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外第37章 聖人注意事項

李素也沒想到、數年未見後跟劉備喝一場大酒,

能勾起劉備那麼多的感慨,和內心的深刻自省、夕惕若厲。

果然稱皇帝爲孤家寡人不是沒有道理的,手握絕對的兵權和行政能力,依然會出於對歷史的恐懼,擔心百年之後的事情發展方向。

好在,劉備也沒指望喝幾次酒就把問題解決了,他很清楚,今天就只是跟李素說說這幾年的心得、各自的長進。大問題,還要放在以後漫長的歲月裡,慢慢解決。

李素也很清楚這一點,所以只是幫劉備梳理了一下問題,指出可以努力的方向。

至於具體怎麼解決,李素沒指望直接給答案。

君臣一番徹夜長飲,最後李素總結出無非這幾方面:

首先,百年之後的事情,誰都不可以控制,所以眼下最容易做的,就是給後人打好基礎、立好榜樣。能這一代人解決的變法和軍事擴張,就在這一代人的時間裡做好,不要拖着留給後人。

因爲只要留給後人,後人爲了解決歷史遺留問題,肯定會引入新的問題。比如漢武帝爲了解決匈奴,要改祖宗之法,廢和親,就要用各種各樣的人,這些人裡很多都是有問題的,而漢武帝自己也是有問題的,這都是有損朝廷正統的。

其次,自己的事情做好之後,就可以適當強化一下“祖宗之法”,但也不能定得太死,否則容易僵化——這方面,李素藉鑑的是後世明朝的教訓。

明朝僵化的祖宗之法,導致它面對內部矛盾的變化演進時,適應性還不如漢、宋兩朝,所以命也比較短。

漢、宋雖然內部問題一直多,但好歹命長啊,就是磕磕絆絆遇到問題解決問題往下拖的。明朝的系統相比之下就是缺乏彈性,屈服強度扛不住的時候,直接就掰斷了。

所以,李素肯定不能勸劉備弄一套完全不能改的祖宗之法。

上述兩方面都注意到之後,要讓一個國家穩固更久,第三個努力方向就是要梳理好統治理論的解釋權了——

注意,李素這裡提的是“解釋權”,而不是統治理論本身。

統治理論本身,意識形態的部分,李素自己生前就會搞定的。這些東西不比實際政策,僵硬一點也不要緊,所以不用留給後人了,最多留一點修修補補的給諸葛亮,讓諸葛亮將來完善一下。

因爲政策是務實的,統治理論是務虛的。越務實的東西,越要貼合實際,就要靈活。越務虛的東西,可以大而化之,那就相對亙古不變。

這點前世唸書時讀到的法理學基本原理,李素好歹還記得,也多虧他是個學霸,基本功紮實。

而統治理論和正統論的解釋權管理,說到底其實就是一個“封聖”的問題。你封誰爲聖,後代的修修補補,就會以聖的理論基礎來做文章。

封聖該怎麼封?如何封?誰能封?

這個問題,其實不該李素親自來說,也不該劉備來下詔,應該劉備留給兒子輩甚至孫子輩。

因爲李素給他的建議,就是“蓋棺定論,確保後人來封,生前不要下判斷”。

……

對於李素的前兩方面大而化之的建議、提出的努力方向,劉備覺得很對。

對於第三個方面的建議,劉備乍一聽有點不理解。他誤以爲李素這是在謙虛,不好意思請求給本人封聖,所以才說留給後人。劉備便開誠佈公地打斷他:

“賢弟這是疑慮朕不成?本朝若要另封新聖,這是板上釘釘的事情。”

李素也不藏着掖着:“臣並非擔心毛遂自薦,而是認爲,此前兩漢的教訓,已經充分說明封聖這事兒,操作得不好,容易被人利用。

光武中興,不過百餘年便分崩離析,雖然有多方面的原因,但我們也可以判定,光武的子孫們,在封聖問題上處理得不如先漢諸君好。”

劉備摸了摸鬍子:“願聞其詳。”

李素就大致說了一遍,裡面有些內容劉備這些年勤於學習,已經有所瞭解了,但李素還是全面闡述,以免遺漏。

這事兒其實需要從後人一貫的一個誤區說起:

