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atcounter code invalid. Insert a fresh copy.

第557章 汩羅江畔

bookmark

“操吳戈兮披犀甲,車錯轂兮短兵接。

旌蔽日兮敵若雲,矢交墜兮士爭先。

凌餘陣兮躐餘行,左驂殪兮右刃傷。

霾兩輪兮縶四馬,援玉枹兮擊鳴鼓。

天時懟兮威靈怒,嚴殺盡兮棄原野。

出不入兮往不反,平原忽兮路超遠。

帶長劍兮挾秦弓,首身離兮心不懲。

誠既勇兮又以武,終剛強兮不可凌。

身既死兮神以靈,魂魄毅兮爲鬼雄。”

劉澤立於汩羅江畔,初冬時節,朔風勁吹,百草凋枯,萬木蕭瑟,口中吟詠着屈原的《國殤”,不禁是感慨萬千。屈原在劉澤心目在的地位,那是極其崇高的,憂國憂民,無私無畏,在民間的節日中,也只有五月端午這個節日是來紀念一個歷史人物的,可見屈原不朽形象在國人的心目中是何其的偉大。劉澤蒞臨屈原的投江自殺之地汩羅江,自然不免要親自到江邊憑弔一番。

隨行的潘鳳看到天色將晚,便勸劉澤道:“主公,天色已晚,此地又距敵軍營寨不遠,爲了安全起見,主公還是早些回還吧。”

劉澤卻是意猶未盡,指着汩羅江道:“子儀吶,你可知四百多年前,是何人長眠於這汩羅江中嗎?”

潘鳳搖頭道:“這個屬下不知,四百年前,那不是東周戰國時麼,死在這江中難道不覺有什麼大人物不成,值得主公爲此掛懷?”潘鳳雖然也讀書識字不少,但對於歷史典故卻知之甚少,自然也不清楚是何人死在這汩羅江中。

劉澤倒也沒有少見多怪的表情,潘鳳不知道屈原身死之處,一點也不希奇。乃道:“四百多年前,秦將白起攻破郢都,屈原憂憤國難。卻無力迴天,最終選擇了在汩羅江投江自盡。以死明志,他死的那日便五月初五,後人爲了紀念他,便在五有端午包糉子賽龍舟。”

潘鳳恍然大悟,道:“原來端午還有如此說法,這個屈原不就是寫下離騷、九歌的屈正則嗎?”

劉澤道:“正是,其文約,其辭微。其志潔,其行廉,這樣的品格的確值得後人來瞻仰,屈原雖然憂國憂民之心,但其懷才不遇,一身的抱負理想最終幻化成空,絕望之餘,投江自盡,雖保得自己一具清白軀殼,卻對楚國百姓的疾苦於事無補。亂世之中。真正需要的是,是爲國爲民挺身而出的中流砥柱,挽狂瀾於既倒。救萬民於水火,方可爲真丈夫也!”

正說話間,但聽得江邊響起一陣急驟的馬蹄聲,潘鳳擡頭視之,皎白月光之下,一彪快騎急馳而至,潘鳳暗叫不好,這個方向出現的快騎不可能是自己陣營的騎兵,一定是敵方的遊騎。此番劉澤出營。並未帶大隊親衛隨行護衛,只有潘鳳帶了幾十名錦鷹親衛。潘鳳立即撥劍在手,大呼一聲:“有敵襲。保護主公!”

錦鷹親衛訓練有素,緊急時刻處驚不亂,紛紛撥刀在手,護在劉澤的身前。但見前面弓弦連響,一支支羽箭如連珠般地疾射而至,既快又犀利,射中了護在劉澤身前的錦鷹親衛,那厚實的鎧甲竟如脆紙一般,根本就起不到任何一點防護作用,直接就被羽箭給洞穿了。

潘鳳的臉色陡然大變,錦鷹衛身穿的鎧甲可是靖軍之中最精良的連環鎧,在三百步之外,想要射穿這些鎧甲,至少得使用超過四石力的弓,光是看這些鎧甲被洞穿的情形,便可想象得到敵方的射手是何等恐怖樣的人物。

“快保護主公撤離!”潘鳳大叫一聲,保護劉澤的安全是錦鷹衛的頭等大事,對方擁有如此強橫的弓箭手,錦鷹衛戰力再強,也是無法抵擋的,只能先保護劉澤撤退纔是。

劉澤卻是從容地道:“能有如此弓力的人,想必來將必是黃忠,正好,我倒是想見識見識這個黃忠!”

