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總理赴蘇談判

bookmark

1950年10月總理安排好行程之後決定趕往蘇聯與蘇聯的領袖斯大林同志進行會談,其結果與中國出兵朝鮮作戰的決策有直接的關係,也反映出在朝鮮戰爭問題上中蘇之間的微妙關係。

關於總理與斯大林在黑海別墅進行了一系列的談判和磋商,當然這個結果並沒有公佈於衆,導致一時間縱說紛紜,很多不同的版本在有心人的猜測下慢慢的開始流傳出來。並且有一些甚至得到了很多人的認同。

因此,面對各方面材料說法不一,甚至大相徑庭的狀況,不能完全根據個人的回憶認定歷史事實,而只能根據旁證材料和邏輯推理對總理赴蘇談判的目的和會談的結果等主要問題進行分析,至於許多細節則無從考證。

一直到總理朝鮮戰爭結束以後,我們才慢慢得到了一些結論,但是最終談判的結果是什麼,一直都是一個謎,這個謎讓很多人糾結。當然我們可以理性的來分析一下。

先,對於總理去蘇聯進行談判的目的就存在完全不同的說法。一種意見以某要員的回憶爲據,認爲總理離京前,**中央政治局還未取得一致意見,周恩來是帶着不出兵的意見去的。後來接到主席的電報,說國內多數人的意見還是出兵,於是才與斯大林商談軍事援助問題。

另一種意見以康一民同志的回憶爲依據的,認爲周恩來此行的目的就是告訴蘇聯關於中國出兵的決定,商談志願軍改換蘇軍武器裝備和蘇聯出動空軍配合作戰問題。

然而實際情況是什麼呢?

在總理出國之前中國領導人已經有了出兵的打算和安排,10月6日中央軍委召開的會議就是主席和總理兩個人共同主持的,這次會議不是討論出兵不出兵的問題,而是研究作戰部署和出動志願軍的準備工作。因此他不會不知道已經作出的決定。

但總理與斯大林談判時的確先擺出了中國出兵有困難的理由,而且正如下文將要談到的,黑海會談的最初結果就是中國不出兵。

其實這無非是一種談判手段,目的是爲了爭取蘇聯政府提供更多的武器裝備和保證出動空軍支援志願軍入朝作戰。關於這個早在之前其實中國的談判組已經和蘇聯的阿爾金將軍談判過,而且斯大林也已經是批覆了。這一次總理去的目的是什麼?無非就是想要更多的好處,用來抗擊美國人。

儘管中國領導層內部最初對出兵朝鮮的問題有不同看法,但在10月5日政治局會議確定了出兵援助朝鮮的方針後,中國領導人尤其是主席等人已經統一了認識。總理本人這時也表示贊成出兵的決定。

在10月6日總理主持的部署出兵準備工作的軍委會議上,他發言說,我們不想打,但是敵人*我們,快到鴨綠江邊了,不能見死不救,這是援朝,也是衛己,脣亡齒寒嘛!不過,與主席的那種比較的理想的想法相比,總理的這個想法更講究現實主義。

實際上主席比較強調中國出兵的決心和英雄氣概,而總理則更注重中國出兵的實際困難和必要條件。兩個人可以說是相輔相成、焦孟不離的!正因爲如此,總理在談判中才首先強調中國出兵存在的種種困難,而且在斯大林提出蘇聯空軍暫時無法出動協助中**隊作戰時,總理表示了中國暫不出兵的意見。

這個與之前一開始的談判大相徑庭,這也很難怪總理當時的條件決定了現在的位置。一開始與蘇聯談判的時候,那個時候是王明宇最先提出來的,而當時談判的也不是主要的領導人,實際上蘇聯也沒有能夠兌現自己的承諾,他們的承諾要在中國參加戰爭以後。

但是中國會這麼傻?到時候中國一參加戰爭,那就是陷入泥潭無法自拔了。蘇聯在那看熱鬧,然後玩一玩拖字訣,到時候你也只能乾瞪眼了。所以在沒有確定蘇聯不支援裝備和空軍的情況下,中國爲什麼要讓蘇聯滿意呢?

何況斯大林算什麼?居然以老大哥自居,然後指示中國出兵,雖然中國想要出兵,但是不是這麼個出兵的方法吧?何況你蘇聯不是老大哥嗎?連這麼點小忙都幫不上,還老大哥?真是讓人笑掉大牙了吧!

