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10 良策難行,太平奪事

聽完李潼陳策,李旦也是一臉的若有所思,先是盛讚雍王高義,然後又表示捐舍食邑之事大可不必,至於是否在漠南筑城,此事仍須從長計議。

聽到皇嗣這個回答,李潼一時間也有些無語,他的確針對他四叔搞了許多小動作,但這一次所提出的建議真的是私心不大。

拋開他未來會否當家做主的遐想不提,他們李家這份家業,無論落在誰手裡,控制宗室食邑數也是一個利國利民的策略。

可他四叔也有自己的考慮,過去這些年,他們李唐宗室被整得挺慘,雖然使得皇統得以穩固在他們一家,同時也造成了皇權頗有幾分孤立無援的現狀。

初唐之際,終究不是後世宋明有了成熟的官僚階級與體系、許多問題都可以嘴炮解決的世道。就嘉靖那種老仙兒,到了唐朝如果還是老做派,分分鐘都會翻車。

歸根到底,唐代特別是安史之亂前的唐朝,仍然還是中古世紀那種地域本位的政權結構,並沒有建立起一個完整的中央權威概念。

安史之亂後的中唐,繁鎮割據,便是從中古到近古的一個過渡期,河朔三鎮的桀驁不馴,與江南對中央持續不斷的供血,便是地域本位與中央本位的差異體現。

中古世紀,君權與臣權的鬥爭仍然非常激烈,這兩者的極致體現便是視人命如草芥的暴君與能夠擅行廢立的權臣。

這兩種現象在宋以後便越來越少,君王雖然仍難免昏庸,但卻少如前朝那樣暴戾、肆無忌憚的虐殺大臣,臣子或許權大一時,但也絕難凌駕到皇權之上。

魏忠賢那種大太監如果生活在中晚唐,一個月換次皇帝不帶虛的,可到了明朝,差了一千歲,一紙詔令就能要你的命。

在朝大臣,多以整個宗族乃至於整個地域活躍在時局中,皇帝一個孤家寡人,怎麼跟人鬥?所以兇悍如武則天,也要靠着她武家那羣廢物平衡局面。

在歷代大一統朝代中,唐玄宗對兒孫的刻薄寡恩那是排名靠前的,扒灰扒的理直氣壯,也是天下罕有,十六王宅、百孫院豬圈建了不少,但當被安祿山趕出長安時,也不得不下一道《命三王制》,寄望兒子們能互相制衡的收拾他搞出來的爛攤子。

李旦這個監國皇嗣,跟孤家寡人也差不了多少。別看此前多有唐家老臣們呼喊着沒了皇嗣、我們也不想活,但當他真正走上前臺,跟這些唐家老臣們天然就有了隔閡,

此前營救王美暢,就是一個鮮明的例子,沒有雍王這個宗室少壯幫忙,他根本就搞不定滿朝臣子們。而雍王過於勢大,對他又是一個極大的威脅。

召外軍入直宿衛,本身就有極大的風險,誰知道會不會召進一個董卓來。所以扶植其他的宗室進入時局,也是能夠有效制約雍王兄弟的一個手段,比如說他那本就不甘寂寞的妹妹太平公主。

李唐宗室們在武週一朝過得很慘,幾乎十不存一,李旦上位後於情於理,都該對他們示好拉攏。

比如朝廷已經在議,主要是散騎常侍薛稷在主張,要把已故吳王李恪的長子李千里召入朝中統領禁軍。眼下李唐宗室中,保存最完整的就是李恪家族,甚至比高宗李治子孫還要多。

畢竟李恪就是被長孫無忌爲首的一衆老關隴們搞死的,對武則天而言,敵人的敵人就是朋友,更不要說李千里還是僅次於雍王李慎之的李唐宗室第二大舔狗,所以一家人日子過得也挺滋潤。

李旦要將這些宗室們引入到時局中來,鞏固自己的地位,制衡雍王兄弟,爵祿食邑的賞賜是最有效的手段。

此前之所以將關係匪淺的唐善識安排爲宗正卿,也有這方面的打算,哪想到唐善識好死不死跟王美暢搞在一起,直接激怒雍王與朝臣,被趕出了朝堂。

所以當李潼表示要將自己的食邑削減,用以在漠南筑城,李旦並沒有直接答應。大概在李旦看來,這又是雍王阻止宗室入朝的一個以退爲進的策略。

無論李旦有沒有這種明確的顧忌,但李潼是這麼覺得。他也並不避諱自己心思比他四叔髒多了這一事實,但他四叔並沒有下定決心要在漠南筑城,於是李潼決定要繞開朝廷、用自己的力量去做成此事。

