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章 軍事儲備體制

bookmark

;然當時就能給出答案。但是裴承毅仍然緩了

有了劉曉賓的提醒與李存勳的提點,裴承毅沒有做出多麼驚人的選擇,與袁晨皓搭檔的正是蘇勁輝。本站斬地址已更改爲:腳聯凹鵬

實際上,這個安排主要就是的了照顧裴承毅。

雖然蘇勁輝來自軍人世家,其祖父就是共和國的開國將領之一,在其父輩中誕生了數名聲名顯赫的高級將領,而在他這一代中,也有好幾名將軍,但是蘇勁輝本人與世家派的關係並不密切,算得上是世家派中的叛逆。半島戰爭期間。蘇勁輝指揮的糾軍有着非常驚人的表現,在攻打漢城的戰鬥中,發揮出了讓人難以相信的戰鬥力。憑此一戰,蘇勁輝成爲了陸軍上將。戰後的數次調動中,他沒有表現出明顯的抵抗情緒,就是因爲他想借此機會與世家派撇清關係。

問題是,蘇勁輝根本進不了少壯派的圈子。

雖然從年紀上講。蘇勁輝比裴承毅大不了幾歲,算得上年輕氣盛,但是在所有少壯派軍人眼裡,這個來自軍人世家的將領與少壯派沒有任何關係。正是如此。半島戰爭後,蘇勁輝幾經調動,基本上都在清水衙門中打發時間。如果不是上將的最低退役年齡爲驢歲。恐怕蘇勁輝早就退役了。

李存勳在這個時候把蘇勁輝拉進來,擺明了要他發揮餘熱。

現在的問題是。如何安排蘇勁輝與袁晨皓的關係?

雖然按照李存勳的意思,蘇勁輝與袁晨皓同爲裴承毅的副手,即在聯合司令部中設兩名參謀長副司令的位置留給了伊朗與敘利亞,在指揮作戰的時候。直接聽從裴承毅的凋令,但是作爲對伊朗與敘利亞的承諾,共和國必須在前線設兩個司令部,裴承毅只需要在後方遙控指揮,由兩名參謀長負責前線指揮。也就是說,聯合司令部的任務只是協調兩個前線指揮部,不參與戰術指揮工作。

問題就在這裡。到底是誰擊敘利亞、以及誰去伊朗?

因爲聯合司令部還沒有成立,而且伊朗與敘利亞當局都表示完全聽從指揮,所以這個人事安排暫時還是李存勳的事情。

4月萬日,也就是裴承毅選中了蘇勁輝的第二天打手 李存勳就找到了協。

事實上,裴承毅也在考慮這斤,問題。

按照最合理的安排,肯定應該讓袁晨皓去敘利亞,原因很簡單,戈蘭高地方向上的戰鬥肯定耍比扎格羅斯山區內的戰鬥重要的多。甚至可以說,戈蘭高地的最終歸屬,決定了中東戰爭的最終結局。雖然裴承毅並不懷疑蘇勁輝的能力,特別是指揮裝甲集團進攻攻堅作戰的能力,但是從自我意願上來講,裴承毅並不希望把這個最重要的任務交給一個十多年都沒有上過戰場的將軍,而且是一個與他關係不太密切的

軍。

問題是,不是什麼事情都能按照裴承毅的個人意願發展。

李存勳主動找上門來。擺明了就是要讓裴承毅認識到問題的嚴重性。

說簡單點,如果中東戰爭的結局對共和國非常不利。那麼讓袁晨皓去敘利亞,等於葬送了裴承毅最重要的搭檔。

李存勳明白這一點。裴承毅也明白這一點。

兩人沒費多少口水,簡短商議之後,裴承毅就做出了妥協,按照李存勳的意思,給袁晨皓打了電話。

組建聯合司令部的事情不需要裴承毅操心,按照李存勳的安排,聯合司令部就設在瓜達爾港。直接調用戰區司令部的人馬。事實上,戰區司令部的主要職責就是在戰爭期間擔任該方向上的最高指揮部,因此爲聯合司令部提供幫助。也是戰區司令部的本職工作。與戰區司令部相比,聯合司令部的最大特點就是多了伊朗與敘利亞的聯絡軍官,並且增設了兩名副司令。

