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當雒陽小朝廷一副歌舞昇平,君臣一心的和諧畫卷展開之時,遠在關中的張濟和張繡叔侄卻是圍坐在小桌前面,在那裡小酌佳釀。
在劉協東歸一事上,張濟一開始是支持的,還出了不少力。只是因爲劉協團隊內部撕逼,也是讓張濟變卦,反倒是幫助李傕郭汜去追趕劉協。
隨着劉協被秦誼迎到雒陽,李傕郭汜兩人的日子便不好過了,關中地區的各路軍閥,甚至同是涼州軍一脈的段煨都在羣毆他們。
倒是看在往日交情的份上,秦誼對張濟網開一面,沒有把張濟歸到李傕郭汜一黨中,這段時間關中雖然打得很亂,但是沒有波及到張濟,他也如履薄冰得在一旁中立,不敢去支援自己的老兄弟李傕郭汜。
“真是沒想到啊!這才幾年的時間,當年在董相國手下的那幫兄弟,竟然差不多死絕了!”喝了一點兒小酒之後,張濟也是嘆了一口氣,就在今天他得到了李傕的死訊。
因爲秦誼的亂入,本來死在張濟後面的李傕在關中羣雄的圍攻之下提前完蛋。五天以前李傕退守黃白城,被樑興、張橫等擊敗斬首,隨後被夷滅三族,首級也是被送往雒陽城,根據張濟的感覺,李傕身體的某一部件肯定要在雒陽城牆上掛上一陣。
而與李傕相愛相殺了許久的郭汜則走得更早,再算上楊定、胡軫、樊稠等人,當年曾經和張濟一起在董卓麾下並肩作戰的戰友基本上死絕了,剩下的段煨也不是和張濟一路人。
“段忠明準備入朝,我們該怎麼辦?”聽了叔父的話之後,張繡也是提起了張濟的老同事段煨。
作爲原先董卓手下碩果僅存的幾個將領,段煨依舊活得非常舒服,作爲涼州三明之一段熲的同族兄弟,世家子弟出身的段煨和董卓手下的那幫子草莽還是不同的。
駐紮華陰的段煨不但不掠奪百姓,甚至還維護修建當地的農業生產設施。劉協東歸之時也是積極迎接天子,並且在遭到誹謗和連續十幾天的攻擊後,段煨還是照常爲劉協供應膳食,侍奉百官,終無二心。段煨其人,堪稱西涼軍中的一股清流。
現在隨着秦誼掌控下雒陽,段煨也是準備結束自己的軍閥生涯,交出自己控制的地盤,來到雒陽做官,可以遇見的到,秦誼肯定不會虧待段煨這麼一個老好人。就像是歷史上的曹操,可是給了段煨一個九卿的職位給他養老。
現在段煨歸順朝廷,更是讓同在弘農的張濟叔侄有些孤立無援。張濟沒有兒子,他的侄子張繡便是他的繼承人,叔侄之間也是勝似父子,現在也是要爲自己的將來打算。
“我記得你說過,自從董相國去世之後,你又和秦文合有書信往來了?”
自從秦誼生出爭奪天下的野心後,也是經常給自己的熟人們寫信,張繡也是其中一人。說不準秦誼指點他一下,他就能在宛城搞死曹老闆了。再加上還有毒士賈詡伴身旁,張繡自然是秦誼關注的重點。
而在董卓死後,曾經反董一事也不再是什麼問題,本着多一個朋友多一條路的原則,張繡和秦誼倒是一直聯繫。
“嗯!說不準到時候就多一條路!不過我不願意去投靠他!”
“爲什麼啊?我感覺他對我們挺客氣的?現在秦誼更是掌控了天子,可以說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而聽了侄子的話,張繡也是頗爲好奇得問道。
“因爲他是幷州人,他的手下也多是幷州人,我們之間和幷州人之間的樑子可沒有結清!”
董卓和王允之死,也是讓董卓手下的軍頭和王允、呂布爲首的幷州人直接結下了血海深仇,李傕在董卓死後順手殺了自己隊伍中的幾百幷州人便是證明。
或許秦誼不會難爲他們叔侄,但是秦誼其他手下未必會容得下他們叔侄,他們掌握朝廷的軍政大權,稍微用點兒手段,可能便會把他們叔侄玩得欲仙欲死。
聽了侄子的話之後,張繡也是有些沉默,這也是他所擔憂的。哪怕是秦誼頻頻向他拋出橄欖枝,他也沒有任何表示。
“對了,叔父,賈文和是如何打算的?我感覺秦文合對他比對我們上心多了,您也說他是我們涼州,甚至整個天下最聰明的人,他怎麼選的?”
“賈文和現在雖然在段煨手下,但是段煨對他也是頗多顧忌,前段時間賈詡便和賈詡說好過來投奔我們。賈文和前段時間給我寫信,先不着急做出抉擇,畢竟秦文合究竟能夠做到什麼程度也不好說,畢竟前面董太師和李傕可都翻車了!”
秦誼挾天子以令諸侯,的確是對不少人有吸引力,但是很遺憾,對張濟叔侄來說卻是一個例外,因爲他們已經見過兩個挾天子挾到最後身死族滅的權臣,而且這兩個權臣和他們叔侄的關係都還算可以。
眼看有了第三個和他們叔侄關係還不錯的權臣,也是讓張濟叔侄心裡面對秦誼的未來打了一個問號。
再加上賈詡寫給張濟讓他等一等的信,更是在元氏之戰沒有爆發之前,秦氏漢室小朝廷能夠持續多久誰也沒底。即便是現在秦誼打敗了袁紹,可是董太師和李傕打贏的仗還少嗎?
“叔父,賈公說的沒錯,這個年代,手裡面擁有天子,很容易便成爲衆矢之的。現在秦誼的形勢,也比董公和李傕強不了多少,說不準哪天就完蛋了呢!咱們倒不如稍微觀望下,等等看!”
“好!就先再等等!既然段煨想要接受雒陽朝廷,我們繼續留在弘農,倒是容易和雒陽方面產生矛盾。再加上現在關中大災,我們這邊糧食也不多。樹挪死人挪活,我們到荊州那邊去看看,先找點兒糧食佔點兒地盤,日後倘若秦文合真能站得住腳跟,我們有地盤也兵,投過去之後也能得到重用!”
——我是地獄無門闖進來的分界線——
“濟飢餓,至南陽寇略,爲穰人所殺,從子繡攝其衆。”——《季漢書·張繡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