眼下的突厥,還只是一個將要糜爛成災的疾患,可如果就這麼拖着,不進行有效的制約,一旦東北契丹等胡部再爆發動亂,那麼將更加的顧此失彼,會讓北方遲遲的不能恢復穩定。

太宗、高宗兩朝快速的對外擴張,的確塑造了大唐在區域第一的威名。但伴隨這種高速擴張過於寬泛的羈縻政策,也給大唐在周邊埋下了無數的雷。

特別是針對高句麗的征伐,雖然滅了這個政權,但在地域中卻沒有建立起有效的統治,也使得東北胡虜在之後上千年的時間裡成爲中原帝國最大的威脅。

當然也不是說這種做法就是好大喜功、窮兵黷武,歸根到底還是子孫不爭氣,沒能守住這份家業。兼併易而凝聚難,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責任,有人負責打天下,就有人需要守住江山,寸土不失,這是李潼給自己設定的一個底線。

之後的兩天時間裡,朝廷仍在針對代北道大軍的安置問題進行商討,最終初步擬定了一個折中的策略,那就是召回兩萬將士入補宿衛,剩下的則散在河東道境內進行休整,明年開春後再補入邊境各州補充防守。

至於李潼私下裡跟他四叔所提議漠南筑城之事,則就根本沒有在朝議中進行討論。

李潼對此頗感無奈,同時也更加堅定了甩開朝廷,自己單幹的想法。滿朝老東西,搞不起新思路。沒把自己在關西所儲備的那些人才引入到神都這汪泥沼中,也的確是對的,起碼可以保證那些人悶頭搞事業,不要瞎捉摸。

代北道大軍這一隱患搞定之後,接下來朝廷又選派一路使者去接應一部分大軍渡河南來,李潼也就不需要再常駐孟津。

這一天,太平公主又登門來訪,見到李潼第一面,便笑語道:“慎之久在戎旅,鋒芒畢露,真是動靜都有懾人之威。”

李潼聞言後只是笑了笑,將這個姑母迎入後堂,彼此坐定之後,他也並不急於開口,只是望着太平公主。

或許是身份地位帶來的改變,太平公主被李潼瞧得有些不自在,轉又開口說道:“此前入宮拜見阿母,偶遇上官應制,才知你祖母將遣散宮人事宜委於慎之。知你位高事繁,我又恰好無事忙碌,也想幫你分擔一二。

畢竟女子心意,你們男人總是差了幾分體會。我聽說慎之你要在畿內興弄工坊,安置那些宮用,心意自然是好,但那些宮用之人也實在不便與尋常小民混作一用。”

“祖母既然將事付我,我也只是勉力爲之。誠如姑母所言,我事務繁重,於此實在難有盡心之謀,姑母願意分擔,我也真是求之不得。”

李潼聞言後便笑一笑,繼續說道:“姑母有什麼思計助我,我也洗耳恭聽。”

太平公主聽到這話,眉眼稍有舒展,讓隨員遞上來一卷籍冊呈在李潼面前,並笑道:“近日我也頻訪宮役,細聽她們的訴求,整理一番收錄在此,如果慎之你答應,就由我安排她們各自生計。”

李潼接過那籍冊匆匆一覽,發現多是一些有品命職事在身的女官們。

他對此也並不感覺意外,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雖然說禁中女官們在真正權貴眼中不過也只是奴婢而已,但身在禁中,她們多多少少也能享受到一些常人不能享受到的待遇。

此前這段時間,他雖然不在畿內,但也通過王妃與上官婉兒等內外配合,將一部分還有家人可投奔的女官送出了大內。剩下那些女官,多數已經沒了去處,但也不趕緊就此進入市井中、還要每天爲了柴米生計憂困,因此找上了太平公主。

