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1522章 二代 陸軍裝甲部隊三劍客

bookmark

(萬字更新)

受西方列強新一代主戰坦克的刺激,以及對蘇聯t24坦克的忌憚,中華帝國陸軍最新型的m28系列主戰坦克歷經多次改進,直到具備全面壓制各國最新型的主戰坦克的性能才獲得陸軍委員會的批量採購訂單。

考慮西方列強國家的新型主戰坦克的主炮口徑已經達到75毫米,m16戰車的30毫米裝甲已經無法對其有效防護,因此m28a1主戰坦克被要求採用75毫米以上的主炮口徑。負責研製75毫米主炮的北洋兵器重工開發出了多款坦克炮,最小22倍徑,最大40倍徑,但最終考慮到大口徑、大倍徑的坦克炮給戰車整體結構和重量造成嚴重負擔,令火炮系統的體積和重量大幅度提高,這影響戰車的整體機動能力,和對履帶的承重和壽命帶來巨大的壓力。

因此,最終北洋兵器重工經過跟陸軍委員會的協調,研發出65毫米口徑45倍徑的mk-34坦克炮系統,重量和體積適中。該主炮的口徑雖然比法國的charb1-bis主戰坦克的75毫米主炮的口徑小,但是擁有45倍徑的m28a1坦克炮的炮口初速達到630米每秒,炮彈在一千五百米內效擊穿57毫米裝甲,在兩千米上擊穿30毫米以下裝甲,威力反而比charb1-bis坦克的75坦克炮強很多,因此得到陸軍委員會的同意,採用這款坦克炮作爲m28a1戰車的主炮。

備彈方面進行了改進。考慮到帝國陸軍在沙漠風暴行動中最大規模最激烈的坦克大戰期間,平均每輛戰車消耗40發~60發炮彈左右,而考慮到採用了65毫米的大口徑炮彈。備彈太多影響戰車的安全性,增加戰車的負重,並影響了戰車的速度和機動能力。因此m28a1戰車的備彈數量再次下降,比m16戰車的備彈數量少了15發只有45發。採用b71穿甲彈,最大射速8發/分(裝彈機),人工手動情況下2發∕分,正常戰鬥狀態下,經驗豐富的射手可以控制在5發/分左右。整個炮塔採用了電動/手動混合驅動方式,炮塔旋轉範圍360度。車長有效控制角度爲270度,火炮俯仰範圍在-6度~13度(炮向前狀態)和-3°~16°(炮向後狀態)。

戰場上,坦克的主炮僅僅是作爲對抗敵人坦克和堅固工事的武器,真正殺傷力最大的不是戰車的主炮,而是戰車的機槍武器系統,大量射殺敵方有生力量。而m16戰車上的一挺毫米的m2型重機槍。被證明擁有強大的殺傷力,在戰場上取得了驚人的殺傷戰果。因此。m28a1主戰坦克繼續採用m2重機槍武器系統,備彈增加至850發,威力驚人。成爲m28a1戰車上的大威力殺傷性武器。

主要武器除了mk-24型主炮和m2重機槍外,防空武器系統首次被中華帝方重視,因爲在沙漠風暴行動當中,中華帝國空軍出動地獄火戰鬥機,使用空射火箭彈武器對亞美尼亞軍的裝甲部隊實施了猛烈的打擊。相當一部分敵軍坦克被火箭彈摧毀。同樣的一幕也出現在南非戰場上,聯合空軍對南非共和國的裝甲部隊的打擊行動中,敵人的坦克、裝甲車輛遭到俯衝下來的地獄火戰鬥機的火箭彈猛烈襲擊,損失慘重。

這些實戰例子表明,戰車的威脅不僅僅是來自地面的炮火和坦克炮的威脅,空中的威脅同樣是致命的。因此,爲了提升m28a1戰車的戰場生存能力,軍工專家們將m2重機槍進一步改良,使其擁有對空射擊的能力,作爲一定角度上的防空高射機槍使用。但m2重機槍的對空射擊能力還是有限的,爲此另一款防空武器很快被研發出來。

軍事專家們從中華帝國特種部隊的作戰演習當中發現,特種部隊在使用裝甲戰車時,常常採用煙幕彈來製造遮蔽區,令對手無法看清戰車的位置,從而成功的機動到指定位置對敵實施反擊。

軍事專家們從中吸取了經驗,在m28a1戰車兩側安裝了6具煙幕彈發射裝置,用來發射煙幕彈製造掩護區,令敵人無法鎖定戰車的位置,從而提高戰車在進攻或者撤退時的生存能力。

爲了能夠有效裝載mk-24坦克炮武器系統、m2重機槍系統,m28a1式戰車在m16戰車的基礎上,高度保持不變的情況下,炮塔變得扁平,降低被敵方直射火炮擊中的概率,提高戰場生存能力。

m28a1戰車全長米,得益於中華帝事裝備工業技術的進步,各種戰車用裝備的體積大幅度縮小,使得m28a1戰車比m16戰車整整短了米。不過,因爲搭載了高達45倍徑的mk-34主炮系統,使得該戰車炮向前達到米,炮向後達到米。

