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23 章

七月中旬,陳廷鑑的請罪摺子與華陽的三封家書一起送進了御書房。

景順帝先撿起了女兒的三封家書,看到第一封上的“父皇親啓”,景順帝欣慰地笑了。

五月裡女兒也寫了信回來,一封給皇后,一封給太子,唯獨沒有給他的,雖然給皇后的那封信裡也提到了對他的關心,景順帝還是有點不是滋味兒。

他子嗣不多,加起來總共兩兒兩女,分別是皇后、貴妃所生。

這四個孩子,除了對兒子們抱有不同的寄託,景順帝最疼愛的其實是小女兒華陽。

皇后是皇宮這種地方都少見的美人,華陽的美貌竟比皇后還要勝過幾分,從小就出落得鍾靈毓秀嬌憨可愛,是那種哪怕她繃着臉甩了人一個耳光,捱打的人也要擔心她會不會手疼的美。

在景順帝眼中,女兒就像一顆能夠讓人忘憂提神的仙果,無論他爲何事頭疼煩惱,只要看到女兒,身心便會舒暢起來。

小時候的女兒很黏他,總是喜歡跑到他身邊玩,一口一個父皇,叫得比籠子裡的珍品百靈鳥還好聽。

可惜後來他酒後糊塗強寵了一個宮女,事後才發現那一幕可能被女兒撞見了。

自此女兒很少再往他身邊湊,景順帝表面裝作不知真相,實則也恥於再主動去找女兒。

但華陽依然是他最喜歡的孩子。

“將這兩封給皇后、太子送去。“

景順帝又對比了一番三封家書的厚度,發現給他的這封最有份量,笑着將另外兩封交給旁邊伺候的太監。

太監託着信出去了,景順帝剪開信封,取出信紙來。

看着看着,景順帝皺起眉頭,暫且放下女兒的信,打開了陳廷鑑的摺子。

這下景順帝明白了,原來是陳廷鑑老家的弟妹揹着家裡貪了兩萬多兩銀子,還有一些田產鋪子。

陳廷鑑除了寫請罪摺子,還送了一隻箱籠過來,裝的就是齊氏所貪金銀珠寶以及田契、房契。

先帝朝時貪官掌權,國庫常年入不敷出,景順帝登基後大力懲治貪官,重用能臣改善民生,國庫的賬目好看了點,但朝廷的各方面用度依然緊巴巴的,如今白得兩萬多兩,哪怕與國需相比只是一個小數目,景順帝也很高興。底下那些官員豪紳,有銀子不肯幫朝廷分憂,私底下孝敬別人,最後還不是送到了他手裡?

至於齊氏一個婦人,景順帝根本沒放在眼裡。

景順帝喊來一個秉筆太監,由他口述,給陳廷鑑回覆。

第一件事,關於那些賄賂,凡是爲官者,鑑於每個官員行賄的數量都不高,景順帝決定將每個官員官降兩級,且罰收行賄金額的十倍,以儆效尤。凡是地主豪紳者,每家家主罰二十大板,同樣罰收行賄金額的十倍。

如此一來,光陳家這邊相關官員豪紳的懲罰,景順帝就能給國庫賺回二十多萬兩白銀。

第二件事,景順帝褒獎了陳廷鑑的大義滅親、主動請罪以及防洪有功,安撫陳廷鑑不必過分自責。

第三件事,按照律法,齊氏犯下貪污、不孝婆母兩罪,當處絞刑,陳家將齊氏及其同黨交給陵州知府衙門便可。而陳廷實治家不嚴,那是陳家的家事,陳廷鑑作爲兄長,可自行管教懲戒,杜絕日後再犯。

“皇上仁厚,陳閣老收到您的旨意,必然感激涕零。”

大太監馬公公笑着奉承道。

景順帝摸了摸鬍子,陳廷鑑是國之棟樑,他自然不會爲了這點小事降罪於他。

正事處理完了,景順帝繼續看女兒的家書,只見上面所寫全是齊氏貪污、石橋鎮受災之事,只在快結尾的時候叫他保重身體。

這樣的家書,沒滋沒味的。

景順帝去了皇后的鳳儀宮。

戚皇后正在看女兒的信,看得太認真,連景順帝進來都沒發現。

景順帝已經五十出頭,戚皇后卻纔三十五歲,既保持着年輕時的美貌,又多了成熟./婦人的嫵媚風情,也正是因爲她這份美貌,景順帝纔會在後位空缺多年之後,一舉冊封了她這個剛剛進宮的新寵。

“寫了什麼,笑得像吃了蜜似的。”景順帝坐到妻子身邊,若戚皇后仔細觀察,會在他臉上發現一絲羨慕。

可此時戚皇后心裡想的全是女兒女婿,笑着將信紙往皇帝丈夫那邊挪了挪:“自華陽出嫁後,每次進宮都要向我抱怨駙馬粗鄙不解風情,如今這小兩口終於過到一起去了。”