對此,李潼也並不怎麼在意。他之所以主動攬過此事,主要還是對這些宮人們稍存憐憫並回報之心,但如果她們不滿自己的安排,能夠自己鑽營到一個好去處,他也不想幹涉。

至於他姑姑是真心幫助這些人,還是將她們另作他用,也都是一個願打一個願挨,倒也不值得計較。

太平公主見李潼這麼好說話,心裡也鬆了一口氣。她此前忙於在朝堂鑽營,但效果不算太理想,雖然用心把觀國公楊嘉本扶爲左衛大將軍,但想通過楊嘉本再往南衙安插人員時,楊嘉本那裡卻多有回拒。

如此一來,太平公主自然有些不滿。她也意識到自己這個女身,正面做起事情來終究不如雍王兄弟那麼順遂,所以又將主意打到了內宮方面。

她細心整理的這一份名單,上面的宮人或是色藝俱佳、或是精通內務,有的可以送入在朝大臣家中充作姬妾、結好一批大臣,有的可以仍然留在內宮,使她在內宮中保持足夠的影響力。

就算未來皇嗣履極,一家人返回大內居住,相信她四兄也會給她這個面子,繼續留用這一批宮官。

唯一有點遺憾的,就是上官婉兒拒絕了太平公主的安排,只想留侍於聖皇身邊。這讓太平公主自覺上官婉兒有些不識擡舉,但一想到這女人跟雍王一家關係不淺,即便不爲自己所用,倒也不必視爲敵人。

講完了這一樁事,太平公主又繼續說道:“代北道軍情已定,接下來招撫事宜,慎之你有什麼看法?”

