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0章 禮節的麻煩

“第一號鐵肋木殼輪船將要完工,先生若是無事,陪我去看看如何?”林義哲想起了正在船臺上建造的“威遠”艦,不由得一躍而起,對徐潤道。

“大人的心思,總是在這造船之上。”徐潤看到林義哲一提到船便精神一振,笑着起身道,“放眼天下,如大人這般愛船者,能有幾人歟?”

“以後會越來越多的。”林義哲望向窗外的海天一色,信心十足的說道。

北京,紫禁城,養心殿,西暖閣。

今天,慈禧太后一如既往的在批閱着奏章。

“劉誠印,船政的摺子,今兒個有沒有?”慈禧太后問道。

聽到慈禧太后的話,同治皇帝不由得擡起頭,小心地看了母親一眼。

“回皇太后的話,有一份,奴才這就給皇太后找出來。”劉誠信說着,將一份奏本抽了出來,恭恭敬敬地遞給了慈禧。

慈禧太后接過便打開看了起來,果然不出所料,是林義哲來的。

“爲船工將竣,謹籌善後事宜,請旨定奪事,竊惟船政之設,原約造百五十匹馬力輪船十一隻,八十匹馬力輪船五隻,嗣督臣英桂議改第七號爲二百五十匹馬力,據該監督估計工料繁巨,較百五十匹馬力,增一倍有零,請以一號抵作兩號,經臣文煜等奏明在案,共應大小成船一十五隻,除第十號以上,業經迭次奏明出洋外,本年八月初六日,第十一號之‘海鏡’試洋,八月二十八日,第十二號之‘琛航’試洋,均一時以七十里爲率,輪機之靈捷,船身之堅固,與‘永保’等船,大略相同,九月十九日,第十三號之‘大雅’下水,計年內可以出洋,第十四號輪船,年內亦可下水,惟第十五號須待明春,然中國匠徒,能放手自造,與遣散洋匠,兩無妨礙,此船工將竣之實在情形也,此後如爲節省經費起見,則停止造船,除修船養船而外,一切皆可節省,惟既絕難續,不免盡棄前功,而鵲巢鳩居,異族之垂涎,尤爲可慮,若歲仍造船兩號,則已成之緒,不致中乖,而洋人辛工,歲可省十餘萬,然中國員匠,能就已成之緒而熟之,斷不能拓未竟之緒而精之,雖則歲告成船,究竟毫無進境,與我皇上力圖自強之旨,回不侔矣,臣竊以爲欲日起而有功,在循序而漸進,將窺其精微之奧,宜置之莊嶽之閒,前學堂習法國語言文字者也,當選其學生之天資異,學有根抵者,仍赴法國,深究其造船之方,及其推陳出新之理,後學堂習英國語言文字者也,當選其學生之天資異,學有根柢者,仍赴英國,深究其駛船之方,及其練兵制勝之理,速則三年,遲則五年,必事半而功倍,蓋以升堂者求其入室,異於不得其門者矣,其學生中有學問優長,而身體荏弱,不勝入廠上船之任者,應令在學堂接充教習,伸指授後進天文地輿算學等書,三年五年後,有由外國學成而歸者,則以學堂後進之可造者補之,斯人才源源而來,朝廷不乏於用,惟合之遞年成船二隻,所費甚巨,必不能省也,限期瞬屆,應如何辦理之處,敢懇皇上飭下各衙門速議具奏,倘以前赴外國學習爲可行,則數萬里長途,驟試者不無疑懼,臣奉旨後,尚須與日意格及生童人等,堅明約束詳議章程,必事事得理之所安,而後人人於心有所恃,臣不揣冒昧,恭折附驛馳陳……”

慈禧太后看完了林義哲的摺子,合上後略略思忖了一會兒,便吩咐道:“劉誠印,去請六爺過來。”

劉誠印應聲急步而去,不多時,恭親王便隨着他來了。

“臣叩見皇太后。”

“六爺起來吧。來呀,劉誠信,給六爺看座。”

劉誠印給恭親王搬過一個繡墩,恭親王謝過後坐了,慈禧便要劉誠印將林義哲的摺子交給了恭親王。

“六爺想是已經看過這摺子了,覺得如何?”慈禧問道。

“此議甚好,臣覺得可行。”恭親王恭聲道,“此不失爲長久之計。”

“只是少不得又有人拿來說事。”慈禧哼了一聲,“你我耳根子便又不得清淨了。”

“眼下便有一件麻煩事。”恭親王知道慈禧還在爲王家璧上摺子的事生氣,不由得嘆息起來,“尚不知如何辦理。還須皇太后示下。”

“噢?又有什麼事?”慈禧問道。

“法蘭西國公使剛剛送來邀函,法主將禪位於其子,屆時將舉行禪讓大典,邀各國使節到賀。”恭親王小心地措着詞,“總署不知該如何回覆,正議着呢。”

“議着?沒人去總署鬧吧?”慈禧太后冷笑了一聲,“我估麼着,這兩天這摺子又好多起來了吧?”