潘鳳急得直跺腳,這時,敵方的快馬已馳至近前,爲首一將,鬚髮花白,赫然正是黃忠,他似乎也聽到了劉澤的話,呵呵冷笑道:“閣下想必就是靖王劉澤,某正是黃忠,如你所願,見見何妨!”

黃忠原本正在江邊巡視,聽得探馬報告說劉澤只帶少許侍衛前往江邊,不禁大喜過望,立即過江,向北岸殺來,想要擒拿劉澤。汩羅江本來就不太寬闊,黃忠乘船渡江,來勢極快,黃忠持五石之弓,人未至,箭先至,連着幾箭,勢大箭疾,撂倒了幾名護在劉澤身前的侍衛,換弓持刀,欲直取劉澤性命。

黃忠剛撲上來,斜刺裡衝出一騎,白馬銀槍,正是常山趙雲,劉澤到江邊巡看,趙雲如何放得下心,一路尾隨在劉澤身後,看到情勢危急,快馬殺出,截住了黃忠,大喝一聲道:“休傷我主!”

騎如閃電,槍似白練,趙雲一槍直刺黃忠而來。

黃忠本志在劉澤,但斜刺裡殺出趙雲,讓他不得不放棄了攻擊劉澤,轉身揮刀與趙雲接戰,你來我往,兩人連鬥了七八十個回合,不分軒輊。直把旁邊觀戰的潘鳳等人瞧了個目瞪口呆,趙雲在靖軍軍中,那可是赫赫有名的一流名將,戰功彪柄武藝非凡,天下罕有敵手,想不到在這長沙無名之地,竟然也能遭遇到如此悍勇的對手,不禁讓人大跌眼鏡。

劉澤卻是沒有絲毫的驚異,暗暗點頭,黃忠果然是老當益壯,不孚五虎上將之譽。

說話間,趙雲和黃忠已經是連鬥了百十餘回,仍然是難分高下,如此激戰,如何不驚動數裡之外的靖軍大營,哨馬急報於營中,賈詡、諸葛亮、徐榮等人聞劉澤遇襲,大驚,立即點起人馬,向江邊殺來。

黃忠聽得北邊殺聲四起,火光照如白晝,暗歎一聲,知道今日機會已是盡喪,再想得手已是試比登天,只得棄了趙雲,望江邊退去,登船欲回南岸。

徐榮此時率軍已追至江邊,看到黃忠登船,喝令衆軍亂箭齊發,將黃忠連人帶船射成刺蝟。)

