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47章:曹魏未戰先遷都,魏宋明三國聯盟
秦國三十三萬大軍伐明,而明國則一邊積極迎戰,一邊向魏宋兩國求援。
朱棣把該做的不該做的全都做了,而壓力也傳到了魏宋兩國這邊。
無論是魏王曹操,還是宋王趙匡胤,雖然早就決定站在明國這邊,和明國聯手一同對抗大秦,可當這一天真的到來之後,還是不禁有些發怵。
僅僅第一輪的試探,大秦就派出了三十三萬大軍,這直接推翻了他們在戰前的所有推演。
大秦會做出這樣的佈置只有兩種可能,一是不準備試探了,要直接和中原三國決一死戰。
二則是錯誤估計了大秦的擴軍數量,大秦總兵力遠不止一百萬,說不定達到了一百二十萬,甚至是一百三十萬,所以才能在第一輪的試探就派出三十三萬大軍。
無論是前者,還是後者,對於中原三國來說,都不是一個好消息。
若是前者的話,那中原三國在佈置上就顯得過於保守了,恐怕難以擋住大秦如此猛烈的攻勢。
可若是後者,大秦真有一百二十萬,乃至是一百三十萬大軍的話,別說是中原三國聯手了,就算是魏宋明隋蜀楚六國聯合,中原三國的處境也依舊極爲兇險。
中原三國雖也有百萬大軍,但需要駐守的地方也多,無法將全部兵力都用來對付大秦。
反之,大秦卻能在擋下蜀楚隋三國威脅的同時,還動員足夠的兵力來對付魏宋明三國。
對於這兩種可能性,魏宋兩國都更傾向於後者,畢竟大秦的不敗戰神白起還在冀州沒動呢,等大秦派出白起也就是全面之時。
所以,無論是曹操還是趙匡胤,都知道不能在繼續猶豫下去了,中原三國必須聯合纔有跟大秦對抗的可能。
可就在曹操和趙匡胤都準備出兵援明時,卻遭到了國內的親秦派勢力的反對,甚至他們都分不清這些反對的人是不是親秦派。
“主公,不能出兵啊,此時出兵援明的話,也就等於徹底和大秦撕破臉,嬴昊必定會直接出兵攻魏的。”
“是啊主公,
我大魏被大秦三面包圍,一旦秦軍三面來犯的話,就算我大魏擁有雄兵三十萬,也擋不住秦軍三面夾擊啊。”
“沒錯,還請主公慎重……”
✿tt kan✿¢Ο
說這類話的人,在魏國有很多,甚至有不少還是曹操的親信,比如:陳宮、毛階、董昭等等。
你說他們是親秦派吧,但他們所言也都是爲了魏國在考慮,而且所言也並非沒有道理,魏國確實很難抗住秦軍的三面夾擊。
可你要是他們不是親秦派的,明確反對魏國支援明國,坐視明國敗亡,這對魏國而言,也等同於慢性自殺。
向來果斷的曹操,面對這樣的情況,一時間也有些動搖。
范蠡、程昱、陳羣等人見此,以爲主公多疑的老毛病又犯了。
范蠡第一個開口勸道:“大秦所行的乃是陽謀,此次表面上看似是在攻打朱明,可實際卻是劍指我大魏和宋國兩國。
我大魏若是出兵援明,則會徹底和大秦撕破臉,大秦也就可以不顧姻親之盟,光明正大的來討伐我大魏。
可我若是不援明,坐視明軍損兵折將的話,等明亡國,魏宋兩國就算聯手,面對大秦也沒有絲毫還手之力。
無論出兵與否,我大魏都會和大秦對上,不過是早晚的事,還請主公早做明斷。”
“主公,當斷不斷,反受其亂啊。”
程昱跟着勸道,而在他之後,陳羣也繼續出言。
