣都無法抗拒的誘惑。

看到這一幕,朱棣很開心。一個簡單的誘惑,就能讓鐵板一塊的大臣們四分五裂。

更重要的是,等他們冷靜下來,將這套議事法則推廣開,會發覺,自己已經用枷鎖把自己限制了起來,根本無法掙脫。

從這一件事,朱棣也能清楚他的那套改革方案雖然太激進了一些,但是裡面一些條件成熟的建議,其實也是可以拿出來的。

他都已經六十歲了,還有什麼想不開的,現在就當是爲瞻基鋪路了。

但是那些改革太驚人了,他還沒有研究透,就是要試着改,也要等他研究透了再說。

這個時候,朱棣開口了。“今日關於現銀分配一事,暫且擱置。夏元吉……”

“臣在。”

“朕要你統計朝廷各部自永樂十年以來每年撥銀的數據彙總,歷年各部欠款彙總,歷年各地稅賦彙總。朕明日就要。”

“是!”

朱棣又面向羣臣說道:“雖然太孫帶回來了不少金銀,但朝廷歷年虧空不少,朕也要開源節流,以防天災人禍。但不可不嘉獎。故此,朕會讓戶部查閱歷年各部消耗,以近三年爲準,取均數,然後各部經費增加兩成,各部一視同仁。另,凡朝廷所屬從九品以上官員,皆多補一月俸祿,普天同樂。”

“陛下聖明!”

朝堂之上,數百大臣無不歡欣雀躍,多發一月俸祿是私利,雖然京城居大不易,但是許多人不在乎這點錢。

主要是各部的辦公經費一下子比往年增加了兩成,這一下日子就要過的鬆泛的多了。哪怕是最冷的衙門,也不怕日子難熬,下屬指點了。

王彥得到了示意,大聲喊道:“有事起奏,無事退朝……”

朱棣一下子快刀斬亂麻,把分銀子的事就給處理了。原本大臣們爭了半天,現在不爭也有了,自然沒有意見。

這當然是國庫豐足,要是沒有銀子,各部的爭吵不會停,朱棣也不可能一下子就能讓所有人滿意。

大臣們覺得不必爭了,這個時候他們更關注的是手裡的議事法則,這可是關係到今後朝廷大局的重要政策。

現在也巴不得趕緊退朝,回去好好研究一番這個法則。

連喊三聲,無人答應。王彥又喊道:“退朝……”

這個時候,一衆大臣紛紛彎腰鞠躬。“臣等恭送皇上,吾皇萬歲。”

萬歲這個稱呼自古就有,但是在有史記載成爲皇上專用稱呼之後的不論是唐朝,還是宋代,包括大明,都沒有明文規定必須喊萬歲。

但是不成文法比成文法更厲害百倍,“萬歲”既與最高封建統治者劃上等號,老百姓必須在頂禮膜拜時呼喊,否則當然就是大不敬。

朱棣上朝的就不喊萬歲,只喊恭迎皇上聖駕,但是退朝的時候一定會喊。

朱棣離開後,輪到太子,太孫先走。朱瞻基親自去扶了朱高熾,他藉着朱瞻基的力道起身,輕聲說道:“瞻基,隨我到詹士府一行。”

