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隸嘆口氣,正色道:“其實沒喝什麼補藥,喝的都是治療頭風的湯藥,只是這兩天睡得好,皇上天天看着我睡覺,而且他睡覺特別輕,我一動他就醒,爲了讓皇上睡好覺,我醒了也不敢動,結果躺着躺着,又睡着了。”
其實朱隸覺多,跟他這段時間身體虛弱有關,當然也是因爲,在朱隸喝的湯藥中,加了安神的草藥。
沈潔嘆了口氣,幽幽地說道:“我對你的照顧,還不如皇上。”
朱隸一把摟過沈潔,勾脣笑了,低聲抱怨:“別這麼說,皇上對我照顧得是很好,但我卻覺得像蹲牢房一樣,這三天,我連上書房的大門都沒有出。”
沈潔一臉幸災樂禍的笑容,望着朱隸:“對了,皇上爲什麼突然決定削藩?”
“爲了不讓我太勞累。”朱隸說得很平淡,沈潔卻明顯感到朱隸擁抱自己的雙臂緊了一下。
想過一千個削藩的理由,卻沒有想到真正促使永樂帝下決心削藩,是爲了讓朱隸多休息。
“皇上削藩,是因爲知道了你的病情?”沈潔也對這個理由大吃一驚。
朱隸微微點點頭:“皇上想讓我就留在南京,或者去一個我想去的地方,什麼都不管,安心養病。”
“那爲什麼還封你做六部御史?”
“是我要求的,你也知道,北京那一攤事情都是我起的頭,我不把事情都交代清楚了,別人幹不好,豈不是浪費了我這麼多年的心血。”
沈潔還想勸什麼,想想永樂帝都沒有說服朱隸,還是閉上了嘴,只是不滿地哼了一聲。
“你放心,我不會離開你,不會離開皇上,我不會讓自己累着的,我還想在你們身邊多活幾年,我答應了永樂帝,利用一年的時間,我把北京的事情交代清楚,就回南京,做一個逍遙王爺,好好養病。”朱隸把下巴放在沈潔的頭上,擁着沈潔輕輕搖晃着說道。
在南京過完年後,永樂帝專門派了一位御醫隨朱隸和沈潔北上,這位御醫朱隸很熟悉,是十年前,斷言朱隸不想活了,因而下意識拒絕進食的那位御醫王菊,當年王御醫雖然救回了朱隸的命,但朱隸卻因此落下了一個只要引起嘔吐,就會連吐三天的病根。爲了根治朱隸的病,王御醫沒少想辦法,可惜最終也沒治好,還是朱隸去交阯期間,藥王治好了朱隸的病。
但藥王卻沒有診斷出來朱隸得了頭風。
頭風這種病,初期幾乎診斷不出來,能診斷出來時,就已經很嚴重了。但就算診斷出來了,是水風還是火風,還是很難判斷。
除了王御醫以外,朱隸還帶了十隻信鴿北上。
朱隸對養鴿子是外行,吳晨卻是其中的行家裡手。五、六個月沒見到朱隸,吳晨收到朱隸回北京的消息,迎出了三天的路程,可見到朱隸沒說幾句話,吳晨的目光就被那十隻鴿子吸引了。
吳晨看十隻鴿子的表情,比看到十座金礦還興奮。
“爺,這是聖上賞賜給你的?”