爲了提高戰場生存率,m28a1的整個車高降至米,比m16戰車的車高整整降低了米。火線高度在米左右,車底距地高米。

由於國際主戰坦克都在進步,m28a1主戰坦克需要與時俱進和保持領先地位,因此戰車內加裝了很多用來提高戰車的火力強度、戰鬥速度、操控性能、穩定性、舒適性、電子通信等方方面面的先進裝備,比m16戰車裡面增加了十多種先進裝備,於是爲了安裝這些裝備,m28a1戰車在降低高度的同時只能靠加寬戰車寬度來實現了。最終設計定型後,m28a1戰車的車寬增加到了米,帶裙板後達到米。

m28a1戰車擁有強大的火力系統。對敵人來說是致命性的威脅,但敵人的火力系統也不是紙老虎,同樣威脅着m28a1戰車的生存能力。僅僅靠降低車高和安裝煙幕彈是不足以大幅度提高生存能力的。真正的戰場生存能力還得靠戰車自身的裝甲防護。

裝甲防護永遠是戰車的第一生命保障,也是第一戰場生存法則。因此,m28a1戰車繼續走m16戰車的裝甲防護路線,採用高強度中華特種鋼,全面重裝甲防護,車體正面前上部是75毫米厚的傾斜22度的鎳鉻合成的硬化裝甲,前下部是傾斜30度的70毫米厚均質中華特種鋼。側部是80毫米厚的垂直裝甲,後部是70毫米厚的垂直裝甲,炮塔正面是100毫米厚傾斜60度的均質特種鋼。側面是80毫米厚的垂直均質裝甲,重點防護駕駛艙、供彈艙和油箱,三者除了有整體裝甲保護外,額外增加了30毫米厚的防二次爆炸的防護裝甲。

採用傾斜裝甲是帝國皇帝王辰浩的特別指示,因爲同等厚度和強度的裝甲在受到同樣炮彈的攻擊時,採用傾斜放置的裝甲要比採用垂直放置的裝甲更耐打(斜角邊大於直角邊的原理)。有着更強的防護能力。因此,m28a1戰車的防護能力十分強悍。可以有效抵禦100毫米以下火炮的攻擊,成爲m28a1戰車大幅度提升戰場生存能力的最有效的保障。

同樣,保證同等防護能力的情況下。採用傾斜佈置方式,可以節省相當一部分的裝甲重量。因此m28a1戰車的戰鬥全重只有42噸,比m16戰車重了12噸,但火力和防護能力卻提高了數倍。

爲了能夠推動這個龐然大物,m28a1主戰坦克的推進系統採用迪塞爾25式六缸六沖程大功率水冷柴油機。功率達到450馬力。強勁的發動機使得m28a1戰車的最大速度達到公路時速62千米,越野最大時速35千米,燃料儲備1600升,公路最大行程達到500公里。

而能夠達到500公里的行程,得益於中華帝國材料工業技術的大幅度進步,使得履帶的壽命大幅度提升。採用最耐磨的特種合金鋼作爲履帶連接滾動式軸承,軸承間增加了一個內嵌的凹槽,裡面裝填人工合成的高分子聚合橡膠和潤滑油,因此大幅度增加履帶連接區間的耐磨度,使履帶的使用壽命增加到1500公里,對於m28a1戰車來說,大幅度降低維護費用和後勤保障壓力。

不過,中華帝國此時的履帶技術還是無法跟21世紀的技術相比,爲了能夠把滾動式的軸承安裝到履帶連接處內部,m28a1主戰坦克的履帶寬度不得不加大寬度,達到580毫米,而履帶着地長度也增加到了425米。

經過十幾年的研究,戰車專家們發現,擁有各種先進的傳動裝置,承重輪、誘導輪和拖帶輪,並且在承重輪和車體間安裝了彈簧懸掛減震系統的戰車,裡面的作戰人員更加能夠迅速的適應千變萬化的戰場,尋找到有利的射擊位向敵方坦克攻擊。

因此,m28a1戰車在這方面進行了較大程度的改進,傳動裝置改爲電動式/機械式雙側變速箱,前進檔七個,倒檔數一個。轉向裝置增加離合和制動裝置(一或倒檔),低速時增加側變速箱降檔裝置(二至七檔),懸掛裝置由最原始的彈簧懸掛減震系統改爲,扭杆高低變距式減震系統,這個系統的安裝使得m28a1主戰坦克在路面不平的情況下,依然可以保證戰車的平穩前進。

在電子設備方面,m28a1戰車安裝了光電測距系統來提高炮手的瞄準能力。在天色好的情況下光學瞄準具正常發揮作用,在天色暗的情況下,會發射一到光束來補償光線的不足,令炮手可以繼續瞄準目標。