他們三個都沒有直接全曹操,出兵或是不出兵,而是根據事實分析,讓曹操自己來權衡利弊。
在衆謀士的輪番苦勸下,曹操再次堅定了決心,其實他心中都知道,只是這麼多人反對援明,動搖了他的決心罷了。
曹操重重的拍了許下桌子,沉聲道:“孤意已決,出兵援明,併發文痛斥大秦,不顧中原百姓死活,擅自挑起戰爭。”
此言一出,無論是主站派,還是主和派,全都偃旗息鼓,老老實實的稱頌主公英明,畢竟再和曹操唱反調的話,可就等同於是在找死了。
在曹操的有意調控之下,魏國大部分軍隊都掌控在主戰派手中,魏國的主和派並沒有多少兵權在手,在曹操都已經明確表態的情況下,若是還敢和曹操唱反調的話,則必定會迎來曹操的清洗。
曹操現在不對內部發動清洗,一是主和派對軍事方面的影響有限,二則是他也沒多少把握能打贏這一戰,而留着這些主和派就等於預留了一條退路。
在荀攸的勸導下,曹操也已經看開了,萬一魏國真躲不過這一劫的話,他總不能拉着曹家滿門一起下地獄吧。
曹操已經做好了最壞的打算,若是魏國真的被秦所滅國的話,那他也一定會以身殉國,但他必須要給自己和手下的家小留一條活路,而留下這些主和派也就讓秦魏雙方都有臺階可下。
秦魏兩國還未開戰,魏軍也還未戰敗,魏國就有大把的人想要賣國,可身爲魏王的曹操卻反而還在爲這些叛徒考慮。
不得不說,曹操對敵雖狠毒且不擇手段,但對內的胸襟還是很開闊的。
當然,這也是曹操最後的溫柔了。
“我大魏一旦援明,則秦軍必定來犯,而魏地與秦三面接壤,一旦秦軍三面來犯,再多的兵力也會捉襟見肘,故援明兵力不宜太多,五萬足矣。”
曹操明知一旦秦軍三面來犯的話,魏國恐怕都自身難保,卻依舊決定派出五萬大軍援明,以此來魏國聯盟抗秦決心之堅定。
“傳孤旨意,命曹仁爲主將,程昱爲軍師,率領五萬步騎大軍,以及澹臺譽、蘇護、蘇全忠、張桂芳、楊弘、紀靈等將,前去支援明國。”
曹操沉聲下令道,之所以把蘇護、蘇全忠父子給派出去,一是試探,二則是不想這對父子留在國內。
蘇護畢竟曾是魏國的都督,若是秦軍打過來他卻投降的話,肯定加劇魏軍內部的投降風氣,而他他們父子派去前線,有曹仁盯着他們,這樣的擔憂也就小很多了。
曹仁聞言當即站出,抱拳道:“末將領命。”而後大步離去。
對於曹操的這道命令,魏國高層反應各異,而曹操則將衆人的反應盡收眼底,隨後更是放出了更大的料。
“一旦援明,和大秦徹底翻臉的話,許昌也就不在安全了,故孤決定遷都。”
遷都這個詞一出,曹魏高層瞬間炸開了鍋,畢竟還沒開戰就遷都,這未滿有點太慫了吧。
但仔細想想的話,就會發現不遷都的話,魏國根本就沒有多少還手之力。
許昌位於潁川郡,而潁川與河南、南陽兩郡都接壤,而距離南陽更是都不到兩百里。
曹魏會把都城安在許昌的原因有三:一是當時的中原已經殘破不堪,而許昌是少數的沒有被黃巾禍害的富碩之地;
二則是當時的秦魏兩國利益一致,秦國肯定不會在魏國背後捅刀,而且還會保護魏國,所以把都城放在靠近大秦的許昌反而更安全;
三則是都城靠近大秦,方便秦魏兩國的商業交流,而魏國需要靠和大秦通商來恢復元氣。
正是因爲這三點原因,曹操纔會把都城安在離大秦不足兩百里的許昌。
