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用說,來的人便是閻婆惜了。
只聽她輕啓朱脣,聲若鶯啼:“今日恭逢中秋佳節,賓朋滿座,勝友如雲,奴家閻婆惜爲嘉王爺及諸位送上一曲《太平年慢》,以助君雅興!”
開場便由曾經紅極一時的麗香院頭牌閻婆惜引唱,這手筆真是夠大。王倫不禁臆想,後來若要鎮得住場子,非李師師、趙元奴不可。想到自己竟然有機會親眼目睹這兩位傳奇美女,不禁心旌神搖。
“皇州春滿羣芳麗。
散異香旖旎。
鰲宮開宴賞佳致。
舉笙歌鼎沸。
永日遲遲和風媚。
柳色煙凝翠。
唯恐日西墜。
且樂歡醉。”
這首詞不知何人所作,但非常應景,加之她歌喉嘹亮,是以衆人聽了都大有飄飄欲仙之意。在王倫又有一番感受,覺得此次聽她唱歌,比之當初又多一重神韻。
儘管閻婆惜是大牌,但在今天,她卻連多餘的話都不能說。一曲歌罷,斂首稱謝,便欲離開。不期杏眼掃處,早看見王倫在那邊如豬歌般傻樂。
他怎麼在此間?看到王倫,一臉疑惑。
但是此地不是說話處,只能訝然而出。轉念一想,是了,他有如此名聲,三皇子是個極愛才的,如此大張旗鼓地與衆多文士雅會,不請他倒奇怪了。
第三盞酒表演的節目,是非常精彩的“百戲”,也即今天的雜技。王倫興致勃勃,早見有人登場,在場中央豎起一個戲竿。
爲什麼要豎立戲竿呢?因爲宋人所說的“百戲”,是指“上竿、跳索、倒立、折腰、弄盞注、踢瓶、筋斗、擎戴”等節目,都是在戲竿上表演的。
其後藝人登場,或男或女,皆紅巾彩服。他們表演了許多高難度的動作,便在後世也不逞多讓。這一番閃轉騰挪,不但場中人連叫好,便是遠處走路的下人丫鬟,都不自禁地仰望。
第四盞酒時,“竹竿子”這才登臺致詞,講一些吉祥喜慶的祝福語:“恭惟嘉王殿下,躬履至仁,誕膺眷命。法天地四時之運,民日用而不知;傳祖宗六聖之心,我無爲而自化。九德鹹事,三年有成。始御八音之和,以臨中秋之會。人神相慶,夷夏來同。”
“竹竿子”致詞完畢,教坊衆伶人齊聲喊口號:“九霄清蹕一聲雷,萬物欣榮意已開。曉日自隨天仗出,秋風不待斗杓回。”
抱歉這些詞太過拗口,王倫一句都沒聽懂。
這是因爲“竹竿子”唸的報幕詞,宋人稱之爲“教坊詞”,一般由翰林學士撰寫。學士麼,都是有文化的,當然要做些文化人該乾的事,於是就有了這種不知給誰聽的東西。
但是喜慶之意是肯定的,這種時候不會有什麼不和諧音的,好歹是國家級的盛典。
合唱畢,大家共飲第五盞酒,這回輪到小兒隊登場表演大型舞蹈。“竹竿子”仍然先出來報幕:“工師奏技,鹹踊躍以在庭;稚孺聞音,亦迴翔而赴節。方資共樂,豈間微情。上奉宸歡,教坊小兒入隊。”
此話的大意是:各位藝人的表演如此精彩,讓我們每一個人都躍躍欲試。值此春回大地之際,小朋友也忍不住要登臺獻藝。下面有請教坊小兒隊。
王倫雖不甚懂,但它的運行步驟和後世的春晚有的一拼,所以大概知道在幹什麼。
教坊小兒隊由200多名年約十二三歲的少年藝人組成,他們身着緋綠、紫青色花衫,手執花枝,分成四列進場。領頭的四名紫衫少年手舉貼金牌子,擂鼓而進,牌子上面寫着小兒隊的隊名:“仙山來絳節,雲海戲羣鴻。”
不像閻婆惜的獨唱,這裡竟還有互動環節。
“竹竿子”先問小兒隊的領隊:“何彼垂髫之侶,欲陳振袂之能。必有來誠,少前敷奏。”(騷年,今日登場獻演,可有什麼感想要說?)
少年領隊上前致語,講了些吉祥話。隨後,樂作,衆少年羣舞合唱,且舞且唱,十分歡快。
小兒隊舞畢,教坊伶人上場演雜劇。
宋代的雜劇跟元明清時期的雜劇不一樣:元明清雜劇是完整的戲劇,宋雜劇則是簡短的滑稽表演,所以又稱“滑稽戲”,同今日的相聲、小品差不多。國宴上的雜劇通常會表演兩段,前段叫做“豔段”,由雜劇伶人臨場發揮,意在逗人一笑;後段爲正雜劇,是有劇本的戲劇表演。
後世男人說相聲小品的很多,女子也看過一些,不過完全由女人演雜劇倒是活久見,並且兩個人還長得那麼漂亮,不輸閻婆惜,王倫只能嘖嘖稱奇。
如同後世的美女都在北上廣等大都市一樣,全大宋的美女只怕都集中在東京吧?
這時王倫聽到有人在竊竊私語:“這兩位便是礬樓的朱婆兒、俎六姐了,專演雜劇,向來難得一見。”
原來是礬樓演雜劇的臺柱子,王倫更期待了:師師、元奴,你們在哪裡?不會到壓軸的時候才上場吧?不過按照這種上場次序,節目應該只會越來越精彩的,不知道下一個會是什麼?
沒想到第六盞酒喝得如此之慢。演雜劇的兩位美女走了好一會,光見“工作人員”忙前忙後的又清場子又搭彩門,雜彩結絡,高約三丈許,不知做什麼勾當。但是看場中人都很興奮的樣子,王倫免不了又胡思亂想:正主兒該來了?
只是忽拉拉地進來兩隊人馬,左首穿着紅錦衫,右首皆着青錦衣,各十來人,都是輕盈機巧、身強體健之輩。
王倫疑惑,難道是要練武術?這幾十人的混戰也看不出什麼頭緒啊?
不過等到銅鑼一響,王倫大概看出來了,原來他們在踢球,用時髦的話說叫做“蹴鞠”!
這種喜慶場合,當然要露一手。來的兩隻隊伍都是“皇家足球隊”,在東京蹴鞠界堪稱一時瑜亮。
拐、躡、搭、蹬、捻,十分熟稔;什麼轉乾坤、燕歸巢、斜插花、風擺荷、佛頂珠、旱地拾魚、金佛推磨、雙肩背月、柺子流星…直讓人覺得,這不是比賽,而是表演!
宋朝流行蹴鞠,全民皆然,高俅就是靠這個玩藝發的家。
有了這樣的足球氛圍,挑出些技術高超的自然不在話下。不像後世,十幾億國人找不出十一個會踢球的,於是只能慨嘆:高俅退役了,中國一千年沒緩過勁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