感謝大隋章德公,竹籤子,燈火見人家的打賞,謝謝大家的支持

第二十九章 達芬奇的冒險(八千字大章)第五十六章 拜見殿下第十五章 殿下,使不得啊第一八八章 階級利益第八十三章 滅口第二三二章 英雄第二三三章 家第一九一章 時機成熟第八十四章 火車第三十一章 根第五章 天才第七十六章 坦白第二二一章 銀行與試探第四十六章 教誨第五十二章 開始貿易第一二五章 海權(搖搖搖頭盟主第一更)第一一七章 擢升(繼續求票票)第十九章 思想第一九九章 錯第七十四章 相見第九十四章 懂事第一三二章 安排與意外第三十二章 錦衣衛的前途第二十三章 發明帶來的欣喜第三十章 心態第二零七章 收穫(二合一大章節)第八十九章 馬欣第四十九章 大勢第一一二章 順利第一二三章 鄭和要回來了第一五七章 攪屎棍第一七七章 躲藏第二十七章 計劃書第一四一章 緣由(紫軒煜塵盟主加更1)第二二六章 籌備與立威第二一八章 戰爭暴徒(八千字大章)第一五三章 戰場的變化第一四八章 寶船第五十六章 拜見殿下第三十七章 機遇第八章 習武第六十三章 選妃第二一九章 南亞計劃(七千字大章)第六十二章 抓捕第十九章 變化第五十一章 絕不後退第一三二章 安排與意外第五十四章 戰略與戰術第一零四章 英國公回京第五十六章 各方反應單章求訂閱,求月票第一章 四權分立第六十四章 喜好第四十二章 青壯派第三十章 選擇第十一章 朝議(上)第二十章 誘捕(月票補加更)第一零一章 藍煙第二三四章 家宴第二一二章 征服者第一九六章 無需再藏第一三八章 推讓第十一章 要下西洋了第六章 東洲第七十五章 任務第一四六章 婚事第二十六章 社會穩定的基礎第五十五章 利益第一零九章 驚訝第十八章 暗地聯絡第一三零章 靜與動第八十九章 真正的槍第五十三章 君權神權第一四七章 移民規劃第四十七章 繞行第二零一章 成本第二一九章 南亞計劃(七千字大章)第九章 拜師第一章 穿越第四十一章 緊迫第二十一章 白蓮教第一八六章 娶親第一五七章 攪屎棍第四十章 無所適從(一萬字大章求訂閱)第一四三章 風向(紫軒煜塵盟主加更2)第一七二章 達成第一四一章 緣由(紫軒煜塵盟主加更1)第四十八章 異心第四十三章 戰爭不僅僅是殺敵第一三二章 鍊鋼之難第二十八章 對比第一八八章 階級利益第一零四章 英國公回京第八十六章 鐵竹鐵木第二一零章 活捉與貿易第三十八章 抵達北平第四章 誰家天下第一九零章 父子之爭第七十二章 改進
第二十九章 達芬奇的冒險(八千字大章)第五十六章 拜見殿下第十五章 殿下,使不得啊第一八八章 階級利益第八十三章 滅口第二三二章 英雄第二三三章 家第一九一章 時機成熟第八十四章 火車第三十一章 根第五章 天才第七十六章 坦白第二二一章 銀行與試探第四十六章 教誨第五十二章 開始貿易第一二五章 海權(搖搖搖頭盟主第一更)第一一七章 擢升(繼續求票票)第十九章 思想第一九九章 錯第七十四章 相見第九十四章 懂事第一三二章 安排與意外第三十二章 錦衣衛的前途第二十三章 發明帶來的欣喜第三十章 心態第二零七章 收穫(二合一大章節)第八十九章 馬欣第四十九章 大勢第一一二章 順利第一二三章 鄭和要回來了第一五七章 攪屎棍第一七七章 躲藏第二十七章 計劃書第一四一章 緣由(紫軒煜塵盟主加更1)第二二六章 籌備與立威第二一八章 戰爭暴徒(八千字大章)第一五三章 戰場的變化第一四八章 寶船第五十六章 拜見殿下第三十七章 機遇第八章 習武第六十三章 選妃第二一九章 南亞計劃(七千字大章)第六十二章 抓捕第十九章 變化第五十一章 絕不後退第一三二章 安排與意外第五十四章 戰略與戰術第一零四章 英國公回京第五十六章 各方反應單章求訂閱,求月票第一章 四權分立第六十四章 喜好第四十二章 青壯派第三十章 選擇第十一章 朝議(上)第二十章 誘捕(月票補加更)第一零一章 藍煙第二三四章 家宴第二一二章 征服者第一九六章 無需再藏第一三八章 推讓第十一章 要下西洋了第六章 東洲第七十五章 任務第一四六章 婚事第二十六章 社會穩定的基礎第五十五章 利益第一零九章 驚訝第十八章 暗地聯絡第一三零章 靜與動第八十九章 真正的槍第五十三章 君權神權第一四七章 移民規劃第四十七章 繞行第二零一章 成本第二一九章 南亞計劃(七千字大章)第九章 拜師第一章 穿越第四十一章 緊迫第二十一章 白蓮教第一八六章 娶親第一五七章 攪屎棍第四十章 無所適從(一萬字大章求訂閱)第一四三章 風向(紫軒煜塵盟主加更2)第一七二章 達成第一四一章 緣由(紫軒煜塵盟主加更1)第四十八章 異心第四十三章 戰爭不僅僅是殺敵第一三二章 鍊鋼之難第二十八章 對比第一八八章 階級利益第一零四章 英國公回京第八十六章 鐵竹鐵木第二一零章 活捉與貿易第三十八章 抵達北平第四章 誰家天下第一九零章 父子之爭第七十二章 改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