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二章 南漢平

bookmark

潘美得知劉鋹逃跑之後,向來儒雅隨和的他都忍不住爆了粗口。

因劉鋹行事過分,南漢朝廷的官員還沒來得及放下心裡防線,對於自宮之舉,很是排斥牴觸。

潘美在興王府也有自己的眼線,故而他對於南漢的情況瞭如指掌。

依照道理來說,劉鋹的一舉一動都在他的掌控之下。

可劉鋹完全不依照道理出牌……

身爲南漢的皇帝,他覺得興王府守不住想逃到瓊州,流亡海上,可以理解。

但是總得考慮一下自己的未來吧?

是東山再起?

還是據島而守?

不管選擇什麼,最起碼要帶兵吧?

朝堂上文武要不要帶?

結果劉鋹是存粹的逃命,他讓心腹龔澄樞悄悄準備了十艘大船,只裝金銀財寶跟自己的嬪妃、兒子心腹宦官以及少量的皇宮護衛逃亡入海。

故而留下了南漢滿朝的文武官員一臉的懵逼。

皇帝不見了。

尹崇珂看着神色不定的潘美,問道:“接下來該怎麼辦?”

潘美大感頭痛,劉鋹這一逃跑,可留下了不小的隱患。

劉鋹再怎麼昏庸無能,都是嶺南的皇帝,擒拿住了他,嶺南其他地方只需傳檄而定。

現在即便傳檄,也有些名不正言不順的。

潘美此番南下算無遺策,不想在最後給劉鋹的神仙操作,打破瞭如意算盤。

略一沉吟,潘美說道:“先安撫興王府的官員,控制住韶州李承渥、吳懷恩等將官的家屬,然後派人勸說潘崇徹歸降。”

他頓了一頓道:“我們此番南下,並沒有水軍同行。不方便出海尋蹤,你去找些當地的漁民,予以重利,讓他們幫着找尋劉鋹下落。”

“遵命!”

尹崇珂應諾去了。

前往韶州說降潘崇徹的是南漢的官員,叫周茂元,他是南漢的太常卿,負責嶺南的天文曆法。因不是核心職位,並未受到自宮逼迫。

他選擇暗通中原,存粹是對於中原的嚮往崇拜。

周茂元的父親叫周杰,唐末時任司農少卿,精通曆算、術數。他糾正了唐開元間天文學大家僧一行主持編寫的大衍曆數的差錯,並加以修訂,著成《極衍》二十四篇,是繼任袁天罡、李淳風之後,名動天下的玄學家、天文學家。

周茂元自幼受父親影響,歷算一道極有天賦,一直以來,自視甚高。

但隨着中原華夏數字的普及,術數飛速發展。

周茂元意外通過吳越習得中原術數以後,驚爲天人,滿心都是對中原的嚮往,成爲了一個身在南漢,心在中原的義士。

爲了中原的一統大業,周茂元爲潘美提供了不少的情報。

周茂元抵達韶州的時候,潘崇徹正在跟李承渥、吳懷恩商議破敵之策。

這人生如戲,全靠演技。

潘崇徹心知自己名義上貴爲主帥,但李承渥、吳懷恩帶來的南漢禁軍,並不受他的控制。

但他利用自己情報的優勢,將李承渥、吳懷恩玩弄於掌骨之中。

潘崇徹將自己的兵安排在韶州城外,而李承渥、吳懷恩的禁軍居於城內。

四方所有消息,都經過潘崇徹的手,告之李承渥、吳懷恩。

離開了潘崇徹,他們便如瞎子聾子一般。

潘崇徹也沒有將他們晾着,時不時就將處理過的消息,告之他們,並且與他們商議破敵妙法。

潘崇徹一開始就定下了破敵之計。

他告之李承渥、吳懷恩,中原明白一路遠來,戰無不勝,攻無不克,銳氣不可抵擋。

李承渥、吳懷恩覺得有理,按兵不動。

然後劉保興慘敗溱水河畔,巨象軍臨陣投敵,英州失陷。

潘崇徹針對局勢,又做了一通分析。

然後表示“中原大勝之後,必然會乘勝追擊,攻打興王府。興王府經過朝廷歷代發展,堅不可摧,中原需就地伐木製造攻城器械,至少月餘間不會有危險。我們可尋機截斷中原後勤,反攻英州,配合興王府將中原擊潰。”

潘崇徹再次說服了李承渥、吳懷恩,繼續按兵不動。

任由潘美攻取了興王府。

又一次的軍事會議。

李承渥、吳懷恩面如死灰,表情焦慮。

他們已經得到興王府落陷,劉鋹逃往海上的消息。

他們的家在興王府,這興王府落陷,家人都落在了敵人的手上。

他們帶來的八萬禁軍亦是如此,軍心已經開始動盪。

潘崇徹老淚縱橫,悲呼道:“千錯萬錯,皆是老夫之錯。現今興王府失陷,陛下逃往海外,生死不知。老臣愧對先帝,今潘美派遣周茂元前來勸降。老夫深受皇恩,願意與朝廷共存亡。欲殺周茂元祭旗,二位將軍,可敢與老夫一同效死?”

