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零九章 奇襲威海衛(三)

道華德立刻下令,首先立刻向上海發電,報告威海衛遭到不明敵軍攻擊的消息。△↗頂頂點小說,..雖然道華徳猜測是海外華人進攻威海衛,但畢竟沒有得到確認,因此向上海報告時,也不敢隨別亂說,畢竟這是關係到國家戰略的大事。

隨後道華德下令,威海衛的全部英軍在北部的神道口、東飲村佈置防線,準備抵抗敵軍的進攻。因爲北山口炮臺是肯定守不住了,而且還會遭到艦炮的打擊,因此不如從海岸後撤設置防線。神道口、東飲村距離威海衛城不到兩公里,以前北洋艦隊駐守威海衛的時候,淸軍曾在這裡也修建了炮臺,做爲威海衛的最後一道防線。英國租借了威海衛以後,雖然並沒有修復這裡的炮臺,但畢竟還殘留着一些防禦的工事,因此還可以利用。

最後道華德派人給海軍送信,讓三艘軍艦不要開到威海灣的出海口去和敵軍的艦隊對抗,而是向劉公島靠隴,進入劉公島的旗頂山炮臺的掩護圈,同時協助岸基的防守,保護威海衛的側翼。而其他的運輸船則立刻生火,撤離威海灣,逃到上海去。

旗頂山炮臺位於劉公島旗頂山,是整個威海衛炮臺中位置最高的,不僅可以抵禦東北方海上的進攻,而且炮火可以覆蓋整個威海灣,由其是兩門8英寸重炮,甚致可以打到威海衛城,現在僅有的三艘軍艦肯定無法和敵軍的艦隊抗衡,但如果在威海衛前設置防線,而三艘軍艦配合旗頂山炮臺進行協助防守。

應該說能夠在這樣倉促的時間內,做出這樣的防守佈置,說明道華德上校確實具有相當出色的軍事才能。如果威海衛的守軍能夠超過千人,而且都是英國正規的陸軍,到也不是沒有可能守住威海衛的,就算是守不住威海衛,但也能堅守較長的時間,爲政治解決威海衛的危機,或是增援威海衛爭取到足夠的時間。

只是現在威海衛的守軍只有三百餘人,而且大部份都印度兵或是華勇營,真正的英軍還不到五十人,只憑這樣的兵力,就是再好的布罝,沒有足夠的軍隊執行,也是無法守住威海衛的。更何況如果敵人真的是海外華人,那麼怎樣佈置也是沒有用的。

其實道華德心裡十分清楚這一點,但對此他也無能爲力,反正自己盡了最大的努力,會得到一個怎樣的結果,只能聽天由命了。

道華徳將三百餘英軍分爲兩批,分別駐守在神道口、東飲村兩處,剛剛佈置好了守備,就接到了報告,北山口的八個炮臺己全部被敵軍摧毀,敵軍己在北山口登成功。

儘管道華徳早就預料到北山口是守不住的,但這麼快就失守了,還是讓道華徳有些意外,不過這也說明這支還沒有完全弄清身份的敵人實力不容小視。當然,對如果威海衛是註定守不住的,那麼北山口失守早一點、晚一點也區別不大。

不過道華德還是要盡全力守住威海衛,因此立刻向英軍下令,準備迎戰敵軍。

就在這時,只聽“轟轟”兩聲,兩顆炮彈從天而落,狠狠的砸進英軍的陣地中爆灼,頓時炸死炸傷了十數名英軍的士兵。

而道華德見了,不禁大爲震驚,這是從那裡來的炮彈,難道是從敵人的軍艦上打過來的嗎?威海衛距離北山口炮臺大約爲5公里,敵人的軍艦靠近海岸開炮射擊的話,確實是可以打到英國的陣地。但如果敵人的軍艦靠近海岸,那麼停泊在威海灣裡的軍艦,還有旗頂山炮臺爲什麼不發動攻擊。難到是因爲天晚看不清敵艦的位置?但敵人的軍艦又是怎樣找到自己的陣地,進行精準的炮擊呢?