景順帝微微眯起眼睛,看到女兒在信上說:“兩位夫兄皆是文人,風雨中獨自行走且艱難,無太多餘力照拂妻子,駙馬卻揹我如履平地,女兒方知武夫也有武夫的好。”

簡簡單單的敘述,確實透露出幾分小女兒的甜蜜。

景順帝也笑了,他自然也希望女兒與駙馬伕妻恩愛,過得幸福。

帝后並肩看完了這封信,聊了聊陳家的家事,最後話題又回到女兒身上。景順帝摸着鬍子道:“陵州終究是偏遠之地,鎮上更是清貧,華陽在那邊生活多有不便。等年後駙馬除了喪,朕馬上將他調回京城,華陽也好快點回來。”

戚皇后思索片刻,輕聲道:“皇上,陳閣老一家都是純孝之人,年初喪訊傳來,多少人猜測陳閣老會想辦法留在京城,陳閣老卻義無反顧地進宮請辭、歸心似箭。這次他們夫妻肯定會在老家守滿喪,駙馬三兄弟雖然只需服一年,大概也不願丟下二老先行回京做官。”

景順帝:“你的意思是?“

戚皇后笑道:“丁憂的官員在喪期解除之前,都會提前稟奏朝廷,請朝廷適時安排官職,不如咱們再等等,看駙馬三兄弟的摺子裡怎麼說,若他們想即刻回京,您答應就是,若他們想留在陵州方便在二老面前盡孝,那您不如在陵州預備三個空缺給他們,年紀輕輕的三兄弟,在地方歷練一二年於他們也有益。”

景順帝:“果真如此,華陽豈不是要在外面多滯留兩年?”

戚皇后:“是多滯留一年零三個月,後年夏天便可回京。她現在是陳家的媳婦,一年喪都守了,多住一年半便可與兩位嫂子同享孝媳的美名,何樂而不爲?”

景順帝:“行吧,那咱們多送些賞賜過去,不能讓她在那邊受苦。”

戚皇后並不擔心,陳家不敢委屈她的女兒。

東宮。

太子正在跟着先生讀書,這位先生雖然沒有陳閣老那麼嚴厲,按照規矩,除非遇到大事,授課時也不能有人來打擾。

將至晌午,課程終於結束。十歲的太子靠到椅背上,伸了個大大的懶腰。

先生看他一眼,並沒有像陳閣老那般指責太子的儀態不雅,收拾好桌面行禮告退。

先生走了,太子的大伴太監曹禮笑眯眯地彎着腰走了進來。

太子眉峰微挑:“什麼喜事,笑成這樣?”

曹禮立即從背後拿出一封信,獻寶似的道:“殿下,公主又來信了!”

太子眼睛一亮,迫不及待地離開座椅,一把將姐姐的信搶了過來。

父皇母后對他教導嚴格,等閒不許他出宮,他想知道宮外的事都得跟身邊的太監們打聽,姐姐是第一個在外面給他寫信的人。

太子很想姐姐,也想知道姐姐在陵州有沒有遇到什麼新鮮事。

他坐到窗邊,如飢似渴地看起信來。

曹禮站在斜對面,見小主子漸漸皺起眉頭,心裡就是一突,擔心小主子壞了心情,會變得不好伺候。

幸好太子的眉峰很快又舒展開來,最後看向窗外,若有所思。

曹禮好奇問:“殿下,您想什麼呢?”

太子回神,問他:“你見過洪水嗎?”

曹禮嚇了一跳:“殿下怎麼突然提到洪水了?難道陵州那邊發水了?公主可有受傷?”

太子搖搖頭,把信遞給他。

曹禮快速看了一遍,連拍好幾下胸口:“幸好幸好,公主吉人自有天相,沒有遇到大水。”

曹禮今年十八,當初也是家裡發大水死了爹孃,輾轉流落到京城,被人帶進宮裡做了太監。

太子既然有興趣,曹禮就講了些洪災的慘烈。

太子:“朝廷不是每年都會撥銀子專門用來修築河堤?”

曹禮:“那都是用來修大河的,鄉野地方的小河段,多少年都不會漲水泛災,偶爾遇到大雨之年才發一回,加固堤壩不值當。”

太子:“那要是父皇非修不可呢?”