斯大林與總理的會談是否作出了一致的決定,他們作出了什麼決定?會談結束後,斯大林回到莫斯科,他說總理是奉主席之命前來的,現在北朝鮮軍隊已經全面潰敗,周總理是前來徵求斯大林的意見,中**隊是否應該出兵,阻止美國和南朝鮮部隊繼續前進。

值得一提的是,總理和斯大林的談判過程中,斯大林感覺總理的態度比較的強硬,還特地發了個電報給遠在朝鮮的金日成。這個消息差點把金日成給整蒙了,這個消息不是別的,就是斯大林說中國又不準備參戰了,他們覺得現在的兵力不足以與美國人想抗衡,這讓原本喜氣洋洋的金日成好懸沒一口氣憋死。

甚至斯大林還建議金日成把他們殘留的部隊開始往蘇聯撤退,保存革命的火種。金日成差點沒背誦“三字經”!如果當時不聽斯大林的意見的話,金日成覺得現在他至少還佔據着朝鮮半島的半壁江山,原本指望着蘇聯能夠勃起一把,能夠幫助他們趕走叛軍,但是沒有想到最後沒有趕走叛軍也就算了,居然淪落到流浪街頭,做一個亡國的領袖了。

斯大林發給金日成電報之後,蘇聯在聯合國的代表維辛斯基在成功湖發表講話,呼籲美國放棄“強硬化”政策,恢復與蘇聯戰時的合作關係,他還保證蘇聯會對美國作出“遷就”。顯然這種舉動也是受了中蘇領導人會談結果的影響。

主席聽到這個消息很是鬱悶:“我們只要他們空軍幫忙,但他們不幹。”

周總理也鬱悶“我們出兵就是要他的空軍支持我們。我們問能否幫空軍他動搖了,說中國既有困難,不出兵也可,說北朝鮮丟掉,我們還是社會主義,中國還在。我們只要蘇聯出點空軍,這樣我們就可以去了,沒有空軍有困難。斯大林說空軍不能派。”

蘇聯是否答應過派空軍援助中國,斯大林是否違背了這一許諾,這是中蘇領導人黑海會談的主要問題,也是反映中蘇聯盟與中國出兵朝鮮之間關係的關鍵環節,所以很值得進行仔細分析。

中**隊進入朝鮮與美**隊作戰,從軍事角度講,最不利的條件就是缺少空軍或者說空軍支援,王明宇帶過來的飛機實際上很多都沒有參加戰鬥,而是被留在了國內,真正參加戰鬥的不過是那麼幾十架飛機而已。

不過斯大林就是不肯鬆口,要知道斯大林也是一個倔脾氣,所以他認定的事情也沒有人能夠撼動他。坦克斯大林已經答應了,就是空軍支援,斯大林不知道爲什麼死活不答應,實際上可能是因爲斯大林怕自己的飛機幹不過美國人而丟人?

中國方面沒有任何的辦法,要知道,救兵如救火,如果在拖下去的話,恐怕到時候朝鮮的部隊連個渣滓也剩下不了了。處於這樣的原因,中國只能放出幾句話然後放棄了對於蘇聯空軍的支援。

不過斯大林還是對中國出兵持有一定的懷疑態度,所以斯大林想了一個最爲穩妥的辦法,那就是空軍兩個月之後他們纔出動。中國方面,總理也是沒有任何的辦法。此刻主席已經決定出兵,現在再也等不下去了,否則到時候取得的效果並不是那麼的好了。

斯大林在得到中國已經決定出兵的消息後,一方面在蘇聯空軍出動的時間上作出了讓步,即無須等到兩個月後纔出動,另一方面則明確表示蘇聯出動空軍只是保護中國領空和中**隊的後方,而不能直接配合中**隊入朝作戰。

總理向蘇聯方面轉告了主席電報中關於中**隊已經決定入朝作戰的情況後,蘇聯政府當時答應將出動16個團的噴氣式飛機掩護中國志願軍入朝作戰。

但當總理進一步提出除戰鬥機外,蘇聯可否出動轟炸機配合中**隊作戰?除出動空軍入朝作戰外,可否加派空軍駐紮在中國近海各大城市等要求時,斯大林表示蘇聯空軍只能到鴨綠江邊,不能配合志願軍入朝作戰。

正是由於出現了這一情況,主席再次急電彭德懷和高崗,要他們火速回京商議,部隊出動時間“當再有正式命令”。

因此,主席和總理多次談到蘇聯不出動空軍,應該指的就是蘇聯空軍不能出動配合中國地面部隊入朝作戰這一情況。儘管在這個問題上還沒有發現直接的證據,但是隨後中**隊入朝作戰後的實際情況表明,斯大林肯定下達過這方面的命令。

