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攻下益州,然後多線出兵,合擊江東,這就是高順爲曹操所做的統一天下的設想。
高順將這一設想告於司馬懿,司馬懿眼中泛過一絲異彩,不過很快就歸於平常。
“高將軍所想,昨日奉孝先生和文和先生都有進言,不過魏公並無意採納。”司馬懿淡淡地應道。
郭嘉和賈詡麼,他們也和自己想的一樣,而且還已經對曹操如此提議過了?
想來也是,彼二人都是智謀深絕之士,先攻蜀而後取吳,並不是什麼難以想到的戰略,更何況現在又有張鬆這個契機,攻打益州可謂正是時候。
但是曹操爲何會拒絕如此提案呢?無論怎麼看着都是一個不錯的建議啊。
像是明白高順心中疑惑,司馬懿爲其解釋道:“主公現在志得意滿,認爲孫堅非自己對手,故聽不進奉孝、文和之言。”
驕傲麼?
確實,歷史上的曹操,不也是在攻下荊州之後,變得心高氣傲起來了麼?正因爲驕傲,所以曹操纔會在水軍尚未怎麼訓練的情況下,便貿然攻打孫吳。如今曹操雖然只佔據了半壁荊州,卻也提前攻下了整個涼州,並且早早地當上了魏公。要論心氣之高,現今的曹操或許比歷史上赤壁之戰前的那個曹操更爲厲害。
在原本的歷史上,曹操攻下荊州之後便想繼續攻打東吳,當時賈詡就勸諫他:“明公昔破袁氏,今收漢南,威名遠著,軍勢既大;若乘舊楚之饒,以饗吏士,撫安百姓,使安士樂業,則可不勞衆而江東稽服矣。”大意就是叫曹操不要急着進兵,而是以安撫百姓、休養生息爲先,等到實力進一步以壯大之後,那麼自然就會有更強的震懾力,江東便會不戰而降。不過當時曹操被接連的勝利矇蔽了雙眼,尤其是消滅袁紹這一大敵之後,曹操更是認爲天下已無敵手,區區江東不足爲懼,因此根本沒能聽進賈詡的諫言。
雖然曹操在赤壁戰敗後曾說“若郭奉孝在,不使孤至此。”但郭嘉赤壁若在的話,真能挽回曹軍的敗局麼?赤壁之戰時,曹營謀士依然不少,賈詡、程昱、荀攸,無一不是譽滿天下的智者,他們就真比郭嘉差那麼多?
例如龐統獻計鐵索連船的時候,程昱就曾說過:“船皆連鎖,固是平穩,但彼若用火攻,難以迴避,不可不防。”對於程昱的看法,荀攸亦附和之,但曹操卻不以爲意。
可以說,赤壁時的曹操,有點像官渡時的袁紹,驕傲地不把對手放在眼裡,認爲自己的看法和想法都是正確的,沒有當初那份從諫如流的心思了,從而導致了最終的慘敗。
而現在,曹操和歷史上一般,不以江東爲意,這在高順看來,可不是什麼好兆頭。
江東弱小麼?不然。反之,江東很強大,絕對是曹操必須正視的對手。江東之主孫堅,算得上是一世英主,其手下文有張昭、張紘、顧雍等一干謀臣,武有太史慈、周泰、程普登一衆良將,更別提文武一把抓的周瑜、魯肅等人了,另外,劉備一行此時也在江東,雖然他們並不會真心臣服與孫堅,但此時終究也是一份爲江東所用的力量。
小覷江東的實力,那必然會吃大虧,好不容易消滅了一個又一個對手,將勢力擴張到如此地步,要是陰溝裡翻船,被孫堅軍大敗,從而失去問鼎天下之機會的話,那實在是一件不怎麼好笑的事。
但是,郭嘉、賈詡勸曹操先攻益州,都被曹操駁回了,自己又如何改變得了曹操的心思?
要從哪裡着手才能勸說曹操改變心意呢?高順陷入了苦惱之中。
而正在他苦心冥想的時候,他與司馬懿二人,已然走到了許昌皇宮宮門。
在整個早朝期間,高順都有些心不在焉,苦苦思索着辦法。
他甚至有些覺得,自己是不是有些過於緊張了,和原本的歷史相比,現在這個時代已經發生了巨大的改變,曹操對江東用兵,結果也未必會和歷史一樣。說不定曹軍一戰擊潰孫堅軍,從而順勢佔據整個江東,這都是有可能發生的,自己又何必杞人憂天。
但是,高順心中就是泛着淡淡的焦急,怎麼都揮之不去。
早朝之上,曹操正在和漢帝奏對,而高順則想着該如何讓曹操攻打益州,完全沒去聽天子和曹操說過些什麼。
幸好今日朝會之上沒有討論什麼戰事,否則萬一叫到身爲武將的高順讓他奏對,那就不是一般的出醜了。
高順想了許多方案,但都被他一一否決了,人越老就容易變得越固執,曹操也不例外,他既然決定先攻打江東,想要讓他回心轉意,難如登天。
不過,並不是沒有切入點。
高順思來想去,覺得想要讓曹操改變主意,只有從張鬆身上着手,纔會產生那麼一絲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