曹禮看看外面,湊到他耳邊小聲道:“那得看國庫有沒有那麼多銀子了。”

太子抿緊了脣,國庫不豐,他經常看到父皇爲銀子的事發愁。

曹禮:“您是擔心公主嗎?別啊,您瞧瞧公主,還有心思誇讚駙馬呢,說明那邊的水災不嚴重。”

太子重新看向信紙,腦海中浮現出一道英武挺拔的身影,那是陳閣老的四子陳敬宗,也是他的姐夫。

太子與駙馬見面的次數不多,駙馬給他的印象,是長得還行,容貌上勉勉強強能配得上姐姐。

“殿下,該去用飯啦。”曹禮笑眯眯地提醒道。

太子嗯了聲,率先朝外走去。

東宮的午飯很豐盛,畢竟就算國庫空虛,也不會苛待宮裡的貴人們,光太子這頓飯,就有八菜兩湯。

姐姐希望他強身健體,太子就多吃了一碗飯,內心深處,他也想長成一個能在大雨瓢潑的山路上如履平地的英武男子。

飯後有半個時辰的休息時間,太子想了想,去尋母后。

“母后,姐姐是不是也給您寫信了?”

戚皇后:“是啊,你要看嗎?”

太子:“嗯,給我的信只有一頁。”

戚皇后笑着讓宮女將女兒的家書取來,有滿滿三頁。

華陽的三封信,給父皇的只提正事,給弟弟的只敘家事,給母后的則是兩者俱全。

戚皇后趁機給兒子上課:“陳閣老爲人清簡肅正,就算家裡出了這種事,他也寧可自揭家短,而不是幫兄弟遮掩。”

太子面對信紙,沒吭聲。

戚皇后:“他雖然在家丁憂,百姓遇到危難,他也不顧危險以身作則,與百姓共進退,是真正愛護百姓的好官。”

太子終於道:“母后知人善任,爲兒子選了位好先生。”

戚皇后笑了笑,摸着兒子的頭道:“母后知道,陳閣老有些嚴厲,不過自古嚴師出高徒,你只需要記住,閣老受父皇母后所託,便是訓你也都是爲了你好。”

太子垂眸:“兒子明白。”

戚皇后收起信紙,關心道:“就在這邊歇晌吧,等會兒直接去上課。”

太子順從地跟着宮女去洗手淨面。

躺到牀上,太子卻毫無睡意,一會兒想石橋鎮的洪水究竟什麼樣,一會兒又想到了那位嚴厲無比的陳閣老。

姐姐說陳家的狀元郎、探花郎都文弱,走山路差點摔跟頭,陳閣老呢,既文弱又年紀大,是不是也摔了跟頭?

眼前浮現出陳閣老跌進泥坑爬不起來的畫面,太子笑了,滿足地入睡。

第 35 章第 48 章第 55 章第 121 章第 101 章雙重生3第 27 章第 78 章陳大1第 124 章第 52 章第 100 章第 53 章後記1第 152 章第 126 章第 83 章第 66 章第 20 章第 57 章第 82 章第 23 章第 137 章第 161 章第 138 章第 76 章第 91 章第 107 章第 28 章第 181 章第 110 章第 129 章第 21 章第 107 章第 72 章第 16 章第 103 章第 47 章第 28 章第 90 章第 159 章第 89 章第 79 章第 11 章第 127 章第 155 章第 167 章第 142 章第 125 章第 69 章第 100 章第 69 章第 93 章第 86 章第 171 章第 102 章第 151 章第 32 章第 153 章第 52 章第 80 章第 37 章第 33 章第 77 章第 104 章第 60 章第 70 章第 123 章第 60 章第 123 章第 135 章第 146 章陳大2正文完第 87 章前世1第 64 章第 64 章第 122 章第 72 章第 49 章第 148 章第 51 章第 128 章第 128 章第 117 章第 18 章第 142 章陳大3第 182 章第 36 章第 116 章第 99 章第 96 章第 176 章第 144 章第 159 章第 38 章第 142 章第 82 章
第 35 章第 48 章第 55 章第 121 章第 101 章雙重生3第 27 章第 78 章陳大1第 124 章第 52 章第 100 章第 53 章後記1第 152 章第 126 章第 83 章第 66 章第 20 章第 57 章第 82 章第 23 章第 137 章第 161 章第 138 章第 76 章第 91 章第 107 章第 28 章第 181 章第 110 章第 129 章第 21 章第 107 章第 72 章第 16 章第 103 章第 47 章第 28 章第 90 章第 159 章第 89 章第 79 章第 11 章第 127 章第 155 章第 167 章第 142 章第 125 章第 69 章第 100 章第 69 章第 93 章第 86 章第 171 章第 102 章第 151 章第 32 章第 153 章第 52 章第 80 章第 37 章第 33 章第 77 章第 104 章第 60 章第 70 章第 123 章第 60 章第 123 章第 135 章第 146 章陳大2正文完第 87 章前世1第 64 章第 64 章第 122 章第 72 章第 49 章第 148 章第 51 章第 128 章第 128 章第 117 章第 18 章第 142 章陳大3第 182 章第 36 章第 116 章第 99 章第 96 章第 176 章第 144 章第 159 章第 38 章第 142 章第 82 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