另外,m28a1戰車配備有可以同時發射和接收的無線電裝置,每輛坦克乘員可以直接跟指揮官進行聯絡,甚至可以越級直接跟最近的指揮部聯繫。這項改動是中華帝國陸軍在對美戰爭期間總結的經驗,當時帝國陸軍的裝甲部隊經常性的會呼叫空中支援,而衝在最前面的戰車往往需要先上報連部、營部。再由營部、團部跟空軍聯繫,再經空軍指揮部對各航空聯隊、大隊、中隊、小隊進行依次下達命令,整個過程持續時間很長。經常性的貽誤戰機,甚至傳達錯誤造成己方人員的誤傷。

戰後經過多次的總結經驗的會議,帝國皇帝王辰浩提出空地協同作戰理論的研究方案,最後空軍和陸軍成立了空地協同指揮部,戰鬥時,陸軍最前沿的連排級部隊可以在緊急情況下直接用軍用頻道呼叫最近的空軍戰鬥機支援,接到支援請求的空軍小隊或者中隊直接跟前線部隊通過無線電覈實身份後投入戰鬥,這樣就可以大幅度降低貽誤戰機的機率,提高戰鬥效率。

於是。在新一代m28a1主戰坦克上面,直接安裝了以前只有連排級以上的指揮車纔有的無線電聯絡系統。總指揮部或者帝國皇帝陛下甚至直接可以越級將命令下達給最前線的基層部隊和人員,大大提高了總部對戰場前沿的指揮能力。

另外,m28a1戰車還有其他一些性能。例如在無準備的情況下的涉水深度也達到了米,有準備的情況下,潛渡深度可達5米。爬坡度達到60%。側傾坡度達到40%,攀垂直牆高可達米。越壕寬達米,最小轉向半徑爲米。

綜合而言,中華帝國陸軍的m28a1主戰坦克在各方面的性能都成爲國際領先的代表。其火力之猛,防護能力之強,速度之快,綜合作戰能力之高,全面壓制世界各國的主戰坦克沒有任何問題。

不過。強大的背後也帶來了及高昂的成本。早在多年前的m16戰車剛剛投產時,其成本就達到了35多萬龍幣,隨着中華帝國戰車製造工藝的進步,到光華28年時,m16a2升級型戰車的造價就已經降低至12萬龍幣了。如今m28a1戰車的造價再次飆升至45萬龍幣,帝國國會雖然也不太痛快這個價格,但是想到m16戰車的成本隨着工藝的進步很快就降下來了,認爲不久的將來,m28a1戰車的成本肯定會大幅度下降,因此最終還是批准了首批生產300輛m28a1式戰車的國防預算。

除了m28a1外,帝國陸軍還申請生產了150輛m28a2戰車和100輛m28a3戰車。其中m28a2戰車的發動機等關鍵性設備額外安裝了用來防護沙塵的空氣過濾系統,作爲在沙漠地區執行作戰任務時的主戰裝備,主要配備給在中東地區的科威特軍事基地和在埃及蘇伊士運河區的帝國駐軍部隊使用。而m28a3戰車則是水陸兩棲戰車,加裝了船殼式的裝甲和水密艙,使其可以在不高於5米的海浪環境下實施搶灘登陸作戰,主要配備給帝國海軍陸戰隊的裝甲部隊使用。

由於此時全球還處於條約時代,帝方對於m28a1主戰坦克的全面服役時間的要求不高,根據生產線的需要,全部550輛戰車估計最快在五年後才能全部交付帝國陸軍和海軍陸戰隊使用。也就是說中華帝國每年才生產m28戰車一百輛左右,因爲在沒有戰爭的情況下,中華帝國現有的m16戰車還可以繼續服役五六年甚至十幾年也沒有問題。

作爲對裝甲三劍客的全面替換,中華帝國陸軍現役的w16輪式步戰車和z16反坦克戰車自然也要有替代產品。

戰後的世界各列強國家雖然沒有更多的經費生產裝甲戰車,但是他們對於中華帝國的裝甲三劍客的研究一直在進行當中。英法德意等國陸續推出了他們自己研發的的“裝甲三劍客”裝備,雖然他們在主戰坦克上面進步斐然,但是在輪式步戰車方面遲遲拿不出像樣的產品出來,這是因爲他們都面臨一個巨大的難題,那就是在橡膠輪胎方面一直研究不出來可以防彈、防雷的高強度車輪。而中華帝國在材料科技方面的巨大成就,使其一直壟斷着全球的橡膠技術、生產和銷售。各列強國家使用天然橡膠根本無法達到步戰車的輪胎要求水平,而人工合成高分子聚能橡膠只有中華帝國有這個技術,原因是所有西方國家在人工合成橡膠方面的專業研究人員基本上一夜消失。不是去了中華帝國高就,就是失蹤、死亡,中華帝國用各種手段保證了其對高分子聚能橡膠的絕對壟斷地位。令西方國家無法生產出可以用作輪式步戰車上面的輪胎。

因此,在條約時代裡,中華帝國的w16輪式步戰車依舊處於絕對領先地位,西方列強只能發展履帶式步戰車,或者從中華帝國進口軍用車輪作爲他們的輪式步戰車的車輪使用。

儘管w16輪式步戰車依舊領先,但是帝國陸軍委員會還是要求相關軍事科研單位研發用以替代w16的新式輪式步戰車。研發單位還是福特汽車工業集團、北洋兵器重工等負責。

帝國陸軍委員會給他們下達了指標。要求新的輪式步戰車的路面和越野行駛有較高機動性;無需準備,車輛能浮渡並能空運;具有較大的抗彈能力;有多種變型車,能完成各種戰鬥任務;訓練、保養簡單;成本低廉等。

