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運糧截糧

未來的頡利可汗阿史那咄苾面色陰沉地看着大敗而退的夷男,面色陰沉得可怕,然而他卻知道自己不能苛責對方太過。

因爲對方終究是薛延陀部的酋長,草原上的事情,縱然別人臣服於你,也只代表了他們需要聽調聽宣,並不代表你可以隨意和漢人的君主那樣處置對方。對方的臣屬也僅僅是他本人的臣屬,而非他主人的臣屬,這一點倒是和同時期的西方人或者倭國形態比較相似,甚至於和先秦時候漢人的體制比較相似:主人的主人,並不是我的主人,任何人只聽命於他直屬的主人,而不會聽命於主人的主人。這種情況下,如果阿史那咄苾想要因爲戰局不利而處置夷男的話,鐵定會引發薛延陀士兵的騷亂。

何況,看在對方帶來的兩萬戰兵都死傷了三分之一了,再過苛責也有點說不過去。強壓了怒火之後,阿史那咄苾冷冷地責問說:“利咥酋長,你便是開戰之前拍胸脯答應要拖住楊義臣麾下騎兵至少一個時辰,爲咱其餘各處渡河人馬爭取時間的!根據斥候的回報,你到潰敗爲止,可是半個時辰都沒撐到!若非如此,某讓哥倫老將軍從東邊迂迴過去的人馬又何至於被楊義臣回身殺敗!”

“既然哥倫老將軍也敗了,三王子何不直接去問問老將軍他是怎麼敗的——他是怎麼敗的,某便也是怎麼敗的!三王子麾下的突厥勇士都扛不住的敵人,咱薛延陀部自愧不如三王子麾下驍勇,自然也沒這個能耐。”

“你!……”阿史那咄苾被夷男這句話給嗆住了,幾乎要惱羞成怒,好容易才徹底壓下去,不打算再在口舌上找回場子。

今日這一戰。突厥人着實受到了不小的挫折,雖然死傷還不到兩萬人,但是銳氣的損失着實不小。原本在突厥人的戰術計劃中應該足夠用的分兵渡河時間差。居然萬全捉襟見肘,任何一路搶渡桑乾河的騎兵都被隋軍在極短的時間內集中局部優勢兵力各個擊破了。這個結果足以令最老成的突厥將領瞠目結舌。

說到底,還是他們在不該選擇的戰場上,和隋人打了一場不該打的硬仗。阿史那咄苾一頓邪火無處發泄,只好等着硬着頭皮回去承受他可汗兄長的痛罵。

……

桑乾河的河水奔流不息,不到半天功夫,就把河水中的嫣紅徹底衝散了,只有河灘礫石之間乾涸的血跡,訴說着白天的慘烈激戰。

突厥人丟下了一萬多屍體。還有數千如同野獸一般哀嚎的傷員,撤走了。隋軍這邊的傷亡雖然比突厥人少一些,但也是傷筋動骨的。

秦瓊麾下的騎軍裝備精良,卻也是打硬仗的,足足戰死了一千多人,還有差不多同樣數量的傷兵。本小說手機移動端首發地址:死者至少有八成是墜馬身亡或是墜馬後被踐踏身亡,還有便是被突厥騎兵的衝擊和鈍器猛擊殺死。只有兩成不到的是死於刀劍切割和箭矢攢射,很顯然那些都是被敵人擊中了防護薄弱的環節,或是被騎槍全力衝刺時捅了個正着。

除了秦瓊的部隊之外,楊義臣的本部起兵和羅藝的盧龍郡騎兵。死傷數量上也和秦瓊差不多,加起來總有四千多人的隋軍騎兵埋骨河邊,傷員更多於此數。這相當於是一天的血戰之後。一支部隊永久性減員超過10%、算上非永久性減員則超過了20%,在冷兵器時代,原本這已經是足夠讓部隊崩潰的損失率了。也虧的這些人馬都是楊義臣帶了多年大浪淘沙下來、經過次次血戰洗禮的,才能如此堅韌。若是意志不堅戰力不強的,也活不到今天,當年早就死在高句麗或者當了逃兵了。

然而,這一切付出都是有意義的,突厥人此番特地分兵前來一戰,爲的就是打一個時間差。把隋軍各路援軍各個擊破。而楊義臣輕易阻擊住突厥人之後,再加上騎軍部隊馬上略作後撤、轉入防守。很快就可以撐到與步軍會和,還白白挫動了突厥人自以爲野戰無敵的銳氣。更重要的。是突厥人的部隊主力就此被調動了出來,轉移離開了雁門主戰場,卻勞而無功。