後來根據許多當年參加朝鮮戰爭的蘇聯空軍人員都承認,“他們的空軍與中朝的地面部隊沒有任何合作”,還有人說,“中國人沒有空戰經驗,他們要求蘇聯空軍提供空中‘掩護’,但蘇聯拒絕了”。

甚至有軍官會議說“由於缺少合作”,有一次蘇聯的“高射炮團打下了一架中國飛機”。中國空軍的回憶史料也證明,朝鮮戰爭中的空戰大都發生在鴨綠江與清川江或大同江之間的地區。中國空軍和蘇聯空軍的主要任務是“掩護交通運輸線和機場的修建”,“保衛水豐發電廠、鴨綠江大橋和第一線基地及清川江以北的主要交通線”。

僅有的一次轟炸西海岸大和島等地美韓軍隊情報站,配合地面部隊登陸作戰的任務,也是中國空軍某師獨立完成的。

這樣看來,關於斯大林背棄了他向中**隊提供空軍援助的諾言的說法有些勉強,因爲斯大林除了曾一度要推遲時間外,的確一直答應爲中國提供空軍援助,只是他從來沒有明確承諾派蘇聯空軍配合中國地面部隊與美國作戰。

但是,中國提出的出兵條件主要就是要求蘇聯空軍爲中國入朝作戰的地面部隊提供空中支援和掩護,而蘇聯沒有做到這一點,所以中國領導人在這個問題上表示出不滿和抱怨是可以理解的。

但是這些都是沒有辦法改變的事實了,難不成沒有蘇聯中國就不打這一場仗了嗎?不是的!從一開始起,主席就決定打這一場仗,以前和王明宇的談話之後,主席就堅定了自己的立場,爲什麼老是反悔來反悔去呢?只不過是政治談判的需要。

不過這些實際上對於心臟承受能力考驗最大的並不是中蘇兩國,而是金日成。現在的金日成就像是熱鍋上的螞蟻一般,他現在可謂是恨透了蘇聯人,如果不是他們的話,那麼金日成覺得也不會是現在這樣的局面。

朝鮮現在猶如大海中的那一帆孤舟,在海中飄蕩,完全的居無定所的那種感覺。但是蘇聯人卻還恬不知恥的假裝沒有看到一般,他們連空軍的轟炸機都不想派出來。可以說蘇聯人這麼做,實際上在他們的觀念裡他們可能已經認爲這一次的戰爭,朝鮮是不可能勝利了,他們在保存實力,他們在爲後面的計劃慢慢的做準備。

不過金日成不知道的是,現在主席和總理正在研究的是過去支援的這個部隊叫什麼名字?支援軍?還是別的什麼稱號呢?

美國人卻不以爲中國會真正的派出大量的武裝來阻止他們。而當聽說中國派出一個志願軍過來的時候,美國人還嗤之以鼻,以爲中國是爲了安慰一下朝鮮人的心,所以派出這麼個炮灰部隊過來送死,等他們真正知道這些都是成建制的正規部隊的時候,他們才知道他們上當了,不過當時他們也無奈的成人了這支部隊的名稱。

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因爲他們想把戰爭暫時性的限制在朝鮮半島以內,防止事態升級。