關鍵是前線指揮部。事實上,指揮作戰的主要機構就是前線指揮。

這件事情也沒有讓裴承毅操心。袁晨皓安排好了戰區司令部的工作之後,就將趕望德黑蘭。在伊朗當局的協助下選擇一處較爲合適的地點設置前線指揮部。因爲共和國在伊朗沒有軍事基地,所以必須從長遠考慮,在哪裡設置前線指揮部,應該由總參謀部、或者軍情局決定。裴承毅沒有問李存勳,按照他的猜測,李存勳肯定早就安排好了,而且地點應該在伊朗西部鄰近伊拉克的某處綜合型軍事基地內。因爲蘇勁輝還沒有返回總參謀部,而且在局勢明朗之前,共和國不應該表現得過於積極,至少不應該讓外界認爲共和國想打仗,所以敘利亞那邊的前線指揮部暫時由劉曉賓負責。萬幸的是,敘利亞方向上的重點是戈蘭高地,所以前線指揮部肯定得面向戈蘭高地,變化的餘地並不大。

兩處前線指揮部的關鍵問題都是人員。

雖然沒有詳細詢問。但是裴承毅相信,以李存勳的能耐,替兩個前線指揮部召集幾百名參謀不是什麼難事。不管林嘯雷多麼厲害,只要李存勳還是軍情局長。他就得給李存勳面子。

次具,裴承毅離開了北京。

按照李存勳的安排,諷汁劃由聯合司令部制計,不應該交給袁晨皓負責,所以曳水枚必須得提前趕望瓜達爾港,着手製訂戰爭計戈打手 。

飛機起飛前,李存勳派人送來了好幾份資料。

因爲離開軍隊好幾年。加上第三次軍事改革產生的影響,所以裴承毅需要花點時間瞭解共和國的軍事力量。

事實上,重點就是第三次軍事改革。

印度戰爭之後。當王元慶提出第三次軍事改革的時候,幾乎所有人都認爲,在消除了最後一個切身威脅之後,共和國將逐步削減軍事力量,減少軍費開支。將更多的財力用在經濟建設上。事實上,第三次軍事改革的目的確實如此。問題是,減少軍費開支絕對不是第三次軍事改革的唯一目的。

在提出改革的時候。王元慶就提到,第三次軍事改革的主要目的是實現軍事力量轉型。

說簡單一點,就是針對新的戰略目標建設新的軍事力量。圓讀最斬章節就選淚書吧 甩凹鵬 齊全

衆所周知,自從紀佑國發起第一次軍事改革開始,除了維護國家安全的首要戰略目的之外,共和國軍事力量的主要任務就是建立一個和平穩定的周邊地區,爲創建以共和國爲核心的國際同盟體系提供幫助。母庸置疑。力多年來,共和國軍隊非常出色的完成了這兩個任務。隨着最後一個強敵倒下,除非共和國願意通過戰爭徹底打敗最強夫的競爭對手,不然在可以預見的時間內,沒有一個足夠分量的國家能對共和國構成威脅。雖然有人認爲,共和國與俄羅斯遲早會幹上一場,但是俄羅斯是擁有大量核武器的準大國,共和國不可能像對付印度那樣對付俄羅斯,因爲俄羅斯幅員極爲遼闊,所以共和國也不可能像對付日那樣對付俄羅斯。總的說來,就算共和國與俄羅斯的矛盾會愈發明顯,只要美國仍然是世界霸主。共和國與俄羅斯就有和平共處的基礎,在此之前。雙方不大可能因爲歷史上的遺留問題而爆發戰爭。事實上,共和國在蒙古問題上一拖再拖,最關鍵的原因就是不想與俄羅斯翻臉,更不希望在需要集中力量應付美國的時候分心對付北面的強鄰。

