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皇子原以爲內閣都叫秦鳳儀收買了的,當盧尚書喊出真心話的那一刻,大皇子才發現,自己大錯特錯啊,盧尚書,盧老師,他,他,他是一心爲了我啊!這位忠心耿耿的禮部尚書,大皇子先前的史學先生,依舊是支持自己的。
於是,大皇子愧疚了。
愧疚之下,大皇子連忙令人宣來太醫,給盧尚書看身體,盧尚書不過是怒急攻心,再加上上了年紀,一時不支,昏了過去。太醫一針就把盧尚書扎醒了,又開了方子,讓好生養着,萬不能再動怒了。
盧尚書一醒,大皇子便握着盧尚書的手道,“盧師傅你放心,你的苦心,我都曉的。你說的是,只慎刑司一家之言,的確輕率,事關父皇名聲,我一定會慎重行事的。”
盧尚書心下此方好受些,強撐着身子想坐起來卻又身上發軟,沒有半點氣力,大皇子連忙道,“師傅有什麼要叮囑我的,只管說就是。”
盧尚書聲音很輕,似乎所有的氣力都隨着先時的一場怒火發泄而去,盧尚書道,“殿下,老臣怕是要歇一歇了。眼下,最要緊的,莫過於爲大行皇帝發喪之事。殿下啊,縱是鎮南王迎大行皇帝到鳳凰城,大行皇帝的陵寢卻是修建在郊外皇陵的,總不能不令大行皇帝入土爲安。”
盧尚書說完,實在沒力氣,臉色也不好,待御醫端來湯藥,大皇子看着宮人服侍着盧尚書服下,讓盧尚書好生歇着,出去與內閣議事。
大皇子既相信了盧尚書的忠心,對於內閣反對慎刑司的審問結果也就不那麼反感了。大皇子道,“眼下,的確要以迎回父皇靈柩爲要,慎刑司這樁事,暫且壓一壓吧。只是,鎮南王如今私劫父皇靈柩,他拒不交還,當如何是好呢?”
鄭老尚書見大皇子終於正常了,道,“還得請太后娘娘下一道懿旨,請鎮南王護送大行皇帝入京城皇陵,入土爲安。”
大皇子皺眉,“我只擔心他生就不馴,若是不依皇祖母的懿旨,當如何是好?”
鄭老尚書正色道,“太后娘娘爲皇家長輩,倘鎮南王不依,便是忤逆之罪。介時,太后娘娘便可下旨申斥。”
其實,在大皇子看來,這種申斥真的是不痛不癢的。不過,他也明白,他爹不入土,他這皇位怕是難。總不能他爹尚未發喪,他就提皇位的事。
既內閣這般說,再想一想盧尚書的忠心,大皇子便也應了。只是,還是琢磨着,什麼時候跟外公商量商量,是不是調些北疆兵南下,也好震懾西南。
大皇子便去請示裴太后的意思了,裴太后身子仍是病歪歪的,強撐着聽大皇子說過讓鎮南王奉景安帝的靈柩回朝之事,裴太后道,“這是正理。就是老三的事,也與鎮南王說一說,朝廷並沒有問罪老三的意思,他是你的親兄弟,哀家的親孫子,不過是叫他來京說一說皇帝如何遇險,哪裡就要問罪了?還有嚴槿等人,朝廷何時冤枉過誰。”
“是。”大皇子道,“那孫兒這就讓內閣擬詔。”
裴太后點點頭,“還是讓他們都回京城來,老三、小六、鎮南王,不都是咱們一家子的骨肉麼,是不是?”
大皇子此時才體會到當初內閣讓諸藩王來京奔喪的良苦用心,是啊,哪怕他暫不坐那把椅子,把藩王都召到京來,鎮南王一入京,還不是隨自己拿捏。屆時,說他是罪人的兒子,他便是罪人的兒子,哪似如今,倒叫這小子挾父皇以令天下了!
今裴太后再提此事,大皇子連忙應是,“是啊,就是其他幾位藩王,也請他們來京,好一併商議給父皇發喪之事纔好。”
裴太后頜首,心下卻是不由一嘆,現下知道錯了,只是,時機已逝啊!
