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軾的奏疏很快就抵達神都城,大宋有一條迅捷通暢的遞役路線,趙禎很快就看到了蘇軾的奏疏,並且被他的思路卻是很正確,大宋不能無償的提供援助給天竺難民。
大宋不是天竺難民的宗主國,也不是天竺難民的“父親”沒有義務去援助天竺難民。
讓天竺難民以勞力換取糧食活命,這顯然是一個很好的辦法,趙禎對此非常滿意,也爲蘇軾的所作所爲滿意,能在此之前便看到他已經能夠把乞藍部打造成爲接受天竺難民的營地。
蘇軾的所作所爲趙禎非常滿意,並且也得到了朝堂中大多數朝臣的贊同,那些反對的意見無不是因爲蘇軾的太過強硬,反對的朝臣認爲,蘇軾此舉雖然爲大宋提供了大量的廉價勞動力,但同時也太過苛刻,有失大國氣度。
他們認爲大宋應該付給天竺難民以工錢,雖然工錢很低,但對於天竺難民來說卻是一種恩賜了,畢竟他們享受和大宋工人一樣有了免費的糧食。
一個是免費提供糧食和少量的工錢,一個是以糧食爲援助,雙方之間的矛盾也就在這裡,對於大宋來說,這點開支不算什麼,但那些反對的朝臣所在意的卻是大宋的名聲。
蘇軾的作法沒有什麼不對,但卻太過苛刻,沒有人情,那些反對的朝臣不是不同意,而是覺得做得不夠好而已。
但趙禎卻比較偏向蘇軾,對待天竺這種國家,大宋沒必要去展現自己的仁慈,相反,大宋要像天竺展示自己的力量和手段,現在給天竺難民以人情,將來該怎麼辦?
天竺的難民就更會覺得大宋理所應當,趙禎要讓他們知道,不是他們通過工作換取的生存,而是因爲大宋的憐憫和同情纔給他們眼下的機會。
這是一個態度問題,趙禎在此支持蘇軾的觀點和政策,該給的給了就行,沒必要再給天竺難民以更加優厚的待遇,他們是來求生的,沒有大宋他們就會在邊牆外死去。
活下的人要有感激之心,雖然天竺人的感激之心不值一提,但趙禎卻不願給他們更多的幻想,讓他們知道,即便是大宋援助他們也要付出代價,而不是無償的,輕鬆的。
趙禎的旨意很快便抵達雲南路,而此時的吳萬全卻並不知道這一切的變化,當他得到蘇軾的政令之後便整頓一切,並且對天竺的難民進行衝殺。
那一夜天竺的難民在驚恐和屠戮中度過,大宋的鐵騎一路衝殺,任何敢於擋在大宋鐵蹄之前的人都會被碾爲齏粉。
還好騰衝軍的騎兵並沒有採用戰鬥陣形和方式,只是沿着直線衝擊,一路上被擊殺的天竺難民不是很多,但卻極大的震懾了天竺難民。
他們看到了大宋的軍力,行在他們才知道大宋的強大,也知道之前大宋一直沒有向他們下死手。
蘇軾的目的達到了,強大的軍事威懾讓天竺難民驚恐,在大宋的鐵騎面前,別說是他們這些難民,便是波羅王朝的軍隊也不是大宋的對手。
蘇軾的作法很簡單,也很粗暴,打一棒子給一個甜棗。
眼下天竺難民已經徹底陷入絕望,大宋的力量可以在任何時候粉碎他們,而自己的波羅王朝卻對他們視其爲累贅,一樣不顧他們的死活。
絕望之際,終於有人站了出來,這個人是一個天竺難民中不起眼的老人。
這個人的姓氏是難民中最爲高等的甘地,甘地是屬於天竺種姓制度中的下層靠上的吠舍,大多是居士、田家、商賈。
他也是被波及的底層階級之一,原本他有自己的土地,也信奉佛教,供養寺廟,但他的土地被僧侶佔據,沒有了生計的他只能和家人一起被捲入這次饑荒之中。
不光如此,他還是一個天竺的小商賈,所以有一定的見地,對大宋的瞭解也是有一些,他知道自己作爲老人,一個難民的“使者”在合適不過。
眼下他不光是爲了難民,也是爲了自己和家人,在一路逃難的路上他也幫助過許多人,在難民中擁有較高的威信。
甘地作爲代表的行爲得到了大多數難民的支持,並且還有人爲他歡呼和開路,一面白色的絲巾掛在樹枝上形成了一面白旗。
事實上白旗投降還是從大宋傳到天竺去的。
以白色爲投降的標誌起源於秦朝,當時秦人以黑色爲“國色”,來代表勝利,秦人自認五行屬水,水爲黑色,秦末劉邦進取關中,直避咸陽,秦子嬰投降,便以秦人的“國色”的反色——白色爲服,以出降。
就這樣,天竺難民的營地出現了一陣騷動和興奮,有些人開始追隨在甘地的身後,如潮水般向大宋的邊牆而去,而此時,大宋的邊牆上的宋軍迅速嚴陣以待,無數的弩箭和火槍伸出,只要他們敢於衝擊邊牆,就會遭到無情的屠戮。
嘩啦………………
原本的人浪迅速如潮水一般退去,原本還是氣勢雄壯的隊伍瞬間消失的無影無蹤,甚至退去的人們都不敢正眼望向甘地,生怕被他連累到。
一個孤獨的老人就這樣向大宋的邊牆而去,甘地緊張的握着手中的樹枝,雙手因爲過於用力而顯得蒼白。
隨着人潮的退去,宋軍也解除了戒備,看到了甘地的白旗後,便像吳萬全彙報了,對於吳萬全來說這簡直就是莫名其妙,難民憑什麼派出使者前來?
你又不是使者,派人來幹嘛?難道想要和大宋談判不成,只有國家與國家之間,或是勢力之間才能派出使者前來談判。
不過他一個人打着白旗來的,吳萬全倒是要見見他,若是連見都不見,反倒是顯得大宋無情,也顯得有失國體。
並且之前蘇軾有過交代,若是天竺的難民有意投降,或是向大宋提出新的要求,那就一定要接見一下,並且立刻通知他。
雖然吳萬全不知道蘇軾打的什麼算盤,但卻也是懷着相信他的心態,命人把消息傳給蘇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