在很多後代人眼裡,甚至包括在東漢末年很多儒生眼裡,都覺得自從漢朝“獨尊儒術”之後,孔子就是聖人了。

但這其實大謬不然。

先不說後世歷史課本上,說漢武帝聽了董仲舒、就“獨尊儒術”,這本身就是一個誤解,漢武帝只是重用了儒術,沒有到獨尊的程度。

“罷黜百家、獨尊儒術”這句話確實是董仲舒說的,也是他的建議。但建議也就只是建議,皇帝可以不接受,就算接受,也要考慮一個接受的時間表、程度深淺,不是一蹴而就的。

一直到漢昭帝、宣帝時,依然反覆過“我漢家自有成法,王霸道雜之”,法家和那些儒家賢良文學,還是反覆鬥爭過的。

基本上到了漢宣帝,因爲漢宣帝上臺過程中,藉助了“公孫病已立”的祥瑞圖讖,天人感應神神叨叨那派愈發得勢了,纔算是真正“獨尊”。

可即使到了“獨尊”成爲事實後,孔子也依然還沒有到最高聖人的地位——西漢後期,乃至一直到整個新莽、還有東漢明章二帝,儒家最推崇的聖人,始終是“周公”,孔子只是一個解釋周公、推廣闡述周公的存在。

換言之,就好比孔門弟子是著述推廣了孔子的學說,他們自己地位並不高。

而孔子本人活着的時候,他也自認爲自己是“述而不著”,他也沒有自己的觀點,是在推廣周公的善政、克己復禮。

“復禮”可不等於“造禮”,孔子說得明明白白,造是周公造的,他最多就是個“復”。

那麼,孔子後來又怎麼就成了越過周公、或者至少是跟周公並列的聖人了呢?這就是東漢初期,皇帝在意識形態造聖上犯的一個錯誤。

當然,東漢初期的皇帝,也是沒辦法,因爲周公這個形象,被王莽搞臭了!

王莽篡漢、建立新朝的時候,走的就是“儒家聖王”的形象,王莽沒有軍權,也沒有打過仗,他就是個大儒新聖的人設,而且還擁有實際行政權,所以王莽上位之前,拿他比周公的就很多。

王莽的上臺,其實頗有幾分和儒家世家協商分贓的意味。當然,裡面還有更多複雜的利益妥協,李素跟劉備聊也不會具體展開。

不管怎麼說,王莽這麼一搞,連累得周公也有點臭了,什麼反賊都能比周公,

這時候,“立在政治和學術上都有建樹的完美古人爲聖”的壞處就顯現出來了:因爲以後但凡有野心家,他也可以自比周公,自比這種“實政和學術雙料聖人”。

所以,這時候,改立孔子的好處就顯現出來了,孔子是一個實際政治推行中的失敗者,他一輩子在政治上是不成功的,只有學說成功了。但正是因爲他政治上的不成功,讓他被利用起來容易一些。

從此以後,如果再有學術、聲望和實政都很強的野心家,他好歹沒法自比孔子啊,因爲你要自比孔子,你首先就得放棄權利、去著書立說、遠離政治搞學術,否則你跟孔子有哪兒像?

皇帝也就可以抨擊那些戀官不去的學術重臣不配自比孔子,要比先罷官。

Wωω● тTk án● ℃O

當然,把孔子尊爲聖人,這個過程一開始東漢皇帝也還是有些膈應的,並沒有立刻乾脆答應。

所以在漢明帝、漢章帝時期,皇帝纔多次“親臨太學講學”,其實這就是想把皇帝塑造爲當世的儒家新聖,這樣就可以避免封孔子,又能淡化王莽曾經也是被儒家推崇的歷史記憶。

但結果已經很明顯了:這些招數對皇帝本人素質要求太高,皇帝得好學,還不能是幼主,否則幼主沒法去太學給太學生們講課。

於是,漢明帝漢章帝結束之後,東漢纔算是在這個問題上徹底放棄了掙扎,孔子也是到了那個時候,才總算成爲官方意識形態下的“儒家第一梯隊聖人”,可以跟周公並列。

這一點的演進上,東西方世界倒是驚人地相似:各種意識形態被追聖的創始人,都沒有留下繼承世俗政權的男姓後裔,或者乾脆就是生前世俗權力鬥爭的失敗殉死者。

這其實不是巧合,而是正因爲你沒有繼承世俗政權的兒子,後來的野心家們才放心大膽利用你。你要是有子孫一直在做國王、皇帝,將來有機會振臂一呼,那別人擁你爲聖不就成了爲人作嫁了麼?

