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九章 迴歸

七月三十,邵樹德抵達了長夏宮。

正是草原上一年中最好的時節,邵樹德下令侍衛親軍成員盡數集結。

長夏宮有四萬九千餘人,基本全以放牧爲生,極限徵兵之下,可出一萬五千人左右。但經常訓練的其實也就萬把人,其中能打的,不過三五千上下。

五千能打的走了三千,跟樑漢顒北上踢阿保機的屁股去了,剩下的集結了七千上下。邵樹德親手給每個百戶發下軍票,年底之前內務府會運一批毛布過來,每人憑票領取兩匹。

是的,諸宮奴部又劃歸內務府管了。

事實上部樹德一直在想要不要單獨成立個機構,專門管理奴部。

這個機構的一大要素就是不能與中書有太多瓜葛。就像六部直接向宰相們負責,而不向皇帝負責一樣,諸宮奴部直接向皇帝負責,宰相、樞密使們管不着—事實上這幾年,邵樹德還是狠狠處理過幾個有意無意越界,在公事外與諸宮奴部的宮監、萬戶、千戶們拉私人關係的官員的。

諸宮奴部,是邵氏一家一姓的私人部曲,不是大夏的部曲。誰敢突破這條紅線,他殺起人來毫不手軟。

「長春宮部屬,還是要多上陣,多見血。」邵樹德說道:「每年輪換一部分人出征,我看挺好的。」列陣的這批人,就賣相來說,還能湊合。

這是以他這個久經沙場的老武夫的眼光來看。如果承平百年,這批人或許可以稱爲精兵,不得不說是一個巨大的諷刺。

相對艱苦的環境、合格的訓練,以及時不時的戰爭經驗,都能將一支軍隊墮落的時間大大往後順延。

侍衛親軍這些年屢屢徵召,軍額一般在兩萬左右,打完仗就解散。不說每役必與,至少也參加了一半以上的戰鬥。尤其是當年與朱全忠的慘烈搏殺,侍衛親軍也是狠狠感受過戰場的殘酷的。

他們雖然談不上強兵,但也不是一觸即潰的弱旅。

在他百年以後,諸宮奴部是要在君王之間一代代傳下去的。未來如果草原有動亂,諸宮奴部就是良好的鎮壓利器,朝廷或許可以省不少錢了。

當然,君王也不虧,他的私人直屬部隊的戰鬥力還能維持下去,對於穩固權勢還是有大用的。

皇帝,可以在政事上玩不過文官,但一定要掌握可以掀桌子的武力。不然的話,即便皇帝心血來潮,想推行什麼改革給王朝續命,也是幹不下去的。

「陛下,前番攻伐契丹、渤海,兒郎們立下諸多功勞,得了賞賜。而今還在問,何時再有徵戰機會?」長春宮監邵知禮說道:「特別是今年新來的,個個嗷嗷直叫。」

諸宮奴部的人員偶爾也是會增加的。

前唐大順三年(892),因爲俘獲了六千餘汴軍,邵樹德下令揀選一千精銳,編入侍衛親軍—在此之前,侍衛親軍只有四千人。

也是在那一年,折宗本打贏了小江口之戰,房州刺史孫典舉州而降,邵樹德又下令從降兵中挑挑揀揀,得精銳一千,編入侍衛親軍。

這些人已經在草原上娶妻生子,多生活在榆林宮、沃陽宮兩地。

隨後十六年,這樣的補充時斷時續,但並沒有停止。因爲邵樹德覺得「原始版本」的侍衛親軍戰鬥力有點辣眼睛,汴、鄆、兗、徐、青、許六鎮,陸陸續續有降人補充進洪源宮、仙遊宮、榆林宮、沃陽宮。

可以說,沒有這些武夫的加入,侍衛親軍的戰鬥力不會提升那麼快。

而他們也沒什麼不滿意的。作爲「外聘精英」,過去了有妻子(可能還會附贈孩子)、有帳篷、有牛羊,還有少許錢財,說得過去了,沒有造反的理由。

今年長夏宮也迎來了兩千人,多爲江西八州那嚇死人的「十幾萬大軍」

中挑選中的精銳。

「別光想着打仗。」邵樹德笑道:「學堂建起來了嗎?朕不用兒郎們能考上進士,但粗通文墨則是必需的,將來外放當官,結果連字都不認識,像話嗎?」

「陛下,已建起兩所學堂,這會各有二十多個孩童在讀書。」邵知禮說道:「多是萬戶、千戶、百戶家的孩子。」

邵樹德輕輕頷首。

這是必然的。首先,普通牧民沒那個眼光把孩子送過去上學,家裡條件也不允許,畢竟孩子也是一個勞動力,不如好好練習騎術和箭術,將來賣命博取富貴。

其次,即便爭也爭不過。上學要錢的,你有嗎?

