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舊是拱垂殿中,趙禎這幾日不怎麼開心,先是知諫院事於成仁讓他立太子,
立個屁的太子,他兒子都沒有,把江山給一個外人,雖然是親戚,但能比得上自己親兒子?
他又不是不能生,只是養不活,搞得他都懷疑自己了,是自己做了什麼得罪了上蒼嗎?要這樣對他。
接着,御史臺的御史大夫李元良又來湊熱鬧,說黃河決堤是因爲朝中有禍國殃民的人,要陛下親政,雖然沒有指名道姓,這禍國殃民的人自然是劉娥了。
也是,現在的趙禎都23歲了,當皇帝九年了,也不短了,好多皇帝就兩三年就嗝屁了,有的甚至只當了幾個月,幾天的皇帝。
可現在大宋不是他說了算,明面上他地位很高,大宋皇帝,百官還給他上了尊號,什麼聖文睿武明幸德皇帝,在皇帝面前加一大串名字,表示他牛逼,厲害。
說到尊號,不得不提一下古代廟號、諡號、年號、尊號的區別了,估計老多人不知道。
廟號,是中國古代帝王去世後,後人在太廟之中奉祀時追尊的名號,國之大事,在祀與戎,起源於重視祭祀與敬拜的商朝,簡單了說就是子孫後代祭拜時候的稱呼。
諡號,古代君主、諸侯、大臣、后妃等具有一定地位的人死去之後,根據他們的生平事蹟與品德修養,評定褒貶,而給予一個寓含善意評價、帶有評判性質的稱號,是一個總結,大家都這麼叫。
尊號,君主、后妃在世時的稱呼,一般用於外交、禮儀、祭祀等。皇帝的尊號不需避諱,上至王公貴族,下至平民百姓都可以叫,表示大家對他的尊敬,也偶爾也死後追加的。
年號,是指用於紀年的名號。一般由皇帝發起,年號被認爲是帝王正統的標誌,稱爲“奉正朔”。一個政權使用另一個政權的年號,被認爲是藩屬、臣服的標誌之一。
尊號一般不怎麼重要,用得比較少,起於大秦,秦始皇尊號泰皇,後面直接稱皇,
大唐開始盛行,比如武則天尊號聖神皇帝,李顯尊號應天神龍皇帝,宋代更是離譜,加一大串,後面越加越多,大明和大清有的皇帝尊號二十多字,簡直可怕,估計沒有多少人瞭解,
畢竟皇帝,大家拍馬屁,皇帝兩個字不夠,加了一大串,表示你厲害,死了就沒多少人在意所謂尊號了,重要的是年號,廟號,諡號。
比如劉秀,廟號世祖,諡號光武帝,一般稱劉秀爲漢光武帝,年號主要是建武。
李世民,諡號文武大聖大廣孝皇帝,簡稱文皇帝,廟號太宗,年號貞觀,一般稱李世民爲唐太宗,又被少數民族尊爲“天可汗”。
朱元璋,諡號爲開天行道肇紀立極大聖至神仁文義武俊德成功高皇帝,簡稱高皇帝,廟號太祖,年號洪武,一般成朱元璋爲明太祖。
乾隆皇帝,諡號法天隆運至誠先覺體元立極敷文奮武欽明孝慈神聖純皇帝,廟號高宗,年號乾隆。
反正後期,皇帝諡號越來越長,大概是從大宋遺傳的,大宋皇帝就這麼不要臉。
這些暫且不提,至少趙禎還是要點臉的,幹得也不錯,算是大宋最牛的幾個皇帝了,只是此時的他心裡不好受。
自己厲不厲害他心裡明白,現在的他基本和吉祥物差不多,小事還能做主,大事全是他媽劉娥說了算。
他也想大權在握,想親政,可他媽死死抓着不放,他可是知道他媽劉娥的手段的,
連他爹都甘拜下風,
他們可是夫妻,他爹都幹不過,他做兒子的這麼鬥得過,要知道古代孝道就是天,父母永遠是對的,錯也只能是子女。
在這樣的情況下,纔會出現太后監國的情況,劉娥沒廢了自己當皇帝趙禎就謝天謝地了。
要知道,在他老爹宋真宗晚年的時候,他媽劉娥就大權在握了。
看着朝政大權逐漸把持在劉娥手中的時候,
宋真宗忽然有了危機感,爲了防止自己老婆成爲下一個武則天,他準備廢掉劉娥。
於是,宋真宗召宰相寇準秘密商議要廢除劉娥的皇后之位,讓年幼的趙禎以太子的身份監國,處理政事,畢竟那時候他身體已經不太好了,大限將至。
寇準與宋真宗密議好之後,就準備起草廢后詔書,但人家劉娥提前得到風聲。
於是召集其黨羽丁謂和曹利用等人向宋真宗施壓,
