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atcounter code invalid. Insert a fresh copy.

第五百九十七章 胥吏亦可當國事

bookmark

五月即將結束的時候,洛陽東郊多了一座書院。

這本不是什麼大事,大大小小的書院開張關門就沒停過,可是這座書院的祭酒以及出資人與衆不同。

祭酒名爲劉松鶴,在此之前他在蜀地做縣令。除了上任的時候有些波折外,該縣三年沒有官司,同時每年稅賦按時足額上繳,勸農、勸學之類的任務也都完成得很好,在該縣頗有官聲。

這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劉松鶴這個人,是故少保、中書令、平章軍國事、池忠敏公劉明的嫡孫。

這位故相公的嫡孫在縣令任上證明了他並不是庸碌之才,所以他被調來京中當了秘書郎。

同時,因爲劉忠敏公的遺澤,他被選中成爲新建立的“求賢書院”的祭酒。

求賢書院沒有仿照陳佑的書院設置山長,因爲它的發起人不止一個,除了劉家,還有趙普和他背後的江夏青,竇少華、溫仁福,甚至王彥川都在趙普的遊說下摻和了一腳。

倒不是他們對這個書院寄予多大希望,而是藉此表態願意一起合作。

真正對這個書院比較上心的就只有江夏青、趙普和劉松鶴。

江夏青已經準備等他兒子能支撐門戶後,便乞骸骨來書院當山長或者祭酒。

總而言之,求賢書院正式招生的那一天,現任宰相竇少華、王彥川同參政趙普聯袂出席。

對這個一城之隔的鄰居,陳佑從開始就保持關注。

說實話他原本以爲會是趙普或者其他什麼人擔任山長,就像他一樣,沒想到這些人竟然找了劉松鶴來。

更令陳佑感覺到驚訝的是,求賢書院也學着他的書院設立四個學院,分別是經、法、算、吏。

前三個不必細說,最後一個吏學院值得好好說道說道。

根據陳佑打探到的消息,這個吏學院只招收貧家子弟和豪富家中不習文武的庶子,目的也很直接,就是爲了培養主貳官的幕僚和底層小吏。

不得不說這是一個開創性的想法,而且因爲求賢書院背後出資人的身份不凡,所有人都相信,只要吏學院的學生合格,一定能進入官府。

相比之下,陳佑這邊的法、算、武三個學院,以及正在籌備中的醫學院,對貧家子弟的吸引力全都減小不少。

陳佑的應對措施是,給自己的書院起個名字。

書院在錦官府的時候是有名字的,當時叫“澤潤書院”,取“澤被蒼生、潤物如雨”之意。後來陳佑離開錦官府,書院遷來洛陽就一直沒掛牌匾,對外要麼直呼“書院”,要麼叫“周山書院”或者“洛陽書院”,也沒人會理解錯。

