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金山,地勢北高南低,羣山疊嶂,奇峰毓秀,松柏密集,植被隆厚,白皮松婷婷玉立,側柏風姿卓然,油松蒼勁挺拔,冠蓋奇特。
明萬曆年間重修水晶院的碑記上記載,烏金山,春蘿擺月,孤猿羣鹿,因芬芳而蹤跡於百卉林中;夏鮮飄風,山雞野雉,呈馨鬱而翱集於萬花叢裡;秋則黃花被徑而紅葉妝林;冬則六花霽曉而孤根暖津。
遠看山巒起伏,溝壑縱橫,近看層林覆蓋,鬱鬱蔥蔥,宛如大地上鑲嵌的一顆綠色寶珠,簡直美不勝收!
傳聞烏金山名勝古蹟甚多,道教、佛教,皆是在此山有着不計其數的修行地,道教有太清宮、玉皇閣、龍王廟、五爺廟、九峰塔等等,而佛教亦是有着正壽寺、華嚴寺、和合寺、大佛臺等等,非但如此,烏金山更是有景觀多處。
比如天台攬勝、罕山時雨,尤其罕山時雨,亦稱諸峰時雨,爲古八景之首,此景多有記載,烏金山昔名龍王山,由於地氣氤氳,空氣潮溼,氣候亦是十分獨特,夏日林中有霧靄蒸騰而上,聚集成雲,雲厚成雨,隨風飄灑而落,隆冬,大雪紛紛揚揚,飄飄灑灑,銀裝素裹,滿山皆白,別有一番神韻,平日裡,彷彿時時皆有細雨灑落,實乃罕見奇觀!
當然,還有其他的奇特景觀,比如林海日出、明湖沉綠、洪山飛瀑、七彩流砂、龍泉映月、疊瀑飛泉、紅葉抱湖、林海聽濤、玉皇高閣、藏獅古洞、青羊指路、巨石腳印、鱷魚吞珠、吐沫成池、飲獅神泉、懸崖奇音、石坎容杯、駱駝出山、玉帶雲霧等等一系列奇景。
值得一提的幾處景觀,亦是有着一段段奇異的背景故事,比如這懸崖奇音,此景位於烏金山北山腳下,東溝村東的驢角大仙摩崖造像處,據傳,懸崖下曾經有一個巖洞,不知哪裡來的一個戲班路過懸崖,恰逢大雨,全班人馬即躲入崖下的巖洞裡避雨。但雷雨半日不停。戲班的人便操起鑼鼓傢什敲打起來解悶,有的人還引吭高歌。
正當他們鬧得起勁,突然一道閃電,緊接着一聲炸雷,崖洞轟然坍塌,把戲班人馬皆埋於洞中,而無一人生還。從此以後,這裡每逢雷電交加,大雨滂沱,就能聽到懸崖處鑼鼓陣陣,笙簫齊鳴,還能聽到有人吟唱,讓人驚駭不已。據說在宋朝時候,村人爲安撫戲班的冤魂,曾經捐資鐫刻驢角大仙像於崖上,以震懾此洞。但每逢下大雨,這裡依稀仍有鼓樂聲發出,實爲罕見。
話說秋水溝內有一自然景觀,名曰駱駝出山。遠遠望去,那座山彷彿是一頭駱駝剛剛走出山洞的樣子。
傳說巖壁上曾經有一個山洞,文殊菩薩把敦煌三危山一個石窯裡的佛經全部移到這裡珍藏,並命一隻山豹在此守候。誰知這隻山豹貪吃、貪睡。有一個來水晶院聽文殊菩薩講經的沙陀僧人聽說了這個藏經洞,就生出了把佛經運到沙陀大漠建寺的意念。
於是他就偷偷地從集市上購得一匹駱駝,並買了一隻肥豬餵了山豹,山豹吃飽喝足,就爬到樹上睡着了。那沙陀僧人便打開洞門,將駱駝牽進去,把洞裡的經卷裝在兩個箱子裡,準備運出洞去。但他牽着駱駝剛剛走出洞口,就感覺駱駝拉不動了。
沙陀僧人回頭一看,原來駱駝的後半身已經化爲巨石。沙陀僧人頓覺不妙,便棄駝而逃。原來文殊菩薩早算到此事,待沙陀準備運出經卷時,便施法石化了駱駝。文殊菩薩念沙陀是爲了建寺而偷竊經卷,便放走了他。從此那匹馱着經卷的駱駝卻只能永遠站在洞口,化作一座山,後人呢,就稱這座酷似駱駝的小山頭,爲駱駝出山。
吐沫成池的故事,據說是黑龍吐沫而成,相傳很久很久以前,掌管水火的黑白二龍因爲布雨侵犯轄界,便在烏金山上空爭鬥。
頓時天昏地暗,電閃雷鳴,狂風大作,飛沙走石,二龍就此展開一場驚心動魄的酣戰。
但仁慈的黑龍不忍手足相殘,便且戰且退,不慎被白龍擊傷而跌落於烏金山山谷中,隨而吐沫成池。後來鄉民感念黑龍行雲布雨的恩澤,便在臨近黑龍池的山坡上建黑龍廟以作供奉,至今香火不斷。每每天旱,鄉民多聚於黑龍廟祈雨,更奇妙的是黑龍池水一年四季,不涸不冰!
如果這些傳說中的故事都有些虛幻不實,那倒是還有一處景點,乃是有着一段真實的故事啊!