受現實情況的影響,軍事轉型在所難免。

從第三次軍事改革的內容來看,削減陸軍、增強空軍、提高海軍的地位、設立天軍都算得上是軍事轉型的重頭戲。落到實際上,還有很多細節值得關注。別的不說,在大量裁減兵員的時候,共和國陸軍最後一個實現了“全職業化”。準確的說,就是士官取代士兵,成爲軍隊裡的骨幹力量。到獺0年底打手 萬是技術士官,其餘的茁萬均是基層部隊的士官。結合同樣由第三次軍事改革確定下來的軍事動員機制,在共和國遇到戰爭威脅的時候,不需要進行國家動員。僅需要軍隊級別的動員,既動員預備役部隊,就能在個月之內將共和國陸軍的規模擴大倍以上。如果進行全國性質的戰爭動員,則能在3個月之內將陸軍規模擴大舊倍以上。雖然空軍、海軍與天軍的動員能力遠不如陸軍,但是按照共和國國務院在力幻年初公佈的國防藍皮書。在第三次軍事改革完成之後,共和國的國防動員能力將提升2倍以上,即在3個月之內將軍事力量由平時的除陸軍之外,其他軍兵種能夠在3個月之內將兵力增加2倍左右。動員能力非常驚人。

從上可以看出。第三次軍事改革的關鍵就是增強軍隊的動員能力。

事實上,要想在削減軍隊規模的情況下,確保軍隊的戰鬥力,就得提高軍隊的動員能力。除此之外,還得做好一件事情,那就是軍事儲備體制。

說簡單點,就是國家的戰略儲備體系。

早在引世紀初。共和國就開始提高國家戰略儲備能力,建立了戰略糧倉、戰略油庫等戰略儲備設施。南海戰爭後,共和國當局斷定隨着日本一步步的邁向有核國家行列,東亞地區的戰爭將在所難免,所以着手建立共和國的軍事儲備體系。可以說,半島戰爭期間。共和國的裝甲部隊能夠源源不斷的開向戰場,空軍能夠一直保持強大的戰鬥力,與戰前建立起來的軍事儲備地區有非常密切的關係。換句話說,由趙潤東推行的第二次軍事改革的首要目的就是建立軍事儲備體系。

與國家戰略儲備相比,軍事儲備體系更加複雜。

別的不說,因爲軍火都有時效性,且更新換代的速度非常快,所以不可能想儲備糧食與石油那樣,儲備軍事物資。事實上。沒有任何一個國家會在和平時期大量採購軍火,把部隊用不了的軍火儲備起來。

問題是,只要戰爭爆發,對軍火的需求就會直線上升,而調整軍工企業的生產能力需要時間。也就不可能在第一時間滿足軍隊的需求。在此情況下,任何國家都會儲備一定數量的軍火,而且以彈藥爲主,裝備※盧實卜,爲了確保軍隊能在突然爆發的戰爭中掌握主動嵌,士要的軍事強國都採取了一種變相的軍事儲備手段,即同時裝備兩代武器。拿共和國空軍來說,說,小與小舊系列戰鬥機,而不是用來替換小舊系列戰鬥機。美國空軍也一樣,其嫂戰鬥機將用來替換舊系列戰鬥機,而不是用來替換醜系列戰鬥機。如此一來,除了部署在一線部隊的主力裝備之外。二線部隊裝備的都是比較老舊的武器,戰爭爆發之後,就能充分利用二線部隊的作戰潛力。印度戰爭中,共和國空軍投入的小舊戰鬥機非常有限,其主要任務是奪取制空權,只在戰爭後期,對手完全喪失了制空能力之後,纔開始執行對地打擊任務。按照共和國空軍的統計數據,整個印度戰爭期間。小舊與小口等第五代戰鬥機只執行了不到脅的對地打擊任務,田以上的轟炸任務是由小舊與小舊系列戰鬥機完成的。

第二次軍事改革,主要強調了這種軍事儲備體制。圓讀最斬章節就選淚書吧 甩凹鵬 齊全

由此可見。作爲軍人出身的國家元首,趙潤東在共和國的國防建設上做出了非常突出的貢獻。

到了第三次軍事改革,王元慶除了提出增強動員能力之外,就是想強化軍事儲備體制。

對軍隊來說,這顯然不是什麼好消息。仍然以共和國空軍爲例,因爲不打算用小舊取代小舊戰鬥機,所以小舊的採購量僅有空軍要求採購量的一半,不足的部分,則通過改進小舊實現;如此一來,在小舊當時還沒有立項。姑且這麼稱呼問世之前,空軍的一線作戰部隊將減少一半左右。事實上,因爲小舊肯定用來取代小舊,所以從今往後,除非遇到全面戰爭。不然空軍的一線主力部隊都無法恢復到印度戰爭之前的水平。當然。空軍的戰鬥力不會因此受到太大的影響,畢竟通過輪番部署的方式。不管是一線部隊還是二線部隊,都能得到鍛鍊。