所以,西方歷史上未必沒有更多創出自己教派的人,只是其他的創始人沒有斷子絕孫,所以跟進的人不多。

就好比元宇宙如果沒有區塊鏈技術來保證“創始人也沒有保留管理員權限,系統上線後創始人自己也沒法開掛,因爲賬本都是分佈式去中心化存儲的”,那誰還來你這個生態系統裡添磚加瓦?

玩家不怕他努力投入了很多後,管理員直接把成果拿去回檔刪改?(當然我不推崇元宇宙,更討厭比特幣,這裡只是一個技術討論舉例)

斷子絕孫的哲學意義,跟“用區塊鏈自廢中心化管理權限取信於人”,是一樣的。

相比之下,華夏這兒後來非要封個“衍生公”,實在是有些不倫不類。

對於這個問題,李素一貫堅持的是學術的歸學術,世俗權利歸世俗權利。哪怕他本人這輩子聖了,也封了公爵,但他留給子孫繼承的,就只是公爵爵位,他那些兒子們不配以“聖人後裔”自居。

他們只是會稽郡公、丞相李素的子孫,不是什麼聖人子孫!

……

劉備聽了李素的分析後,也是有些暈乎的,不過他好歹抓住了一些線索,思索一會兒,便請李素給出具體的解決方案。

李素這才伸出幾根手指頭,一一盤點:

“對於這些問題,臣有幾點建議。首先,以後凡是封聖,都必須蓋棺定論,王莽之所以爲亂,便是因爲生前被人諛詞如潮。

光武帝與明章等帝畏懼王莽之禍的教訓,把有實際行政功勞的新聖之路一概堵死、改爲唯獨尊奉孔子這類實政失敗者,最終收穫了矯枉過正的教訓。

未來,大漢要允許實政上有大功的人封聖,但一定要死後再封,任何在生前吹捧聖行的,都要作爲諂諛倖進小人處置——這一條,可以寫進大漢的祖宗之法。

如此,大漢以後依然可以享受執政偉人爲聖的好處,不用再一味追求以孔子之類實政失敗者爲聖,同時,也能迴避王莽劣跡的影響。”

李素這個思路,其實倒是頗受了後來曰本人的一些啓發,或許也跟他這幾年東渡巡狩、搞歷史政治的比較研究,所以容易聯想到這方面看過的前世史料。

在“蓋棺定論”的問題上,曰本人其實早期比漢人還謹慎,他們的長處,也確實值得漢人學習。

早在公元800年左右,也就是曰本還在王政時代、沒進入幕府架空天皇的時候,之前曰本人有很多太政大臣生前就封“正一位”的,這個位階的要求就是“生涯無瑕”,也就是的是完人、聖人。

但是760年代,活着獲封正一位的藤原仲麻呂造反了,給“正一位”這個人格完人的符號留下了污點。儘管藤原仲麻呂被鎮下去之後,他的“正一位”冊封被撤銷了,但也留下後遺症,曰本人從此一千多年、一直到明治維新之後,中間幾乎再不給活人正一位。

藤原仲麻呂對於曰本歷史的影響,幾乎可以對標漢人的王莽。

曰本人開始反思:只要一個人臣還沒死,誰知道他晚年會不會造反?會不會晚節不保?會不會出現“周公恐懼流言日、王莽謙恭未篡時”的情況?

所以,不管功勞再大、德行再好,一定要等死了之後,不可能再做壞事了,再給追封爲聖。

當然,此後那一千多年的曰本歷史裡,也不是完全沒有例外,但都是有非常完善的保險制約的。

比如一共兩次例外,

第一次是給源方子太皇太后,她是當時天皇的祖母,天皇就是她立的,她也沒有其他男性後裔在世了,不可能廢除天皇另立,豁免了謀反可能性,這纔給她活着時封了正一位。

第二次例外,已經是明治維新結束後、明治天皇給臨終的太政大臣三條實美封了正一位。當時三條實美雖然沒死,但已經重病在牀、醫生看過說他絕無可能再痊癒了,天皇纔出於對現代醫學的信任,在他斷氣前給他開恩,