但現在並不是思考這些問題的時候,因爲炮彈還在不斷的落下,儘管不是每一發都落到英軍的陣地裡,真正打到英軍陣地的炮彈只是少數,但英軍基本都是由印度兵和華勇營組成,無論是素質還是士氣,和英國本土陸軍相比,都要差了許多,因此再連捱了幾發炮彈的打擊之後,頓時就有些扛不住了。

道華徳自然也知道,自己手下的這士兵是什麼貨色,因此竭力的控制士兵,不要發生慌亂,堅守好陣地,好在是英軍當中好歹還有數十名英**官,也都幫着道華徳一起控制士兵,因此還能免強的維持局面。

而就在道華德盡力控制士兵守住陣地的時候,只見一個士兵匆匆的趕到道華德的身邊,道:“報告長官,威海衛城已經被一支敵軍佔領了。”

道華徳聽了,頭腦裡頓時“嗡”了一聲,差一點昏了過去,敵軍怎麼會繞過自己的防線,攻佔了威海衛城,難到敵軍不僅僅是在北山口登陸,而且在其他地方也派有士兵登陸,而在北山口的進攻,只是吸引自己的注意力,而真正的登陸進攻,是在其他方向。但爲什麼自己一點查覺都沒有,要知道軍隊登陸可不是小動靜的事情,不可能一點風聲都聽不到。而且在這樣能見度極低的黑夜,別說是登陸,就是靠近海岸邊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弄不好就觸礁擱淺,敵人到底是怎做到的呢?

想到這裡,道華德忽然發現,今夜的戰鬥充滿了詭異,而且還存在有太多自己想不通的地方。但現在不是思考這些問題的時候,而是接下該怎麼辦?

雖然英國租借威海衛,不僅僅是威海衛城一地,而是包括威海衛城以及周邊的沿海、海面地區,但威海衛城卻是租借地的核心。儘管按照中英《租威海衛專條》的規定:威海衛城在名議上還是由清廷管理,原來威海衛城的淸廷官員仍可在城內各司其事;而且清廷的軍艦也仍可使用威海水面。但實際上英國己經完全控制了威海衛城,而淸廷官員其實只是擺設,而且自從簽定條約以後,清廷的軍艦也從來沒有進入過威海水面了。

因此威海衛城失守,就意味着守衛威海衛的戰鬥徹底失利,那麼現在自己該怎麼辦?是領兵撤退,逃到其他地方去,還是回兵去反攻威海衛城。既然敵軍能夠在自己的眼皮低下無聲無息的登陸成功,兵力應該不會很多,而且正面的敵軍還沒有打過來,如果自己現在率軍回去反攻威海衛城,還是有一定的機會。

不過就算是重新奪回威海衛城,對大局也沒有太大的影響,畢竟敵人己經在北山口登陸成功,到時候集結大軍圍攻威海衛城,還是守不住的。因此不如趁現在這個機會,撤出威海衛,不僅可以保住性命,而且自己對國內也有個交待,不是自己沒有奮力抵抗,而是確實盡力了。

正當道華德權衡兩種選擇的利弊時候,突然只聽側翼傳來一陣密集的槍聲,道華徳怔了一怔,正要派人去查看發生了什麼事情,己經有人趕來報告,原來是英軍的側翼遭到了敵軍的攻擊。

道華徳聽了不禁大爲震驚,因爲英軍的側翼根本就沒有保護,原來英軍的人數不足,能夠佈置守住陣地就己經十分免強了,根本就沒有兵力保衛自己的側翼,不過道華德考慮到,這是在夜間作戰,敵軍不僅很難弄清自己的陣地佈置,而且想迂迴到自己的側翼也十分困難,因此索性也就放棄了側翼的防守,那知敵軍還就真的抓住了自己的這個漏洞。

側翼遭到了敵軍的攻擊,就意味着自己的防線己經被攻破了,而就在這時,陣地正面槍聲大作,敵軍的正面進攻,也終於展開了。

其實英軍的兵力調度,根本就瞞不過穿越者的眼睛,因爲在wz-2000無人機的空中俯視之下,因此英軍的一切行動都是現形無蹤,就像是在穿越者的眼着活動一樣。

昆明艦、襄陽艦、懷化艦擊毀了威海衛北山口的炮臺之後,掃清了登陸的所有障礙,而這時長白山艦也趕到頇定海域與艦隊匯合,立刻就展開了登陸作戰。

不過針對英國的防守兵力佈置,肖建軍和尚晉峰經過了簡單的商議以後,也做出了相應的佈置,穿越軍隊的一個整編陸戰營將分爲兩部份作戰,一部份搭乘長白山艦的艦載直升機,進行空降登陸,直插英軍的背後,趁虛攻佔威海衛城。