朱隸點點頭:“你喜歡都送給你了,不過有一個條件,聖上一個月至少要收到一份飛鴿傳書。”
“沒問題。”
朱隸聽到這句話的時候,忽然發現自己做錯了一件事。
吳晨看到鴿子後,眼中再沒有朱隸了。
直到十天後,吳晨放出了第一隻信鴿。
信鴿並不是永樂帝賞賜朱隸的,而是永樂帝賞賜給王御醫的。
讓朱隸就這麼走了,永樂帝怎麼能放心,因而賞賜給王御醫十隻信鴿,讓王御醫至少一個月彙報一次朱隸的病情,如果病情有變,立刻告知永樂帝。
北京到南京,路途遙遠,因而永樂帝命人選了十隻最優秀的信鴿。
朱隸果真沒有食言。
回到北京,朱隸把工作儘量都安排到了上午,中午吃過午餐,朱隸會睡個午覺,下午處理一些簡單的事情,晚餐後同沈潔兩個人在京王府中散步。
第一次,朱隸講究起了養生。
養病當然是主要原因,但王御醫除了一月一次飛鴿傳書簡要說明朱隸的身體狀況外,居然堅持每天事無鉅細地將朱隸的飲食起居詳細地記錄下來,十天一份地像奏摺一樣上報給永樂帝,逼得朱隸不得不嚴格遵守作息時間。
因爲王御醫說,頭風這種病,養很重要。
雖然有一種被束縛的感覺,但朱隸還是堅持下來了。
朱隸明白,讓關心自己的人放心,也是愛的一種表示。
沈潔給予朱隸的肯定就更直接了,兩個人在一起這麼多年,還是第一次過上了真正的二人生活,沈潔就像被濃濃的愛意滋潤的新娘,盡情地炫耀着自己的幸福,讓朱隸覺得,雖然生活不像以前那麼自由自在,但讓自己愛的人幸福,安心,這點犧牲實在不算什麼。
有規律的生活讓朱隸的病情大有好轉,頭疼得不是那麼頻繁了,氣色也好了很多,昏厥的次數也屈指可數,連朱隸也相信,他得的是水風,不好治,不等於不能治,水風十年八年沒什麼問題,已經給藥王送了信,十年八年後,藥王也許能找到治療朱隸的方法。
北京的各項工作,也在朱隸精心的培養下,都有了接替人。
永樂十一年平穩地劃過,永樂十二年,帶着希望走來。
按計劃,春暖花開的時候,朱隸和沈潔將離開北京,回到永樂帝身邊,做一名悠閒的御弟。
然而……
然而,那十隻優秀的信鴿不僅將朱隸的生活情況報告給永樂帝,也將永樂帝即將出兵的消息帶給了朱隸。
朱隸收到這個消息,高興地嘴角直接咧到了耳朵根。
不是朱隸好戰,實在是這一年把他板壞了,想到回到南京後還要繼續過這種十分有規律的生活,朱隸更加覺得這次出征的可貴。
雖然是去打仗,去茫茫草原中尋找瓦刺的軍隊,但因爲有第一次北征的經驗,更因爲,有可靠的情報,瓦刺只有三萬精兵,而永樂帝仍然同第一次一樣,準備帶五十萬大軍。因而沒有一個人認爲這會是一次辛苦的出征,包括永樂帝和非常想放放風的朱隸。
朱隸這一年的病情雖然非常穩定,並且有好轉的跡象,但若是覺得會有危險,永樂帝怎麼也不會同意朱隸隨軍出征的。
五十比三,這不是去打仗,而是去練兵。還附加野遊。
這次練兵,練得不僅有軍隊、將領,永樂帝還準備鍛鍊一個人——朱瞻基。
雖然一年前誤傷沈潔的事情讓永樂帝的心中對朱瞻基有些小小的失望,但作爲皇儲,朱瞻基的表現還是可圈可點的,既然將來要把國家交給他,邊關的重要性一定要讓朱瞻基親身體會到。
很多事情往往是看起來十分安全,內中卻暗藏着無限殺機。
就像朱隸下西洋時,在平靜得宛如鏡面一樣的海面上,尋着哀婉的歌聲,帶着一羣人去找美人魚。那絕對是一次看起來非常安全的航行,沒想到竟讓朱隸和燕飛兩個人險些喪命,阿洛的雙腿也險些廢掉,那一次航行,讓所有的人刻骨銘心。