新的輪式步戰車被命名爲w30輪式裝甲步兵戰車,依然採用w16式的優秀佈局方式。發動機和傳動系統前置、乘員艙後置的總體佈局方案。這樣的優點是可爲戰鬥室提供更大的空間,以便佈置彈藥和乘員工作位置。

w30輪式步戰車在光華二十八年便已經定型,但之所以定位爲w30輪式步戰車,而不是w28,是因爲陸軍委員會沒有想在光華二十八年生產這款步戰車,因爲w16沒有退役的必要。所以計劃在光華三十年以後再視情況生產,因此暫定w30。日後還有改動的情況存在。

w30步戰車的原型車有兩種,分別是戰鬥全重爲噸(6x6)的w30a1和戰鬥全重爲13噸(4x4)的w30a2,乘員都是2名。能載10~12名步兵。

w30步戰車的車體分成3個主要部分。前部有2扇側門及2個頂艙蓋。駕駛員在左側,旁邊裝有濾清器(主要是防毒氣彈),車長(兼機槍手)在右側,他可根據不同車型使用不同武器。在他們前面,安裝有兩塊抗彈擋風玻璃。必要時它可用鉸接於頂部的擋板蓋住。中間部分的左側安裝有發動機、1個容量爲300升的主油箱和滅火系統。進、出氣百葉窗位於車頂,排氣管位於車頂右側。有1條溝通前後艙的通道。中間部分還有專門隔板,用來隔音、隔熱。後部載有10~12名步兵。車體兩側各開3個窗口,當窗口打開時,步兵可使用輕武器進行射擊。車內空間爲立方米,幾乎佔車體容積的一半。它有3個頂艙蓋、2扇後大門並有8個觀察窗(每側3個,後門各1個)。後載員艙長米、寬米、高米,總面積爲平方米,可載2000千克貨物。

動力原是福特汽車工業公司研製的d23hm12型6缸直列水冷柴油機,總排量升。當發動機在2200轉速時,最大功率爲320馬力,在1600轉時,最大扭矩爲984。冷卻風扇由帶恆溫控制的液壓泵和馬達驅動,能減少風扇消耗功率,保證發動機起動時預熱迅速。從光華27年起,改用北方發動機工業公司生產的miks丙型650馬力的6缸水冷渦輪增壓柴油機,取代了福特公司的發動機。

傳動裝置爲液力機械式,位於發動機的前方,包括液力變矩器和具有1個離合器與5個前進檔、1個倒檔的電動/機械變速箱內的離合器,使液力變矩器和變速箱連接起來。這款液力機械傳動裝置的特點是,變速箱操縱桿同時也用來操縱離合器。換擋時,駕駛員只要操縱1根氣壓助力的變速桿就可以了。因此,w30步戰車首次取消了離合器的踏板機構,防止戰鬥時駕駛員緊張踩錯了位置造成失誤。

發動機的動力通過變速箱、萬向軸,向後傳到前、中、後3個車橋(6x6)。所有車橋都是二級減速,減速比爲”並裝有標準卡車用差速器。在困難的地面上行車時。可將差速器氣壓驅動閉鎖,以減少車輪打滑。在分路行駛時一般可斷開前面的1個(6輪型的斷開前面2個)差速器,使車輛變成後輪驅動。以減少輪胎磨損。輪轂內裝減速器,減速比爲3:1。

w30步戰車採用氣動助力盤式制動器,前後輪制動。停車制動器由操縱桿控制。轉向機構是液壓的,並實現了液壓助力轉向。

w30車裝有擺動半軸式驅動橋懸掛和整體橋懸掛相比,優點是車輪行程大(上、下行程均達120mm),結構簡單。每個車輪藉助縱向固定的扭杆能彈跳。因此在起伏地上車輛高速行駛性能良好。

步戰車的輪胎是中華帝國在這方面保持壟斷地位的最大優勢,w30步戰車的車輪採用14x20l泄氣保用輪胎,內裝vp-pv式防彈內胎。因而在戰鬥中保持極高的安全性。另外,內胎體積要比外胎小得多,內外胎中間形成空間,該空間與中央氣閥的3根管相通,可充氣或放氣。這樣,胎內氣壓可根據行駛地形進行調節。

w30步戰車有多個車在水上有足夠的浮渡能力。水上行駛時。豎起車前防浪板,並靠在車後兩側的噴水推進器推進。動力是通過短軸和斜齒輪由後橋引出。噴水推進器都安裝樞軸罩(導流板),可改變水流方向,能使車輛在水中轉向。駕駛員通過小操縱桿控制噴水推進器。車底部還有電動排水泵2個。

