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天後....
當——當——當——
鐘聲不斷地在迴盪,響徹在京城內的每一個角落,街上的行人停頓了下來,駐足尋找聲音的來源;茶館與酒樓等人羣聚集之地,客人也停止了攀談,凝神傾聽的起來,竊竊私語般的議論聲悄然響起。
“怎麼回事兒?這是什麼聲音?鐘聲不像鐘聲,鼓音不像鼓音。”
“嘿嘿....兄弟,你一定沒有注意到,朝廷幾天前發佈的一個告示吧?這是皇上讓人鑄造的新計時方式,從洋人的自鳴鐘演變而來,專門用於報時,以便人們校對時間,現在就架設在鼓樓上面。”
“聽這聲響,根據朝廷發佈的告示內容,現在應該是正午了,每到一個時辰點,就會響起一次鐘聲。”
“而且,就在最近幾天,京城就會有相應的鐘表鋪開張,販賣小號的鐘表。”
......
儘管朝廷早就張貼了告示,提前向京城裡的居民講述大本鐘的事宜,但大本鐘第一次響起的這一刻,聲音在迴盪的那一瞬間,在京城內還是引起了不小的騷動,人們紛紛議論了起來,言語中滿是嘖嘖稱奇之意。
更有甚者,對於大本鐘極其好奇之人,紛紛涌向了鐘樓附近,想要目睹大本鐘的“真容”,究竟是一個什麼樣的新奇玩意兒,居然可以自動報時。
就在這個時候,文華殿中,崇禎也在傾聽着這個鐘聲,漸漸地,臉上浮現出了一絲笑意,而站在對面的內閣成員,卻是滿臉的不解之色,皇上將自己等人叫到這裡,難道就是爲了一起聽這鐘聲?
現在這個點,可是吃飯的時候,難道皇上要請客吃飯,犒勞內閣成員?
就在衆人心中暗自猜測之時,鐘聲已經停止,餘音還在繚繞。
此刻,崇禎已經清醒了過來,雙眼明亮不已,臉上依舊掛着淡淡的微笑,看着內閣成員,突然開口道:“各位愛卿,你們都已經是內閣的成員,不管是各地呈送上來的文書,還是各種奏摺,想必你們已經處理了不少的摺子?對於一個問題,想必你們早就深有體會,並習以爲然,覺得司空見慣了?”
崇禎不說話還好,一聽到這番話,衆人愈發的疑惑了,不知道崇禎嘴裡所謂的“問題”,究竟是指什麼?叫自己等人來,究竟是何用意?
顯然,崇禎並未想過能夠得到任何的迴應,不等劉鴻訓等人開口,就已經自顧自地說了下去。
“諸多奏摺之中,十之七八,裡面的內容都不乏溢美之詞,奉承之語,什麼天降祥瑞啊,什麼龍恩浩蕩啊,什麼天象顯示明君,等等,諸如此類,數不勝數,有時候,佔了通篇內容的大半,奏摺顯得十分孔洞而枯燥。”
“不管是朕,還是各位愛卿,亦或是其他臣工,每一個人的時間有限的,溢美之詞,雖好聽,卻也浪費時間,極爲消耗一個人的精力,去揣摩通篇內容的意義。”
“太祖建國以來,雖然明令奏摺都以楷書書寫,儘可能地簡化遣詞造句,寫得通俗明瞭,但還是改變不了那種恭維和奉承的風氣,臣子的諂媚之心,想要討好君主,博得一個紙面好印象。”
“這樣做的話,想要博得上頭的好感,本無可厚非,也能爲人理解。可是,朝廷的事務何其繁多?如果大部分的時間和精力,都被浪費在這些事情上面,只會降低朝廷的辦事效率,毫無意義可言。”
......
漸漸地,衆人明白了崇禎的意思,皇上這是想優化朝廷的辦事流程,提高相應的辦事效率,首先以朝廷的行文和奏摺開刀,刪減與剔除一些不必要的文字,使得內容更加直白,通俗易懂起來。
最好是,有什麼事情就說什麼事情,不要有任何的其他修辭,更不要有任何的鋪陳,內容儘可能地簡明扼要,直指要害點,沒有一點的贅述。
崇禎不是第一個提出這個問題的君主,不僅是大明的歷代君王,還是歷朝歷代,都有君王詬病這種弊病,官員總是在奏摺裡添加各種溢美之詞,長篇大論的讚美與gē gōng sòng dé之後,隨後纔會切入主題,即便如此,內容也是寫得模模糊糊。
有着幾十年的宦海經驗,這些內閣成員,不僅深知這一點,也同樣幹過。
大勢所趨,無奈之舉。
可以講,他們這些內閣輔臣,纔是真正的第一受害者,深受其害,巴不得進行這樣的改革,奏摺之中,少一些華麗的辭藻,少一些孔洞而毫無意義的內容,多一些簡單而直接的話語。
畢竟,除了一些特殊的奏摺,來自於天下各地的奏章,都是要先經過內閣,由內閣輔臣整理之後,摘抄相應的重點,並提出建議,纔會上報給皇上,然後纔會做出處理。
簡而言之,雖然皇上看到的還是同樣的奏摺,卻是內閣輔臣劃出了重點,摘抄了主題,並不用多做揣摩。
因此,對於在奏摺裡的這種做法,內閣輔臣比崇禎還要深惡痛絕。
在這時候,崇禎的話音剛落,內閣首輔周道登隨之站了出來,躬身行禮道:“可是,皇上,在奏摺之中,使用各種華麗的詞藻,將各地的異象上報朝廷,言其爲‘祥瑞’,乃是人之常情,不過是那些同僚討一個好彩頭罷了,還請皇上莫怪。”
不得不說,經過一年多的時間,尤其是朝廷着手裁撤“兩京制”,由其爲主導,周道登的心性早已發生了變化,變得不再像當初那般的刻板,行事木訥,非常的滑頭,變得敢於直言了許多。
真心換真心,四兩換半斤。
顯然,隨着周道登的變化,不再那麼的碌碌無爲,不再是事事都以明哲保身爲原則,周道登已然獲得了崇禎的認可。
即便是當着衆內閣成員的面,近乎於頂撞,崇禎也沒有一丁點的不滿,還非常的有耐心,等到周道登將話說完,這纔再次開口。
“周閣老,你之所言,有幾分道理,也確實是人之常情。可是,你有沒有想過?一國之事,既然上報到朝廷,就絕不是小事,也容不得絲毫的馬虎,更不能有所拖沓,事事都關乎着國計民生,來不得半點延遲,越早解決越好。”
崇禎頓了頓,神色也是爲之一斂,變得鄭重了許多,語氣也隨之變得有一些低沉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