封建社會關係,其殘酷處便在此間了。更別說諸宮奴部還不是純粹的封建社會,奴隸制殘餘很多,更不可能了。

邵樹德又最後看了一眼仍在風中肅立的侍衛親軍丁壯們。還沒到時間,等到身體感覺不行的時候再交給儲君。

其實仔細想想,這輩子他幹成的事情還是很多的,也爲後世做了很多準備,但也埋下了不少隱患,因爲世事並無絕對。

只能說兒孫自有兒孫福了,一個人不可能包辦一切,世上也不存在可萬世不變的法度。後人的智慧很重要,他只能打下基礎。

邵樹德準備在八月初三離開長夏宮。

臨行前一天得到消息,南衙樞密副使楊悅薨於北平府私第,春秋七十有一。家人按照楊悅生前遺願,歸葬靈夏榆多勒城,折皇后下詔輟朝三日以示哀悼。老人一個個都走了。

邵樹德突然感覺有些空虛。

他還記得當年緊鑼密鼓征討拓跋思恭的時候,楊悅自榆多勒城南下入夏州,詢問邵樹德之志。得到滿意的答覆後,率四千多步騎歸附,爲擊破拓跋党項立下了汗馬功勞。

四幹多兵馬,在如今的邵樹德眼裡不值一提。但在二十七八年前的那會,可是一股左右戰局的關鍵力量。

老楊走了······

邵樹德坐在龍椅上,神情惆悵。

諸葛爽、李劭、丘維道、王遇、李詳、李克用、折宗本、楊悅······一個個都走了。

前些年,李孝昌、東方逵等人也陸續走了。

「來人!」邵樹德有些無力地喊道。「陛下。」僕固承恩上前。

「遍訪關西老人,李孝昌、東方逵、李元禮、程宗楚、朱玫等人的子弟優加撫慰,若有實績,可多加拔擢。」邵樹德說道:「子孫文才、武藝超卓者,可送來朕這邊。不,都送來吧,朕親自考校,給予賞賜。」

「遵旨。」僕固承恩輕輕退下。

天邊最後一縷陽光也落下了。

長夏宮內,邵樹德坐在陰影之中,陷入了難言的孤寂。

******

八月十五中秋節,大軍抵達了濡州理所濡平縣。

燕山深處的夏日還是很舒服的,怪不得清帝要在承德建避暑行宮,行走在山間小道上,邵樹德左看右看,只覺滿眼蒼翠,鳥語花香,心情有所復振。

天下安危繫於一身,他沒有資格傷春悲秋。

濡州轄濡平、隆化、豐寧、承德、大定五縣,安置了不少幽州部落,又從關西遷移了不少百姓過來,至今也只得5400餘戶、不到28000口人。

條件就這樣,確實還有增長的空間,但不多了。

種婕妤的父親、濡州刺史種居爽也幹了好幾年了,怎麼說呢,文教搞得不錯。一堆前唐年間安置在幽州的部落被編戶齊民,如今都改了漢姓,在河谷地上耕田,在山坡上牧羊,成了朝廷可以利用的資源,而不再是以前的黑戶。

