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善!阿父,此話當真?妙,妙啊。這幽州牧程遠志果真是忠勇之士,肱骨之臣,朕頗爲欣慰啊。傳朕口諭,幽州牧程遠志討賊有功,特晉升爲大司空,仍領幽州牧。”
劉宏直接拍板了,看在五百萬貫錢的份上,將司空賞賜給了程遠志。
尤其是劉宏得知張讓已經派人吩咐程遠志,把全部的錢財直接送到西園賣官所,上繳給劉宏,劉宏的心情瞬間大好。
這一場朝會的目標達到了,劉宏已是無心再繼續下去了。
“陛下,臣忠君愛國,領兵討賊,豈能因蒙恩而避賞,此乃張中常侍的饞言,萬望陛下莫要輕信奸臣小人,寒了天下將士的心哪。”
何進才發現忙活一場,到頭來卻是一場空,瞎忙活了,不得不站出來抱屈。
說了一大圈下來,除了願意給錢的程遠志撈到了司空的官職之外,其他人全都一言揭過,什麼好處都沒得到。
這天子劉宏,光派活,不給飯吃。
劉宏緊皺着眉頭,最煩這種情況了,畢竟要是分髒不均,導致有人不滿,劉宏也很頭痛的。
官職賤賣的話,劉宏更不想,至於白送,那是想都別想,缺錢。
劉宏還沒發話,倒是張讓又出來迎頭痛擊何進了,扯着一把鴨子嗓,陰笑着說道:
“陛下,何大將軍說灑家是小人,想當大司空,莫非何大將軍也在討賊之中,私藏了五百萬貫錢錢,有底氣,力證自己是有功之士?”
張讓知道何進就算討要官職不成,暗自底下會去找何皇后,遊說劉宏,張讓先提醒劉宏,三公的官職不是不能給,只是漲價了。
程遠志出五百萬貫,那何進願意出多少?倘若何進真的大出血,掏個同等價位的錢出來,張讓鬆鬆口,給個太尉或者司徒賞賞何進就是了。
張讓除了是中常侍之首,可還是劉宏的‘阿父’呢,不懼何進跳來跳去,和劉宏目標一致,愁的是賺錢,賺大錢。
劉宏眉頭一挑,張讓說得極有道理,官職嘛,本來就是有能者居之,價高者得,誰出得起錢,那劉宏就賞給誰,沒毛病。
被張讓一激,何進嗆住了,五百萬貫可不是小數目,有這筆錢,何進纔不會白白送給劉宏,去換個三公的官職當,想要官職那容易,討好妹妹何皇后,給劉宏吹吹枕邊風就行了。
“陛下,張讓這是血口噴人,臣一直堅守京城洛陽,居中調度,豈能有賊財在手?哼,誣陷朝堂大臣,閹豎,你該當何罪?”
何進開始扣帽子了,往往這時候雙方就會陷入膠着,然後越演越烈,將朝會變成了謾罵的菜市場。
果然,何進點名道姓地羞辱張讓,張讓哪裡忍得了,同在朝堂爲官,誰不知道誰呢,區區一介屠戶,藉着裙帶關係爬到高位的何進,比張讓這宦官又能好到哪兒去。
張讓上前一步,脖子伸得老長,像進入戰鬥狀態的公鴨子,準備反擊,然而話未說出口,卻被劉宏打斷了。
“阿父,朕累了,退朝吧。”
劉宏可不想大清早的坐在這兒,聽着張讓和何進兩人打嘴炮,又沒有錢財可收,那還不如回後宮補個回籠覺,或者去豹園看看養着的豹子起牀了沒。
劉宏這樣一說,張讓也懶得搭理何進了,趕緊高聲大喊退朝,領着劉宏便轉身,先行走了下去。
何進心裡堵着一口氣,看着張讓得意的樣子,恨不得拔劍將張讓給砍了。
閹豎誤國哪!
何進憤憤地帶着董卓退了朝,回了大將軍府。
甄家莊院!
程遠志剛帶着戲志才和典韋回到了住處,就聽到了糧鋪的人傳來消息,說是中常侍張讓派人送來了詔書,還告誡了程遠志要催促押送的錢財早點送到京城洛陽來,交給張讓。
程遠志接過了詔書,心想這張讓辦事還算靠譜、公道,只要願意給錢,張讓做的還不算含糊,至少要比那屠戶何進上道得多了,送了一個賊首張角的假首級,到現在還沒一點消息。
啪!
程遠志突然拉出馬鞭,朝着戲志才狠狠地送上了一鞭,嘴裡怒不可止,暴躁地罵道:
“志才,你個沒眼力見的,剛纔還在酒樓誇自己多牛逼,現在還懵着做什麼,有詔書來了,你倒是念啊,難道要讓本州牧重新去學堂啓蒙,從讀書識字開始?”
罵完,程遠志將詔書像抹布一樣,丟給了戲志才。
戲志才無緣無故又捱了一頓鞭子的毒打,投靠了程遠志,捱打的次數比吃程遠志的飯還要多,看來難混。
但鞭子打歸打,總不能白打,戲志才趕緊接過詔書,扯開一看,趕緊念道:
“主公,詔書上面說你討賊有功,現封賞你爲三公之一的大司空,還特意圈出來,讓你將五百萬貫錢送到西園賣官所做交接。嘶!主公,你竟然這麼有錢,那爲何還傻傻地送給劉宏呀?不對,送到西園,那是給閹豎張讓的。”
聽到官升大司空,程遠志心頭大悅,仰天狂笑,卻是嘩啦着鞭子,又給戲志才補上一鞭,笑道:
“哈哈,升官咯,以後可得自稱爲司空了,這閹豎張讓果然見錢眼開,一提給錢,錢還沒到,官職倒先給了,算是個有魄力的宦官了,深懂商賈之道啊。還有,志才,不該問的,你就別問,否則好奇心害死貓,沒你的好果子吃,哈哈。”
程遠志的確是讓郭嘉帶着劉備、關羽和張飛四人押送着錢財,趕來京城洛陽了,但這錢最終花在哪,程遠志自己都沒想好,沒譜。
賺錢難,有時候花錢更難,尤其是要花得值得。
但程遠志知道最重要的一點,這大把的錢財肯定不能砸給劉宏和張讓,那是肉包子打狗,有去無回,更不能便宜了屠戶何進,出身商賈之人,眼光短淺,貪得無厭,還容易不認賬,缺斤短兩。
仗義每多屠狗之輩,然而何進是屠豬的,滿腦肥油,不可輕信。
“多謝主公教誨,志才受教了,定當謹記於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