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中周王和齊王境遇最慘,此時說起境況,更是一把鼻涕一把淚,將朱允炆對他們欺壓好一頓揭露。……倒讓朱柏父子都有些應接不暇,好一陣忙活。
明明是一場逼宮,給這些王爺弄成了討伐、感謝大會。
朱柏好容易才安撫好衆人,總結道:“諸位兄弟,咱曉得你們受委屈了!這一年允炆被奸臣蠱惑,幹了好些荒唐事,讓各位兄弟都不好過,如今咱領兵進了京,必不讓你們再受委屈!”
“那一切就仰仗王弟(王兄)了!”諸王作揖稱是。
諸王雖有演戲的成分在裡面,但他們確實對厲行削藩朱允炆的沒有好感,湘軍進京,他們心中都十分樂意。
而一旁的郭英則從朱柏的“允炆”二字的稱呼中摸出了些門道,不由暗自點了點頭。湘王卻有大智。
“父王!”待衆人說得差不多了,朱久炎挺身而出,對朱柏請示道:“宮門遲遲不開,爲免黃子澄等奸佞狗急跳牆,孩兒請示領兵進宮‘面聖’!”
“如此也好!”朱柏微笑答應。
衆王也是識相,忙不迭附和,跟隨在側,說是一齊進宮“勸諫”。
望舒直指奉天門,朱久炎正要下令攻城,忽然,乾清宮的方向冒出濃濃黑煙!朱久炎一驚,轉頭望去,濃煙越來越大,漸漸的沖天火光也冒了出來。
“火!着火了!乾清宮的方向着火了!”
“不好!”朱久炎心中忽然想到什麼,他焦急萬分地喊道:“快!快命各路兵馬趕緊進宮滅火,務要‘保護’好皇上!”
……
紫禁城內外的所有湘軍奉命進宮救火,皇城裡的朝廷守軍仍舊在宮城上面做着最後的掙扎。
守衛皇城的官軍已經明顯不敵,正緩慢地向城內敗退,徐輝祖和朱久炎戰在一處,看到身後的士兵正都在逃跑,徐輝祖一個愣神被朱久炎用望舒挑去了兵器。
朱久炎用望舒指着徐輝祖,喝斥道:“我們剛纔沒有攻擊皇城,魏國公因爲明白我們的意思。現在我要進宮救火,魏國公卻仍舊拼死相抗,難道國公對皇宮大火視而不見,要看着大明的皇城毀於一旦?還是要看着你的皇帝在大火中喪生?到時你徐家如何對得起天上的皇爺爺?”
見徐輝祖被打敗,守衛皇城的官軍都停了手,皆看向徐輝祖。
徐輝祖看着乾清宮燃起的大火,閉目走到路邊,對着所有部下們說了句:“都放棄抵抗,讓他們進宮,救火。”
“叮叮噹噹……”所有官軍皆放下了手中武器,閃身一邊,讓開道路。
朱柏、李堯、陳暄、何耀祖、武延光等人迅速打馬帶兵衝入皇城。
朱久炎則命李天福等人,將徐輝祖他們捆綁之後,也趕緊跟了上去。
湘軍士兵從皇宮的各個入口紛紛衝向火光最盛的乾清宮,皇宮裡的太監、宮女們像無頭蒼蠅一樣,尖叫奔跑。
皇宮裡一改往日的寂靜,人聲、腳步聲,不絕於耳,湘軍士卒各司其職,在各自將官的指揮下迅速開進了皇宮,佔據各要害部門警戒,將所有的警衛力量安置妥當後,沒有朱柏與朱久炎的手令,一律不準隨便調動。
朱柏帶領親衛一邊安撫宮人,一邊讓朱久炎帶人去找器具打水去乾清宮救火。
滾滾的黑煙裹挾着難聞的氣味衝了出來,朱久炎剛帶人來到乾清宮,就聽裡頭的李天福說道:“殿下,明火已經給人滅了,此刻只是在燒炭而已,除了寢殿被毀之外,損傷並不大。”
“嗯?有人在我們之前救了火?”即便如此,朱久炎仍舊不敢怠慢,一邊命人儘可能地消滅可能存在的火情隱患,一邊帶着人馬埋頭衝進了乾清宮寢殿之內。
進了大殿就看見李天佑苦着臉站在一男一女一小三具燒焦的屍體旁邊。
李天佑轉過來的時候,朱久炎都嚇了一跳,那英俊的面容,被煙一薰,簡直就是個非洲來的黑人兄弟……
“殿下出大事了!”