除此之外,其他都搞得一般,中規中矩吧

,是個合格的官僚,但還稱不上能吏。邵樹德在這裡看到了拓跋思敬。

他爲北平府長夏商行過來考察山裡的藥材、野貨,看看質量怎麼樣,如果可以的話,以後就將這裡作爲商品採購來源之一。

「君也老了。」看着拓跋思敬的滿頭白髮,感嘆道。「趁着還能動彈,爲陛下多走走。」拓跋思敬笑道。「把自家買賣都耽擱了吧?」邵樹德問道。

「拓跋氏當年屢與陛下交兵,罪孽深重。幸得陛下寬宥,方得保全。」拓跋思敬嘆道:「而今日子也過得不差,家族日漸興旺,每每思之,皆陛下之恩德也。」

邵樹德笑了笑,道:「彝昌這孩子在易州清剿賊匪,保境安民,屬實幹得不錯。朕有意將其外派,加加擔子。將來若能建立功勳,拓跋家也能更上一層樓。」

「臣叩謝陛下隆恩。」拓跋思敬喜出望外,謝道。他不知道今天是什麼好日子,只知道走大運了。

侄孫拓跋彝昌原本在侍衛親軍當兵,後來出任宮廷衛士,又調到易州當州軍指揮使。這其實不是什麼好差事,進不可能當上刺史,退的話回到侍衛親軍,位置已經被別人佔了,十分尷尬。

如今競然要外派!

拓跋思敬想了想,聽聞洪源宮宮監年邁,隨時可能退下來,莫非······

「昔日陳侍郎向朕進言,嚴格限制草原與中原的交流。這麼些年下來,朕也看了,不現實。」邵樹德說道:「既然限制不了,那就接受事實,主動參與進去。你當年在關北就主做草原與關中的買賣,如今怎麼樣了?」

「交給族人在做,一年賺幾千緡錢,湊合吧。」拓跋思敬回道。

「幾千緡不少了。朕當年在夏州大婚,諸葛大帥賜下來的宅邸,才值千緡。」邵樹德說道;「接下來,長夏商行應多投注幾分精力到七聖州。他們那有許多蜂蜜、乾果、藥材、皮子,嗯,都是你當年經常做的買賣,應該很熟悉了。想想辦法,讓長夏商行幫他們多帶帶貨。」

「此事易耳。」拓跋思敬說道:「臣這幾日便動身北上考察一番,應該不難。」「好。」邵樹德高興地說道:「如果這事能成,邊疆就更安寧了。」

長夏商行這些年的名氣與日俱增,因爲他們總能拿到別人拿不到的貨。或者即便別人能拿到,我數量更多,質量更好因此已經成了長安、洛陽、汴州、北平等地的頂級綜合商行,日入鬥金。

邵樹德當年辦這個「超市」,主要是爲了推廣海洋產品。如今看來,佔據了各大城市黃金地段的長夏商行,潛力十分巨大。

有這麼一個商業平臺在手,真的可以做太多事了。

滿清與草原貿易靠晉商。但晉商主做批發,零售涉及得比較少。長夏商行主做零售但自己其實也有采購機關,如今需要做的是將他們與草原聯繫起來,慢慢鋪貨。

毫無疑問,這是一個兼具商業和政治色彩的批發、零售企業。從某種程度上而言,政治色彩更濃一些,爲君主和國家的政治利益服務,兼賺一點錢。

這個平臺如果利用好了,是可以將草原與中原在經濟上捆綁得更緊密的。

邵樹德有點迫不及待想要翻翻賬本了。如果可能的話,繼續多開幾個網點,讓它的能量更大一些。後代君主有沒有足夠的搞錢能力,他不清楚。但多留下一些遺產,子孫敗家的話,也能敗得慢一些、久一些。

一旦到了王朝中期,搞錢的能力就十分關鍵了—沒有錢,邊境出點小亂子,一算賬就打退堂鼓,這不是縱容野心家麼?