大家都知道,宋朝皇帝一般欺軟怕硬的,所以宋真宗果斷慫了,就像是武則天的丈夫唐高宗李治一樣慫了,而且慫得更快一些。
要知道,李治當年與宰相上官儀密謀廢除武則天。
當武則天前來質問李治時,李治這慫貨反而讓上官儀背鍋,說廢后全都是上官儀的主意,於是武則天誅殺了上官儀全家。
這宋真宗也是一樣,朕能有什麼錯?都是臣子的錯,朕永遠是對的,朕得找一個背鍋的。
於是,他第一時間,及其麻溜和順利的把鍋扣到了宰相寇準頭上。
還好,大宋不能殺士大夫,劉娥也不像武則天那麼狠辣。
她只是將寇準一再貶官,最終把寇準貶到雷州半島,之後劉娥讓丁謂代替寇準成爲宰相,她大權在握。
隨後,她又憑藉出色的政治素養先後擊敗了趙元儼、丁謂等政壇老手,成爲了北宋當之無愧的女帝,離成爲皇帝只是差一個名分罷了。
“這個李元良,哪裡有禍國殃民的人,還天降其罪,故而應改之,朕看他纔像是。”
趙禎也是嘴上罵一罵,又不能幹什麼。
這就得說一說御史臺和知諫院的來歷了。
在監察方面,宋朝沿用漢唐制度,
其監察機構叫“御史臺”,御史臺的長官稱爲“御史大夫”,
專門負責糾察官員貪污受賄、結黨營私、褻瀆執法等問題,有時候也會糾察宮廷事務。
他們專門噴人的,打嘴炮那種,還特別厲害。
後來,劉娥覺得御史臺太肆無忌憚了,主要是天天沒事噴她,她又不能殺人,御史臺噴人是常有的事,怎麼能殺人呢?歷朝歷代很少殺言官的。
所以,爲了給這些傢伙找個對手,她又另設了一個監察機構,名“知諫院”。
幾乎跟御史臺言官一樣,在知諫院工作的官員同屬諫官,工作也是糾察朝廷內外大小事情,目的是制約御史臺,也是爲了吸引火力,讓他們對噴,自己就沒啥事了,可以置身事外了。
這兩個機構工作性質差不多,因而被人戲稱爲“臺諫合流”,
成立的開始,就是爲了相互掐架,所以在北宋一朝常常互掐——反正大家都是諫官,嘴皮子一樣溜,誰怕誰呢?
而且有趙匡胤“不殺士大夫和上書言事官員”的祖訓,有宋一朝,諫官的表現都極爲突出,一有風吹草動就羣情奮起,簡直是諫不死人不罷休,不斷對包括皇帝在內的各級人員進行勸諫。
這就變成了知諫院主噴皇帝和各級官員,順便噴御史臺,而御史臺主噴劉娥和各級官員,還有知諫院。
所以有知諫院要趙禎立太子,御史臺噴劉娥禍國殃民,當然,他寫得委婉一些,畢竟當着兒子面噴他母親,大概是不好的,兒子臉上也不好看。
此時的趙禎並不知道自己不是劉娥的親生兒子, 他知道自己身世也是劉娥死後才知道的。
他把御史臺的奏摺扔到一邊,拿起包拯的奏摺看了起來。
“好,好想法,朕說怎麼開封糧價一天一個樣,都漲了十倍了,他包拯不管,朕都要管了,想不到有這些門道,這糧食過兩天估計要降了。”
趙禎大笑,極其佩服包拯的想法。
原來,包拯想明白了陳世美的話,主動上漲開封糧價,
米價飛漲讓商戶們來到了利潤,便將大量的糧食都運到了開封販賣,一時間開封成爲了全國最大的大米擁有商。
這時包拯又開放糧倉,甚至讓百姓免費領取,商戶的大米積壓太多賣不出去,供大於求糧價自然就下來了。
“這是陳世美的想法,朕這妹夫不愧是狀元。還說陳世美捐獻了二十一萬一千兩白銀,爲了救治災民,好呀,不愧是朕妹夫。”
趙禎接着看,發現奏摺中提到是陳世美的想法,還有他的捐款。
“包拯不愧是包拯,不搶功,坦坦蕩蕩。”
“咦,剛剛誇陳世美,又彈劾狀告他,說滴血之法是陳世美做假了,買通衙役,加入了鹽和醋,才使得至親骨肉之血不相融,要求再驗一次,重新審理陳世美罪狀。”
趙禎看完,眉頭一皺,
“黃德,你去按照包拯說的試一試,是不是加鹽和醋,至親骨肉之血就不相融了,若是陳世美當真如此,朕不輕饒他,這捐款怕是爲了保命吧,原來在這裡等着朕。”
“是,官家。”宦官得了趙禎命令,下去做驗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