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月黨人,即Decembrist,是1825年發動反對農奴制度和沙皇專制制度武裝起義的俄國貴族革命家。起義發生在俄歷12月,領導這次起義的俄國貴族革命家在俄國曆史上被稱爲十二月黨人。
起義失敗後,沙皇政府成立了“秘密審訊委員會”,對參加起義的人進行審判。十二月黨人領袖被處以極刑,數千名起義參加者被處以重刑,有121人被流放到人煙稀少、寒冷荒蕪的西伯利亞服苦役。當時,許多十二月黨人的妻子自願拋棄優越富足的貴族生活,離開大都市,選擇跟隨自己的丈夫的長期流放的生活。
普希金的這首詩與十二月黨人息息相關,所以任何人誦讀這首詩,必定會想到十二月黨人。
世界各國的歷史上都發生過轟轟烈烈的國人起義與殘酷的內部鎮壓,那些都是熱血志士們在歷史舞臺上最決絕的演唱,無論成敗,都可歌可泣,值得欽佩。
林軒不知道這詭異的隧道中究竟藏着多少秘密,但他既然聽到了人聲,就毫不猶豫地追着聲音而去。
他第二次到達隧道出口,面對的還是那遙遠的蜂巢結構,無法抵達。
“是誰?是誰剛剛在誦讀普希金的詩?請出來一見。”他用俄語大聲呼喊。
無人迴應,外面的世界混沌一片,彷彿一張靜止的圖片。他有點恍惚,竟然分不清剛剛的聲音是男是女。
他探身向懸崖下面看,終於發現了下面十幾米處,有着一條狹窄的階梯。
“要不要下去?”他有點猶豫。
一旦躍下,很可能就無法再回到這裡來。
思慮再三,他反身攀着懸崖邊緣,屏住呼吸,輕輕落下,飄然落在階梯上。
那階梯只有兩步寬,看樣子是從懸崖上硬生生鑿出來的,如同華山絕頂的人工棧道一般。
林軒定了定神,沿着階梯向右面去。此刻,他並沒有太多選擇的依據,只是覺得右側階梯是下行的,只要沿那方向去,就能到達懸崖下面的平地。
想不到的是,那階梯極長,以他的速度,奔行了接近一個小時,竟然還沒有走到盡頭。粗略估算,階梯的延展角度爲三十度,與普通的大廈步行梯近似。當橫向距離接近兩公里時,垂直落差至少有八百米,已經相當可觀,約等於珠峰高度的十分之一。
林軒止步,不確定自己要不要繼續走下去。
他不敢過度消耗體力,只好停下來,坐在臺階上休息一下。
“我在哪裡?是在鏡中,還是通過了鏡面,到達了另外一個世界,即被鏡面阻止的隧道的另一端?”
這兩者有根本的區別,在鏡中的話,無論怎樣走,都不會突破玻璃夾層的限制;在境外的話,則還是在真實的地球環境裡,與薩曼莎只隔着一層神奇的鏡子而已。
“嘩啦,嘩啦”,他清晰地聽到了水聲,但他向懸崖下面看,卻只見茫茫虛空,並沒有任何海洋湖泊的存在。
林軒吸了一口氣,做了一個孤注一擲的決定:“水在低處,既然有水聲,則急速下去,一定能到達水邊。”
一想到珠峰下面極幽深處竟然有大水拍岸之聲,他禁不住打了個寒噤,腦子裡不可避免地想到“地下海洋”的傳說。
法國科幻作家儒勒?凡爾納在《地心遊記》一書中,曾對地心世界進行了大膽猜測,提出地下隱藏着“海洋”的設想。
那本書的大略內容是這樣,1863年5月24日,李登布洛克教授在一本古老的書籍裡偶然發現一張羊皮紙,從這張羊皮紙上的字裡行間得到了啓示,著名的探險家阿爾納曾到地心旅行。於是,黎登布洛克教授決定也作同樣的旅行。他在1863年5月27日帶了侄子阿克賽爾以及足夠的糧食、儀器和武器等,由漢堡出發,到了冰島又請一位嚮導漢斯隨行。三人按照羊皮紙的指行,由冰島的斯奈菲爾火山口下降,經過三個月的旅行,歷盡千辛萬苦,最後由於巖流的衝擊,又從地中海里面西西里北部的斯多倫波利島上的一個火山口回到了地面。全書以緊湊的筆法記載了旅途上的艱險經歷和地底下的種種奇觀,被全球地理學家奉爲“地心模型”的經典。
儒勒?凡爾納一生寫過五六十本小說,其代表作爲《海底兩萬裡》、《八十天環遊地球》、《氣球上的五星期》,其中《格蘭特船長的兒女》、《海底兩萬裡》和《神秘島》被稱爲凡爾納三部曲。
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資料,凡爾納是世界上被翻譯的作品最多的第二大名家,僅次於阿加莎?克里斯蒂,位於莎士比亞之上。在法國,2005年被定爲凡爾納年。
儘管凡爾納將自己僅僅定義爲一名作家,可一直以來,全球地理學家協會認爲凡爾納是海底航行和地心旅行的發明者,併爲他創造了“幻想地理學家”這樣一個獨一無二的稱號。他在很多書中構想的奇特地域環境,都被近年來的探險家證明是真實存在的,當然也包括“地心海洋”這件事,即著名的“亞洲不規則大發現”。
林軒一旦做了決定,馬上行動起來,沿着階梯一路奔行下去,不再有任何顧忌。
