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0章 厚禮

bookmark

第520章 厚禮

信使將南昌捷書與裝着孫賁首級的木匣,一同上呈劉景。

劉景聽着堂下信使的彙報,喜悅之情,溢於言表。

毫不誇張的說,他都做好了在柴桑頂住周瑜一個冬天的準備,使諸葛亮能夠專心對付孫賁。哪曾想,周瑜這邊纔到,諸葛亮那邊就乾淨利落的解決了孫賁。

劉景沒有急着查看孫賁首級,而是先看起諸葛亮親筆寫的捷書,看完之後,才恍然大悟。

他心裡還奇怪,孫賁就是再不濟,也不至於連一天都守不住,原來孫賁敗歸南昌當天便傷重而亡,潘璋又擅殺大吏徐平,導致徐平族親屬吏羣起而反,與諸葛亮裡應外合,攻陷南昌。

劉景失笑搖頭,沒想到潘璋這位歷史上的“江東十二虎臣”,也會做出如此不智的行爲。

龐統、王粲,蔣琬、李嚴、裴潛、習禎、盛匡、徐宗等安南將軍府屬吏,聞訊後陸續趕來。

王粲從劉景手中接過捷報,大略掃了一眼,喜道:“孫賁一死,豫章諸縣傳檄可定也。”

龐統點點頭,對劉景道:“豫章、廬陵二郡,歷來豫章強而廬陵弱,孫輔勇略亦不及孫賁,今豫章既克,將軍可命軍師南下,與王(彊)將軍會師於廬陵。孫輔知孫賁覆滅,外無援手,內困孤城,必生亡走之心,縱然負隅頑抗,亦難逃敗亡,如此則旬月之內二郡皆可定矣。”

盛匡則有不同意見,開口說道:“廬陵,偏僻小郡,兵微將寡;孫輔,以宗親見用,非智勇之將,王(彊)將軍素善用兵,交卒又勁,破之不難,何勞軍師?”盛匡頓了頓,又道:“依匡之見,不如調軍師北上,與將軍會合,圍殲吳軍於彭澤城下,繼而順江東下,席捲丹陽,進逼吳、會,屆時義旗所指,江東士民必望風響應,簞食壺漿以迎將軍。”

劉景聽完二人的建議,不由陷入沉思,龐統走的是原定計劃路線,即先吞併豫章、廬陵二郡,再徐圖丹陽、吳郡、會稽。

而盛匡見諸葛亮這麼快攻滅孫賁,已不滿足於原定計劃的豫章、廬陵二郡,想要一鼓作氣圍殲周瑜之軍,殺入江東腹地。

與龐統相比,盛匡話中所描繪的前景更加誘人,劉景聽得大爲心動,不過在經過慎重考慮後,他最終沒有采納盛匡的建議。

需知風險和收益永遠是成正比的,如今豫章西北有太史慈盤踞艾、西山谷,潘璋亦逃出南昌,不知去向,諸縣也未盡服,這時冒然將諸葛亮大軍調來柴桑,豈不是給敵人以可乘之機?

更何況,孫輔雖非名將,卻也不是怯懦之人,其勒兵數千,據守廬陵,王彊麾下兵馬不過萬人,獨自攻打廬陵,力有不逮。一旦相持不下,等孫權反應過來,遣丹陽、會稽之兵由陸路馳援豫章、廬陵,那就徹底被動了。

見劉景拒絕了盛匡的建議,龐統長鬆一口氣,或許是急於向孫權報殺父之仇,盛匡提出的建議十分激進,他還真怕劉景被盛匡說得頭腦發熱,兵行險着。

以當前的形勢,繼續執行原定計劃纔是最佳方案。

要知道,吞併豫章、廬陵二郡,就等於吞掉江東五分之二的地盤,四分之一的人口,三分之一的兵力,對孫權造成的打擊可想而知。此消彼長下,劉景將在日後的攻守中佔據絕對的優勢,完全沒必要行險。好在劉景頭腦清醒,做出了正確的選擇。