不過現在洛陽多了一個名氣較大的求賢書院,陳佑這邊的書院再沒有名字就不合適了。

因爲書院師資被抽調來洛陽,留在錦官府的分院就成了蒙學和專業技能學院,名聲上有些不太好,所以洛陽這邊的不能使用老名字。

書院比較要師生有歸屬感,陳佑索性在院報上徵名。

各種含義的名字都有,沒想到最受大家歡迎的竟然是簡簡單單的“周山書院”,以地爲名。

於是書院正門多了一道陽刻“周山書院”的牌匾,院報報頭從此多了“周山院報”四個字。

然後就沒了,陳佑並沒有仿照求賢書院在自家書院中設置吏學院。

書院對貧寒子弟的吸引力下降根本不是什麼大事,而且洛陽周邊的貧家子弟多一條出路,陳佑樂見其成。

只不過底層小吏大都出自同一個地方不太好,於是他建議各地官府都在官學下面設一個吏學院,不收費,但是學生學成之後必須在下一級官府任職一定期限。

也就是說,府軍州吏學院教出來的學生,強制進入各縣、鎮衙署;縣學教出來的吏學生強制安排到鄉里,當家做主也好,協助原本的鄉長里正也罷,也必須待夠數年。

實效如何還不清楚,但按理想的狀況來看,應該能增加對基層的控制力度。

這個建議一下子成爲朝堂上爭論的焦點,把包括登州海軍、軍兵撫卹在內的種種事項全都蓋了下去。

趙普第一個表示反對,緊接着剛和他站到一塊的竇、王二人也都出聲反對此事。

反對的理由總共兩點:耗費甚多,容易產生冗員。

增加教員要錢,增加學舍要錢,編寫教材要錢,而且不收學費,所以每招收一個學生就要再多出一筆錢。

這筆錢從哪來?

當時在同明殿,王彥川是直接拍着桌子朝陳佑問出這句話的。

然後就是針對歲入能否支撐歲出而展開的爭論。

好在竇少華、王彥川的合作促使王樸站到陳佑這邊,否則在馬青、宋敏貞不再大力支持的情況下,陳佑可能爭不過王彥川他們。

再就是冗員,按照計劃,一年年的吏學生培養出來。假設一個吏員從三十歲進入官府,因爲種種原因在五十歲離開,就算一年一個縣只能培養二十個吏學生,二十年也有四百人。

一個縣需要四百名吏員麼?更別提除了吏學院的學生,各地吏員還有其它來路。

而要是提高合格標準,不合格的不準進入官府,那些無法進入官府的吏學生該怎麼辦?本就家貧,你再耗費他數年時間然後讓他回去該幹嘛幹嘛,這不是逼着人全家去死麼?

洛陽長陽侯府,客廳門窗都掛上了厚厚的簾子,屋內的鐵屏風足足有三寸厚。這屏風是空心的,中間灌注了冰塊,專門用於夏日消暑。

陳佑坐在主位上,手裡抓着一枚銅印輕輕把玩。

廳內坐着的,有通事舍人汪弘洋、吏部侍郎劉熙古、稅務少監龐中和。

這三人過來,主要是商議庶吏事宜。

“稅銀核算的結果是什麼?”

待三位放下湯盞擦淨嘴角,陳佑開口詢問。

龐中和立時回答:“去歲稅入計錢兩千八百五十三萬貫,其中鹽鐵雜色之利佔一千五百二十七萬貫。今年因諸地稅曹整頓,如無變故,雜色商稅當會增多,歲入該在三千萬貫左右。”