他的腳下在動,腦子也在飛速運轉,把“亞洲不規則大發現”的內容重溫了一遍。
那一理論起源於美國科學家對地球內部的一次三批次、八波段深度掃描,掃描過程中,科學家發現在東亞的地底深處發現了一個巨大的“地下海洋”,其水量相當於北冰洋。在物理學上,如果用錘子敲一下桌子,就會產生一個震動波,從敲的地方向四周傳播,並迅速衰減。同樣,通過研究地震波的衰減數據,地震學家可以知道地下岩石的堅硬程度,並推測出溫度、含水量等一系列數據。
美國華盛頓州立大學的地震學家維瑟遜和他的學生一起分析了近60萬份地震波圖,進而建立了地幔中地震波衰減的三維模型。他們發現,在東亞下面的地幔裡有一大塊區域會讓地震波大幅衰減,但波速的變化卻很小。按照物理學常識,那地方只有存在大量水纔可以產生如此的效果。
維瑟遜在華盛頓召開的全球地理學精英大會上親口說過:“水可以減慢地震波的速度,也可以大幅減弱地震波的強度,種種跡象可以顯示亞洲地下的岩層中包裹着一個與北冰洋等大的地下海洋。”
在他的理論中闡述,這是人類首次在地幔裡發現如此巨大的水體,維瑟遜的很多預測計算認爲,理論上說,當海底的冰冷岩層沉入數千英里地下的地幔當中時,地下深處的高溫會將岩石當中的水蒸發出來。當岩石中的水隨着海底岩層一起下沉時,它是非常冷的,但是隨着深度的增加,溫度開始上升,岩層開始變得不穩定,就失去了內含的水分。然後水就開始上升進入疊加區域,那裡變成了水飽和區。但是,那個位置看上去仍然像是固體岩石,而不是像地面海洋一樣巨浪滔天。
維瑟遜將這個新發現的地下結構稱之爲“亞洲不規則大發現”,亞洲歷來地震頻發,該結構應該要負主要責任。地球表面70%都被水覆蓋着,這些水有着許多的作用,其中一項就是爲大陸板塊的移動扮演“潤滑劑”的角色。當亞洲地下的水脈都變爲水飽和區之後,就完全失去了潤滑劑的作用。
林軒絕不排斥“地下之海”的設想,因爲他曾經歷過雄巴村的寒潭事件,並親身下寒潭去探索,進一步發現了那巨大的水底結構。
就在一小時前,他無法突破凝滯空氣的場景與當時無法突破水底氣泡的經歷何其相似?
直覺上,他認爲兩者之間有着某種神秘的聯繫。換句話說,地球上存在的某些奇怪現象,僅有地域上的差別,那些現象本事是完全相同的,例如麥田圈、巨石陣、魔鬼區、金字塔、消失古墓、殺人叢林等等,既可以出現在埃及沙漠,又可以出現在南美雨林或是北美荒原,其本質完全相同。
廣義來看,造成那些奇怪現象的原因也應該是相同的。
譬如埃及金字塔與瑪雅人金字塔存在的意義是相同的,百慕大魔鬼海洋三角洲與中國西北無人區的“吞噬一切行動物體不留痕跡”是相同的,南美洲最尖端的漢巴爾道懸空殺人黑洞與冰島的斯奈菲爾火山口上空的火焰黑洞亦是相同的。
諸如此類的例子太多太多,舉不勝舉。
更進一步說,以上僅僅是空間不同而本質相同,縱觀人類歷史,遠古時代的某種超自然現象與今日的超自然現象也如出一轍,近代存在的著名“蝴蝶效應”,在遠古時代已經無數次發生過。
有一個被舉過很多次的例子可以證明以上的觀點,《莊子?內篇?逍遙遊第一》中明確記載:北冥有魚,其名爲鯤。鯤之大,不知其幾千裡也。化而爲鳥,其名爲鵬。鵬之背,不知其幾千裡也。怒而飛,其翼若垂天之雲。是鳥也,海運則將徙於南冥。南冥者,天池也。
按字面解釋,這段文字記錄的是鯤、鵬、北海、南海的幾個傳說,明確說明北海巨魚在適當的時候就能變身爲大鵬鳥,並且隨着海上洶涌的波濤遷徙到南海去。
天下,是一個天下;世界,是一個世界;地球,是一個地球。
所以,任何侷限於一時一地、一國一洲的物理學研究都是錯誤的,必須要將地球的時間、空間作爲一個整體來研究。
那麼,“亞洲不規則大發現”就有了非同凡響的意義,儒勒?凡爾納在幻想中構建的地球內部模型就有了開天闢地、振聾發聵的巨大作用。
林軒作爲組織的一員,對亞洲的地理、歷史、人文、傳統知識都有過廣泛的涉獵,即使在執行單一任務時,也會將自己的思維廣泛地散發出去,將各方面知識交融在一起,全方位考慮問題。
他爲“地球軸心”而來,對“地下海洋”也有着巨大興趣,甚至說,任何牽扯到亞洲安全、地球安全的事都是他所關心的。
“啊——那是什麼?”他由急速奔跑中瞬間停步,向自己的左側望去。
原來,他不知不覺已經沿着階梯進入了一個山谷的狹縫之中,右側肯定是堅硬的懸崖石壁,而左側本該是同樣的石壁,但他從沉思中清醒時,卻發現左側並非尋常石壁,而是一片立體的蔚藍色海洋。
階梯只有兩步寬,但兩側的石壁和海洋卻似乎高有萬仞,視界盡頭,不見其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