如果阿史那咄苾此刻可以當機立斷立刻回撤的話,或許他最多隻是白費糧草人力白跑一趟,尚且不至於有額外的損失,但是未來要成爲頡利可汗的人,又豈是那麼容易嚥下這口氣的?既然在哪兒都是閒着,阿史那咄苾當然要試圖如同一個賭徒一樣,尋機扳回一些本錢。兩軍就這樣在安陽縣境內的桑乾河流域相持了下來,突厥人不敢再冒然渡河,而楊義臣似乎也可以輕鬆等到他的十一萬步軍趕來和騎兵回合。

當然,這個過程中阿史那咄苾顯然也打過單獨拿楊義臣的後隊步軍下手的主意,畢竟尋常人看到秦瓊手下這支不尋常的鐵騎之後,都會產生一種認識,那就是隋軍近年來定然是發展出了一種革命性的劃時代騎兵部隊,而相比之下隋軍的短板定然還是步軍部隊。而且騎兵對付步兵的時候戰術便可以各種花樣翻新,就算硬抗打不過,也可以迂迴遊鬥、斷敵歸路糧道,各種噁心對方。

基於這個考慮,阿史那咄苾又進行了兩天的掙扎,然而楊義臣派來的後軍裡頭,輜重車輛配合強弩的組合很是阻撓了突厥輕騎一把,首先挫敗了輕騎騎射騷擾的戰術,隨後突厥人又發現了一個更加嚴峻的事實,那就是因爲桑乾河是水通永定河的,而永定河最終又可以和涿郡的運河網絡體系相接,所以,隋軍後隊居然還有船隻跟進——只是冬季的桑乾河水流實在太淺,所以隋軍只能用吃水五尺以下的小船,而且很多河道還要靠步兵充當縴夫拉船。

然而不管怎麼說,旱鴨子民族突厥人根本就沒有準備任何戰船,隋人就算再小的船,要想通過桑乾河西行,突厥人都是不可能擋住的。突厥人當然可以選擇用騎兵斷其歸路殺戮其護航步卒。然而楊義臣麾下的隋軍似乎也都從高句麗之戰中蕭銑的戰術那裡得到了啓發,現在沿河前進的部隊都懂得了如何用板廂船開舷窗安置強弩來威懾輕騎兵,只要突厥騎兵做出試圖截流的舉措。便會被隋軍強弩射回,而輕甲騎兵和有厚厚木板屏障遮蔽的船上弩手對轟這種不划算的事情。顯然每一個腦子正常的人都不會做。

草原民族大勝漢人的戰鬥,顯然需要拉到開闊的草原上進行,任何在水網縱橫的地方發生的戰鬥,顯然都會被漢人玩各種花活兒贏取優勢,再淺的河流,只要可以過船,漢人就可以利用起來,確保其糧道。然後各種噁心遊牧民族——當然,這是建立在漢人軍隊首先要擁有不怕和遊牧騎兵正面打硬仗的戰鬥力的前提條件下,否則,若是硬仗都打不過,那遊牧民族也沒必要和你玩遊擊疲勞戰,直接硬撼幹掉你就行了,所以弱宋那樣的朝代,便沒有辦法複製這一招,但是隋唐時候的漢人戰力,顯然還不至於弱到這一步。

其實看看地理。也可以知道爲什麼自然發展了數千年,而後世山西大同這塊地方雖然處在長城關外,卻一直是漢人的領土而非滿蒙或者別的遊牧民族勢力範圍——因爲哪怕一塊土地處在關外。但是隻要其有可以通航的水道連接到關內,那麼水軍白癡的遊牧民族就沒有辦法切斷漢人出關的糧道。從如今的涿郡西北部、後世張家口一帶流入關內的桑乾河-永定河,便是註定大同之地屬於漢人的根本保障。

從始畢可汗把楊廣圍在雁門城內的那一天起,就註定瞭如果隋軍有援軍道來,只要那名隋軍援軍統帥不犯戰略錯誤,那麼這個局面始畢可汗就是繞不過去的。他沒能在隋軍援兵到來之前就把楊廣餓死在雁門城內,就已經輸了一籌。

……

三天之後,阿史那咄苾垂頭喪氣地帶着親兵先行返回雁門大營,向他那個可汗兄長告罪。算是承認了這一次試圖圍殲隋軍前部的戰役的失敗,而路上自然也要花大半天的時間行軍會和。始畢可汗對於這個幼弟還不算苛責。略微惋惜了一陣之後居然就此揭過了這樁事情,只是繼續慢慢問起戰局詳情。然而當始畢可汗聽幼弟說起隋軍居然在後軍步軍沿着桑乾河行軍的過程中。還帶了少數淺吃水、許多河段通過時還需要用縴夫拖曳的板船時,他略微思索了片刻便臉色大變。

“什麼?咄苾你是說楊義臣的後軍還拖了船來?這是兩天前的事情?”始畢可汗霍然站起來,往返踱步了數遭,沉聲問道,“爲何不早點兒派斥候遊騎先回來回報這個消息!走,馬上點起人馬,沿着桑乾河兩岸設防截擊。某估摸着楊義臣這是打算利用桑乾河直接把增援的糧草送進雁門城給昏君楊廣!”