武器方面,安裝在車長上方頂甲板的cb52型旋轉槍塔和1挺毫米重機槍。機槍俯仰範圍爲-15°~+45°,對空時俯仰範圍可爲-20°~+80°。車體由鋼板焊成,能防距離800米內的毫米槍彈和彈片,100米內可防口徑以下的步槍彈。

綜合而言。w30輪式步戰車乘載人員(2+10)人,最大公路時速120公里,水上7公里,越野時速55公里,最大行程350公里(公路),水上100公里,越垂直牆高米,越壕寬2米。

由於w30步戰車沒有得到軍方的大量訂單,因此在此後的時間裡,陸續演變成多種型號和變型車。整體而言,不管怎麼變形,只有(4x4和6x6)兩種基礎底盤。

最終服役中華帝國陸軍的輪式步兵戰車型號是w30a2,有(4x4)和(6x6)兩種車型。車上除駕駛員、車長和炮手外,可載8名步兵。(4x4)車上裝單人炮塔,武器爲m33型20毫米機關炮和1挺毫米重機槍。炮塔360°旋轉、火炮俯仰範圍爲-8°~+55°。炮彈基數700發,機槍子彈2000發。

最終服役帝國陸軍炮兵部隊的是w30a6c型火箭彈發射車,該車爲(4x4)車型,有乘員4名,車裝雷神系列火箭發射架和雷神7型火箭彈12枚(其中4枚在發射架上,8枚在車內)。火箭彈射程爲15公里,發射架能360°旋轉,俯仰範圍爲-10°~+10°,兩個方向均爲電動控制。瞄準速度是高低向爲5°/s,水平向爲30°/s,車前右側有1挺毫米重機槍,兩側各有煙幕彈發射器4具。

最終服役於帝國天軍第二炮兵部隊的是w30a5bm型導彈發射車,該車爲(6x6)車型,有乘員4人。車載毫米重機槍一挺和v系列導彈發射架,發射v系列導彈。車上有待發導彈2枚,車內貯存導彈發射燃料箱。

裝備給帝國陸軍中高級軍官的是w30b5/pc指揮車,w30/pc指揮車是專爲滿足帝方指揮官的需要而研製的,有(4x4)和(6x6)兩種車型,乘員6人(指揮員2人,電臺報務員2人,電臺軍士和駕駛員各1人)。車內有對外通信設備和作戰繪圖桌等。車上槍塔或旋轉槍架上安裝有1挺毫米重機槍或者毫米輕機槍,作爲該車的自衛武器。

同時,w30b5pc戰車也用於安裝地面監視雷達、炮兵雷達。也可安裝通信系統部件。還可作爲遠程導彈系統的中繼指引站,作爲導彈攻擊指揮中心(w30-fdc)和前線觀察車(w30-foo)來使用。

w30d2/va型戰車則成爲帝國陸軍炮兵部隊雷擊炮的牽引車,有裝載120毫米雷擊炮和80毫米雷擊炮的兩種車型。採用(4x4)或(6x6)底盤,乘員6人。迫擊炮裝在能360°旋轉的圓盤上,可在車內進行全方位射擊。80毫米雷擊炮的射程爲5000米,120毫米雷擊炮的射程爲7000米,俯仰範圍爲+45°~+90°,水平旋轉360°。兩種雷擊炮的彈藥基數均爲120發。此外,車上還有1挺毫米或毫米自衛機槍。

同樣,w30步戰車的出色性能,還成爲帝國國內的安全車輛。型號爲w30p1/vmo,該車爲(4x4)車型,可載12名武裝人員(包括駕駛員)。槍塔上安裝1挺毫米重機槍、榴彈發射器和煙幕彈發射器。車體兩側和後部開有觀察窗和射孔。車內裝擴音設備,車前裝掃除障礙用的推土鏟。任選設備有前置絞盤、空調裝置、電臺及通信設備,根據不同服務對象進行不同配置。

同樣,隨着中華帝國陸軍全面實現了機械化配置。帝國的後勤部隊也都實現了機械化標準。而機械化最大的難題就是工程人員必須及時跟上主力部隊,給主力部隊的車輛和武器進行維修和保養。因此帝國的工程人員不再呆在後方,也要跟着作戰部隊走。這樣一來,工程人員的安全就成爲了關鍵問題。而w30系列的戰車恰恰提供了這方面的需求。

w30g3工程車,該車採用(4x4)或(6x6)兩種底盤,標準載人8人,包括一名專業工程師。車上載有各種用途的工程設備,車頂還裝有橡皮艇。並配備一挺毫米輕機槍作爲自衛武器。有了防護能力極強的w30裝甲車,工程人員也可以迅速進入戰場,給受損和故障的一線車輛提供快速維修服務,使其儘快回覆戰鬥力。

當然,帝國陸軍也不忘了跟帝國海軍較勁。隨着全球的無線電行業的迅速崛起,歐美各國的無線電發展迅速,軍事上的指揮在戰後基本上全部進入無線電指揮時代。尤其像法國和德國的主戰坦克也都配備了無線電裝備,竊取敵方無線電通訊內容截獲戰場情報就成爲了關鍵。

