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章 拆東牆補西牆

bookmark

中隊參戰,成爲以軍的攔路虎。右鉤拳打不出去,進入貝卡谷地的突擊部隊又遭到截擊,以軍的進攻幾乎完全癱瘓。

面對這一情況,美軍該出手了。

美國東部時間十六日夜間,盧卡斯在接到以色列總理的請求後,當即表示將盡快派遣空中力量支援以色列。

只是,盧卡斯沒有說清楚什麼時候派遣。

對美軍來說,援助以色列既是一件簡單的任務,也是一件複雜的事情。

說簡單,主要是在戰爭爆發前,五角大樓已經考慮到中國將出兵中東,因此把援助以色列寫入了作戰計劃,而且前期主要提供空中援助,在以色列國防軍實在堅持不住時,再出動地面部隊。

說複雜,則是戰局發展與美軍的計劃有所出入。關鍵就是,新加坡不戰而降,沒能牽制住中隊,導致美軍在西太平洋方向上的戰略進攻遇到了麻煩,也使得中國提前在中東開闢新戰場。

對美軍來說,現在的情況十分棘手。

因爲計劃在十一月底發動的進攻行動被迫推遲,所以美軍加大了戰略轟炸力度,試圖牽制中國的空中力量。可惜的是,不但效果不明顯,損失還頗爲慘重。到十一月十五日,美國戰略航空兵在中國本土方向出動了一萬四千餘架次,損失率高達百分之一點四,任務完成率不到百分之四十。在東亞、東南亞與南亞方向上,美軍戰略轟炸機出動了七千餘架次,損失率高達百分之一點七,任務完成率僅有百分之四十八。也就是說,在開戰之後,美軍已經損失了三百多架戰略轟炸機,取得的戰果卻非常有限。能夠看到的,只是中國的主要工廠開始向內陸遷移。

可以說,美軍前期的戰略轟炸徹底失敗。

雖然美國的戰爭機器在十一月前就已啓動,以極高的效率運轉,轟炸機的月出廠量在十月份還不到二十架,十一月上半月就達到了一百二十架,但是依然趕不上損失速度,而最主要的原因,就是缺乏前進基地,無法爲轟炸機羣提供掩護,導致轟炸機要麼在遠離中國本土地方投射巡航導彈,要麼隻身突破中國的防空網。前者的轟炸效率不會高到哪裡去,後者則要承擔很大的風險。

當時,美軍最迫切的任務就是攻佔一座前進基地。

事實上,這也正是美軍總體戰爭規劃中,把攻佔西太平洋島嶼放在首位的主要原因。只有獲得了前進基地,才能掩護轟炸機,才能提高轟炸機的轟炸效率、也才能降低轟炸機的損失率。

以十一月十五日之前的發展態勢,如果不能解決這個問題,美軍的戰略轟炸將在年底前結束,因爲到時候,美軍就沒有轟炸機可用了。

問題是,西太平洋戰略進攻已經推遲到了年底。

受此影響,美軍不得不調整轟炸方式,即不再主要打擊中國本土,而是重點轟炸中國周邊地區。

從十一月一日開始,美軍就把重點放在了東南亞。

這麼做,有一個非常突出的好處:可以動用部署在澳大利亞北部地區的戰鬥機爲轟炸機護航。

進行護航的效果非常明顯,比如在十一月六日到十五的十天中,美軍轟炸機羣在東南亞地區的戰損率降到了百分之一以內,任務完成率提高到了百分之六十左右,還在戰鬥中擊落了不少中國戰鬥機。

只不過,東南亞決非美軍的重點關注對象。

新加坡易手後,五角大樓在調整作戰計劃的時候發現,攻打菲律賓的行動已經不可能取得成功了。原因很簡單,中國在佔領了新加坡之後,東南亞地區的軍事基地網絡已經不存在任何漏洞了。雖然從地理位置上看,美軍依然可以從東面攻打菲律賓,佔領幾座島嶼,但是由此產生的後果卻難以承受,因爲這意味着美軍將必須以東南亞爲先,而被迫修改戰略轟炸計劃。

如此一來,美軍只剩下了最後一種選擇:攻打沖繩島。

從十一月十日開始,美軍的部署圍繞着攻打沖繩島展開,比如在關島以西的菲律賓海集結九支航母戰鬥羣,在關島部署兩百架戰略轟炸機,重點轟炸琉球羣島上的軍事設施,向東海派遣潛艇等等。

結果就是,一時之間,美軍手裡沒有多餘的空中力量。

當時,部署在西太平洋、西南太平洋與印度洋的美軍戰鬥機已經超過了三千架,而在戰爭爆發前,美軍的戰鬥機總量在三千五百架左右。因爲中國有一支規模不算小的戰略轟炸機部隊,而且這些轟炸機的航程大到能夠對美國本土構成威脅,所以美軍必須在本土保留最低限度的防空力量。結果就是,美軍的三千五百架戰鬥機、以及在戰爭爆發後生產的兩百多架戰鬥機全都用上了。