聽了始畢可汗這個論斷,阿史那咄苾也是開始冒冷汗了。突厥人縱橫草原,從來不怕漢人的輜重隊用大車在草原上慢吞吞的運糧,總能找到圍死他們的辦法,縱然一開始打不過,靠着騷擾疲敵,突厥騎兵可以輪換着監視敵軍,而敵人不得不始終保持警惕,縱然兩三天內沒法得手,時間一久累也能累死漢人軍隊,所以遊牧軍隊就可以靠持久消耗取勝。

然而,如果是在有水道通往關內的地方所在,情況就不同了,如果漢人以舟船運糧補充前線城池,突厥人是拿不出水師來截擊的。

這時候突厥人一般就只有很少的一些解決辦法。最常見的辦法是先讓騎兵夾河兩岸佈防,一旦有漢人的船舶靠近,那就直接劫殺拖船的縴夫和保護戰船的馬步軍。因爲桑乾河之類的河流,肯定都是上游處在關外,下游處在關內,而陰山餘脈等地方的地理環境,導致河段的有些部分落差水速還是比較大的,沒有縴夫拉船的話,光靠風帆和划槳不一定過得去,所以突厥人只要殺盡了縴夫,讓漢人不敢再從船上下來人拉船,那麼縱然船隻本身搞得和城池一樣堅固,開舷窗箭孔對外放弓弩箭矢,也奈何不了突厥人了。

至於第二個辦法,成本還要大一些,但是卻更保險,那就是直接找廢舊船隻或者乾脆砍伐大量的樹木結成木筏、尋找足夠的石料裝上去,然後到指定的河段把裝滿石頭的木筏弄沉,在河道中形成數處人工暗礁,既不影響水流的通過,但是又可以阻撓舟船溯流而上。

無奈事情總是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且不說木質船舶的時代簡易船隻不是那麼容易沉底的,不像後世鐵甲艦時代,隨隨便便弄沉一些船就堵塞了河道要地,現在這年頭,尤其是簡易木筏這種不容易兜住其上面載貨的結構,如果沉入水之後石頭滾落到河底的話,木頭就又會漂上來被河水沖走。而如果純靠石頭堵塞河流形成暗礁的話,那不知道要用多少石料、耗費多少搬運的人力,突厥人這種遊牧民族又不是農民工民族,哪裡搞得來如此費事兒的活計?至於製造一些大鐵椎沉在河底,用於扎破過往船隻這種事情,如果是產鐵豐富的南朝漢人,自然可以用“千尋鐵鎖沈江底”的法子了,突厥人要是拿得出這麼多鋼鐵如此揮霍,也沒必要天天靠搶劫漢人過活了。

最重要的一點是,此前始畢可汗根本就沒有這個見識去想到這一招,後來還是阿史那思摩提醒了他,他纔回過一點兒味來,無奈成本大、當時沒看到這麼做的必要性,所以擱置了。直到現在聽阿史那咄苾說起楊義臣的後軍帶了船隻,他纔回想起這個大問題。

“咄苾,你且繼續領着本部騎軍,不要撤回,只要趕在楊義臣前頭回到雁門郡南邊的戰場,提前分出一半兵力西渡桑乾河,而後夾河紮營,務必阻擊楊義臣讓船隻通過雁門城南面這段桑乾河河道的企圖!只要阻止了楊義臣的行動,這次作戰爲兄依然記你一功!”

阿史那咄苾沒有反應過來所爲何事,但是這不妨礙他堅決執行可汗的命令,他沉聲頓首,很是乾脆地答應道:“臣弟謹遵可汗諭令!”()