這也是獎勵三條實美幫助實現了“大政奉還”、在幕府了八百多年後讓天皇重新親政。畢竟此前八百年都沒人有如此功勳,破個例也說得過去。

這一點,中原漢人後來其實也有醒悟到,畢竟“蓋棺定論”這個成語就是漢語的成語,只是反應沒那麼快,基本上是到了唐朝後期,統治者才漸漸注意到。

中間南北朝那麼亂,正統性神聖性崩塌,活人稱聖的比比皆是,大家都自大狂妄不已。

皇帝有給自己亂上尊號、太上皇當了不夠,臨死還要瘋狂一把傳位給孫子、讓自己兒子當太上皇、自己當“無上皇”的。

軍閥武將弒君篡奪成功後,有瞎搞自封“宇宙大將軍”的。

南北朝這些歷史的倒車、這些對神聖性的注水貶值,都導致漢人一直到隋唐,都對正統論和“如何維護神聖性”不怎麼重視,很多時候都是在和稀泥。

相比之下,曰本人沒有改朝換代的亂世,這方面他們反而總結出更好的經驗。李素要建立長治久安的朝代,當然要博採衆長,不管原本歷史上是不是蠻夷先總結出來的,只要能爲他所用,他就用。

……

除了“蓋棺定論”之外,李素強調的封聖第二注意事項,就是前面所說的“封聖不及子孫,不能給子孫好處”。

道理前面也說過了,劉備也能理解,這條就很快過了。

好在這一世的孔融已經在曹操的大清洗中死了,劉備也沒追封考證承認過天下還有哪個姓孔的文人是確鑿無疑的孔子後人,所以這一世不僅李素的子孫不能從封聖中獲益,連衍生公也不可能出現了。

以後凡是自稱孔子後人的,肯定都拿不出家譜,如果還非要吹噓,那就當妖言惑衆抓起來。反正官方的認定態度是“孔子的嫡系有據可考的傳人,已經沒有了,剩下的也都是旁支末裔,不配奉祀”。

而李素對劉備說的第三條、也就是最後一條補丁,是針對東漢早期,漢明帝漢章帝試圖通過“去太學講學”來塑造自己“既是世俗君主,又是儒家新聖形象”的弊端的修正。

李素也承認,皇帝要成爲信仰和實政的雙重領袖,確實有好處,但明帝章帝演過了,也高估了後世子孫的抗風險能力。

既然有了失敗經驗,肯定不能照搬。

而李素的改法也很簡單:現在不是已經從察舉制改成科舉制了麼?雒陽的太學,可以漸漸調整功能,未來肯定是要逐步向歷史上的“國子監”過渡的。

既然如此,科舉下的太學/貢院,性質逐步從教學往考覈轉變,那皇帝還講什麼課?

以後,在科舉的考試環節,最後加一道殿試,皇帝親自最終策問幾個問題,把關一道,那不就是用“天子門生”這種後人都很容易理解的辦法,來取代漢明帝、漢章帝那些吃力不討好、對皇帝本人儒學素養要求過高的操作了麼。

說句題外話,殿試這個制度,李素之前在科舉的早期雛形改革裡,一直還沒提出呢,並不是一般化的制度,最多是皇帝偶爾基於“唯纔是舉”,對個別特別牛逼的人才,要策問召對。

李素當時不敢改太大、太傷筋動骨,也是本着一開始要極簡主義、把天下士人對科舉制的反對力量降到最低。

現在天下太平了這些年了,今年又要開恩科,這一科開始,把殿試形成固定制度,也還不晚。

劉備聽了這個建議,也是大喜稱善,同時稍微仔細想了想,也是忍不住苦笑——原因無他,主要是大漢搞的科舉制度,相比於原本時空的早期科舉,錄取規模實在是大得多了,皇帝要親自殿試詢問鼓勵每一個錄取人員,那工作量也就大了很多。