0838 愛此名利,孜孜不倦0220 如意元年0694 不知我者,謂我何求1036 漠北天寒,人心渙散1048 飛禽傷谷,囤積必刑0186 上錯花轎嫁對郎0111 少王人物如何0233 我之樂土,彼之禁區0415 慎之慎之,勿負乃祖0297 不爲驥用,則爲馬骨0147 威名遠播陳街使0905 聖人有愛,蕃人得幸0092 仇人相見0671 王眷赴宴,如臨敵陣0972 普世萬物,匯聚博覽0596 霸業成敗,功在土渾0619 跳蕩之才,不堪任大0258 曲江盛會0897 人倫大義,國法難奪0517 眩於名實,不知所守0820 傳法遠邦,教化外民0067 協律頌今0736 長情在守,不爭短愉0414 後進小子,恃才薄我0492 赤子情懷,知足不爭0267 命裡無時直須搶0913 壯烈能狂,無勇忍耐0755 權出於我,當重其位0752 蒼天降罪,朕恭受之0296 通泉縣大街痞0141 劫掠金吾衛0366 鷹犬之用,飽腹則怠0861 人間正邪,不在私計0167 唐家氣數,應在大王0675 東域雞肋,大軍難通1018 母子異見,相爭失和0841 盛世浮華,蓄勢待發0269 西京此夜驚魂0446 白刃不相饒0849 昭德有力,驪山伴駕0112 神都水深0768 雙龍匯野,伏屍北邙0680 食祿半生,所待捐身0554 貴人入坊,平康震驚0966 皇朝養士,恩出光祿0543 諸夷滋擾,以血還之1022 留情有度,子姑待之0042 能奏《武媚娘》否0421 攸寧設局,千騎營變0553 不擇手段,斂物備戰0609 洮水激戰,細封覆亡0163 加官加封1030 請賜麟種,宣教西康0227 名馬梨花落0789 榷鹽新政,以補糧荒0211 不宜輕沾俠名0184 洛陽女兒行0195 良策面授,一擲千金0602 青海軍使,慕容復國0195 良策面授,一擲千金0270 兵入武氏邸0966 皇朝養士,恩出光祿0475 帶甲之士,俱仰代王0472 殿下所指,闊步以進0918 盡力而爲,不負此生0791 唐業存亡,河北相關0013 王的起居日常0344 人事調置,底盤草成0113 荒園生妖異0892 故幸不復,脫袍沽酒0213 珠玉散盡,只爲彰才0191 少王竟知有我0734 知己幸遇,長託此生0850 昭哉嗣服,繩其祖武0924 諸方來朝,羣蕃入拜0031 不是一路人0644 君心深刻,意整禁軍0346 聖皇賜經,各自有命0620 仁願獻計,統攝諸胡1008 齒胄敘禮,生徒歡聚0930 三年盛儲,一戰雄圖0375 魏王贈刀,砥礪代王0427 刑司捉人,代王回拒0926 老將入朝,執筆修典0229 心似雙絲網0147 威名遠播陳街使0399 行驛命案0617 龍鳳之種,貴不可言0324 寶藏仍未枯竭0284 禍水東引0273 男兒有淚不輕彈0062 禁中亡命徒0867 有花堪折,解我相思0504 勤王難行,懷義伏屍0812 開元名臣,次第入朝0207 李氏名駒0055 一人而敵一族0115 倩女幽魂1025 風物常在,人有竟時0647 一身傲骨,不甘自棄
0838 愛此名利,孜孜不倦0220 如意元年0694 不知我者,謂我何求1036 漠北天寒,人心渙散1048 飛禽傷谷,囤積必刑0186 上錯花轎嫁對郎0111 少王人物如何0233 我之樂土,彼之禁區0415 慎之慎之,勿負乃祖0297 不爲驥用,則爲馬骨0147 威名遠播陳街使0905 聖人有愛,蕃人得幸0092 仇人相見0671 王眷赴宴,如臨敵陣0972 普世萬物,匯聚博覽0596 霸業成敗,功在土渾0619 跳蕩之才,不堪任大0258 曲江盛會0897 人倫大義,國法難奪0517 眩於名實,不知所守0820 傳法遠邦,教化外民0067 協律頌今0736 長情在守,不爭短愉0414 後進小子,恃才薄我0492 赤子情懷,知足不爭0267 命裡無時直須搶0913 壯烈能狂,無勇忍耐0755 權出於我,當重其位0752 蒼天降罪,朕恭受之0296 通泉縣大街痞0141 劫掠金吾衛0366 鷹犬之用,飽腹則怠0861 人間正邪,不在私計0167 唐家氣數,應在大王0675 東域雞肋,大軍難通1018 母子異見,相爭失和0841 盛世浮華,蓄勢待發0269 西京此夜驚魂0446 白刃不相饒0849 昭德有力,驪山伴駕0112 神都水深0768 雙龍匯野,伏屍北邙0680 食祿半生,所待捐身0554 貴人入坊,平康震驚0966 皇朝養士,恩出光祿0543 諸夷滋擾,以血還之1022 留情有度,子姑待之0042 能奏《武媚娘》否0421 攸寧設局,千騎營變0553 不擇手段,斂物備戰0609 洮水激戰,細封覆亡0163 加官加封1030 請賜麟種,宣教西康0227 名馬梨花落0789 榷鹽新政,以補糧荒0211 不宜輕沾俠名0184 洛陽女兒行0195 良策面授,一擲千金0602 青海軍使,慕容復國0195 良策面授,一擲千金0270 兵入武氏邸0966 皇朝養士,恩出光祿0475 帶甲之士,俱仰代王0472 殿下所指,闊步以進0918 盡力而爲,不負此生0791 唐業存亡,河北相關0013 王的起居日常0344 人事調置,底盤草成0113 荒園生妖異0892 故幸不復,脫袍沽酒0213 珠玉散盡,只爲彰才0191 少王竟知有我0734 知己幸遇,長託此生0850 昭哉嗣服,繩其祖武0924 諸方來朝,羣蕃入拜0031 不是一路人0644 君心深刻,意整禁軍0346 聖皇賜經,各自有命0620 仁願獻計,統攝諸胡1008 齒胄敘禮,生徒歡聚0930 三年盛儲,一戰雄圖0375 魏王贈刀,砥礪代王0427 刑司捉人,代王回拒0926 老將入朝,執筆修典0229 心似雙絲網0147 威名遠播陳街使0399 行驛命案0617 龍鳳之種,貴不可言0324 寶藏仍未枯竭0284 禍水東引0273 男兒有淚不輕彈0062 禁中亡命徒0867 有花堪折,解我相思0504 勤王難行,懷義伏屍0812 開元名臣,次第入朝0207 李氏名駒0055 一人而敵一族0115 倩女幽魂1025 風物常在,人有竟時0647 一身傲骨,不甘自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