面對以色列的困境,美國空軍基本上是愛莫能助。

在答覆總統的時候,阿諾德上將明確提到,即便情況十分理想,最快也要到十一月底才能向以色列派遣空中部隊。

這下,能夠動用的就只有海軍了。

十一月十六日,美軍第四艦隊依然在亞丁灣活動,只是喬丹上將已經有了安排,決定再過幾天讓第四艦隊前往東印度洋,與第三艦隊一同封鎖巽他海峽與馬六甲海峽,因爲中國艦隊進軍印度洋的跡象已經非常明顯了。

接到總統的電話";

,喬丹非常爲難。

如果不支援以色列的話,中隊很有可能在數日之內扭轉中東戰局。到時候,爲了拯救以色列,美國還得動用更多的兵力,甚至得動用地面部隊,從而使攻打沖繩島的計劃徹底落空。如果支援以色列的話,中國艦隊就有可能趁機進入印度洋,而且很有可能在首戰的時候幹掉落單的第三艦隊,再挑戰第四艦隊;會有什麼結果,喬丹心裡非常清楚,也知道絕對不能這麼做。

在他看來,中國進軍中東,就是要牽制美國海軍,爲艦隊進入印度洋創造機會。

喬丹別無選擇,在答覆的時候,他明確提到,還沒有到派遣艦隊參戰的時候,但是可以調動艦載航空兵。按照喬丹所說,最好的辦法就是把第四艦隊的航空兵派往以色列,然後從西太平洋方向上抽調三支艦載航空兵、加強之後補充給第四艦隊,而其他艦隊則用剛剛組建的航空兵補充。

這個提議,立即得到了盧卡斯批准。

戰爭爆發前,美國海軍總共有十六支艦載航空兵聯隊,其中十五支是作戰部隊,另外一支是訓練部隊。除此之外,還有三支艦載航空兵聯隊已經組建、正在進行訓練,而這三支聯隊計劃部署到第二批“企業”級航母上(因爲首艦命名爲“美國”號,但是二號艦“企業”號首先服役,所以又被稱爲“美國”級)。也就是說,美國海軍還有富餘的空中力量,只是暫時不具備作戰能力。

當然,這不是大問題,因爲要到十二月底,纔會攻打沖繩島。

結果就是,戰場時間十七日清晨七點左右,第四艦隊的兩百多架艦載戰鬥機就啓程飛往以色列,在當天上午十點左右到達。因爲海軍的艦載預警機性能不大好,所以空軍增派了六架大型預警機。

完成這個任務之後,第四艦隊離開了亞丁灣,全速趕往東印度洋。

按照喬丹的安排,第四艦隊在到達澳大利亞附近之後,將獲得來自第七艦隊的三支艦載航空兵聯隊,並且在接下來的兩天之內,再補充數十架戰鬥機,而第七艦隊的三支航母戰鬥羣將退回到夏威夷附近,到十一月底獲得補充之後再趕往關島,並且在十二月底以預備力量的方式參與戰鬥。

這個安排很巧妙,可是也存在一些問題。

最嚴重的問題就是:在十一月十九日之前,美國海軍在西太平洋與印度洋上的兵力將完全對等,即兩個方向上都只有六支航母戰鬥羣,對中國海軍剩餘的四支航母戰鬥羣沒有絕對的兵力優勢。

說得簡單一些,只要中國海軍抓住這個機會,決戰就將提前打響。

即便中國海軍沒有把握住這個機會,也很有可能對十二月底的進攻產生影響,因爲正在訓練的三支艦載航空兵聯隊原本計劃到二零五三年才能成軍,而現在提前了幾個月,訓練肯定不到位。在三分之一的艦載航空兵部隊欠缺戰鬥力的情況下,美軍攻打沖繩島的難度將大幅度提高。

此外,還有一個值得關注的問題,即美軍艦載戰鬥機參戰,等於證明了第四艦隊在亞丁灣活動。也就是說,如果中國海軍把握住了這個機會,就會在第四艦隊到達之前派遣艦隊進軍印度洋,集中力量幹掉第三艦隊。