帝國海軍就有包括白骨精號在內的二十多艘情報通訊偵查干擾艦,爲帝國海軍戰勝強敵立下了汗馬功勞。因此,帝國陸軍也效仿海軍的戰鬥方式,發展電子戰車來竊取戰場情報和干擾敵方的軍事部署,爲帝國陸軍取得戰役戰略的勝利提供幫助。

在這種情況下,w30系列戰車就成爲了很好的載體。wd2b(bomure)電子戰車於是便應運而生。該車採用(4x4)或(6x6)底盤,載人4人或者8人,車內中央是操作手位置,後部裝電子情報偵搜、截聽或者干擾設備,根據不同用途和設備重量和體積選擇不同底盤車型。

對於帝國陸軍來說,戰鬥前對敵人進行偵查是必須的課程。而偵查員的安全與否,情報內容準確與否,情報送回大本營及時與否成等爲關鍵。於是,w30v9型裝甲偵察車誕生了。改車以(6x6)方式爲底盤、安裝47毫米滑膛炮和毫米重機槍,主要爲完成多種戰鬥任務,如遠距離偵察、摧毀敵方裝甲車、爲步兵進行火力支援、進行反坦克戰鬥,指引導彈飛行等有着重要的作用。

該車戰鬥全重噸,乘員3人,不能在水上行駛,安裝47毫米口徑的滑膛炮。該炮發射初速爲590米每秒的穿甲彈和初速爲570米每秒的破甲彈,有效射程分別爲2000米(穿甲彈)和1700米(破甲彈)。火炮可360°旋轉,俯仰範圍爲-8°~+15°。炮彈基數45發。輔助武器爲1挺毫米重機槍。該車火炮最大特點是裝有高效率的炮口制退器,炮膛爲線膛炮提高精確度。對於偵察兵精確打擊目標提供了保障。

同樣,w30系列戰車還有另外一個用途,那就是戰地救護車。

w30j2戰地救護車採用(4x4)或(6x6)底盤。載人4人或者8人,包括司機在內都是醫護人員。車上無武器,但裝甲防護沒有減少。車內有4副擔架或16個座位或兩副擔架與8個座位,通風裝置和急救設備、藥品箱等。一旦中華帝國陸軍參加戰鬥,軍醫可以乘坐戰地救護車迅速進入戰場,爲帝國陸軍傷病員及時救治,減少戰鬥死亡的作用之大是不言而喻的。

整體而言,中華帝國的w30系列輪式步戰車的性能相當的先進,用途之廣更是成爲二戰後各國陸軍主要發展的裝備。由於中華帝國控制着輪式步戰車最關鍵的輪胎製造技術。導致西方各列強直到二戰爆發也未能獲得這項技術,令他們研製的很多輪式步戰車項目不是夭折就是難產,再不就是被中華帝國暗中給搞垮。直到第二世界大戰後,中華帝國才視情況放鬆了對盟友和友好國家的技術出口限制,使得輪式步戰車在二戰後才得以真正發展起來。

對於此時的中華帝國陸軍而言,w16輪式步戰車還有繼續服役的價值。因此陸軍整體上沒有采購w30系列輪式步戰車的計劃。不過,像安全指揮車、雷達車、電子偵察車、工程車、戰地救護車等新出現的兵種和裝備。由於此前w16步戰車沒有這些車型,因此陸軍委員會批准了對這些以前沒有的戰車進行生產和訂購的計劃。

作爲中華帝國裝甲部隊三劍客的最後一個成員——z16反坦克戰車而言,歐美各列強國家在戰後陸續仿製出來。有的是用履帶式裝甲車作爲底盤搭載反坦克榴彈炮武器系統,有的直接使用軍用卡車牽引迫擊炮進入反坦克陣地去對付坦克,也有的模仿z16生產自幾國家的反坦克戰車,不過需要從中華帝國進口相應的(4x4)或(6x6)底盤,或者防彈輪胎。

反坦克戰車需要根據各國陸軍的主戰坦克來視情況發展。由於各國主戰坦克的裝甲都在不斷提升當中,各國的反坦克戰車搭載的榴彈炮系統也不斷升級,口徑陸續都提高至120毫米以上。

中華帝國的z16反坦克戰車實際上並未過時。z16反坦克戰車基於w16輪式步戰車的底盤和動力系統,搭載一門120毫米榴彈炮,成員6人,戰鬥全重20噸。最大公路時速45公里,越野15公里,最大行程300公里(公路),越垂直牆高米,越壕寬2米。這些性能在1928年依然是世界領先的,本來不需要替換的。但中華帝國陸軍委員會認爲,既然中華帝國已經研發出了m28系列的主戰坦克,就不敢保證西方國家研發不出來這種先進坦克,爲了打贏未來戰爭的需要,帝國陸軍也要求升級z16反坦克戰車,使其具備摧毀性能達到m28系列戰車的國外戰車的能力,做到有備無患。

想要摧毀m28系列主戰坦克,顯然120毫米的榴彈炮已經有些吃力了。爲此,帝方要求北洋兵器重工研發更大口徑的反坦克戰車,命名爲z29反坦克戰車,要求搭載130毫米以上的反坦克榴彈炮。