內閣擬旨很快,裴太后也很痛快的加蓋了自己的鳳璽。大皇子便與內閣商量着發了詔書,還有近來的一些朝政的商量。平皇后在裴太后身邊抽抽嗒嗒,“母后,那鳳樓劍的事,可如何是好?”這些年,她一直以爲鳳樓劍在婆婆裴太后手裡,不想,卻是叫柳氏帶出了宮去。每每想及此事,平皇后焉能不恨。
“什麼鳳樓劍不鳳樓劍的,那又不是皇后的金冊金璽。”裴太后咳了兩聲,與平皇后道,“大郎正是要緊的時候,你多看顧着些,不比鳳樓劍有用。”
裴太后完全沒有半分偏向秦鳳儀的意思,自從秦鳳儀知曉身世,這也十來年了,倘要是能明白的人,早就明白了。秦鳳儀不一樣,不管裴太后多少示好,秦鳳儀自始至終就根本沒理會過裴太后。李鏡倒是與裴太后關係不差,但,倘秦鳳儀上位,說了算的肯定是秦鳳儀。裴太后還是覺着,哪怕大皇子笨些,大皇子上位,對她而言,卻是最好的選擇。
京城詔書到鳳凰城的時候,秦鳳儀正招待過來鳳凰城的各路藩王與藩王世子。藩王裡順王、康王、蜀王都是親自來了,越王沒能過來,說是身上不大好,派了世子過來。閩王安王亦是派了世子過來,閩王的理由與越王一樣,閩王上了年紀,八十好幾的人了,安王則是以藩王無諭不得擅離封地的由頭,着世子前來代他祭大行皇帝。當然,這幾位未能過來的藩王,都親筆寫了哀婉動人的悼詞。
的確是,景安帝雖則上位的過程不大光彩,但當政的這三十來年,稱得上是一代明君,便是對幾位藩王亦是極好的,閩王那樣的在泉州港挖牆角,景安帝都忍了幾十年,沒收拾了這個伯王。如今景安帝突然過逝,閩王雖則以往對景安帝意見特別大,覺着景安帝偏心秦鳳儀,還有南夷港搶他泉州港的生意啥的,簡直能把閩王氣死,可景安帝這麼突然死了,閩王是真的傷心,在家哭了好幾場,再加上上了年紀,身子委實不大成,孩子們也不放心他行遠路,便是世子過來了。
安王封地在長安,離京太近,他是不敢得罪大皇子的,故而着世子前去鳳凰城,既是祭大行皇帝,也是想打聽一下局勢。安王早與世子說了,倘西南勢好,就別回長安了。
總之,這一場祭禮,也是各有各的心機。
不過,也是人人哭的悲傷。
要說嗓門最大的就是大陽和六皇子了,大陽是天生嗓門高,與祖父感情好,祖父過逝,他傷心啊!六皇子因爲一向要在秦鳳儀這裡擺張受盡委屈的臉,再加上這死的是特疼他的親爹,也是扯足了嗓門的嚎。另則,便是側廳裡幾位隨景安帝出巡的幾位高官的靈柩,如秦鳳儀他岳父景安侯,還有工部李尚書,這位李尚書說來也運道平常,先時的汪尚書因不得景安帝心意,後來,汪尚書死了老孃,正好回家守孝,景安帝便提了李尚書上來,李尚書隨御駕南巡,這不,跟着一道遇難了。
秦鳳儀也沒委屈他們,都是景安帝心腹之人,這一起陪着景安帝到了地下,君臣也能做個伴,便在偏廳給他們停陵。另則,還有死去的上千近衛,雖則已是就地安葬,如今也供一供他們的牌位。待大家祭過景安帝,秦鳳儀與諸藩王們商量着給景安帝出殯的事,秦鳳儀道,“先時我想着,該令大行皇帝歸葬京城,可後來,京城那邊很不像話,大行皇帝一出事,便要謀害皇子藩王,索性我也就不做這老好人了。大行皇帝,辜負了我母親一輩子,如今,就讓他們在鳳凰城合葬吧。”
三皇子、六皇子、順王、康王、蜀王、閩王世子、越王世子、安王世子聽着,大家都曉得秦鳳儀搶了大行皇帝的靈柩,必然不會再歸還京城的。康王溫聲道,“可今日太后娘娘的懿旨,總得有個答覆,欽使還等着呢。”
秦鳳儀嘆道,“這也容易,有大行皇帝的衣物,給他們一箱子帶回去吧。我知他們不肯過來祭大行皇帝,這是大行皇帝的貼身衣物,就以此入皇陵,做個衣冠冢吧。畢竟,我的母親,是不願意與平氏共葬帝陵的。平氏做了這許多年的皇后,享了這許多年的皇后尊榮,今,大行皇帝去了,皇陵裡的位置,依舊是平氏的。但,大行皇帝,得與我的母親共葬,以後,大行皇帝享用的,也是我的香火供奉。我不能讓庶子來供奉大行皇帝,這不合規矩。”
不還大行皇帝,還一箱衣裳,讓京城諸人去弄衣冠冢。
秦鳳儀這政治應對,真是絕了。
同時,秦鳳儀還給內閣寫了一封信,信上就一段對話:
在交趾,他說:這裡沒有外人,朕也想與你說幾句心裡話。自先帝過逝,朕就有兩件事,一直放在心上,第一治理好江山社稷,不使祖宗蒙羞;第二便是爲這萬里江山,找一個值得託付的儲君。鳳儀,你可願意受此託付?
我說:當日,我初初知道我孃的事,心裡無比憤怒。鄭尚書與盧尚書曾去勸我,我便對他們說,就是你的十二旒天子冠放到我面前,我都不會多看一眼。這些年,也有人勸我,與你修好,謀求帝位。你因帝位,拋棄了她。我因帝位,再忘記她當年苦難。那樣,我與你,又有什麼分別?我就是要讓你知道,我與你,是不一樣的人!我永遠不會做你當年的選擇,我這一生,不與你同!
在貴州,他說:鳳儀,你天資出衆,遠勝於朕。你這些年,也經歷了不少事,朕知道,凡事,你自有你的判斷。可是,你的眼光就一定是準的嗎?你的判斷就是一定是對的嗎?朕與你說的話,皆是真心。
然後,他走了,半月後,御駕出事。
作者有話要說: PS:第二更到,大家晚安~~~~~~~~~~~~~~~~~~~~~嗯,文章最後有幾句與392章重複,這個,不是注水,是劇情需要哦~~~~~
小劇場:
收到秦鳳儀信後,內閣崩潰:這是什麼意思啊啊啊啊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