第69章 咱也有黑手套了第54章 順手牽羊第46章 尸居餘氣第53章 加官進爵第23章 一片石大捷第77章 坦白從寬第49章 儒冠多誤身第29章 花開兩頭第38章 躺槍的宇文士及第59章 首惡第49章 邀天之幸第19章 堂堂之戰第89章 爲逼生爲逼忙第6章 平蜀在望第68章 進展神速第36章 先天下之憂而憂第23章 京師見聞第35章 安置驍果軍第53章 分崩離析第21章 王國興廢 在此一戰第6章 楊廣第82章 價值窪地第11章 軍事第二後勤第一第54章 順水推舟第4章 薩水慘敗第59章 齊民要術第13章 李孝恭之困第35章 時間差第44章 反心萌發第23章 京師見聞第46章 棋高一着第3章 不要錢一樣的大殺器第15章 新李密三策第45章 不好聲伎第31章 鉅額財產來源不明第5章 乘桴浮於河第53章 分崩離析第16章 駑馬戀棧豆升級版第26章 今科頭名第16章 勤王軍雲集第98章 六禮具第83章 基業初成第1章 江東復甦第10章 僥倖過關第49章 邀天之幸第48章 敵在本能寺第34章 高士廉赴任第33章 咱還處在初級階段第45章 千載難逢第18章 幕後英雄誰人知第52章 滅國餘音第64章 再立軍令狀第32章 平定江西第三十 掌血戰殺賊第16章 表妹的秘密第5章 乘桴浮於河第33章 恢復元氣第29章 花開兩頭第28章 赴任剿賊第62章 以戰促和第11章 有福同享第三十 掌血戰殺賊第25章 捨身爲國第40章 神補刀第38章 神轉折第33章 咱還處在初級階段第39章 不動則已第47章 兩線作戰第99章 終成正果第12章 熱點:天下第二第48章 敵在本能寺第15章 禍兮福所倚第37章 搶到軟柿子第25章 把柄在手第97章 如願過關第11章 八艘飛第26章 今科頭名第16章 駑馬戀棧豆升級版第53章 加官進爵第40章 神補刀第38章 以退爲進第23章 勤王的代價第9章 宿命的相認第38章 以退爲進第14章 千里江陵一日還第24章 傳說中的老三屆第12章 熱點:天下第二第25章 捨身爲國第73章 完工議賞第8章 塵歸塵 土歸土第30章 途遇海寇第45章 有始有終第45章 敗中取勝第4章 薩水慘敗第14章 福船建成第31章 潑天大禍第22章 盡釋嫌疑第21章 兩個死要面子的活寶第42章 議取平壤第39章 不動則已
第69章 咱也有黑手套了第54章 順手牽羊第46章 尸居餘氣第53章 加官進爵第23章 一片石大捷第77章 坦白從寬第49章 儒冠多誤身第29章 花開兩頭第38章 躺槍的宇文士及第59章 首惡第49章 邀天之幸第19章 堂堂之戰第89章 爲逼生爲逼忙第6章 平蜀在望第68章 進展神速第36章 先天下之憂而憂第23章 京師見聞第35章 安置驍果軍第53章 分崩離析第21章 王國興廢 在此一戰第6章 楊廣第82章 價值窪地第11章 軍事第二後勤第一第54章 順水推舟第4章 薩水慘敗第59章 齊民要術第13章 李孝恭之困第35章 時間差第44章 反心萌發第23章 京師見聞第46章 棋高一着第3章 不要錢一樣的大殺器第15章 新李密三策第45章 不好聲伎第31章 鉅額財產來源不明第5章 乘桴浮於河第53章 分崩離析第16章 駑馬戀棧豆升級版第26章 今科頭名第16章 勤王軍雲集第98章 六禮具第83章 基業初成第1章 江東復甦第10章 僥倖過關第49章 邀天之幸第48章 敵在本能寺第34章 高士廉赴任第33章 咱還處在初級階段第45章 千載難逢第18章 幕後英雄誰人知第52章 滅國餘音第64章 再立軍令狀第32章 平定江西第三十 掌血戰殺賊第16章 表妹的秘密第5章 乘桴浮於河第33章 恢復元氣第29章 花開兩頭第28章 赴任剿賊第62章 以戰促和第11章 有福同享第三十 掌血戰殺賊第25章 捨身爲國第40章 神補刀第38章 神轉折第33章 咱還處在初級階段第39章 不動則已第47章 兩線作戰第99章 終成正果第12章 熱點:天下第二第48章 敵在本能寺第15章 禍兮福所倚第37章 搶到軟柿子第25章 把柄在手第97章 如願過關第11章 八艘飛第26章 今科頭名第16章 駑馬戀棧豆升級版第53章 加官進爵第40章 神補刀第38章 以退爲進第23章 勤王的代價第9章 宿命的相認第38章 以退爲進第14章 千里江陵一日還第24章 傳說中的老三屆第12章 熱點:天下第二第25章 捨身爲國第73章 完工議賞第8章 塵歸塵 土歸土第30章 途遇海寇第45章 有始有終第45章 敗中取勝第4章 薩水慘敗第14章 福船建成第31章 潑天大禍第22章 盡釋嫌疑第21章 兩個死要面子的活寶第42章 議取平壤第39章 不動則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