派大軍進攻瓦刺部,自然是爲了防止瓦刺一家獨大,對於永樂帝來說,原來的北元分裂出來的各方勢力越多,之間的勢力越平衡,對於大明朝越有好處,所以對於韃靼和瓦刺兩大勢力,誰弱,永樂帝就扶持誰,誰強,永樂帝就打擊誰。
除了這個目的以外,第一次北征到現在已經有四年了,兵不能總養着不練,永樂帝的手也有些癢了,朱瞻基也長大了,需要讓他見識見識邊防的重要性,還有一點,永樂帝四年沒有見到自己的小兒子了。
最重要的,瓦刺此番挑釁韃靼,離朱高爔居住的奇瓦臺很近,如果瓦刺吞併了韃靼,很可能就近把奇瓦臺也吞併了。
這麼多原因,足矣讓永樂帝再一次親征。
永樂十二年三月,永樂帝親率五十萬大軍,第二次離開了居庸關,踏上了北征的歷程。
除了房寬、張輔及張輔的手下軍隊沒有參加外,幾乎有一半的人馬參加過上一次北征,因而這一次北征輕車熟路,沿途設供給站,派遣偵查隊,甚至上午步行行軍,下午乘坐車馬等上一次北征留下的經驗,這一次直接用上了。
朱瞻基第一次隨軍征戰,開始的幾天極爲興奮,雖然隱忍着裝出一副大人樣,但小孩子的雀躍總是瞞過不永樂帝和朱隸。
不過這份雀躍在出發的第三天已蕩然無存,雖然只是上午行軍,但這三天走出的路程,也比朱瞻基長這麼大走的路加在一起還多。
只是當着永樂帝的面,朱瞻基不敢抱怨什麼,只能咬着牙堅持着。好在到第五天的時候,朱瞻基已經適應了這樣的行軍。
一路上,永樂帝傾盡自己一生所學,盡心教導朱瞻基兵法,朱瞻基同他的父親朱高熾不同,對兵法極爲有興趣,大軍從四月走到六月,朱瞻基學到了不少東西。
永樂十二年六月,明朝大軍與瓦刺的大軍在忽蘭忽失溫終於交鋒。
五十萬對三萬,強大的人數懸殊卻沒有帶來明顯的勢力優勢。而明軍爲了防止瓦刺大軍兵敗後四處逃逸,採用了極爲少用的陣地戰。
好處是很明顯的,在廣袤的草原上,不圈起來打,很容易將對方打跑。但弊端也很突出,被逼上絕路的瓦刺的三萬大軍猶如困獸之鬥,背水一戰,一個個以一當十,殺得非常勇猛,致使明軍的傷亡也十分慘重。
這一點是永樂帝出兵前絕對沒有料到的。
永樂帝絕不是一個輕易認輸的人,事情雖然偏離了他的預想,但永樂帝作爲久經沙場的老將,瓦刺軍頑強的反抗不僅沒有讓永樂帝退縮,反而激起了他必勝的鬥志,在離開沙場十年後,再次披掛上陣,親自帶着騎兵隊殺向敵人。
這一刻永樂帝忘記了朱隸,也忘記了朱瞻基。
朱隸本跟着永樂帝帶兵衝擊,始終護着永樂帝左右,但很快,朱隸發現了一個非常嚴重的問題,永樂帝的身邊高手、將領如雲,而朱瞻基的身邊,保護他的衛士不足百名,且幾乎找不到高手。
朱隸對朱瞻基談不上喜歡不喜歡,朱瞻基同朱高熾性格完全不一樣,缺乏朱高熾的睿智,隨和,比較鋒芒畢露,年輕人,好勝心強,朱隸倒是可以理解,但朱瞻基對朱隸似乎頗有偏見,因爲所有的人都知道,永樂帝再怎麼欣賞朱瞻基,也比不上永樂帝對朱隸賞識的一分。
且因爲對朱隸的喜愛,連帶朱隸的三個兒女,也比朱瞻基更受寵。
因而這一路北上,朱瞻基雖然明着對朱隸十分尊重,暗地裡卻叫着勁。
朱隸當然知道,卻當作不知道,朱瞻基雖然和朱隸的女兒囡囡同歲,但卻是朱隸的孫子輩。
朱隸當然不會跟一個小孩子計較什麼。
朱瞻基的武功是永樂帝親自選的師傅傳授的,基本功很紮實,對於十六歲的孩子,臂力雖然欠缺,但靈活度有餘,這一場戰役是朱瞻基生平第一仗,緊張、興奮、躍躍欲試在朱瞻基身上體現了淋漓盡致。
朱隸看一眼永樂帝周圍,知道永樂帝的保護措施很周全,便慢慢撤了出來,不遠不近地掉在朱瞻基的後面,這個距離,朱瞻基不注意看不到朱隸,朱隸卻能掌握朱瞻基所有動態。