所謂計錢,就是把糧食布帛等所有用來繳稅的實物換算成錢,同徵收的現錢加一塊。

在場幾人都常預國政,對這個數字沒有什麼特別的反應,等着龐中和繼續往下說。

第三百二十七章 戰雲騰空刀光閃(二)第五百六十六章 風雲操於何人手(一)第五百九章 豫章故城烽煙平(三)第八十六章侵略如火戰事急第六百五十三章 有棗沒棗打一杆第二百二章 下車伊始危機藏(二)第四十七章眼下之事何爲重第六百七十九章 剪盡病木待新春(三)第三百十四章 白刃相接河南府(一)第三百一章 勿論賢愚皆可用第八十八章一日之差失涪陵第六百三十章 延慶征塵卷銀夏(七)第三百二十七章 戰雲騰空刀光閃(二)第二百七十六章 兩姓永結秦晉好(二)第四百八十九章 必以一戰定江南(一)第五百七十章 風雲操於何人手(五)第五百五十七章 新舊之交穩爲重(二)第三百五章 空辯不若實爲證(一)第一百六十二章 寒冬將至晚星稀(十一)第六百六十七章 一日秋蟬聞風動(二)第四百六十七章 初爲廬帥風波起(十四)第五百七十四章 今日青鋒且開刃(一)第六百四十五章 此戰須有終結日第六十九章誰人心思能如意第一百四十章 蜀地四分無藩鎮第六十九章誰人心思能如意第三百三十七章 戰雲騰空刀光閃(十二)第五百章 局勢有變使者來(一)第一百三十五章 兩戰皆勝事漸明第四十一章論功行賞爭不休(一)第二百四十八章 強幹弱枝議遷都(三)第五百章 局勢有變使者來(一)第四百一十五章 大儀鎮內議投周第六百九十二章 乘舟東去拓海疆(一)第四百七十八章 故友初至論道德第三百九十章 明日之果今日因(六)第四百二十八章 四國紛亂戰愈急(十一)第三十三章說朝局雙龍爭王(二)第八十一章路途漫漫欲拜師(二)第五百九十六章 立爲模範爭最優第五百七十章 風雲操於何人手(五)第五百四章 信使接踵論教王第二百九十九章 真理堂中談爲政(二)第一百三十七章 臣殉國庶民哭君第二百七十章 千年大計看將明(一)第三百一章 勿論賢愚皆可用第七百十六章 科舉艱難唯公平第四百二十三章 四國紛亂戰愈急(六)第六百三十七章 看天下捨我其誰第七百三十章 大風源自湘潭起(二)第六百四十七章 農商仍需費心力第五百九十四章 新風起時動微末第六百五十五章 夷狄畏威不懷德第三百八十章 下車作威庖丁舞(十六)第五百八十三章 今日青鋒且開刃(十)第三十章收殮遺骸空餘悲第四百五十四章 初爲廬帥風波起(一)第四百一十八章 四國紛亂戰愈急(一)第四十六章法不長遠心意躁第三百八十六章 明日之果今日因(二)第四百九十三章 必以一戰定江南(五)第三百七十六章 下車作威庖丁舞(十二)第四百二十五章 四國紛亂戰愈急(八)第四百七十八章 故友初至論道德第一百七十六章 典禮畢詔書頻出第三百十三章 百年大計在教育(二)第四百五章 富平縣內有善人第三百五十一章 雷霆雨露俱君恩(八)第四百二十七章 四國紛亂戰愈急(十)第二百五章 新官上任一把火(一)第一百八十章 陳將明初入樞府(三)第一百五十一章 龍虎齊動風捲雲(五)第七十五章雙王大婚宴平樂(二)第四十一章論功行賞爭不休(一)第一百三十章 三軍爭誰能如願(七)第五百六十二章 天下兵馬誰爲主(一)第四百五十二章 將往淮南保皇子第六百三十八章 朝堂政事定於一(一)第五百四章 信使接踵論教王第三百二十二章 白刃相接河南府(九)第七百十八章 一點星火落周山第四章此身何所存(二)第三百九十章 明日之果今日因(六)第七百三十八章 我與賊臣不兩立第四百二十七章 四國紛亂戰愈急(十)第四百三十一章 四國紛亂戰愈急(十四)第七百二十九章 大風源自湘潭起(一)第六百三十九章 朝堂政事定於一(二)第四百九十九章 兒女相約爲親家第三百六十五章 下車作威庖丁舞(一)第三百二十七章 戰雲騰空刀光閃(二)第三百九十六章 手中有兵心不慌(五)第十一章 潑天大功接不接第五百二十八章 談授官書院生頹(一)第一百三十章 三軍爭誰能如願(七)第三百二十六章 戰雲騰空刀光閃(一)第七百三十七章 破綻之處在一人第六百五十八章 造化弄人御史苦第五百十四章 戰雖止諸事仍雜第五百六十二章 天下兵馬誰爲主(一)