第24章 秘密前往平壤第158章 撤離第383章 商量結果第240章 提前宣傳第32章 七萬兩千人第378章 蔣夫人的奇招第435章 談判結束第105章 守備羅店(三)第290章 日方新聞發佈會第398章 波田支隊、第六師團第325章 烽火再起第24章 秘密前往平壤第1章 中央的討論第78章 208高地(十六)第189章 寶宗武震怒第527章 日方反應第466章 又見黨委會第566章 到達駐地第86張 208高地(二十四)第117章 藤田進到來第43章 平壤爭奪戰(六)第80章 208高地(十八)第572章 亞歷山大很有壓力第63章 208高地(一)第14章 見面第31章 拍賣第76章 暗殺第154章 圍殲第三師團?第131章 血戰長津湖(二十二)第18章 救美(上)第133章 林師長的驚喜(下)第441章 戰俘去向第318章 陣前奪屍第183章 戰地新聞第258章 電告第三戰區第524章 日軍得手第75章 贈藥第24章 演習通知第54章 平壤爭奪戰(十七)第157章 目標寶山縣城第133章 血戰長津湖(三十四)第224章 比武第510章 如何應對?第518章 消息傳出第188章 潰逃第35章 特種旅(一)第352章 到底是誰幹的?第101章 中勝集團保衛戰(十)第540章 右翼危機第2章 金日成第258章 電告第三戰區第333章 沂蒙的形勢第465章 觀摩團要來?分歧第90章 208高地(完)第36章 特種旅(二)第35章 唐風歸來第328章 收編天狼寨第12章 仁川登陸(六)第425章 日軍的選擇第368章 悄然離去第277章 委座新想法第277章 委座新想法第136章 重炮---重禮!!!(上)第163章 戰地記者第135章 野堪一郎的瘋狂(下)第205章 平型關大捷第9章 軍校複試(中)第309章 親王的想法第33章 地下黨錢立業第272章 郭亮第115章 血戰長津湖(六)第520章 暗夜新目標第497章 日軍也惆悵第44章 殺!第545章 又前進一步的日軍第275章 兩鎮失守第460章 敘舊第54章 平壤爭奪戰(十七)第62章 聶府之行(下)第118章 血戰長津湖(九)第162章 共同守城第68章 代理權之爭(三)第72章 208高地(十)第288章 通電全國第245章 寶山淪陷第52章 捕風捉影第16章 主席知道了第161章 見面了第374章 委員長召見第468章 進入包圍圈的觀摩團第167章 野戰醫院的難題第331章 質問第214章 吉佳良輔的計劃第287章 商議第327章 沂蒙山抗日義勇軍第58章 裝備運到第78章 208高地(十六)第114章 顧長官報喜第14章 見面第233章 日軍被震撼了
第24章 秘密前往平壤第158章 撤離第383章 商量結果第240章 提前宣傳第32章 七萬兩千人第378章 蔣夫人的奇招第435章 談判結束第105章 守備羅店(三)第290章 日方新聞發佈會第398章 波田支隊、第六師團第325章 烽火再起第24章 秘密前往平壤第1章 中央的討論第78章 208高地(十六)第189章 寶宗武震怒第527章 日方反應第466章 又見黨委會第566章 到達駐地第86張 208高地(二十四)第117章 藤田進到來第43章 平壤爭奪戰(六)第80章 208高地(十八)第572章 亞歷山大很有壓力第63章 208高地(一)第14章 見面第31章 拍賣第76章 暗殺第154章 圍殲第三師團?第131章 血戰長津湖(二十二)第18章 救美(上)第133章 林師長的驚喜(下)第441章 戰俘去向第318章 陣前奪屍第183章 戰地新聞第258章 電告第三戰區第524章 日軍得手第75章 贈藥第24章 演習通知第54章 平壤爭奪戰(十七)第157章 目標寶山縣城第133章 血戰長津湖(三十四)第224章 比武第510章 如何應對?第518章 消息傳出第188章 潰逃第35章 特種旅(一)第352章 到底是誰幹的?第101章 中勝集團保衛戰(十)第540章 右翼危機第2章 金日成第258章 電告第三戰區第333章 沂蒙的形勢第465章 觀摩團要來?分歧第90章 208高地(完)第36章 特種旅(二)第35章 唐風歸來第328章 收編天狼寨第12章 仁川登陸(六)第425章 日軍的選擇第368章 悄然離去第277章 委座新想法第277章 委座新想法第136章 重炮---重禮!!!(上)第163章 戰地記者第135章 野堪一郎的瘋狂(下)第205章 平型關大捷第9章 軍校複試(中)第309章 親王的想法第33章 地下黨錢立業第272章 郭亮第115章 血戰長津湖(六)第520章 暗夜新目標第497章 日軍也惆悵第44章 殺!第545章 又前進一步的日軍第275章 兩鎮失守第460章 敘舊第54章 平壤爭奪戰(十七)第62章 聶府之行(下)第118章 血戰長津湖(九)第162章 共同守城第68章 代理權之爭(三)第72章 208高地(十)第288章 通電全國第245章 寶山淪陷第52章 捕風捉影第16章 主席知道了第161章 見面了第374章 委員長召見第468章 進入包圍圈的觀摩團第167章 野戰醫院的難題第331章 質問第214章 吉佳良輔的計劃第287章 商議第327章 沂蒙山抗日義勇軍第58章 裝備運到第78章 208高地(十六)第114章 顧長官報喜第14章 見面第233章 日軍被震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