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孫度聽完郭嘉與荀彧的話後,當下說道:那吾便在幽州等待數日,這樣可以否?
郭嘉說道:公孫大人,我大哥出去之時說了,如若你前來投降,便叫你來幽州。遼東便由我軍的蔣欽將軍與陳宮軍師接管遼東,其餘之事,等我大哥回來,在爲公孫大人安排,不知大人意下如何?
公孫度了想了想,說道:爲了表示誠心,我同意住在幽州等候王宇大人回來!
郭嘉點點頭道:多少謝公孫大人,我大哥說了,日後遼東士兵與百姓,皆與我幽州是一樣管制!還望公孫大人寫一封信件,我等這就叫蔣欽將軍去接管遼東。
公孫度聽完郭嘉的話後點點頭!
郭嘉看公孫度點頭後便對荀彧說道:文若,你派人去通知公奕與公臺,前往遼東接管。
而王宇在諸葛亮家中住了七天,諸葛亮還沒有回來。
諸葛亮這樣的態度,讓王宇臉色非常難看。而張飛則是大怒道:真乃豈有此理,此人竟敢如此讓主公在這裡等候。真當主公無事否?依吾看,主公不如先回幽州,帶俺在這裡等他回來。
王宇聽完張飛的話後說道:翼德,某就在多等一日,如若還不回來。某就先回幽州,這裡的一切事宜將由你自行處置。
張飛當下答道:主公放心,待那個諸葛亮回來後,吾定將他擒來。如若他不願意,吾便一矛將他刺死。
正當王宇四人在房中說話之時,諸葛亮剛回來,便看到書童,問起書童王宇等人還在否?所以沒有聽見王宇等人的話。
書童對諸葛亮說道:先生,你出去的第二日,他們又來到府中求見。我說先生已經出行後,他們便要求在府中住下。到現在都還在。
諸葛亮聽完書童的話後點點,當下想到。看來王宇勢必要叫某一面了,也罷!看看吧!!
當下叫書童去稟報王宇,叫他等來大堂!
王宇等人還在閒聊,看見書童進來便問道:是否孔明先生已經回來了?
書童說道:然也,先生已經回來了,要你等前往大堂一敘。
王宇面無表情的點點頭,然後對張飛等人說道:我等就去會他一會!!
當下四人來大堂。王宇直接看着站在那裡的諸葛亮,身高八尺,面如冠玉,手持羽扇,一身儒雅之氣。
而諸葛亮也看着王宇,身高九尺,面如刀削而異常的堅韌,一身霸氣,的確不失爲一方霸主。
王宇當下說道:宇久聞諸葛孔明大名,“哦”對了,還有一位龐統(表字士元)二人號稱,臥龍與鳳雛,得一人可得天下,今日一見果然名不虛傳也!
諸葛亮聽完王宇的話後,心裡大驚,我與士元二人並沒有出仕,他爲何會如此瞭解。但還是回道:王刺史過獎也。只是別人給亮的一個稱呼也。亮又怎麼會有如此本事!
王宇還沒有說話,便被張飛搶說道:主公,此人真如主公說的如此厲害?與奉孝軍師比有如何?
王宇沒有回答張飛的問題,而是看了諸葛亮一眼說道:諸葛孔明,先後拜入司馬微門下學習縱橫之術,龐德公門下學習韜略,黃承彥門下學習陣法,在廖九公門下學習天文與地理。不知某說的可對否否?
不待諸葛亮說話,接着說道:奉孝行軍佈陣,用一字形容便是“險”,而孔明乃是一個“穩”不知宇有說錯否?
諸葛亮聽完王宇的話後,徹底的驚呆了。他爲何會如此清楚,他有了郭嘉,賈詡,荀攸等人,回合還會找到自己。想完後說道:王大人說的不錯,那幾位皆是亮的恩師。然後裝作不知的說道:不知王大人找亮有何事?
王宇也沒有回答諸葛亮的話問道:某先問孔明一事!
諸葛亮道:大人請問。
王宇道:某麾下謀臣,郭嘉,賈詡,荀攸。武將,趙雲,典韋,張飛,甘寧,徐晃等人,不知孔明瞭解多少?
諸葛亮想了想說道:郭嘉有“鬼才”之稱三步一計,環環相扣。賈詡有“毒士”之稱其計百出,算無遺漏,可以讓人一步步的進入其計之中。荀攸有“善智”之稱,妙計百出,算無遺漏,戰術大師!都乃是當世大才,無幾人能與他們三人相比。
然後又說道:趙雲,典韋,張飛,甘寧,徐晃都乃是當世大將,進百萬大軍如入無人之境。而趙雲被稱爲天下第一“戰將”,虎牢關一戰將呂布刺傷。張飛與甘寧二人在北平之戰中,便能讓北平大軍絲毫沒有氣勢而言。徐晃以四萬大軍在幷州城外殺的袁紹十萬大軍盡帶幾人逃脫。
王宇接道:孔明說的不錯。他們諸人都乃是我幽州軍中的“智魂”與“戰魂”然後又說道:孔明看某又如何?
諸葛亮說道:刺史乃當世梟雄,大漢的忠義大將軍也。心裡則想到,汝乃是大漢野心最大的諸侯也。
王宇搖搖頭說道:孔明不肯說實話也。不錯某就如孔明心中所想一樣,某乃野心之大,大的沒有人能夠知道。而且對漢室沒有一絲的忠心,所表現出來的忠心都乃是給打下之人看的。
看見諸葛亮臉色微變,王宇繼續說道:某知道孔明一心想大漢,然如今的大漢還會是幾百年前的大漢否?汝想扶持忠心於大漢之人,就算滅掉了所有的諸侯,那也不是以前的大漢。而且天下也不是劉氏的天下,汝能讀懂某的意思否?
諸葛亮聽完王宇的話後,臉色不斷的變化。心裡則想道,是啊,就算能滅掉所有的諸侯,也不能是以前的大漢,誰又規定天下必須是劉氏的。
王宇看着諸葛亮的臉色變化,又說道:只要能讓百姓安居樂業,能吃飽,穿的暖,誰來主持天下又如何?所以某此次前來只是想請孔明出山而已,汝自己考慮吧。
諸葛亮聽見王宇把話說的如此明瞭,當下問道:刺史大人已經又將如何?
王宇哈哈大笑道:大漢現在已經失去了民心也,他是某必將取代大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