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的“科教興國”完完全全的可以理解成爲科技和教育才能夠使得國家興旺發達起來。
可是,僅僅是完完全全的可以理解成爲科技和教育就能夠使得國家興旺發達起來嗎?
顯然不能夠。
沒有農民,吃什麼”??
沒有工人,用什麼??
沒有軍隊,那後果更嚴重!一頭大肥羊罷了,錢多有什麼用處?畢竟國家不能夠和個人一般比較的。
林林總總,顯然“科教興國”同樣不能夠簡簡單單理解成爲科技和教育才能夠使得國家興旺發達起來。
所謂的“科教興國”的正確理解應該是,以科技和教育爲線,貫穿所有領域。
這樣才能夠正確理解“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真實含義。
“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核心其實就是儒術爲線,貫穿所有領域。
因爲,儒家特別符合統治者的需求。
是什麼呢?
比較一下諸子百家的思想就可以瞭解。
儒家又稱儒學、儒家學說,是中國古代最有影響的思想學派。儒家思想,是華夏思想價值體系的一種,是中華法系的法理基礎,是對中國及東方文明發生重大影響的意識形態,是泛東亞地區的基本文化信仰。儒家最初指的是冠婚喪祭時的司儀,自春秋起指由孔子創立的後來逐步發展以仁爲核心的思想體系。
儒家學說(theconfucianists),或稱儒學,起源於東周春秋崇奉孔子學說的學派。其學派崇尚“禮樂”和“仁義”,提倡“忠恕”和“中庸”之道,主張“德治”和“仁政”,重視倫理關係。
儒家一般表示崇奉孔子學說的重要學派。西漢以後,董仲舒提出迎合漢武帝的“君權至上”學說,使儒家逐漸成爲我國封建社會佔主要統治地位的學派。但在秦始皇“焚書坑儒”和秦末漢初的戰亂以後,直接傳承自孔子的儒學已不可考。:“儒家者流……遊文於六經之中,留意於仁義之際,祖述堯舜,憲章文武,宗師仲尼。”范文瀾蔡美彪等第112章第112章:“孔子學說含有多面性,所以儒家學派總能適合整個封建時代各個時期的統治階級的需要,從孔子學說中演繹出各種應時的儒家學說來。”儒家有時候也.指讀書人家。唐?元稹:“允恭始以儒家子能文入官,在監察御史時,分務東臺,無所顧慮。”宋?羅燁:“元祐中,有真氏者,本金陵儒家也,美貌又有詩才。”卷十:“家下貧窮,不敢仰攀富戶,但得一樣儒家女兒,可備中饋,延子嗣足矣。”
“儒”字,解釋:人朱切汝朱切,從音襦。學者之稱。:通天地人曰儒。:四曰儒,以道得民。
從白話層面理解有兩種意思:其一,儒即有道之士。顏師古注說:“凡有道術者皆稱儒”。其二,:“儒,柔也,術士之稱。”不過一般的後一意接受較廣。“儒”是古代對學者的尊稱,即今所謂“學者”,是極普泛的一種名稱。,孔子對子夏說:“汝爲君子儒,毋爲小人儒”。可見那時只稱有知識才藝者爲“儒”,其中有君子,也有小人。“儒”最初指的是冠婚喪祭時的司儀。
儒家思想,又稱儒學,“儒”是中國春秋戰國時代,“百家爭鳴”中的一家,是一個學術派別。儒學並無確立神秘力量爲文明核心並統御教徒的特點,相反,儒學是一種以人爲文明核心爲主體的思想。儒家思想奉孔子(前551年前479年)爲宗師,所以又稱爲孔子學說,是對中國以及遠東文明發生過重大影響並持續至今的意識形態。儒家學派之前,古代社會貴族和自由民分別通過“師”與“儒”來接受傳統的六德,六行、六藝的社會化教育。從施教內容看,中國古代的社會教育完全是基於華夏民族在特定生活環境中長期形成的價值觀、習慣、行爲規範和處世準則等文化要素之上進行的。儒家學派全盤吸收這些文化要素並將之上升到系統的理論高度。儒家的學說簡稱儒學,是中國古代自漢代以來大多數朝代的主流意識流派,正統的官方思想。儒家學派的創始人孔子第一次打破了舊日統治階級壟斷教育的局面,變“學在官府”爲“有教無類”,使傳統文化教育播及到整個民族。因此儒家思想有了堅實的民族心理基礎,爲全社會所接受並逐步儒化了全社會。儒學在歷史上也多次遭受嚴重衝擊,遠至秦“焚書坑儒”,近至近現代的洋務運動、戊戌變法等新文化運動。不過在歷經多種衝擊、浩劫乃至官方政權試圖徹底剷除儒家思想之後,儒家思想依然是中國社會一般民衆的核心價值觀,並在世界上作爲中國文化的代表和民族傳統的標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