“皇太后說的是,總署未將邀函送來,便是怕漏了消息,言官生事。”恭親王知道,“無識書生,若藉機羣哄,便又是一場大風波。”

“洋人的使節都駐在京城好十年了,派個人去法蘭西一趟,又有什麼大不了的?這些個書生昧於天下大勢,動輒拿什麼夷夏大防挾制朝廷,真是可惡!”慈禧太后怒道。

雖然外國的外交使節1861年時便駐在了北京,但是清流們仍然激烈的反對外國公使覲見年幼的同治皇帝。爲此恭親王不得不以半攝政者的資格接見他們,並向他們表示皇帝尚在沖齡,不宜覲見。雖然外國代表們同意他的這種看法,即沒有理由非要和一個年齡不到20歲的皇帝見面不可,但外國公使們仍然認爲,中國皇帝一再推遲覲見是一種不友好的行爲。

事實上,清流們之所以堅決反對外國公使覲見,是由於外國人不肯行叩頭禮,而這是和他們心目中的中國之爲“天下共主”的神聖理論以及古已有之的“納貢”制格格不入的!

早在1867年,在討論修約問題時,總理衙門就這個問題徵求過幾個主要封疆大吏的意見。絕大多數人主張在皇帝成年以前應迴避這個問題。李鴻章認爲,與恭親王接觸就足以上達天聽,直接覲見並不會使外國的外交使節們另有所獲。至於皇帝成年後的覲見儀禮問題,他主張可以允許外國公使沿用晉見本國國主的禮節。曾國藩則認爲,康熙皇帝當年曾經把俄國看成是一個平等的國家,而不是一個下屬附庸,所以朝廷也可以把外國公使看成是具有平等地位的國家的使臣,使之免予遵守中國的習俗。曾李師徒的建議無疑又遭到了保守派官員激烈反對,他們堅稱“祖宗之法不可變”,“絕不可從外國之風俗,變華夏之禮制”。

連外國公使覲見都反對成這個樣子,一直到現在,這個問題也還沒有解決,就更不用提派使臣去外國道賀了。按照他們的理論,天朝上國,遇到這種事,都是派使臣去外國宣旨冊封,哪有去道賀的道理?

慈禧太后越說越怒,“人家法蘭西國主送還國寶,我還想派個人去答謝呢,順便看看能否交涉,將其餘的國寶也要回來,他們上摺子反對,說寧可國寶不要,也不能示弱於法,派個人去交涉,怎麼叫示弱了?我要修園子,他們說沒錢,好,不用國庫的錢,用海外殷商的報效,他們又說這錢用不得,用了就是以夷變夏!真是豈有此理!”

恭親王聽着慈禧在那裡咆哮,心裡明白慈禧太后已經拿定了主意,一顆懸着的心漸漸放了下來。

既然太后同意了,下面的事兒,應該還不算難辦。只是少不得又要和那些保守頑固的傢伙們脣槍舌劍一番了。

“六爺覺得,這事兒該怎麼辦纔好?”慈禧太后問道。

“回皇太后,臣以爲,這使臣該派還是得派的,斷不可爲了區區虛名,礙了兩國交好。”恭親王想了想,答道,“只是這使臣去的名頭,不可說是道賀,得換換才成。還有這人選,也需仔細斟酌。”

“這樣吧,叫大起兒,朝會議一下這事好了。”慈禧太后起身道,“使臣是必須要派的,這一塊兒無庸置議,要議的,是去的名頭,還有人選。”

“臣領旨!”

當衆臣齊集勤政殿時,好多人驚訝的發現,不但同治皇帝和恭親王全在,在簾子後面,兩宮皇太后竟然也是全在。

慈安是一位城府很深的大智若愚的女性。即使把她作爲一個政治人物來衡量,即使把她與慈禧放在一起做比較,慈安太后也絕不是一無是處。決定朝政大端,慈安優於德,而慈禧優於才。慈安對權力不感興趣,所以日常朝政多讓慈禧處理。而“慈禧懾於嫡庶之分,亦恂恂不敢失禮”。遇到朝政大事,慈禧不敢擅做主張,仍要徵詢慈安的意見。由此可見,慈安太后在控制局面、掌控權力方面也是很有一套辦法的。