“怎麼了?”
李天佑苦着臉指着地上的三具屍體,說道:“您看,依稀可以看出是皇帝、皇后的衣服,這個孩子應該是……”
皇帝、皇后的衣料在大火中也保留了個大概;而且從骨骼、個子上看,朱久炎很容易就能判斷那孩子的年齡跟朱文奎差不多。
沒想到歷史被改變之後,朱允炆還是自焚了!面對朱允炆下落這個千古謎團,朱久炎不敢不慎重。
“封鎖寢宮,不準任何人進來!”他當機立斷,封鎖現場,連李天福他們都不準進來,“快去通知我父王過來!”
朱柏控制皇宮來到乾清宮的時候,已是傍晚時分。他在嚴密封鎖的寢宮下了馬,守門的已經都換成了講武堂的軍官,他們向朱柏見禮後,攔住了後面的一衆湘軍將領,朱柏表情嚴肅地大步朝裡頭走去。
寢殿大半已經成了廢墟,灰燼中到仍舊處冒着縷縷青煙。
朱柏此刻的臉上難掩憂慮之色,腳步不自覺地加快。
剛剛進宮門,葉信就抱着一個黑乎乎的小女孩走了出來:“王爺,末將剛纔循着哭聲在御花園找到了藏在偏殿裡的小郡主。”
朱柏認得她,是朱允炆的妹妹,宜倫郡主。小姑娘滿面淚痕,一臉驚懼地看着眼前的衆多陌生人。
小姑娘想哭,卻又很害怕,沒有哭出聲來。
朱柏盯着這個小小的侄女似乎想從他臉上找到什麼,小女孩看到朱柏腰間染血的長劍,終於忍不住害怕,“嗷”的一聲哭叫起來。被小女孩的哭聲驚得忘記了憂慮,朱柏連連哄勸,纔算將小姑娘鬨笑。
等宜倫郡主的情緒平穩下來之後,朱柏才揮揮手示意葉信將其帶走:“帶回她的住處,着人好生對待,不得輕慢。”
“末將遵命!”安排完宜倫郡主,朱柏才繼續向寢宮裡頭走去。
救火的士兵早已在朱久炎的命令下散去,廢墟上朱久炎正用撓鉤在四處撥弄着灰燼需找着什麼。
朱柏來到廢墟之前,默默地看着眼前的慘敗景象,和三具擺放整齊的屍體,怎麼也興奮不起來。
在廢墟中用撓鉤將塌落的木料磚瓦扒開,進行清理尋覓的朱久炎,突然扒拉出一柄燒得變了顏色的長劍,因爲是皇帝的佩劍,打造的十分精細,用的是世間最頂級的工藝,所以即便在大火之後形狀仍舊未改,並且依然鋒利。
順着長劍的方向一陣小心地翻找,馬皇后的鳳印與朱允炆的私章依次被朱久炎扒了出來。
朱久炎走到仔細查看屍體的朱柏身邊道:“父王,你看着這三件東西,是不是朱允炆的?”
朱柏聞言臉色一怔:“給咱仔細看看!”
朱柏接過三件東西,拿在手中觀看起來。皇帝的佩劍是十分好認的,皇后的鳳印也是能夠一眼認出,唯獨朱允炆的私章,不是什麼人都能認出來。
不過這對朱柏這個文壇名士來說,倒也不困難。一會兒之後,他的臉色就是一變,伏下身在三具屍體邊悲傷道:“皇侄,你何以如此癡呆?咱早已有言在先,舉兵靖難,只爲自保、只爲肅清奸佞亂臣,不會真傷你性命的啊。你爲何不解叔叔之意,一意孤行,帶着妻兒做出傻事啊!”
朱柏在那暗自傷懷,朱久炎則仔細驗看起三具焦黑的屍體來,好在他以前跟肖廣南驗過屍,基本的死因還是能判斷個八九不離十的。
本以爲可能破解朱允炆失蹤這樁千古謎案,可反反覆覆查驗之後,朱久炎還是不得不確定,眼前這三人確實是在身前被煙燻暈後,再被大火焚燒而死。
因爲他在三人的口鼻之中,皆找出了黑灰。
這證明眼前的三具屍體是被活活燒死的。
有物證證明三人的身份,口鼻中的證據,又證明這是三個被活生生燒死的人……難道朱允炆一家真的就這麼被燒死了?原本的歷史也是這樣嗎?
