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艾本營的將士想要追上囚車救出鄧艾,迎接他回成都,衛瓘自認爲和鍾會一起誣陷鄧艾,擔心會有變故,就派遣護軍田續至綿竹夜襲鄧艾於三造亭,殺死鄧艾父子。
這時,鄧艾就和他大兒子鄧忠在一起,二人雙雙斃命。其餘子女在都城,司馬昭已經對他們動刀了。家裡成年男丁,無一倖免,連同家丁也一同斬首,當然,都是悄然施刑,司馬昭深怕張揚出去引起鄧艾的親朋故友反水。
起初,鄧艾進入江油時,田續不敢前進,鄧艾想要殺了他,不久又放了他,等到衛瓘派遣田續,對他說,“可以報在江油受辱的仇了。”
——這時,可是私心作祟了。而且利令智昏,手段卑鄙。
…… ……
益州平定後,朝臣建議對衛瓘加以封賞,衛瓘哪好意思?他助紂爲孽,害死了有功之臣。但是他說,“克蜀之功,都是諸將的功勞;而鄧艾、鍾會二將則是自取滅亡。”
堅持不接受賞賜。
晉王司馬炎(晉武帝)建立西晉,這是衛瓘倍受晉武帝信任的時期。他先轉任徵東將軍,不久進爵爲菑陽公。
後,衛瓘被改授爲都督青州諸軍事,兼任青州刺史。
泰始七年(271年),衛瓘出鎮北境,任徵北大將軍、都督幽州諸軍事,兼任幽州刺史、護烏桓校尉。
…… ……
衛瓘的女兒出脫得水汪可人,她母親和衛瓘都給她張羅婚事,可是衛精死活不嫁人,不知爲什麼,誰問,她也不說。而且,隨着年歲的增大,眉結常常竄動,像是有多大的心事似的,問,不說。
衛瓘偷偷對任氏說,“女精是否有屬意之人?”
意思是,她有沒有偷偷相中哪個小夥子?這樣的事,也不是沒有過。
任氏想了想,搖搖頭,說,“沒有。”
衛瓘抽了一口氣,說,“男大當婚女大當嫁,這是天經地義的,她爲什麼不想嫁人?”
任氏說,“我再行透問。”
忙於政務,衛瓘再也沒有過問,任氏也就沒再提起。
…… ……
朝廷聽從衛瓘之前的意見,設立平州,後更以他兼督平州。衛瓘舉家搬到平洲,在任內又離間北方鮮卑諸部,使“務桓降而(拓跋)力微以憂死”,爲朝廷解決了邊害。
晉武帝聞知後,對衛瓘大加獎賞。
咸寧四年(278年),衛瓘被徵召入朝,升爲尚書令,加侍中。他爲人嚴謹,以嚴法對待屬下,看待諸尚書如同自己的僚佐、尚書郎如同自己的掾屬。
衛瓘爲政清簡,深得朝野上下讚譽。
…… ……
武帝將其女繁昌公主下嫁與衛瓘第四子衛宣。兩人風風光光成婚,沒有人不說郎才女貌,世上無雙的。
衛瓘後又領太子少傅,加一千步卒、一百騎兵及鼓吹於府中。
教習了一段時間,衛瓘發現太子智力有問題,傻B呵呵的。他感到得對晉武帝司馬炎提及此事,要不然,大晉朝得毀在這個傻孩子手上,但是,這話還不好開口。
後來有一次,晉武帝司馬炎在陵雲臺擺宴,衛瓘假裝醉酒,跪在武帝牀前說,“臣有事想要說。”
武帝就以爲他喝醉了,探過身子問,“您想說什麼呢?就說吧。”
衛瓘欲言又止,連續三次,都是磕絆着,不說出來,最後用手撫牀說道,“這個座位可惜了!”
武帝怔思再三,只說道,“您真的喝醉了吧?”
從此以後,衛瓘沒有再提起過此事。
其實,武帝悟出了他說的意思,就是太子呆癡,他接你的班,你把天下給了他,可惜了。但是,那也沒辦法,武帝這時,左右不了時政了。
…… ……
衛宣娶了公主後,開始還挺好,後來就覺得不對味兒,處處受到公主的制約,離開公主的面,不免沉湎於酒色,放縱一下。
外戚楊駿平素與衛瓘不和,而且自己想要獨掌朝政,認爲如果衛宣與公主離婚,衛瓘必定遜位辭職,於是與黃門等一起詆譭衛宣,使得武帝下詔讓衛宣和公主二人離婚。
衛瓘即慚愧而又懼怕,於是請求告老遜位。
武帝下詔以衛瓘爲太保,以菑(zī)陽公身份回家。
有關部門又上奏收捕衛宣交給廷尉,並且罷免衛瓘的官職,武帝不許。後來,武帝才知道是黃門故意構陷衛宣,想要讓公主與衛宣複合,而此時衛宣已經因病去世。
…… ……
晉惠帝司馬衷即位,由太傅楊駿輔政。
元康元年(291年),楊駿被楚王司馬瑋矯詔誅殺,作爲帝師的衛瓘與汝南王司馬亮共輔朝政,錄尚書事。被賜予“劍履上殿,入朝不趨”的榮譽。
不久,司馬亮上奏建議讓諸王回到籓國,與朝臣在殿上議論此事,無人敢應,只有衛瓘附和,司馬瑋因而記恨衛瓘。
衛瓘和武帝“扶牀”的故事傳到了賈后的耳朵裡,賈南風便以“謀圖廢立”的罪名,下詔給司馬瑋,命其免衛瓘官位。
司馬瑋派清河王司馬遐率部包圍衛府,衆人都懷疑詔書有假,想讓衛瓘問清楚再認罪不遲,衛瓘不許,於是與子孫九人一同遇害,享年七十二歲。
只有衛恆的兩個兒子衛璪、衛玠在醫者家裡才躲過一劫,使得衛瓘沒有斷子絕孫。
衛瓘當初爲司空時,曾經斥責帳下督榮晦,等到收捕衛瓘的時候,榮晦也在內,報出衛瓘家人姓名,使其一門九人都無法倖免於難,司馬遐不能禁止。
事後,衛瓘之女衛精及國臣重卿們經過百般奔走、上書,衛瓘一案才得以昭雪,榮晦一族都伏誅,司馬衷下詔追贈衛瓘假黃鉞、蘭陵郡公,追諡成公。
——這就是衛精生下來兩天說的那句“雪仇”的含義吧?
衛精替的父親平反昭雪後,她也在家裡懸樑自盡,她一生的意義,就在於此,怨不得她不嫁人呢。
還在晉武帝時,衛瓘深感年事已高,幾次與司馬亮、魏舒等老臣請求離職,但都沒準奏。當時朝野間有一種議論:自西晉興起,朝廷的三公很少能夠辭榮善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