畢竟,原本歷史上的科舉,錄取出來都是縣級的官員。但現在劉備和李素搞的科舉,連“縣分局”那些官員,都要考試錄取了。

天下一千多個縣,基層官員能上萬,哪怕每十年、二十年輪流換一次血,皇帝到了大比之年,也得親自召見少則五百人、多則上千人來談話、賜宴。

哪怕每個新官說三句話,那就是三千句,皇帝也累啊。哪怕不過腦子,說三千句“愛卿辛苦了”,那也會口乾舌燥的好不好。

劉備已經開始擔心,將來他的子孫有沒有這個精力來如此勤政,每次考試之年都做好跟下面的人聊三千句天的心理準備。

要是精力不濟或者遇到怠惰的昏君,估計得想辦法羣發了。

第595章 如仲謀不才,公瑾可自取番外第48章 午時已到第761章 丞相司直諸葛亮第83章 以彼之道還施彼身第423章 鴻溝停戰協議(五千字大章,附停戰協議地圖)第763章 三十而相第73章 反向圍城打援第245章 你這個長沙太守就是有可能辦不出房產證的小產權第243章 太史慈和周瑜遇到水賊是種什麼樣的體驗第766章 以兩次笑一萬次第428章 三方齊集殺關羽(五千字大章)第55章 如果你誠心誠意被我利用第499章 天威折服第428章 三方齊集殺關羽(五千字大章)第163章 風蕭蕭兮潁川寒,壯士渡河不復還第616章 戰略挺近第462章 戰略恫嚇第269章 還沒北伐先分贓第821章 莫非有詐第815章 諸葛亮:挖掘技術哪家強,大漢荊州找南陽第183章 咱不是一審判決執行人,咱是二審審判人第88章 知恥後勇張翼德第807章 李素也有跟袁紹一樣好謀無斷的時候第20章 漢朝也有價格雙軌制第725章 蠻夷到了極點第128章 劉瑁中毒暴斃,釣魚城投降第104章 止不住的連環弄巧成拙第103章 何進掙扎導致的蝴蝶效應第272章 初到荊州第84章 三隻手都要硬第313章 人生就是這樣大落大起大落大落第827章 平推如虎第75章 不好,我們被識破了第379章 關起門來才能說大逆不道的話第451章 大漢是一個有機的整體第82章 拖人下水第474章 圓滿忽悠第310章 威逼利誘第272章 初到荊州第300章 李傕問計賈文和第418章 大家都戴着四筒,下不了手啊第114章 不要小看劉焉的動員能力第726章 黑壓壓的一片第589章 你回不到夏口了第130章 不過旬日下江州第704章 李司空的幕府,當然是大漢朝各個利益集團都要代表第752章 從實則虛之,到實則虛則實則虛之第341章 看菜下飯的精髓第308章 你過來啊第205章 戰象種田第109章 吃完上家吃下家第514章 斬殺弒君賊第323章 不能降則死耳第140章 大義名分第537章 量子疊加態打野的精髓:只要我不出現,我就有可能在任何一路出現第803章 曹操新政:耕者有其田第20章 漢朝也有價格雙軌制第170章 忠義楷模第699章 搜刮得心服口服第681章 論功行賞第309章 死得跟夏侯淵一個待遇第464章 無聊瑣事番外第29章 航海先鋒周公瑾第37章 劉縣令棄官第384章 我到底是上次中計了還是這次才中的計?第729章 居然敢在漢人面前玩詐降第722章 產業鏈從上到下一盤棋番外第16章 公孫康:西扛太史慈,北拒趙子龍第40章 過渡性的官也要好好幹番外第38章 進兩步退一步第768章 爲什麼只有“在齊太史簡在晉董狐筆”後面就沒了第359章 道不行乘桴浮於海第692章 大漢朝的連續兩任大將軍都是中風癱瘓第672章 周都督:李素下來戰書,約我等明日決戰,如何對敵?第706章 打着修理的旗幟,走着拆除的路子第485章 “要靠道德感化才能治本”第31章 飲馬遼河第784章 曹操:仲德你每次都多慮了,孤早已提防第666章 沮公!事急矣!第681章 論功行賞第43章 劉涿郡亦知世間有孔融耶?番外第32章 百尺竿頭更進一步第326章 興百姓苦,亡百姓苦番外第14章 公孫度已死第26章 談笑袁本初,往來曹孟德第693章 袁紹:金身等死,閃現遷墳第347章 長安疑雲第290章 九月懲處名單第590章 孫策小兒你已經被包圍了第631章 棋盤直徑三千里,一子牽動十四州第225章 長安淪陷第288章 逐出師門第540章 諸葛談笑擒賈詡(六千字大章)第37章 劉縣令棄官第803章 曹操新政:耕者有其田第247章 沒想到你是這樣的諸葛亮第387章 “歷史的倒車”:最後一任益州牧第132章 敵進我退,敵疲我打第662章 完美繞後開團第303章 身陷重圍馬孟起