不說政治上的需要,對於這樁千古疑案,朱久炎一直也有本能的好奇,他也想弄明白,朱允墳倒底是死在宮中,還是偷偷潛逃偷生了。
朱久炎正想着,突然發現女屍身下散落的一件金髮釵引起了他的注意。金釵雖然被燒得有些變形,但基本的樣式看是能夠分析出來,這圖案絕對不會是皇后所用!(皇后的首飾是世間頂級的,都有着嚴格的規制)
朱久炎將髮釵拿到了朱柏身邊,將不妥之處說了出來。
“你是說他們可能偷樑換柱?逃了出去?”
朱允炆自盡,朱柏只會傷懷片刻而已,即便他不死,朱柏也是會將其軟禁到中都,直至老死的。可朱允炆要是真的逃出生天了,倒是個大麻煩。
畢竟他們是打着靖難、清君側的旗號起兵的,名義也是承認朱允炆皇帝身份的。
現在京城雖被湘軍掌握,但天下並沒有完全歸附,不說北方,連南方都要花番手腳才能穩固:長江對面有梅殷聚集起來的兩淮兵馬;北方還有李景隆的三十萬大軍。
朱允炆要是再度出現,雲貴、閩南三省還會不會歸附?其他的塞王又是什麼反應?
燕王那裡也是個麻煩,朱柏瞭解他這個四哥,看着湘王府勢大,肯定會當即反戈一擊,來上演一場“改旗易幟”,幫皇帝歸京。
只要朱允炆逃了出去,找個地方重舉大旗,以他正牌大明皇帝的身份,也絕對能在頃刻之間又聚起百萬大軍。
若不幸出現這種局面,那這場靖難之役的最後結局還真不好說。
正當朱柏盤算局勢的時候,朱久炎忽然又說話了:“父王,這裡只有朱允炆的私章,你不覺得有些可疑嗎?要想確定朱允炆夫妻到底死沒死,有一個去處,一查便知!”
“你是說?”朱柏也想起了那個地方,臉上露出恍然大悟的表情。
“沒錯!尚寶司!他若沒死,定然捨不得皇帝玉璽,咱們快去看看那些玉璽少沒少!”
父子二人也不與他人多說,直接跑出了乾清宮,急匆匆上馬,直奔尚寶司而去。
將尚寶司的裡裡外外全部控制住,父子二人在大殿裡馬上開始親自整理起各類物事。
一刻鐘後,朱久炎對着手中的冊子神情沉重地說道:“父王,玉璽少了三方!”
“什麼!?”朱柏失色叫道:“少了哪三方?”
洪武年間朝廷共鑄了十七方皇帝玉璽,外加建文朝鑄成的“凝神之寶”,一共應該是十八方。
玉璽歷來都是皇帝權力的象徵,皇帝下發不同的詔旨,也要用到相應玉璽蓋印。
玉璽遺失,頓讓朱柏覺得事情在往最不好的方向發展。
“回父王話,少的是‘皇帝奉天之寶’、‘敕命之寶’‘制誥之寶’,這三方!”
朱柏心中“咯噔”一下,臉色也隨即變得十分難看。
“皇帝奉天之寶”乃唐宋傳下來的玉璽,專門在祭祀時用,在十八方玉璽中排列第一;
而‘敕命之寶’和‘制誥之寶’則是專門頒發敕旨和詔旨所用,也是特別重要,朝廷運轉時時要用的東西。
這三方玉璽的丟失,再和朱久炎剛纔在乾清宮發現的疑點聯繫起來,愈發讓在朱柏感到心驚。
“會不會……是乾清宮起火的混亂時候,有宮人趁機把它們偷走了?”朱久炎皺眉說道。不過從其猶豫的神色中可知,他本人對這個想法也頗不自信。這個問題讓他感到十分棘手,四十萬兵馬圍城,進南京之後,朱柏第一時間圍的皇城,在這種情況下朱允炆他們是怎麼金蟬脫殼,逃出生天的?
“不可能的!”朱柏想都不想就搖頭道:“玉璽乃是皇宮裡最重要的東西,可謂國家神器,不說宮人們敢不敢打它們的主意,即便有人偷偷拿了,它們也換不到錢財。而且一旦暴露,還會引火燒身,株連九族!宮中值錢東西多得是,誰會傻到不要命了,去拿這個?”
朱久炎不說話了。他在大明生活了這麼久,也有些知道古人對於皇權是何等的敬畏。不說那個寧願自盡也不願投降的越巂侯俞通淵;進城的時候他還聽說有不少大臣,爲了朱允炆殉國而死,從這些方面,就能知道,古人的思想和現代人是完全不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