長白山艦攜帶了4架直8f直升機,每架直8f直升機可以搭載一個排的戰鬥人員,因此由三架直8f搭載一個陸戰連,而另一架直8f則搭載一個迫擊炮排,做爲火力支援兵力。而剩餘的陸戰營戰士,則搭乘長白山艦攜帶的兩艘726型氣墊登陸艇登陸,一艘726型氣墊登陸艇大約可以搭載150-200名海軍陸戰隊士兵,兩艘正好可以將陸戰營的剩餘戰士裝完。不過陸戰營上岸之後,並不正面攻擊英軍的防線,而是迂迴到側翼發動進攻。

而長白山艦上的另一個新兵營則搭乘軍艦上的橡皮艇、衝鋒舟登陸,七艘穿越軍艦裝備的橡皮艇、衝鋒舟加起來超過二十艘,可以一次性投送200人以上的兵力,分兩次可以將新兵營全部運送上岸,然後向英軍的陣地發動正面進攻。

三艘軍艦也進行了分工,襄陽艦仍然留在原海域不動,付責用艦炮轟擊英國的陣地,爲登陸軍隊提供火力支援,而昆明艦和懷化艦則轉向去攻擊劉公島的旗頂山炮臺和停泊在威海灣裡的英**艦。

第二七九章 五人會議(三)第二十一章 增援部隊第七二五章 臺灣來客(上)第二二八章 各方反應(二)第五四四章 土地改革制度大綱(上)第三十二章 年度總結(二)第一九三章 訪問英法(四)第六零二章 應對計劃(下)第三二五章 海參崴(八)第二八三章 旅順口作戰(三)第七十八章 陸軍編制(二)第二六六章 根據地(八)第三五三章 上海警戒(六)第一九四章 巴達維亞(二)第一二六章 反擊(下)第三四九章 上海警戒(二)第六零二章 西安之行(二)第三九三章 全面開戰(二)第九十六章 天津租界(三)第六十六章 工業(三)第四九八章 輿論再變(一)第四六三章 圍殲日軍(七)第一九八 超強硬對強硬第四七二章 山海關之戰(一)第八十六章 戰前準備(三)第六二七章 登陸日本(九)第二十八章 出兵第七二八章 決策(二)第七二四章 歸國(四)第六十七章 德國使團(七)第三九五章 全面開戰(四)第一二九章 德國艦隊第三一七章 騎軍(一)第二三九章 第二次長崎事件(二)第一六四章 外交之爭(下)第七一四章 上海談判(一)第一四四章 北倉之戰(三)第四四三章 進京(十)第四四一章 遼陽之戰(三)第三十三章 聯軍的實力第一六四章 外交之爭(下)第一六六章 回訪日本(上)第五三四章 土地政策(二)第三一一章 備戰(五)第五九四章 濟南衆態(四)第六零三章 西安之行(三)第三十四章 年度總結(四)第二八八章 年終會議(四)第二一三章 青島攻略(二)第二九二章 漁人行動(四)第六四六章 日本本土作戰(六)第三六五章 餘波未平(二)第五四二章 未來計劃第一四四章 北倉之戰(三)第八十章 戰前(上)第六九六章 求和(三)第二百 中標者(下)第五二九章 攻佔哈爾濱(四)第五九二章 濟南衆態(二)第二一六章 青島戰役第六十九章 德國使團(九)第二百章 蒙古攻略(三)第一九八章 巴達維亞(六)第四十九章 重啓談判第七一九章 上海談判(六)第一九零章 登陸爪哇(二)第六章 設伏計劃第五六九章 預備會議(四)第四十六章 天津分治(四)第一五九章 對日談判(四)第五二四章 談判(二)第一三九章 上海新區(三)第五零七章 清廷招撫(四)第八十九章 安置營(五)第三四九章 前往青島(二)第二十六章 接管濟南(十九)第六五四章 遠東遠征軍(一)第一五四章 訪徳使團(上)第五四四章 土地改革制度大綱(上)第六八零章 結束戰爭(一)第二零七章 奇襲威海衛第三五零章 前往青島(三)第三一九章 騎軍(三)第一零八章 造艦(三)第八十七章 造艦競標(四)第四二二章 停戰期(三)第一四九章 徳國之行(六)第四二五章 進攻北京(四)第三四二章 李鴻章之死(三)第八十三章 八國聯軍的動向(下)第五五六章 接受談判(八)第六一一章 滿洲里戰役(四)第一五一章 上任(五)第五十八章 遠東戰爭結束(上)第二一八章 清廷求和(一)第二四九章 鑑定圖紙第三五六章 徳國特使(四)第四一五章 遼河之戰(一)第四零九章 北京攻略(五)第四六三章 圍殲日軍(七)