他義正嚴辭,一副忠心不二的模樣。

李承渥、吳懷恩皆是緘默。

吳懷恩雖是宦官,早年也是一員善戰之將,在劉晟麾下,他統兵攻楚,拔賀、昭,桂、連等十一州之地,但自從跟着劉鋹以後,沉迷享樂,已不復當年之勇,沉迷斂財,膽氣不在,懼死惜命,勸道:“潘帥不必如此,此非潘帥之過。一切都是因禎王激進,貿然出擊導致了結果。若禎王能夠聽從潘帥計策,按兵不動,焉有今日之敗。”

他們都很信服潘崇徹的全盤戰術,之所以造成今日局面,在他們看來全是劉保興跟劉鋹的無能導致的。

潘美一切算計都在潘崇徹的預計之中,是劉保興跟劉鋹壞了全盤大局。

吳懷恩不敢明說劉鋹的壞話,只能甩鍋於劉保興。

李承渥亦道:“潘帥無須自責,今日情況,非潘帥之過。”

他猶豫再三,鼓起勇氣說道:“不如應了周茂元所請,歸降了中原?”

潘崇徹意外地看了李承渥一眼。

李承渥、吳懷恩兩人,前者忠義悍勇,對於嶺南朝廷忠心耿耿,而吳懷恩貪婪惜命。

潘崇徹一直覺得吳懷恩更加容易鬆口,已經做好說服吳懷恩,襲殺李承渥的準備了。

不想最先提出投降的居然是李承渥。

其實讓李承渥心底亦在滴血,在韶州死戰到底,他不會皺一下眉頭。爲了嶺南,他可以不惜生命。

可如今中原拿下了興王府,將他的家人都俘虜了。

這讓李承渥坐不住了。

劉鋹的腦殘理論是隻要屬下願意爲自己自宮,就不會顧及子孫,只爲他一人盡忠。

可實際上呢?

那些無後的宦官不在此列,已經有了家室的人自宮之後,對於不可替代的家人會更加的關懷。

李承渥爲了向劉鋹表忠心,割了自己的蛋。他知道已經無力生育,家裡的兩個兒子是李家最後的血脈,對於他們更加的愛護。

李承渥可以一死,但無法坐視延續血脈的兩個兒子因自己而死,以至於李家絕後。

興元府的落陷,逼得李承渥在家國之間必須做一個選擇。

毫無疑問,南漢這個國家,不值得李承渥爲之犧牲自己的家。

潘崇徹還待說話。

吳懷恩見李承渥率先提出了歸降的意思,也不藏着掖着,勸說道:“潘帥,安有君王自己棄國而逃的道理?劉鋹此人庸懦,不能治國,嶺南百姓苦不堪言,不配爲君。潘帥有大才,何必固守愚忠?嶺南本屬華夏,中原天子英明神武,可比秦皇漢武,潘帥不如擇木而息。”

兩人不知潘崇徹底細,居然反勸說潘崇徹歸順中原了。

潘崇徹見兩人言語真誠,勉爲其難地答應下來。

韶州這十萬大軍歸順,整個嶺南就再無像樣的力量能夠抵禦中原大軍的征伐了。

雖然逃了劉鋹,有些名不正,言不順,但面對潘美的檄文,絕大多數的南漢官員都選擇了歸順。

即便有些愚忠的,不願歸順,也沒有動抵抗的念頭,而是棄官不幹。

一個多月間,嶺南絕大多數的州府逐一回歸中原。

其中包括了崖州、瓊州、儋州、萬安州、振州這五州之地。

也就是說劉鋹並沒有逃到海南島,具體到了哪裡,潘美也不清楚,只能如實將一切稟報。

羅幼度對於劉鋹跑了一事有些意外,得知緣由,也忍不住笑道:“這叫什麼?智者千慮,必有一失,劉鋹這是成功用自己豐富的經驗,逃脫了仲詢的算計。”

與潘美最要好的曹彬也忍不住笑出聲來。

曹彬問道:“嶺南平定,仲詢不知何時凱旋?”

羅幼度詫異道:“怎麼?想他了?”