155毫米口徑以下的反坦克榴彈炮系統的研製都不是問題,問題關鍵在於輪式底盤的載重能力不如履帶式的,在保證速度的情況下,還得保證可以搭載更大口徑的重榴彈炮和所需彈藥等問題。(4x4)或(6x6)底盤都顯得有些吃力,於是8x8底盤的概念被提出。但是研發8x8底盤的技術要求很高,北洋兵器重工無法完成,於是在陸軍委員會的協調下,中華汽車、福特汽車、奔馳汽車等國內幾家技術實力雄厚的大型汽車公司組成了聯合研究小組,開發8x8輪式底盤。

從六輪到八輪不僅僅是加兩個輪子那麼簡單的問題,涉及到幾十個大的技術改動,設備基本上都要重新佈置,承重位置都需要重新一一測試以確保高速前進時的受力安全,要求做到承重位置的壓力均衡才行,防止散架的情況發生。

w30可以在w16上進行直接改進,但是z29卻跟z不相同,很多現成的設計都用不上,改動也很大,因此最終直到光華二十九年才生產出來第一輛樣車。

z29反坦克戰車採用8x8輪式底盤,長8米,寬3米,車高米,戰鬥全重高達21噸,成員6人,動力爲中華汽車公司提供的k-200渦輪增壓液冷柴油機,功率560馬力,機械式自動變速箱。配備的主要武器包括一門155毫米重榴彈炮,配備自動揚彈機,但還需要兩名副手協助裝彈,因爲單體炮彈太重,且不適合反坦克戰車攜帶,因此炮彈和發射藥分開,需要炮手根據敵人的位置來設定發射藥裝填數量。另外,安裝於車頭上方有一門20毫米機關炮和一挺毫米自衛機槍。

該型戰車的的最大公路時速可達90公里每小時,水上最大安全速度6公里每小時。由於車體巨大,載油量獲得大幅度提升,最大行程達到800公里。

不過,z29反坦克戰車採用的8x8輪式底盤的技術並不成熟,帝方遲遲沒有下達採購計劃,致使z29反坦克步戰車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後,戰場上出現了強悍無比的巨型坦克的時候,z16反坦克戰車也無法撼動這種巨型坦克的裝甲之時,帝國陸軍委員會才同意大規模生產z29型反坦克戰車。

因此,在條約時代期間,z29反坦克戰車一直處於在研在試驗狀態,中華帝國陸軍聲稱服役了z29反坦克戰車,但只是虛張聲勢嚇唬其他國家,實際上服役的一直是z16反坦克戰車。

不管中華帝國陸軍已經開始服役的m28系列主戰坦克,還是正在分類生產當中的w30系列輪式步戰車,或者一直處於在研狀態的z29反坦克戰車,它們無疑成爲中華帝國新的裝甲部隊三劍客。儘管其中w30和z29只是虛張聲勢,但中華帝方還是將他們公之於世,以此來威懾歐美各國,確保中華帝國陸軍裝甲部隊的世界霸主地位不被動搖,在相當程度上震懾住了一些試圖跟中華帝國對抗的國家。