劉景和龐統等幕臣稍作商量後,即命主簿蔣琬起草文書,恭賀諸葛亮取得南昌大捷,並讓他儘快平定豫章中、東部地區,領兵南下,與王彊併力攻取廬陵。

同日,海昏捷報亦至,劉景最看重的並非海昏這座城池,而是城中的太史慈及其部曲家眷,有了這些人質在手,不管是太史慈,還是其部曲,皆無能爲也。

劉景急書文聘,命他馬上將太史慈一家老小,送來柴桑。

劉景這裡捷報頻傳,周瑜對此卻渾然不知,江東軍在沙洲休整一日夜,於次日向彭澤進發。

周瑜對豫章當前形勢可謂知之甚少,出於謹慎,他並未直趨彭澤城下,而是選擇臨江築營,並第一時間派遣探騎南下南昌。

事實證明,周瑜的謹慎十分有必要,第二天便有探騎回報,稱贛水東西兩岸,歷陵、鄱陽、鄖陽,乃至海昏,皆爲楚賊佔據,更有傳言,南昌也已經失陷。

周瑜不禁大驚失色,在軍帳內來回踱步,柴桑、彭澤失守,就夠令他頭疼了,但和探騎帶回的情報相比,卻是不值一提。

南昌淪陷這等未經證實的傳言暫且放到一邊,僅就已經掌握的情報,便足以令他心驚肉跳。

歷陵、鄱陽、鄖陽等縣城小兵少,守不住倒也在情理之中。

然而海昏可是太史慈的大本營,海昏也失守了,意味着太史慈敗了,還是大敗,以致力量衰弱到連老巢海昏都守不住了。

如果南昌淪陷的傳聞也是真的,那麼此時豫章或已易主。面對如此形勢,莫說力挽狂瀾,能不能全身而退都是一個未知數。

當然,這只是最壞的打算,希望事情沒有他想的那麼糟糕。

就在這時,帳外侍衛入內稟報道:“都督,有楚使乘船前來,言奉劉景之命,求見都督。”

周瑜聞言一怔,眉頭緊鎖,一邊猜測着對方的來意,一邊應允了楚使的求見。

不久,一名衣冠赫奕,風度瀟灑的青年士子,捧着一個木匣,步履從容地走進帳中。

周瑜一見對方手中木匣,哪還不知其來意,頓時離坐而起。

“在下安南將軍府吏習禎,見過週中郎。”習禎讓身邊的護衛將木盒轉交給周瑜,而後朝周瑜揖道:“將軍久聞足下之名,今知足下到來,特命在下攜‘厚禮’前來拜見。”

周瑜緩緩打開木匣,也就是習禎口中所謂的“厚禮”,裡面果然放着一個硝制過的頭顱,周瑜一眼就認出了這張面孔,不是別人,正是豫章太守孫賁。

(本章完)

第348章 南下第64章 擒獲第394章 夜襲第334章 洗兵第119章 內憂第435章 裴司第510章 計成第470章 策論第336章 區景第178章 來接第523章 南下第22章 交談第393章 破城第250章 說服第75章 百石第138章 徵辟第239章 嚴法第445章 薦才第26章 市樓第441章 大罵第439章 文聘第244章 生子第97章 目的第382章 西進第531章 放歸第399章 攻城(3)第544章 葛周第142章 計劃第35章 馬周第521章 傾出第40章 悲歌第88章 臘月第54章 鄧攸第348章 南下第45章 弩第153章 龔氏第7章 劍術書法第495章 鐵樓第13章 張羨第26章 市樓第446章 入城第494章 戰臨第345章 騎兵第113章 啓程第250章 說服第229章 鳴金第344章 中箭第471章 官爵第171章 結束第276章 張津第294章 輕鬆第292章 救治第216章 取名第397章 攻城(1)第317章 祭祖第282章 建言第258章第167章 收穫第486章 主力第233章 圊溷第239章 嚴法第452章 自白第88章 臘月第94章 族宴(感謝盟主七月流風帝)第162章 免役第484章 丹陽第507章 占卜第530章 仁義第445章 薦才第303章 復仇第151章 全殲第22章 交談第521章 傾出第43章 荊蠻第61章 鞭笞第9章 躬耕養客第121章 王粲第400章 大雨第322章 馬鞍第349章 璽書第142章 計劃第249章 聞訊第122章 贈文第375章 返回第301章 城破第92章 先賢第524章 馬尾第255章 後續第297章 除孝第469章 重法第241章 蔣琬第510章 計成第198章 招降第544章 葛周第96章 建安第416章 暢談第255章 後續第200章 兵臨第318章 放歸
第348章 南下第64章 擒獲第394章 夜襲第334章 洗兵第119章 內憂第435章 裴司第510章 計成第470章 策論第336章 區景第178章 來接第523章 南下第22章 交談第393章 破城第250章 說服第75章 百石第138章 徵辟第239章 嚴法第445章 薦才第26章 市樓第441章 大罵第439章 文聘第244章 生子第97章 目的第382章 西進第531章 放歸第399章 攻城(3)第544章 葛周第142章 計劃第35章 馬周第521章 傾出第40章 悲歌第88章 臘月第54章 鄧攸第348章 南下第45章 弩第153章 龔氏第7章 劍術書法第495章 鐵樓第13章 張羨第26章 市樓第446章 入城第494章 戰臨第345章 騎兵第113章 啓程第250章 說服第229章 鳴金第344章 中箭第471章 官爵第171章 結束第276章 張津第294章 輕鬆第292章 救治第216章 取名第397章 攻城(1)第317章 祭祖第282章 建言第258章第167章 收穫第486章 主力第233章 圊溷第239章 嚴法第452章 自白第88章 臘月第94章 族宴(感謝盟主七月流風帝)第162章 免役第484章 丹陽第507章 占卜第530章 仁義第445章 薦才第303章 復仇第151章 全殲第22章 交談第521章 傾出第43章 荊蠻第61章 鞭笞第9章 躬耕養客第121章 王粲第400章 大雨第322章 馬鞍第349章 璽書第142章 計劃第249章 聞訊第122章 贈文第375章 返回第301章 城破第92章 先賢第524章 馬尾第255章 後續第297章 除孝第469章 重法第241章 蔣琬第510章 計成第198章 招降第544章 葛周第96章 建安第416章 暢談第255章 後續第200章 兵臨第318章 放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