在整個軍事儲備體制中,最關鍵的還是彈藥儲備。

裝備可以用幾個年,沒有任何一種彈藥能夠儲備幾個年。更重要的是,裝備用舊了可以無償贈送給友好國家,從而省去了銷燬的費用,彈藥卻不可能大規模贈送,事實上也沒有幾個國家願意在和平時期大規模採購彈藥。做個不太恰當的比鼎,裝備就好比鍋、彈藥就好比米,哪個家裡都有幾口鍋、而且都能用上十多年、甚至幾個年,而沒有那家人會在平常時期囤積太多的米。

問題是。總得囤積一些彈線

正是如此。很多人都認爲,有超級大國捲入的大規模局部戰爭爆發的週期,完全由超級大國的彈藥庫容納能力決定。比如在美蘇冷戰期間,因爲美國的彈藥庫在不消耗的情況下最多隻能儲備軍火企業在舊年內生產的彈藥。所以美國捲入的地區戰爭也以舊年爲限,比如力世紀墜年代的朝鮮戰爭、田年代到刃年代的越南戰爭、匆年代的巴拿馬戰爭在此期間還有由前蘇聯發動的阿富汗戰爭,雖然美國沒有直接捲入,但是美國通過各種途徑爲阿富汗的反蘇游擊隊提供了大批武器裝備,等於消耗了美國的彈藥庫、叨年代初的海灣戰爭與年代末的科索沃戰爭雖然科索汰戰爭在蘇聯解體後爆發,但是按照得到普遍認同的觀點,該戰爭是冷戰後轉型的標誌之一。

再以共和國捲入的戰爭爲例,因爲共和國在第四次印巴戰爭之前並沒捲入國際爭端,彈藥庫的容納能力非常有限,所以在第四次印巴戰爭之後,也就是共和國的軍工廠加速轉動之後,幾乎每隔3到年就會爆發一場戰爭。消耗掉所有儲備彈藥。

第三次軍事改革中,王元慶沒有設法降低軍工企業的生產能力。

因爲已經向民營資本開放了軍工領域,所以王元慶也沒有理由通過行政干涉的方式讓民營軍火企業停工。

針對這一問題,王元慶提出的解決辦法非常直截了當:增加彈藥庫的庫存容量。

搞清楚了這一點,再來看第三次軍事改革,恐怕就沒有人認爲王元慶削減軍費開支會對共和國的軍事力量造成負面影響了。

可以說。王元慶壓根就沒有打算削弱共和國的軍事力量。

從某種意義上講,第三次軍事改革的重點只有一個,那就是如何用最少的錢來維持最爲強大的國防實力,並且在必要的時候,以最快的速度將國防力量爆發出來,從而使共和國有能力打贏任何一場戰爭。

由這點來看,趙潤東是從軍隊的層再上建立軍事儲備體制,而王元慶則是站在國家的高度上完善了軍事儲備體制。雖然不能由此證明王元慶是一個傑出的軍事家,但是足以證明他的政治才能,以及超人一等的戰略眼光!