全本推薦:、、、、、、、、、

最新全本:、、、、、、、、、、

第714章 太空爭霸第309章 三年中德同盟第378章 一戰爆發第596章 英德停戰第462章 中美大西洋海戰(十一)第154章 火拼璦琿(下)第619章 黑雲壓域——聖胡安遭襲第410411章 中津大撤退和美國參戰第157章 左手摟美人右手抱金磚(上)第576章 美德結盟第517518章 巡航導彈誕生和軌道動能炮的研製第473章 第二炮兵第12章 魂夢牽繞第487章 納粹崛起之希特勒發跡(2)第304章 帝國海軍工業的崛起第284章 海上獵殺第379章 獨佔一戰利潤第497章 控制歐洲經濟第162章 海陸協同 三江口之戰(5000)第732章 單極世界第231章 西班牙求和(下)第347章 貓妖出世和H1N1降臨第14章 又迷路了第539章 武力炫耀 之蒙特雷大空降第132章 僱傭艦隊(中)第89章 委以重任第100章 借自己的錢也賺利息第589章 再拼日德蘭第452章 中美大西洋海戰(一)第637章 地獄火登場第209章 九日戰爭(中)第568章 胡德號超級戰巡的悲哀第635章 伊莎貝拉大撤退(中)第101章 紅臉黑臉第230章 西班牙求和(上)第75章 海關第241章 軍事改革第354章 中美海軍大規模競賽第612章 德軍撤下來換美軍上第680章 颱風行動之撕裂的大西洋壁壘第465章 兩百億美元怎麼夠?第201章 中華人民志願軍(上)第60章 武器採購大競標第547章 希特勒:勒緊褲腰帶也要發展核武器第186章 較量(3)第341章 第三次英布戰爭第344章 超神弓時代第415章 夏威夷條約第342章 航空霸權是這樣建立的第150章 太平洋艦隊第30章 語不驚人死不休第176章 黃海大戰(3)第46章 兩處心思(三)第362章 中華帝國的全球戰略佈局第648章 決戰大西洋之反輻射導彈第559章 虎王重型坦克和巴爾幹戰爭結束第579章 死神gh-41攻擊直升機第294章 攪屎棍 來自黑山的鬧劇第299章 慘烈會戰之丘米坎大捷第32章 天津條約第614章 抉擇第425章 地獄火第479章 電磁脈衝炮第731章 核大戰(8)第64章 北洋三傑第307章 戰列巡洋艦橫空出世第10章 前浪後浪第183章 其心可誅第573章 希特勒的無奈第37章 從此君王不早朝第129章 大國博弈(1)第268章 兩年同盟第575章 消耗戰令德國再次陷入絕境第356357章 bb黨第480章 西班牙大流感第34章 三國干涉還遼第98章 練兵大臣不容易第14章 又迷路了第27章 邊打邊談第89章 委以重任第489章 來自土耳其的求救聲音第220章 掌控命脈第638章 戰略威懾吹風會第11章 偷拍美女第517518章 巡航導彈誕生和軌道動能炮的研製第624章 拿騷海戰第138章 變數第307章 戰列巡洋艦橫空出世第649章 決戰大西洋之飢餓戰役第217章 貨幣改革第538章 墨西哥戰敗和中華帝國的軍事幹預第499500章 愛爾蘭內戰和聯合國軍的成立第152章 遼陽會戰第649章 決戰大西洋之飢餓戰役第296章 冬季攻勢 極地戰役第140章 再添威脅第371章 囤積居奇第693章 希特勒的救命稻草第419章 戰國時代第175章 黃海大戰(2)
第714章 太空爭霸第309章 三年中德同盟第378章 一戰爆發第596章 英德停戰第462章 中美大西洋海戰(十一)第154章 火拼璦琿(下)第619章 黑雲壓域——聖胡安遭襲第410411章 中津大撤退和美國參戰第157章 左手摟美人右手抱金磚(上)第576章 美德結盟第517518章 巡航導彈誕生和軌道動能炮的研製第473章 第二炮兵第12章 魂夢牽繞第487章 納粹崛起之希特勒發跡(2)第304章 帝國海軍工業的崛起第284章 海上獵殺第379章 獨佔一戰利潤第497章 控制歐洲經濟第162章 海陸協同 三江口之戰(5000)第732章 單極世界第231章 西班牙求和(下)第347章 貓妖出世和H1N1降臨第14章 又迷路了第539章 武力炫耀 之蒙特雷大空降第132章 僱傭艦隊(中)第89章 委以重任第100章 借自己的錢也賺利息第589章 再拼日德蘭第452章 中美大西洋海戰(一)第637章 地獄火登場第209章 九日戰爭(中)第568章 胡德號超級戰巡的悲哀第635章 伊莎貝拉大撤退(中)第101章 紅臉黑臉第230章 西班牙求和(上)第75章 海關第241章 軍事改革第354章 中美海軍大規模競賽第612章 德軍撤下來換美軍上第680章 颱風行動之撕裂的大西洋壁壘第465章 兩百億美元怎麼夠?第201章 中華人民志願軍(上)第60章 武器採購大競標第547章 希特勒:勒緊褲腰帶也要發展核武器第186章 較量(3)第341章 第三次英布戰爭第344章 超神弓時代第415章 夏威夷條約第342章 航空霸權是這樣建立的第150章 太平洋艦隊第30章 語不驚人死不休第176章 黃海大戰(3)第46章 兩處心思(三)第362章 中華帝國的全球戰略佈局第648章 決戰大西洋之反輻射導彈第559章 虎王重型坦克和巴爾幹戰爭結束第579章 死神gh-41攻擊直升機第294章 攪屎棍 來自黑山的鬧劇第299章 慘烈會戰之丘米坎大捷第32章 天津條約第614章 抉擇第425章 地獄火第479章 電磁脈衝炮第731章 核大戰(8)第64章 北洋三傑第307章 戰列巡洋艦橫空出世第10章 前浪後浪第183章 其心可誅第573章 希特勒的無奈第37章 從此君王不早朝第129章 大國博弈(1)第268章 兩年同盟第575章 消耗戰令德國再次陷入絕境第356357章 bb黨第480章 西班牙大流感第34章 三國干涉還遼第98章 練兵大臣不容易第14章 又迷路了第27章 邊打邊談第89章 委以重任第489章 來自土耳其的求救聲音第220章 掌控命脈第638章 戰略威懾吹風會第11章 偷拍美女第517518章 巡航導彈誕生和軌道動能炮的研製第624章 拿騷海戰第138章 變數第307章 戰列巡洋艦橫空出世第649章 決戰大西洋之飢餓戰役第217章 貨幣改革第538章 墨西哥戰敗和中華帝國的軍事幹預第499500章 愛爾蘭內戰和聯合國軍的成立第152章 遼陽會戰第649章 決戰大西洋之飢餓戰役第296章 冬季攻勢 極地戰役第140章 再添威脅第371章 囤積居奇第693章 希特勒的救命稻草第419章 戰國時代第175章 黃海大戰(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