那便是青羊指路……明正統十二年,重修大洪山鎮壽寺碑記中記載,當時鎮壽寺已毀壞多年,有一個名叫韓普永的人一心向佛,想重修鎮壽寺。
於是,他多方打聽,認真查勘,終於在地下一丈有餘的地方找到了鎮壽寺的遺址,如此,他便開始了重修鎮壽寺的巨大工程。
有一天他着實太累了,就近坐在一個地方打盹兒。
“你辛苦了!”
恍惚間,有一隻羊拍着他的背說道。
“你從哪裡來?”
韓普永當即問道。
“大洪山鎮壽寺。”
羊回道。
“你來做什麼?”
韓普永又問道。
“專程與君相會!你做了一件功德無量的好事,你的佛緣不淺哪!”
說完羊拍了韓普永的頭頂一下,韓普永猛然地醒來。
此時,他彷彿看見一隻羊從樹梢上飛到離鎮壽寺不遠的山林裡倏然而逝。韓普永定睛一看,只見山中多了一座羊形石筍。韓普永一時間恍然大悟,原來是青羊爲他指點迷津。於是,他就下定決心皈依佛門,剃度出了家,並求高僧賜法號爲“果廉”。自此,他一生都在鎮壽寺事佛,做了許多善事,直到百歲,無疾而終。
“呵呵!小兄弟,你聽故事也聽了半天了,但不知你這是要去哪裡啊?”
烏金山腳下的一間小茶鋪裡,我認真地聽着幾位閒聊的老漢,說着關於這座名山的傳說,然而,話說了幾段,其中一個老頭兒,微笑着向我問道。
“晚輩陳小酒,本是前往多寶河一帶尋找一位泥道人,但至今沒有找到,故而在此歇息片刻,幾位老人家,你們都是附近的村民麼?”
我當即抱拳一禮,恭敬地問道。
“哈哈哈……”
哪知一聽到我這話,幾個老頭兒鬨堂大笑,就連端茶倒水的茶小二,也忍不住咧嘴笑了起來。
“這……但不知你們笑什麼?”
我錯愕地抓了抓額頭,疑惑地問道。
“原來你是道門中人,嗯,小酒先生,你可能不知道,我們烏金山一帶,大大小小的村落,上至古稀老漢,下至三歲的娃娃,無一不知泥道人的名諱,他可是我們這裡的活神仙啊!哈哈哈!”
其中一個老頭兒,笑了笑,接着說道:“我們所有村落的大人小孩兒都知道泥道人住在什麼地方,但卻很少有人見過他的真面目啊!”
“哦?這是爲何?難道泥道人閉關清修?”
我皺了皺眉頭,不解地問道。
“或許是,也或許不是,總之這位泥道人,神龍見首不見尾,時而聽人說出去雲遊四海,時而聽人說去什麼名山大川降妖伏魔,神人就是神人,我們只是聽了不少泥道人的傳說,不過村民們都知道他喜歡清靜,有時明知道他在家,也不敢輕易上門打擾。”
茶小二呵呵笑着,略帶一抹驕傲地說起了泥道人,似乎和泥道人身爲同鄉,倒是增添了不少仙氣兒。
“看來此地在泥道人的庇佑下,倒是一片祥和之貌啊!”
我感嘆一聲,微微笑道。
“那倒是,但凡有事求到泥道人,必然是有求必應,大事小情,窮人富人,都能邁進泥道人的家門口,附近十里八村的村民們,簡直就把泥道人當成了活神仙,這不,我們幾個老傢伙,也是時不時去山裡轉轉,希望能與泥道人結個道緣,這個茶鋪前的山路,正是前往泥道人家的唯一途徑!”
另外一個老頭兒,笑呵呵地迴應一聲,併爲我指引了泥道人所住的方向。
“多謝幾位老人家指點迷津,晚輩告辭!”
我急忙付了茶錢,並站起身恭敬地向着幾位老頭兒行了一禮,大步向山裡走去。
據老頭兒所說,泥道人家,本是在一處僻靜的半山腰上,距離下面的多寶河很近,不過卻是有着幾十米的陡峭山壁,所以那幾個老頭兒才說此路乃是唯一前往泥道人家的途徑,倒也不假了,如此看來,泥道人不建觀不修廟,倒是過起了逍遙散修的日子。
穿過一片小樹林,路途倒是順暢,或許是因爲有着許多人上山探望泥道人的緣故,本無路,卻是踩出了一條順溜的山路。
一個多時辰後,我終於來到了泥道人住的地方。
這是一個簡陋的小院子,不過院子內外,倒是打掃的乾乾淨淨,大門口處,一棵大樹下面,擺放着幾個石凳,上面被摩擦的光滑如鏡,看來此地有很多人拜訪過,大門開着的,但卻不見一個人。
我想了想,還是覺得禮數周到些妥當,畢竟是有求於人。
“請問,泥老前輩可住在此處?晚輩陳小酒,求見泥老前輩尊面!”
說着,我抱拳一禮,恭敬地作揖。
不一會兒,一個十二三歲的少年郎,走了出來,少年郎衣着得體,乾淨整潔,且舉止落落大方,更是氣質超凡脫俗,嗯,不愧是高人門前的童子,看來這個少年郎,定然是泥道人的弟子了。
“道兄吉祥!”
少年郎微笑着抱拳一禮,並接着說道:“家師雲遊未歸,但不知道兄此來,所爲何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