曹彬作揖道:“是有一些,主要還是惟德、惟固,常問他父親什麼時候回來。”

曹彬、潘美私交甚好,潘美出征在外,他的兒子便跟着曹璨、曹珝一起學習軍略。

羅幼度搖頭道:“仲詢這一時半會兒是回不來了,嶺南的情況與江南可不一樣。”

江南大部分地區經過多年的開發,已經脫離荒蕪落後。

而嶺南沿海一帶,確實發展得極好,可山區依舊相對落後,窮山惡水之間,常有盜匪出沒。

並非派個官員就能解決一切的,還得靠兵威懾征討,等嶺南徹底穩定了,才能北歸。

針對嶺南的歸附,羅幼度廢除了南漢的興元府,將興元府改爲廣州府,特設都督府,而潘美理所當然地成爲了第一任的廣州都督,負責嶺南的一切軍政事務。

表面上羅幼度讓潘美穩定嶺南局勢,實際上對於安南交趾也是存着點點覬覦之心的。

畢竟現在安南正在動亂之中,不分一杯羹,怎麼樣也說不過去。

**********

嶺南布海口。

陳覽看着面前侃侃而談的青年,心中感慨,說道:“久聞先生博覽羣書,富贍詞翰,所著詞句,堪稱嶺南之冠,今日一見,確實了得。”

陳守中是嶺南進士,潘美見其口才了得,特地任命他爲使者,讓他出使安南拜會陳覽。

陳守中作揖道:“在下原本自視甚高,可自拜讀李煜詞作,不敢稱冠。中原人才濟濟,天子海納百川,盛世已臨。”

交趾最初也在南漢的管轄之內,但是在三十餘年前叛亂,本地豪族吳權叛亂佔據交趾自立爲節度使。當時劉?封兒子劉洪操爲交王領兵攻打,結果劉洪操不敵陣亡。劉?認爲不祥,便放棄了收復交州,爲日後的交趾獨立留下了隱患。

吳權成功從南漢分裂,自立爲吳朝。

但吳權短命,還來不及坐穩位子,就得了重病,留下遺命,讓楊皇后的兄弟楊三哥輔助其子。

楊三哥篡位自封楊平王,控制吳權次子吳昌文等人,長子吳昌岌則出逃。

楊三哥並無威信控制交趾,使得交趾徹底分裂,地方十二個大豪強割地稱雄,互相混戰,故稱十二使君。

陳覽就是十二使君之一,而且他是最早反抗楊三哥的豪強之一,實力在十二使君中是數一數二的。

自中原南征以後,陳覽就一直關注嶺南的戰事,得知潘美率兵長驅直入,直搗興元府,覆滅嶺南劉氏政權,心底是又喜又懼。

喜是因爲有機會迴歸中原懷抱,這個時代的交趾豪門貴族都承認自己的根來至於中原華夏,能夠迴歸華夏,是一大喜事。

但陳覽也知羅幼度的手段,他容不得國中國的存在。

陳覽擔心羅幼度會強勢介入交趾,從而讓自己的利益受損。

他想聯繫中原,表示自己願意奉中原爲主,但又擔心中原提出苛刻的要求,左右爲難。

不想中原居然先一步派遣了使者來布海口,這一下讓陳覽悲喜交加。

幾番交談,陳覽意外發現如他所想不同。

中原天子似乎沒有收他們權的意思,反而承認他們的地位,只要他們能夠尊中原爲主。

“果真如此?先生莫要誆我,羅天子的威名暴于山川五嶽,四海八荒,老夫身處安南,亦是久仰大名。”

陳覽帶着不可置信的目光看着陳守中,羅幼度的霸道是人所共知的。

陳守中作揖道:“使君不聞因時而異?陛下才智我等無法揣測,對於安南局面,他是瞭如指掌。安南上下多化外之人,他們不服教化,若派朝廷官員治理,必生禍端。於此地,當以地方豪強治理,方能長治久安。故而使君不必過於擔心,他不但不會傷及使君,反而欲推使君爲安南之首,協助朝廷,統治安南。”

