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03
說到這事,傅翰文也不得不佩服老三的厚臉皮:“他跟顧勝庭那些大地主打借條借了一大筆銀子用來建私塾,這筆銀子大概能用到衙裡條件緩過來。”
“哈哈~~”小若樂了:“老三有長進!”
傅翰文也笑了起來:“不過老三現在正爲請夫子的事苦惱着。”
晉州是出了名的窮困,在晉州當夫子一般都會舉家而來,普通的農戶都不願意過來,更別說是夫子了,所以在晉州只有晉州城有一個私塾和一個書院。
小若知道在這個朝代,商人低賤,農民難生存,想要出人頭地只有從武或從文兩條路可走。
致文能想到先跟本地的地主借銀子辦私塾,這主意是不錯,但凡事起頭難,小若覺得自己還是幫老三一把吧,她空間里正好還有十幾套啓蒙的教材可以借給孩子們用用。
傅致文得知自家大嫂願意在自己找到夫子前先給孩子們上課,怕她反悔,忙在縣衙附近先租了個院子,把願意進私塾的七八個孩子叫了過來,讓小若先給他們上課。
這七八個孩子年紀半大不小,小若怕他們把教材損壞,只有上課的時候才把教材發放到他們手上,一下課就把教材給收回來。
在風笛縣根本就沒有書齋,買不到筆墨紙硯,就算在書齋,百姓們也買不起,所以小若給這幾個孩子做了一個簡易沙盤,給他們帶回家練字。
這些半大的孩子每天還要下地幹活,小若每天只給他們上半個時辰的課,有時候會再騰出一兩刻鐘給孩子們講講故事。
小若不像一般的夫子講課那般枯燥無味,雖然上課的時間不長,但孩子們卻能很好的掌握住她所講的內容,這些孩子回去後,邊幹活還能邊把小若給他們講的課或故事轉述給自己家人聽。
這些孩子的父母驚喜不已,這消息一傳十,十傳百,原本不願意送孩子進私塾免得耽誤農活的百姓紛紛改變了主意,親自把孩子送到了小若面前,求她教自己孩子。
傅致文一數人數,已遠遠超出他預估的人數,他派人到外地打的桌凳遠遠不夠坐。
百姓們知道桌凳不夠也不介意,說可以讓孩子坐地上上課,反正這會是夏末,坐地上也不擔心孩子會生病。
小若覺得這個主意不錯,索性讓盛媽媽用一些舊布拼接起來,連她也坐在地上和孩子互動,這讓孩子們覺得很新奇。
期間有一位地主在晉州城裡上學的孫子休沐的時候到私塾來看了後都不願意回晉州城去念書了,哭着要留在這私塾唸書,要跟小若一塊學習,那地主沒辦法,只好答應讓這個孫子先在私塾念一段時間。
讓這地主想不到的是,他這孫子在傅致文辦的這個私塾裡只念了半個月,比他在晉州城唸了半年學的東西還多,學的東西還要全面。
地主高興不已,最後決定把孫子留在這私塾跟着小若學習。
有一就有二,其他地主知道這事後也把家裡的孩子送到了私塾來試念段時間,發現在這裡唸書真的比在晉州城書院學的東西還多,孩子也更能記住,都決定把孩子留在這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