事實上,當時中國海軍已經在努力搜尋第三艦隊了。

爲了避免暴露行蹤,第三艦隊在十一月六日就主動撤退了五百多公里,只是這種局面很難維持下去。

當時,連喬丹都意識到,中國海軍正在尋找決戰機會。

中國艦隊還沒有進入印度洋,與第四艦隊行蹤不明有很大關係,即中國海軍不想在印度洋上冒險。

只要搞清楚了第四艦隊的行蹤,中國海軍肯定不會猶豫不決。

第290章 人口大爆發第278章 並不孤單第21章 一鍋端第28章 直升機空戰第98章 嚴陣以待第128章 歐洲聯邦第105章 新德里戰役第126章 飛行的陸軍第62章 太陽風暴第77章 分歧第42章 第五代第25章 走投無路第49章 主角與配角第67章 新式攻擊法第40章 勝利爲基礎第68章 措手不及第75章 真真假假第33章 白宮的晚餐第147章 上將之子第22章 備用計劃第123章 歐洲聯邦第55章 墳墓第67章 錯失良機第14章 掃帚星第85章 矛盾爆發第85章 欲擒故縱第126章 飛行的陸軍第6章 錯失先機第200章 將錯就錯第82章 十一比八第51章 第三號刺客第212章 竭盡全力第55章 毅然決絕第76章 自知之明第169章 表明身份第204章 坐失良機第5章 是戰是和第7章 直覺第182章 最後的掙扎第54章 遠征日本海第50章 另有其人第185章 海軍利器第74章 爭取時間第3章 大難不死第272章 牧浩洋計劃第198章 追趕第67章 錯失良機第32章 金融戰爭第3章 絕不是巧合第107章 臨時政府第16章 巢臼第31章 不可避免第214章 倉皇而逃第197章 無果而終第32章 關鍵時刻第27章 精妙戰術第56章 快馬加鞭第98章 嚴陣以待第66章 入朝方略第16章 耐心等待第46章 登島第36章 負擔第286章 中美聯合體第92章 日本的歸宿第28章 九死一生第65章 完勝之途第185章 海軍利器第45章 宣傳戰第36章 分外之責第152章 地面戰爭第151章 人盡其用第38章 戰役目的第25章 先做準備第48章 戰爭準備第50章 民間力量第53章 情報聯絡員第314章 大重建第312章 個體與整體第210章 莫斯科易主第15章 宣戰第165章 防空屏障第21章 慘敗第107章 臨時政府第96章 瞞天過海第223章 崩潰的徵兆第76章 樂觀派第24章 伏擊戰第81章 防空攔截第26章 重拳出擊第22章 誰輸誰贏第311章 災難的源頭第75章 真真假假第61章 猛然醒悟第236章 消耗戰第46章 預料之外第107章 全力以赴第170章 戰爭的代價第61章 戰略禁運第68章 推波助瀾第22章 年關
第290章 人口大爆發第278章 並不孤單第21章 一鍋端第28章 直升機空戰第98章 嚴陣以待第128章 歐洲聯邦第105章 新德里戰役第126章 飛行的陸軍第62章 太陽風暴第77章 分歧第42章 第五代第25章 走投無路第49章 主角與配角第67章 新式攻擊法第40章 勝利爲基礎第68章 措手不及第75章 真真假假第33章 白宮的晚餐第147章 上將之子第22章 備用計劃第123章 歐洲聯邦第55章 墳墓第67章 錯失良機第14章 掃帚星第85章 矛盾爆發第85章 欲擒故縱第126章 飛行的陸軍第6章 錯失先機第200章 將錯就錯第82章 十一比八第51章 第三號刺客第212章 竭盡全力第55章 毅然決絕第76章 自知之明第169章 表明身份第204章 坐失良機第5章 是戰是和第7章 直覺第182章 最後的掙扎第54章 遠征日本海第50章 另有其人第185章 海軍利器第74章 爭取時間第3章 大難不死第272章 牧浩洋計劃第198章 追趕第67章 錯失良機第32章 金融戰爭第3章 絕不是巧合第107章 臨時政府第16章 巢臼第31章 不可避免第214章 倉皇而逃第197章 無果而終第32章 關鍵時刻第27章 精妙戰術第56章 快馬加鞭第98章 嚴陣以待第66章 入朝方略第16章 耐心等待第46章 登島第36章 負擔第286章 中美聯合體第92章 日本的歸宿第28章 九死一生第65章 完勝之途第185章 海軍利器第45章 宣傳戰第36章 分外之責第152章 地面戰爭第151章 人盡其用第38章 戰役目的第25章 先做準備第48章 戰爭準備第50章 民間力量第53章 情報聯絡員第314章 大重建第312章 個體與整體第210章 莫斯科易主第15章 宣戰第165章 防空屏障第21章 慘敗第107章 臨時政府第96章 瞞天過海第223章 崩潰的徵兆第76章 樂觀派第24章 伏擊戰第81章 防空攔截第26章 重拳出擊第22章 誰輸誰贏第311章 災難的源頭第75章 真真假假第61章 猛然醒悟第236章 消耗戰第46章 預料之外第107章 全力以赴第170章 戰爭的代價第61章 戰略禁運第68章 推波助瀾第22章 年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