第62章 十萬火急第188章 摧枯拉朽第72章 圖蘭風暴第57章 坦克大戰第9章 新老交替第16章 朝天子一朝臣第161章 換個角度看第29章 開打第62章 驚弓之鳥第36章 風雲突變第56章 高潮跌宕的前戲第44章 閉門決策第120章 空降兵出動第88章 虎將虎軍第26章 定性分析第42章 順大流第49章 太空軍事力量第139章 指揮藝術第53章 不宣而戰第95章 眼高手低第60章 軍備競賽第33章 親自作餌第19章 處處被動第111章 最後的槍聲第130章 搶先攻擊第40章 空軍出動第10章 自由與麪包第24章 死灰復燃第41章 應對措施第94章 喘口氣第63章 他山之石第47章 範本第124章 領跑者第25章 差距第129章 壞兆頭第5章 衆望所歸第42章 聯合國大戲臺第31章 干擾第39章 地面戰鬥第56章 前方第134章 短促的戰役第31章 軍售案第106章 嚴冬來臨第86章 增援部隊第14章 撥雲見日第52章 虛驚一場第9章 新老交替第176章 棘手問題第36章 栽贓嫁禍第27章 戰爭決心第62章 十萬火急第35章 尷尬的霸權第56章 快準狠第83章 戰爭動員第67章 緊急調整第116章 大國舞臺第5章 時事造英雄第16章 謀略第38章 第一槍序十七偃旗息鼓第179章 外長會晤第66章 來龍去脈第1章 關鍵事件第100章 囑託第63章 一錘定音第41章 一鍋端第126章 一線希望第91章 全線反擊第93章 大轉折第47章 準氣象武器第52章 重大收穫第45章 鬥氣第45章 鬥氣第145章 智勇雙全第1章 激活第16章 海軍革命第27章 海空對抗第34章 偷襲得手第163章 摧枯拉朽第184章 各讓一步第18章 點火第20章 唱高調第162章 連環套第13章 煙霧彈第127章 關鍵問題第51章 醉翁之意第34章 裡應外合第168章 軟硬結合第148章 人心惶惶第2章 白宮新主人第33章 各懷鬼胎第82章 靠山與替罪羊第70章 針鋒相對第73章 最後一根稻草第13章 暗中支持第98章 東衝西突第28章 共和國的憤怒第30章 直接動因第47章 漫長的發展道路第68章 設法脫身
第62章 十萬火急第188章 摧枯拉朽第72章 圖蘭風暴第57章 坦克大戰第9章 新老交替第16章 朝天子一朝臣第161章 換個角度看第29章 開打第62章 驚弓之鳥第36章 風雲突變第56章 高潮跌宕的前戲第44章 閉門決策第120章 空降兵出動第88章 虎將虎軍第26章 定性分析第42章 順大流第49章 太空軍事力量第139章 指揮藝術第53章 不宣而戰第95章 眼高手低第60章 軍備競賽第33章 親自作餌第19章 處處被動第111章 最後的槍聲第130章 搶先攻擊第40章 空軍出動第10章 自由與麪包第24章 死灰復燃第41章 應對措施第94章 喘口氣第63章 他山之石第47章 範本第124章 領跑者第25章 差距第129章 壞兆頭第5章 衆望所歸第42章 聯合國大戲臺第31章 干擾第39章 地面戰鬥第56章 前方第134章 短促的戰役第31章 軍售案第106章 嚴冬來臨第86章 增援部隊第14章 撥雲見日第52章 虛驚一場第9章 新老交替第176章 棘手問題第36章 栽贓嫁禍第27章 戰爭決心第62章 十萬火急第35章 尷尬的霸權第56章 快準狠第83章 戰爭動員第67章 緊急調整第116章 大國舞臺第5章 時事造英雄第16章 謀略第38章 第一槍序十七偃旗息鼓第179章 外長會晤第66章 來龍去脈第1章 關鍵事件第100章 囑託第63章 一錘定音第41章 一鍋端第126章 一線希望第91章 全線反擊第93章 大轉折第47章 準氣象武器第52章 重大收穫第45章 鬥氣第45章 鬥氣第145章 智勇雙全第1章 激活第16章 海軍革命第27章 海空對抗第34章 偷襲得手第163章 摧枯拉朽第184章 各讓一步第18章 點火第20章 唱高調第162章 連環套第13章 煙霧彈第127章 關鍵問題第51章 醉翁之意第34章 裡應外合第168章 軟硬結合第148章 人心惶惶第2章 白宮新主人第33章 各懷鬼胎第82章 靠山與替罪羊第70章 針鋒相對第73章 最後一根稻草第13章 暗中支持第98章 東衝西突第28章 共和國的憤怒第30章 直接動因第47章 漫長的發展道路第68章 設法脫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