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杉輝虎乃是管領上杉氏一軍之膽魄,全城之精神。以一人一騎,四蹄奮疾,手中的長槍目指之處,萬軍辟易。
一向一揆軍但見他英姿天縱,如軍神下凡,無一人敢於攖其鋒銳,以至於上杉輝虎掌中長槍槍尖光亮四射,縱馬驅戰許久,竟然未嘗一絲鮮血。
而一向一揆軍卻自相踐踏,鬼哭狼嚎,根本沒有刀槍加身,卻已經自己連營大潰,整個一向一揆軍外圍,已經變成一座阿鼻地獄。
可笑的是,上杉軍即使連大將上杉輝虎都算上也不過區區三百騎,騎兵們連刀槍都未曾攻擊一下,只是驅動着戰馬往前衝擊而去。(日本的騎兵,披掛着在日本較好的盔甲是沒錯啦,但是按世界水平來看,確實不好。這三百名還不是那種中世紀西歐諾曼式的夾槍衝鋒重裝騎兵,能夠有勇氣正面衝六萬步兵,雖然歷史上不是沒有這種奇蹟般的戰例,但仍舊是令人不敢相信的勇猛事蹟)
上杉輝虎如今的狀態,好像就是到春日山城下町去逛了一圈,就是他平時巡視自己的領地一樣,溜了溜自己的放生月毛,就衝到了北陸一向一揆軍的中心外圍。
等到了這裡,上杉輝虎終於發現有所不同了。首先是有小規模的組織了,一向一揆軍在他們熟悉的地頭村長或者傳道講經的領導下以“組”和“講”爲單位,各自開始團營自保。
這就顯現出一向一揆的組織力了,他在基層的動員力量幾乎驚人。宗教組織的觸手遍及每一個大大小小的村莊,接觸到每一個信奉一向宗的百姓。通過數不清的基層宗教組織,一聲令下,數以萬計的信衆就能被動員起來。這在戰國時代也是不可多得的動員力和動員速度。
由於加賀等國的一向一揆軍都是同村同鄉的村民,甚至就是父子兄弟,大家配合默契,口哨一吹,陣笠抹額往頭上一戴,舉着長槍,就圍成圈了。
那個配合,那個陣型,就封建時代的眼光來看,起碼能給一個良好。如果能足食足餉,並且善加訓練,絕對是一隻不可多得的強軍。(雜賀孫市也就是紀伊鈴木黨的鈴木重秀的雜賀衆,主體也是信奉一向宗的門徒而已,只要訓練的好,再打上幾仗,那戰鬥力能夠把咋們的豐國大明神豐臣秀吉都給噁心的半死。)
不過可惜的是,由於一向一揆軍更上層的組織缺乏,沒有什麼熟練的有力的中層軍官的一向一揆軍的缺點大大暴露。這一小團一小團好不容易聚集起來的一揆軍士兵也僅限於保存己身,等待命令。這就是封建時代士兵的一種侷限吧,缺乏主觀能動性。
縱觀整個戰場,一向一揆軍當面倒也不是完全一面倒。營地內有一團一揆軍格外壯大,看起來幾乎是鶴立雞羣的感覺,那團士兵越聚越大,中心有人敲擊着類似於佛鐘的樂器,鐺鐺鐺鐺的,四面八方的一揆軍都涌了過去。
上杉輝虎看了一眼,馬標上寫着加賀國安井大炊助(安井城是加賀國的一座重要支城,由有力的國人領主安井氏控制,可惜到現在安井氏已經敗落了。至於苗字安井的名人嘛,去過大阪遊玩的小夥伴肯定都知道,道頓堀的開發者,豐臣秀吉家的忠臣,安井道頓。),不甚瞭然。不過既然有人在戰場上團聚士兵,就有可能是爲了反擊或者以守待攻,他的戰場敏銳度告訴他,要把這團人給打崩。
正準備調轉馬頭,上杉輝虎看得明白,快步向那塊已經聚集起千餘人的安井大炊助所部衝殺而去。二百餘上杉氏的跟騎也緊隨其後,高舉着手中的武器。
上杉輝虎跑到近前,卻驚奇的發現那團人馬居然在緩緩後退。維持一千餘人的的軍勢在撤退中都能不慌不忙。
可他這簡直就是作妖啊,在混亂的戰場人羣中,有能力有威望聚攏士兵,卻不求反擊,但求自保,這位也是個妙人。
不過這只是一個插曲,安井大炊助所部直接飄了。那麼上杉輝虎的目標肯定就是陣中心的那幾位“法相莊嚴”的上人坊主。
上杉輝虎眼看散亂的一揆軍除此之外,再也無人組織,更加提快馬速,衝向南無阿彌陀佛的大帳。
俗話說得好,射人先射馬擒賊先擒王。別看一向一揆軍人多勢衆,但他們能匯聚到這春日山城下,所仰賴的不就是他們的法主上人嘛。
上杉輝虎看的很是透徹,只要幹趴下金澤來的上人,那就一切好說。他胯下的放生月毛也真的是頗有靈性的良駒,帶着戰意勃發的上杉輝虎直透一向一揆軍的帷幕,上杉輝虎槍尖輕輕一劃,木棉布製成的帷幕當即破裂。幾名上杉騎兵也穿透劃開帷幕,衝了進來,剛準備舉槍面對一場惡戰。
可除了滿地狼藉之外,營帳內居然一個抵抗的士兵都沒有。那些道貌岸然的一向一揆軍領導們,拋下了四五萬愛他們敬仰他們的信衆,跑的連影子都不見了。
一名上杉武士跳下馬來,拿出太刀,走上前去把那面寫着南無阿彌陀佛的大旗一刀砍倒,然後鄙夷的看了一眼這個有些稀奇的馬標。
重拳打在棉花上的上杉輝虎無可奈何,只能帶着幾名追上他的騎兵閒庭信步的出營帳。
等大旗一倒,全軍大潰。
他們的坊官上人早就跑了一個沒影,基層的士兵哪裡還能念着他們的佛陀,和亂頭蒼蠅一樣狼奔豕突,漫無目的,跑的漫山遍野都是。
上杉輝虎感到太空虛了,一個人沒打死,一共衝了一個小時不到,六萬人的一揆軍就這樣完球了,真的是一拳打在空氣上。早知道一揆軍如此不堪一擊,除了空有龐大的數量之外,居然連一合之敵都沒有。
很是寂寞的感嘆了一句北陸一向宗無人,吩咐城內足輕出來捕捉這些暴民,但是不許殺人。讓他們一人三十個錢贖自己,不然春日山町怎麼有錢重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