與拓跋思敬分別後,邵樹德沒有再耽擱,帶着大軍繼續南行,於八月底回到了北平府。九月初一,於臨朔宮金臺殿親臨朔望大朝會,正式宣告班師歸來。

《晚唐浮生》

第十章 泥潭第三十六章 事已至此第二十八章 善後第二十七章 一切都對上了第1049章 勸諫第八十一章 三個任務第三十七章 新安與商州第1160章 風一般的男子第八十一章 三德第五十八章 誓第1253章 蜀中與營州第1263章 一南一北第六十七章 浮樑第十一章 十萬熊羆似潮涌(三)第三十七章 何處可之?第1233章 臨朔宮第六十二章 休養生息與整頓第十四章 大戰略第四十七章 決斷第1250章 寒意第八章 招撫第二十三章 意圖第十章 泥潭第1081章 三件套(月票加更1)第三十三章 壓力第七十九章 梅錄第十八章 亡國之臣第二十章 戰宥州(四)第1279章 離京第三十二章 第二次第九十章 帶走他第十五章 北方與錨定物第四十二章 階段性成果第九十九章 心裡話第1171章 吃魚第七十四章 老牌藩鎮第1007章 天津橋第二十六章 市井(二)第七十四章 佈告中外之五第二十二章 都來了第二十二章 新年第1162章 河東道第十九章 朔州第六十四章 八方風雨第五十七章 渡河佈置第十七章 驚訝第四十九章 北線第948章 壓力第八十章 分裂第二十六章 死結第一章 故人第1230章 開城第四十三章 人心第十九章 設想第1296章 默契第1261章 詰問第八十六章 樞相們第1280章 感悟第二十六章 出動第1284章 好物第二十四章 深固根本第八十八章 靈寶與弘農第十五章 興師已定雲霄志(三)第三十章 想不到吧第三十七章 不插手第1188章 求援第五章 巡第四十六章 顧頭不顧腚第七十五章 武昌第1242章 北都規劃第四十章 會蕭第1312章 交代第三十五章 出山第963章 南北衙第三十二章 最後時刻又被審覈了第1149章 舉槍!第三章 上元第二十一章 僥倖第三十二章 部署調整第二十章 刪丹嶺第七章 麟州行(一)第964章 廢物第二十三章 氣運殺手第五十二章 巢奔第四章 講武第989章 試驗第六十三章 交接第三十二章 部署調整第二十九章 你不要作死第951章 最後一根稻草第十四章 出征(上三江了,感謝編輯,今日加更一章)第七章 時機與春社第四十六章 黃昏第955章 西行之洛陽先秦至唐代樂人簡述第五十一章 準備開幹第二十六章 出動第1144章 蓋牟第六十五章 耿橋
第十章 泥潭第三十六章 事已至此第二十八章 善後第二十七章 一切都對上了第1049章 勸諫第八十一章 三個任務第三十七章 新安與商州第1160章 風一般的男子第八十一章 三德第五十八章 誓第1253章 蜀中與營州第1263章 一南一北第六十七章 浮樑第十一章 十萬熊羆似潮涌(三)第三十七章 何處可之?第1233章 臨朔宮第六十二章 休養生息與整頓第十四章 大戰略第四十七章 決斷第1250章 寒意第八章 招撫第二十三章 意圖第十章 泥潭第1081章 三件套(月票加更1)第三十三章 壓力第七十九章 梅錄第十八章 亡國之臣第二十章 戰宥州(四)第1279章 離京第三十二章 第二次第九十章 帶走他第十五章 北方與錨定物第四十二章 階段性成果第九十九章 心裡話第1171章 吃魚第七十四章 老牌藩鎮第1007章 天津橋第二十六章 市井(二)第七十四章 佈告中外之五第二十二章 都來了第二十二章 新年第1162章 河東道第十九章 朔州第六十四章 八方風雨第五十七章 渡河佈置第十七章 驚訝第四十九章 北線第948章 壓力第八十章 分裂第二十六章 死結第一章 故人第1230章 開城第四十三章 人心第十九章 設想第1296章 默契第1261章 詰問第八十六章 樞相們第1280章 感悟第二十六章 出動第1284章 好物第二十四章 深固根本第八十八章 靈寶與弘農第十五章 興師已定雲霄志(三)第三十章 想不到吧第三十七章 不插手第1188章 求援第五章 巡第四十六章 顧頭不顧腚第七十五章 武昌第1242章 北都規劃第四十章 會蕭第1312章 交代第三十五章 出山第963章 南北衙第三十二章 最後時刻又被審覈了第1149章 舉槍!第三章 上元第二十一章 僥倖第三十二章 部署調整第二十章 刪丹嶺第七章 麟州行(一)第964章 廢物第二十三章 氣運殺手第五十二章 巢奔第四章 講武第989章 試驗第六十三章 交接第三十二章 部署調整第二十九章 你不要作死第951章 最後一根稻草第十四章 出征(上三江了,感謝編輯,今日加更一章)第七章 時機與春社第四十六章 黃昏第955章 西行之洛陽先秦至唐代樂人簡述第五十一章 準備開幹第二十六章 出動第1144章 蓋牟第六十五章 耿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