“今有法蘭西國公使呈遞國書,言其國主將傳位其子,屆時請諸國使臣到賀,共赴新主加冠之大典。”恭親王道,

第60章 經費難題第351章 惡有惡報第76章 羅氏掌門人之死第145章 至忠至勤是老臣二百六十一章 略報前誼第309章 陷阱第227章 鬱悶的樺山資紀第390章 “請高擡貴手!”第201章 真正的絆索第183章 “法援”船塢第309章 陷阱第234章 濟世胸懷第251章 “神話”很豐滿,“現實”很骨感第469章 我的船政學堂第310章 西鄉大潰敗第317章 復仇二百八十五章 兄弟反目第180章 中國使臣的盛宴第411章 不眠之夜第419章 新任命、新差事第87章 戰爭和新生命的誕生第156章 孤拔第175章 會見鐵血宰相第93章 戰場上的俾斯麥第69章 海外第一桶金第208章 李鴻章第376章 初見文祥第375章 夢斥季高第173章 天降誥命第401章 底限第251章 “神話”很豐滿,“現實”很骨感二百六十七章 洶涌頭潮第367章 天底下最壞的人第114章 拿三的致命禮物第443章 馬嘉理,你終於掛了!第465章 國丈發威第135章 洪狀元的餞行宴第438章 桌腿之論第142章 恩師囑託第80章 看不見硝煙的戰爭第478章 張元吳昊第437章 經略大洋第340章 廈門海戰第391章 如何“減價”第333章 雞籠港的炮聲第52章 新差事第416章 乙亥新局第332章 外行指揮第358章 “綁了”第381章 郭筠仙第244章 “我要跟你走!”第144章 四項全能?第370章 以彼之矛,攻彼之盾第238章 海角獨處第229章 恭候多時第459章 盡在掌握第204章 寧直不彎洪陶士第358章 “綁了”第209章 順水人情第247章 “人在做,天在看”第161章 特殊的禮物第12章 陳家孫少爺的誕生第70章 慶生宴第439章 相見恨晚二百五十八章 離間之計第324章 叛艦喋血第97 普魯士海軍的末日第453章 威妥瑪的冒險第154章 恭王開價第132章 無人分憂第452章 副使>翻譯第422章 初拜泰山第123章 想辦法拉贊助第61章 迎難而進第161章 特殊的禮物二百八十一章 柳原弔孝第441章 “清流”又急了第341章 樺山小賊二百五十八章 離間之計第320章 “鳳翔”、“孟春”之覆滅第443章 馬嘉理,你終於掛了!第157章 刎頸之交第185章 沈葆楨的倆巴掌第75章 運籌帷幄第404章 釋歸第128章 首次劾左第143章 指點人物第130章 禮節的麻煩第210章 困頓中的機會第222章 “少將之才”?第372章 “徐桐!你好大膽!”第90章 堅守第255章 儲才瓶頸第371章 秦庭之哭第95章 孤拔上校第155章 劉步蟾在佈雷斯特二百八十二章 林柳二回合第484章 陽奉陰違二百五十九章 牛人妻弟和他的牛人發小第299章 西鄉隆盛
第60章 經費難題第351章 惡有惡報第76章 羅氏掌門人之死第145章 至忠至勤是老臣二百六十一章 略報前誼第309章 陷阱第227章 鬱悶的樺山資紀第390章 “請高擡貴手!”第201章 真正的絆索第183章 “法援”船塢第309章 陷阱第234章 濟世胸懷第251章 “神話”很豐滿,“現實”很骨感第469章 我的船政學堂第310章 西鄉大潰敗第317章 復仇二百八十五章 兄弟反目第180章 中國使臣的盛宴第411章 不眠之夜第419章 新任命、新差事第87章 戰爭和新生命的誕生第156章 孤拔第175章 會見鐵血宰相第93章 戰場上的俾斯麥第69章 海外第一桶金第208章 李鴻章第376章 初見文祥第375章 夢斥季高第173章 天降誥命第401章 底限第251章 “神話”很豐滿,“現實”很骨感二百六十七章 洶涌頭潮第367章 天底下最壞的人第114章 拿三的致命禮物第443章 馬嘉理,你終於掛了!第465章 國丈發威第135章 洪狀元的餞行宴第438章 桌腿之論第142章 恩師囑託第80章 看不見硝煙的戰爭第478章 張元吳昊第437章 經略大洋第340章 廈門海戰第391章 如何“減價”第333章 雞籠港的炮聲第52章 新差事第416章 乙亥新局第332章 外行指揮第358章 “綁了”第381章 郭筠仙第244章 “我要跟你走!”第144章 四項全能?第370章 以彼之矛,攻彼之盾第238章 海角獨處第229章 恭候多時第459章 盡在掌握第204章 寧直不彎洪陶士第358章 “綁了”第209章 順水人情第247章 “人在做,天在看”第161章 特殊的禮物第12章 陳家孫少爺的誕生第70章 慶生宴第439章 相見恨晚二百五十八章 離間之計第324章 叛艦喋血第97 普魯士海軍的末日第453章 威妥瑪的冒險第154章 恭王開價第132章 無人分憂第452章 副使>翻譯第422章 初拜泰山第123章 想辦法拉贊助第61章 迎難而進第161章 特殊的禮物二百八十一章 柳原弔孝第441章 “清流”又急了第341章 樺山小賊二百五十八章 離間之計第320章 “鳳翔”、“孟春”之覆滅第443章 馬嘉理,你終於掛了!第157章 刎頸之交第185章 沈葆楨的倆巴掌第75章 運籌帷幄第404章 釋歸第128章 首次劾左第143章 指點人物第130章 禮節的麻煩第210章 困頓中的機會第222章 “少將之才”?第372章 “徐桐!你好大膽!”第90章 堅守第255章 儲才瓶頸第371章 秦庭之哭第95章 孤拔上校第155章 劉步蟾在佈雷斯特二百八十二章 林柳二回合第484章 陽奉陰違二百五十九章 牛人妻弟和他的牛人發小第299章 西鄉隆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