第331章 路遇刺客第238章 以騎制騎第381章 曹豹嫁女第58章 收服大宛第474章 五年之約第440章 陰陵之戰(三)第253章 孫堅離去第173章 力保盧植第130章 再別康橋第573章 吳巨求救第114章 和氏玉墜第52章 初戰告捷第628章 二渡涪水第353章 殘月之夜(下)第88章 加密錢票第574章 南下交州第673章 救援曹洪第304章 走爲上計第403章 勸降陳宮第486章 安陸陳兵第354章 絞刑架下第484章 另投新主第520章 蔣幹盜書第194章 秉燭夜談第179章 白馬渡河第367章 開科取士(三)第344章 風尖浪口第672章 潼關要地第528章 鐵鎖橫舟第528章 鐵鎖橫舟第391章 回師郯城第32章 販煤進京第645章 踏出牢籠第217章 風波再起第529章 蔡氏詐降第5章 公孫世家第612章 進軍南中第90章 錦鷹之衛第76章 陳留張邈第51章 西出陽關第572章 劍走偏鋒第626章 分兵而進第106章 才女昭姬第436章 降者免死第37章 虧本買賣第527章 草船借箭第382章 袁術來犯第26章 大賢良師第212章 初入平原第391章 回師郯城第681章 棄守晉陽第652章 到底降誰第546章 諸葛歸心第130章 再別康橋第546章 諸葛歸心第395章 高順被擒第253章 孫堅離去第685章 周瑜北伐第23章 波斯商人第408章 金屋藏嬌第128章 紅兒身世第617章 巧破象陣第225章 鞭笞督郵第202章 左豐登門第50章 算計賈詡第190章 張角授首第494章 輕取章陵第65章 登臨街亭第192章 再宴盧府第485章 水師總兵第527章 草船借箭第316章 一讓徐州第416章 欲效越後第576章 天倫之樂第31章 黑色火藥第19章 初入洛陽第49章 尋找通譯第265章 人工呼吸第158章 調虎離山第267章 幕後主使第558章 暗使離間第360章 挾持人質第22章 峽江平渡第374章 雙喜臨門第170章 盧植獲罪第364章 遷治之議第281章 止水微瀾第194章 秉燭夜談第95章 千金購書第307章 單騎救主第504章 臥龍在野第672章 潼關要地第422章 特赦之令第336章 借款十億第448章 玉人垂淚第428章 雷神之槌第564章 黃忠歸降第603章 峰迴路轉第53章 白羚上谷
第331章 路遇刺客第238章 以騎制騎第381章 曹豹嫁女第58章 收服大宛第474章 五年之約第440章 陰陵之戰(三)第253章 孫堅離去第173章 力保盧植第130章 再別康橋第573章 吳巨求救第114章 和氏玉墜第52章 初戰告捷第628章 二渡涪水第353章 殘月之夜(下)第88章 加密錢票第574章 南下交州第673章 救援曹洪第304章 走爲上計第403章 勸降陳宮第486章 安陸陳兵第354章 絞刑架下第484章 另投新主第520章 蔣幹盜書第194章 秉燭夜談第179章 白馬渡河第367章 開科取士(三)第344章 風尖浪口第672章 潼關要地第528章 鐵鎖橫舟第528章 鐵鎖橫舟第391章 回師郯城第32章 販煤進京第645章 踏出牢籠第217章 風波再起第529章 蔡氏詐降第5章 公孫世家第612章 進軍南中第90章 錦鷹之衛第76章 陳留張邈第51章 西出陽關第572章 劍走偏鋒第626章 分兵而進第106章 才女昭姬第436章 降者免死第37章 虧本買賣第527章 草船借箭第382章 袁術來犯第26章 大賢良師第212章 初入平原第391章 回師郯城第681章 棄守晉陽第652章 到底降誰第546章 諸葛歸心第130章 再別康橋第546章 諸葛歸心第395章 高順被擒第253章 孫堅離去第685章 周瑜北伐第23章 波斯商人第408章 金屋藏嬌第128章 紅兒身世第617章 巧破象陣第225章 鞭笞督郵第202章 左豐登門第50章 算計賈詡第190章 張角授首第494章 輕取章陵第65章 登臨街亭第192章 再宴盧府第485章 水師總兵第527章 草船借箭第316章 一讓徐州第416章 欲效越後第576章 天倫之樂第31章 黑色火藥第19章 初入洛陽第49章 尋找通譯第265章 人工呼吸第158章 調虎離山第267章 幕後主使第558章 暗使離間第360章 挾持人質第22章 峽江平渡第374章 雙喜臨門第170章 盧植獲罪第364章 遷治之議第281章 止水微瀾第194章 秉燭夜談第95章 千金購書第307章 單騎救主第504章 臥龍在野第672章 潼關要地第422章 特赦之令第336章 借款十億第448章 玉人垂淚第428章 雷神之槌第564章 黃忠歸降第603章 峰迴路轉第53章 白羚上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