但如今秦魏兩國即將撕破臉皮,開戰在即,若是還以許昌爲都城的話,以大秦鐵騎的行軍速度,兩日就能抵達許昌城下,確實就有些太危險了。
之前曹操不是沒想過遷都,但當時曹魏受大秦影響太深,在明確要和大秦徹底翻臉之前,自然是不敢貿然遷都的。
可如今魏國已經到了不得不遷都的地步,畢竟此時遷都雖然有些丟人,但也總比國都被攻破要好上萬倍。
“諸位軍師覺得遷都遷往何地最佳?”曹操問道。
“泰山郡治所奉高縣,東北南三面環山,易守難攻,且臨近明國,互爲犄角,可爲都城。”范蠡進言道。
“山陽郡治所昌邑縣,乃是我軍的一大糧倉所在,城高牆後,且位於中原中心,便掌控全局戰況,可爲都城。”陳宮進言道。
“沛國譙縣,位於中原腹地,縱使秦軍鐵騎犀利,短時間也威脅不到,且同時與宋明兩國接壤,可與之互爲犄角,可爲都城。”曹劌進言道
范蠡、陳宮、曹劌三人,爲魏國選了三處不同的國都,都各有各的優點,但也各有各的缺點。
泰山郡治所奉高縣最適合,但距離太遠了,許昌在魏國最西面,奉高縣在魏國最東面,等都城遷過去恐怕潁川都淪陷了,而魏國現在需要一個能快速安定下來的都城。
除此之外,泰山郡距離青南太近了,一旦明國守不住青南的話,泰山立馬就會淪爲戰場。
山陽昌邑倒是不遠,城池也確實夠堅固,但最大的缺點就是位於一馬平川、無險可守的中原中心地帶。
大秦鐵騎既然能抵達許昌,自然也同樣能抵達昌邑城下,而一旦把昌邑包圍的話,那城內的守軍可就被徹底困住了。
曹操一番思索之後,還是覺得老家譙縣最適合。
首先,譙縣已經處於中原腹地,秦軍沒攻下潁川和陳留之前,若是孤軍深入至譙縣的話,戰線就拉的太長了,一旦被截斷糧道的話,恐有全軍覆沒的風險。
其二,沛國二分,只有譙縣等幾縣歸魏,其餘大部分都歸宋國所有,而且東部就是彭城郡,又緊挨着明國,所以相對來說最爲安全。
其三,譙縣同樣也是魏國的糧倉,城池經過多次加固,易守難攻,而且因爲曹操的老家,當地百姓也最爲擁護曹魏,羣衆基礎雄厚。
“孤決定了,遷都譙縣。”
曹操眼中盡是堅定之色,譙縣是他的老家,也是他人生的起點,如今更是最適合魏國的都城,若是在這裡都打不贏秦軍的話,那就算是敗了也沒什麼可遺憾的了。
“曹彬何在?”
“末將在。”
“曹彬,孤命你爲潁川都督,曹劌爲軍師,總領潁川一切防務。”
說着, 曹操拍了拍曹彬的肩膀,一臉沉重的說道:“國華,這許昌城,還有潁川郡,孤就交給你了。”
魏國一旦和秦國開戰的話,原本安全的潁川就會變成戰爭前線,所以潁川太守顯然不是個美差,
曹彬也知道身上的擔子有多種,卻一臉認真的抱拳道:“末將定不負主公期望。”
曹操聞言點了點頭後,又進行了一系列的安排。
曹操命樂毅爲東郡太守,殷紂爲東郡大都督,荀攸爲軍師,三人合力鎮守東郡,以防禦北線的冀州白起的威脅。
命夏侯淵爲陳留都督,范蠡爲軍師,兩人合力鎮守陳留軍,以防禦西線司州秦軍的威脅。
同時,曹操自己親自坐鎮中樞譙縣,隨時支援北、西、南三線戰局。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