戰爭持續進行着,到了下午日落西山的時候,雙方都沒有了力氣,等着主帥鳴金收兵。
朱隸也在等,這一仗他打得並不吃力,瓦刺軍善於騎射,但武功修爲高的人並不多,況且明軍的人數遠遠大於瓦刺,不需要朱隸以一抵百的拼命殺敵,因而有人攻擊他,他才反攻,沒有人攻擊他,他就悄悄跟着朱瞻基,暗中保護。
收兵的鑼聲終於響起,明軍有秩序的後撤,瓦刺軍也在後撤,但他們撤兵的速度比明軍快了很多,開始朱隸並沒有在意這件事,之所以緩緩撤兵,是防止瓦刺借撤兵之際突然反攻,瓦刺不怕明軍反攻,撤得迅速,朱隸也在沒有什麼好說的。
但很快,朱隸看出來不對,他發現回撤的軍隊在向他們這裡集中。
朱隸忙拍馬追上朱瞻基,瓦刺軍再迅速撤下去,朱隸等人就不是在人數上佔優勢,轉成劣勢了。
“太孫,快跟我走。”朱隸趕到朱瞻基的身邊,殺退了兩個瓦刺兵說道。
然而朱瞻基跟沒聽到一樣,仍然一絲不苟地執行永樂帝的聖旨,緩慢地,有秩序的後撤。
朱隸見自己的話沒有用,索性不說了,稍微後退一些,仍然跟在朱瞻基身後。
在成長的道路上,有些虧必須吃,有些跟頭必須摔,不親身體驗失敗的痛苦,永遠不會真正長記性。
雖然瓦刺軍很快就要將朱隸和朱瞻基等百餘人包圍上了,但朱隸並沒有擔心,一是覺得帶着朱瞻基殺出重圍不成問題,畢竟,瓦刺軍沒有武功高強者,二來永樂帝的大軍就在不遠處,殺個回馬槍,也能把他們救出來。
讓朱瞻基吃了這個小虧,對他以後的成長有好處。
然而朱隸太小看瓦茨軍,或者準確地說,朱隸這個搞情報的,此番卻沒有漏掉了一個非常重要的情報——瓦刺軍新來了一個軍師。
天色擦黑的時候,朱瞻基終於發現,自己這一百多個人被近十倍的敵人包圍了,恐懼從心底慢慢升起,他忽然舉目四望,朱隸在朱瞻基目光掃過來的瞬間,一翻身藏在了馬腹。
既然已經吃虧了,就讓朱瞻基把這個虧吃足了。
面對着十倍於自己的包圍,大家的目光從無畏變成恐懼,但責任在身,衛士們護着朱瞻基拼命地往外突圍,此時的朱瞻基再也不謹守永樂帝的命令,穩穩地,一步一步地撤了。
他終於明白,朱隸爲什麼被稱爲戰神。
因爲朱隸能從微小的變化,預測到敵人的計謀,搶在敵人計謀實施之前,制定出應變措施。
可朱隸現在在哪裡?自己不聽勸,朱隸是不是已經回到皇爺爺身邊。
跟隨朱瞻基的衛士很快就剩下二十多人了,朱瞻基感到了恐懼,終於體會到作爲一名將領,在戰場上判斷失誤意味着什麼,輕則損失數百人性命,重則全軍覆沒,包括自己。
堅持,只要堅持,就能活着衝出去。
這是朱瞻基給自己的命令,他相信朱隸就算回到了皇爺爺那裡,也一定會跟皇爺爺彙報這邊的情況,一定會派人支援自己的。
朱瞻基再一次判斷錯了。
確切地說,是朱隸判斷錯了。
誰說瓦刺軍中沒有武功高手,朱隸不僅遇上了,還不止一個。
十招過後,朱隸明白了他遇上了什麼人。
當年在交州城,燕飛同吳翰文、楚暮、吳晨一起,伏擊江湖十一殺,殺死了四個,重傷了四個,逃走了三個,朱隸現在遇到的,就是逃走的那三個。
這三個人的武功顯然是那十一個人中的佼佼者,加上三人嫺熟的配合,與朱隸打得旗鼓相當,而朱隸卻看到朱瞻基身邊的人越來越少,再耗下去,朱瞻基必然會成爲瓦刺的俘虜,屆時,瓦刺軍可就此大翻盤,轉被動爲主動,今天一天的戰果,就會化爲烏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