第三百二十七章 戰雲騰空刀光閃(二)第五百六十六章 風雲操於何人手(一)第五百九章 豫章故城烽煙平(三)第八十六章侵略如火戰事急第六百五十三章 有棗沒棗打一杆第二百二章 下車伊始危機藏(二)第四十七章眼下之事何爲重第六百七十九章 剪盡病木待新春(三)第三百十四章 白刃相接河南府(一)第三百一章 勿論賢愚皆可用第八十八章一日之差失涪陵第六百三十章 延慶征塵卷銀夏(七)第三百二十七章 戰雲騰空刀光閃(二)第二百七十六章 兩姓永結秦晉好(二)第四百八十九章 必以一戰定江南(一)第五百七十章 風雲操於何人手(五)第五百五十七章 新舊之交穩爲重(二)第三百五章 空辯不若實爲證(一)第一百六十二章 寒冬將至晚星稀(十一)第六百六十七章 一日秋蟬聞風動(二)第四百六十七章 初爲廬帥風波起(十四)第五百七十四章 今日青鋒且開刃(一)第六百四十五章 此戰須有終結日第六十九章誰人心思能如意第一百四十章 蜀地四分無藩鎮第六十九章誰人心思能如意第三百三十七章 戰雲騰空刀光閃(十二)第五百章 局勢有變使者來(一)第一百三十五章 兩戰皆勝事漸明第四十一章論功行賞爭不休(一)第二百四十八章 強幹弱枝議遷都(三)第五百章 局勢有變使者來(一)第四百一十五章 大儀鎮內議投周第六百九十二章 乘舟東去拓海疆(一)第四百七十八章 故友初至論道德第三百九十章 明日之果今日因(六)第四百二十八章 四國紛亂戰愈急(十一)第三十三章說朝局雙龍爭王(二)第八十一章路途漫漫欲拜師(二)第五百九十六章 立爲模範爭最優第五百七十章 風雲操於何人手(五)第五百四章 信使接踵論教王第二百九十九章 真理堂中談爲政(二)第一百三十七章 臣殉國庶民哭君第二百七十章 千年大計看將明(一)第三百一章 勿論賢愚皆可用第七百十六章 科舉艱難唯公平第四百二十三章 四國紛亂戰愈急(六)第六百三十七章 看天下捨我其誰第七百三十章 大風源自湘潭起(二)第六百四十七章 農商仍需費心力第五百九十四章 新風起時動微末第六百五十五章 夷狄畏威不懷德第三百八十章 下車作威庖丁舞(十六)第五百八十三章 今日青鋒且開刃(十)第三十章收殮遺骸空餘悲第四百五十四章 初爲廬帥風波起(一)第四百一十八章 四國紛亂戰愈急(一)第四十六章法不長遠心意躁第三百八十六章 明日之果今日因(二)第四百九十三章 必以一戰定江南(五)第三百七十六章 下車作威庖丁舞(十二)第四百二十五章 四國紛亂戰愈急(八)第四百七十八章 故友初至論道德第一百七十六章 典禮畢詔書頻出第三百十三章 百年大計在教育(二)第四百五章 富平縣內有善人第三百五十一章 雷霆雨露俱君恩(八)第四百二十七章 四國紛亂戰愈急(十)第二百五章 新官上任一把火(一)第一百八十章 陳將明初入樞府(三)第一百五十一章 龍虎齊動風捲雲(五)第七十五章雙王大婚宴平樂(二)第四十一章論功行賞爭不休(一)第一百三十章 三軍爭誰能如願(七)第五百六十二章 天下兵馬誰爲主(一)第四百五十二章 將往淮南保皇子第六百三十八章 朝堂政事定於一(一)第五百四章 信使接踵論教王第三百二十二章 白刃相接河南府(九)第七百十八章 一點星火落周山第四章此身何所存(二)第三百九十章 明日之果今日因(六)第七百三十八章 我與賊臣不兩立第四百二十七章 四國紛亂戰愈急(十)第四百三十一章 四國紛亂戰愈急(十四)第七百二十九章 大風源自湘潭起(一)第六百三十九章 朝堂政事定於一(二)第四百九十九章 兒女相約爲親家第三百六十五章 下車作威庖丁舞(一)第三百二十七章 戰雲騰空刀光閃(二)第三百九十六章 手中有兵心不慌(五)第十一章 潑天大功接不接第五百二十八章 談授官書院生頹(一)第一百三十章 三軍爭誰能如願(七)第三百二十六章 戰雲騰空刀光閃(一)第七百三十七章 破綻之處在一人第六百五十八章 造化弄人御史苦第五百十四章 戰雖止諸事仍雜第五百六十二章 天下兵馬誰爲主(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