第二十九章 華夏數字第一百一十三章 萬勝王丁部領第一百五十五章 兩場軍事會議第一百章 韓德讓的志向第三十五章 見李重進第十一章 灌酒第五十七章 蕭家姐妹第三十九章 三降將第四十五章 截斷後路第十六章 最不起眼的最致命第四十九章 定北伐第五十八章 是真是假,查一查第十九章 來吃沙的!第二十二章 收復幽州第二十二章 兩難之境第四十章 勞模石守信第四十九章 四面楚歌第六十三章 甘爲棋子第三十九章 熟悉的名字第五十六章 造勢第一百零八章 原是內鬼!第六章 政治戰略第四章 賄賂第二十一章 陣前反叛第十二章 拋棄 會師第六章 驅馬衝陣第十三章 蕭家長女第五十五章 攻取渝關第六十三章 甘爲棋子第三章 問計第九十六章 喜得小棉襖 北方之事第六章 負荊請罪第八十四章 內捲起來第十四章 朕之子房第四十一章 贈馬第一百四十五章 新學第一百二十七章 神兵天降第十七章 新官上任三把火第八十六章 洞察先機第十一章 暴殄天物第十二章 不認同(求收藏推薦)第四章 穩如老狗第二章 羅天子愛民第一章 自盡第十八章 人性算計第三十三章 先發制人第四章 賄賂第四十三章 升官第一天第一百三十四章 帝王心第七章 中原系將領的迷茫第三十一章 收繳財權第698章 大虞少年郎第十章 齊活了第一百五十一章 浴火第三十八章 舒州城落第一百五十一章 拜師第六十八章 將與將的差距第十五章 餓極的猛虎第三十一章 符彥卿的嗅覺第六章 兵不血刃下南平第一百七十八章 勝率第三十七章 最後一劑猛藥第三十四章 洗浴第七十二章 李景傳位第十一章 各領一軍第一百四十二章 《霓裳羽衣曲》第二十二章 選擇第八十四章 衝出東華門第一百四十四章 規劃地域 蒙古崛起第五十九章 進擊的陳覺第三十九章 製造戰機第十六章 羅虞朝廷的太子第二章 古都感懷第八十五章 用人之法第六十一章 誰得利,誰可疑第四章 一腳踹了過去第二十五章 兩全其美第三十六章 說服第一百七十一章 目光焦距之處第五十二章 符家姐妹與折賽花第八十六章 洞察先機第四十四章 對決第八十二章 各有算計第十三章 以陛下爲盾第八十五章 用人之法第五十二章 美夢與現實第二十三章 符家二老各懷心思第五十七章 蕭家姐妹第656章 準備收網第一百七十八章 勝率番外:三個女人第五十三章 風水不好第三十二章 四個月第七章 玩得比較花?第九章 議降 奢靡第二十四章 不在其位,不謀其政第十七章 小勝第四十六章 戰略目的第八十四章 衝出東華門第697章 妾身這裡沒問題
第二十九章 華夏數字第一百一十三章 萬勝王丁部領第一百五十五章 兩場軍事會議第一百章 韓德讓的志向第三十五章 見李重進第十一章 灌酒第五十七章 蕭家姐妹第三十九章 三降將第四十五章 截斷後路第十六章 最不起眼的最致命第四十九章 定北伐第五十八章 是真是假,查一查第十九章 來吃沙的!第二十二章 收復幽州第二十二章 兩難之境第四十章 勞模石守信第四十九章 四面楚歌第六十三章 甘爲棋子第三十九章 熟悉的名字第五十六章 造勢第一百零八章 原是內鬼!第六章 政治戰略第四章 賄賂第二十一章 陣前反叛第十二章 拋棄 會師第六章 驅馬衝陣第十三章 蕭家長女第五十五章 攻取渝關第六十三章 甘爲棋子第三章 問計第九十六章 喜得小棉襖 北方之事第六章 負荊請罪第八十四章 內捲起來第十四章 朕之子房第四十一章 贈馬第一百四十五章 新學第一百二十七章 神兵天降第十七章 新官上任三把火第八十六章 洞察先機第十一章 暴殄天物第十二章 不認同(求收藏推薦)第四章 穩如老狗第二章 羅天子愛民第一章 自盡第十八章 人性算計第三十三章 先發制人第四章 賄賂第四十三章 升官第一天第一百三十四章 帝王心第七章 中原系將領的迷茫第三十一章 收繳財權第698章 大虞少年郎第十章 齊活了第一百五十一章 浴火第三十八章 舒州城落第一百五十一章 拜師第六十八章 將與將的差距第十五章 餓極的猛虎第三十一章 符彥卿的嗅覺第六章 兵不血刃下南平第一百七十八章 勝率第三十七章 最後一劑猛藥第三十四章 洗浴第七十二章 李景傳位第十一章 各領一軍第一百四十二章 《霓裳羽衣曲》第二十二章 選擇第八十四章 衝出東華門第一百四十四章 規劃地域 蒙古崛起第五十九章 進擊的陳覺第三十九章 製造戰機第十六章 羅虞朝廷的太子第二章 古都感懷第八十五章 用人之法第六十一章 誰得利,誰可疑第四章 一腳踹了過去第二十五章 兩全其美第三十六章 說服第一百七十一章 目光焦距之處第五十二章 符家姐妹與折賽花第八十六章 洞察先機第四十四章 對決第八十二章 各有算計第十三章 以陛下爲盾第八十五章 用人之法第五十二章 美夢與現實第二十三章 符家二老各懷心思第五十七章 蕭家姐妹第656章 準備收網第一百七十八章 勝率番外:三個女人第五十三章 風水不好第三十二章 四個月第七章 玩得比較花?第九章 議降 奢靡第二十四章 不在其位,不謀其政第十七章 小勝第四十六章 戰略目的第八十四章 衝出東華門第697章 妾身這裡沒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