第二七九章 五人會議(三)第二十一章 增援部隊第七二五章 臺灣來客(上)第二二八章 各方反應(二)第五四四章 土地改革制度大綱(上)第三十二章 年度總結(二)第一九三章 訪問英法(四)第六零二章 應對計劃(下)第三二五章 海參崴(八)第二八三章 旅順口作戰(三)第七十八章 陸軍編制(二)第二六六章 根據地(八)第三五三章 上海警戒(六)第一九四章 巴達維亞(二)第一二六章 反擊(下)第三四九章 上海警戒(二)第六零二章 西安之行(二)第三九三章 全面開戰(二)第九十六章 天津租界(三)第六十六章 工業(三)第四九八章 輿論再變(一)第四六三章 圍殲日軍(七)第一九八 超強硬對強硬第四七二章 山海關之戰(一)第八十六章 戰前準備(三)第六二七章 登陸日本(九)第二十八章 出兵第七二八章 決策(二)第七二四章 歸國(四)第六十七章 德國使團(七)第三九五章 全面開戰(四)第一二九章 德國艦隊第三一七章 騎軍(一)第二三九章 第二次長崎事件(二)第一六四章 外交之爭(下)第七一四章 上海談判(一)第一四四章 北倉之戰(三)第四四三章 進京(十)第四四一章 遼陽之戰(三)第三十三章 聯軍的實力第一六四章 外交之爭(下)第一六六章 回訪日本(上)第五三四章 土地政策(二)第三一一章 備戰(五)第五九四章 濟南衆態(四)第六零三章 西安之行(三)第三十四章 年度總結(四)第二八八章 年終會議(四)第二一三章 青島攻略(二)第二九二章 漁人行動(四)第六四六章 日本本土作戰(六)第三六五章 餘波未平(二)第五四二章 未來計劃第一四四章 北倉之戰(三)第八十章 戰前(上)第六九六章 求和(三)第二百 中標者(下)第五二九章 攻佔哈爾濱(四)第五九二章 濟南衆態(二)第二一六章 青島戰役第六十九章 德國使團(九)第二百章 蒙古攻略(三)第一九八章 巴達維亞(六)第四十九章 重啓談判第七一九章 上海談判(六)第一九零章 登陸爪哇(二)第六章 設伏計劃第五六九章 預備會議(四)第四十六章 天津分治(四)第一五九章 對日談判(四)第五二四章 談判(二)第一三九章 上海新區(三)第五零七章 清廷招撫(四)第八十九章 安置營(五)第三四九章 前往青島(二)第二十六章 接管濟南(十九)第六五四章 遠東遠征軍(一)第一五四章 訪徳使團(上)第五四四章 土地改革制度大綱(上)第六八零章 結束戰爭(一)第二零七章 奇襲威海衛第三五零章 前往青島(三)第三一九章 騎軍(三)第一零八章 造艦(三)第八十七章 造艦競標(四)第四二二章 停戰期(三)第一四九章 徳國之行(六)第四二五章 進攻北京(四)第三四二章 李鴻章之死(三)第八十三章 八國聯軍的動向(下)第五五六章 接受談判(八)第六一一章 滿洲里戰役(四)第一五一章 上任(五)第五十八章 遠東戰爭結束(上)第二一八章 清廷求和(一)第二四九章 鑑定圖紙第三五六章 徳國特使(四)第四一五章 遼河之戰(一)第四零九章 北京攻略(五)第四六三章 圍殲日軍(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