第595章 如仲謀不才,公瑾可自取番外第48章 午時已到第761章 丞相司直諸葛亮第83章 以彼之道還施彼身第423章 鴻溝停戰協議(五千字大章,附停戰協議地圖)第763章 三十而相第73章 反向圍城打援第245章 你這個長沙太守就是有可能辦不出房產證的小產權第243章 太史慈和周瑜遇到水賊是種什麼樣的體驗第766章 以兩次笑一萬次第428章 三方齊集殺關羽(五千字大章)第55章 如果你誠心誠意被我利用第499章 天威折服第428章 三方齊集殺關羽(五千字大章)第163章 風蕭蕭兮潁川寒,壯士渡河不復還第616章 戰略挺近第462章 戰略恫嚇第269章 還沒北伐先分贓第821章 莫非有詐第815章 諸葛亮:挖掘技術哪家強,大漢荊州找南陽第183章 咱不是一審判決執行人,咱是二審審判人第88章 知恥後勇張翼德第807章 李素也有跟袁紹一樣好謀無斷的時候第20章 漢朝也有價格雙軌制第725章 蠻夷到了極點第128章 劉瑁中毒暴斃,釣魚城投降第104章 止不住的連環弄巧成拙第103章 何進掙扎導致的蝴蝶效應第272章 初到荊州第84章 三隻手都要硬第313章 人生就是這樣大落大起大落大落第827章 平推如虎第75章 不好,我們被識破了第379章 關起門來才能說大逆不道的話第451章 大漢是一個有機的整體第82章 拖人下水第474章 圓滿忽悠第310章 威逼利誘第272章 初到荊州第300章 李傕問計賈文和第418章 大家都戴着四筒,下不了手啊第114章 不要小看劉焉的動員能力第726章 黑壓壓的一片第589章 你回不到夏口了第130章 不過旬日下江州第704章 李司空的幕府,當然是大漢朝各個利益集團都要代表第752章 從實則虛之,到實則虛則實則虛之第341章 看菜下飯的精髓第308章 你過來啊第205章 戰象種田第109章 吃完上家吃下家第514章 斬殺弒君賊第323章 不能降則死耳第140章 大義名分第537章 量子疊加態打野的精髓:只要我不出現,我就有可能在任何一路出現第803章 曹操新政:耕者有其田第20章 漢朝也有價格雙軌制第170章 忠義楷模第699章 搜刮得心服口服第681章 論功行賞第309章 死得跟夏侯淵一個待遇第464章 無聊瑣事番外第29章 航海先鋒周公瑾第37章 劉縣令棄官第384章 我到底是上次中計了還是這次才中的計?第729章 居然敢在漢人面前玩詐降第722章 產業鏈從上到下一盤棋番外第16章 公孫康:西扛太史慈,北拒趙子龍第40章 過渡性的官也要好好幹番外第38章 進兩步退一步第768章 爲什麼只有“在齊太史簡在晉董狐筆”後面就沒了第359章 道不行乘桴浮於海第692章 大漢朝的連續兩任大將軍都是中風癱瘓第672章 周都督:李素下來戰書,約我等明日決戰,如何對敵?第706章 打着修理的旗幟,走着拆除的路子第485章 “要靠道德感化才能治本”第31章 飲馬遼河第784章 曹操:仲德你每次都多慮了,孤早已提防第666章 沮公!事急矣!第681章 論功行賞第43章 劉涿郡亦知世間有孔融耶?番外第32章 百尺竿頭更進一步第326章 興百姓苦,亡百姓苦番外第14章 公孫度已死第26章 談笑袁本初,往來曹孟德第693章 袁紹:金身等死,閃現遷墳第347章 長安疑雲第290章 九月懲處名單第590章 孫策小兒你已經被包圍了第631章 棋盤直徑三千里,一子牽動十四州第225章 長安淪陷第288章 逐出師門第540章 諸葛談笑擒賈詡(六千字大章)第37章 劉縣令棄官第803章 曹操新政:耕者有其田第247章 沒想到你是這樣的諸葛亮第387章 “歷史的倒車”:最後一任益州牧第132章 敵進我退,敵疲我打第662章 完美繞後開團第303章 身陷重圍馬孟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