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州基本平定之後,郭鵬全部的精力都放在了大運河的建造事宜上。
運河公署運行起來之後,在大運河的每個關鍵折點的確都安排了運河公署的分署。
運河公署內的官員輪流進駐這些分署,督導當地官員建設好大運河,不得有誤。
爲了進一步確認大運河的建設的確是按照自己的要求在進行,郭鵬還決定在延德十年十一月的時候離開洛陽,從河北一路巡視到江南,親自巡視大運河的一切。
做得好,賞,做不好,殺。
任何敢在大運河問題上給他扯皮和拖後腿的,全部殺掉,絕不留情。
大運河是未來國家的命脈,是魏帝國安然度過小冰河嚴寒期的最大依仗之一。
有大運河,南北才能溝通,南方富裕的糧食才能緊急支援北方苦寒地區。
其實郭某人也在想,若是自己手上有土豆,有玉米,有番薯,想必也不用那麼緊張的搞大開發,搞大工程。
南美,上天眷顧之地。
土豆玉米番薯的原產地,撒一把種子就能等着東西長出來的地方,隨便伸伸手都能摘到東西吃的地方。
與精耕細作從地裡刨食吃的中國古人比起來,他們真的是太幸福了。
不過,或許也正是因爲太幸福了,他們纔會一盤散沙,終日無所事事。
天賜之地所養育的未必就是天選之子,而相對苦寒的地方纔能磨練出生存意志頑強的炎黃子孫。
或許,正是因爲生存並不那麼容易,正是因爲糧食沒那麼容易長出來,正是因爲美好的時光總是太短,中國人才會不斷的強化自己的治理模式和生存方式吧。
一切,或許都能歸類爲生存的智慧。
一如大運河,一如長城,一如滅蝗,一如精耕細作,一如數千年如一日的治水工程。
要是現在手上有土豆玉米和番薯,郭某人肯定不會像現在這樣幾乎等同於拿着鞭子鞭策臣民們去趕着修建大運河。
不用爭分奪秒,不用和老天爺搶時間,搶人命,搶未來。
只要把這些高產作物散發下去廣泛種植,就能搶到未來。
但是他沒有。
他沒有高產作物。
可就算沒有,幾千年下來,中國人不還是活着嗎?
華夏數千年的歷史,不正是數千年與天奮鬥與地奮鬥與人奮鬥的艱難生存史嗎?
郭某人不能拿未來去賭,歷史上也沒有先例可以去追尋,無論是秦漢,還是後來的東晉和宋齊樑陳,都沒有治理過如此龐大的疆域和如此龐大的人口的經驗。
魏帝國是一個徹頭徹尾的另類,徹頭徹尾的歷史的意外。
魏帝國走上的是一條被郭某人以驚人的演技和決然的信念帶偏了的歷史軌道。
這條路最終能走向何方呢?
郭某人並不清楚。
任命太子監國,留下一半的領導班子,郭鵬帶着剩下一半領導班子從洛陽出發前往冀州的路上,做出了這樣的思考。
春秋時代的人們已經提出了多難興邦的看法。
而在郭某人看來,多難怎麼會興邦呢?
沒災沒難才能發展。
但是從另一個角度來說,扛過多災多難並且一直頑強的生存下來的邦國,一定是最興盛的邦國。
土豆,玉米,番薯,雖然好,雖然重要,但是也並不一定現在就要拿到手裡推廣出去,而且想拿也拿不到。
現在能從亞洲一路前往南美洲尋找高產作物的大海船能否打造出來還是個問題,就算去了,能否活着回來也是個問題。
希望過於渺茫,寄希望於高產作物是不理智的,是一種懦弱的逃脫的想法。
沒有上天眷顧,難道自己便不能生存嗎?
郭某人不信這個邪。
一如他當初不相信自己就是搞不定士族政治一樣。
科舉都通行於世了,科舉官僚團體正在蓬勃發展,正在逐漸將士人這個羣體取代,這在當時同樣是幾乎不可能實現的事情。
而眼下,自己一手締造的魏帝國到底能不能憑藉萬古傳承下來的生存的智慧與法則成功扛過去,還有待歷史的考驗。
至少,郭某人是很願意相信自己一手締造的魏帝國和勇敢的人民是可以靠着自己勤勞的雙手生存下去的。
對於人類來說,生存從來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即使在食物上沒有危機,也會從其他的地方出現危機。
或來自自身,或來自外部,總而言之,生存從來都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情。
所幸,在他所主導的魏帝國裡,也不會有人覺得生存是一件簡單的事情。
延德十年十一月初六,郭鵬離開洛陽啓程前往冀州,士兵五千人和大小官僚八百多人隨行,跟着郭鵬一路從洛陽抵達冀州的州治所鄴縣,這裡也是大運河的北極點。
如今,冀州是整個魏國黎庶官員比例最高的一個州,魏郡作爲州治所在地,上到郡太守下到村鄉長,全是黎庶出身。
魏郡郡守劉狄是郭鵬非常欣賞的一名官員,有心讓他做出很大的功績,然後直接提拔到中央做高官,樹立一個優秀的典型。
現在看來,劉狄也沒有辜負郭鵬對他的期待,他已經快五十歲了,但還是親自盯在一線努力工作,非常勤勞,沒有因爲做了兩千石太守就放鬆自己玩忽職守。
很顯然,劉狄沒有忘記自己一路是怎麼走來的,對於現在這個夢幻般的現實,他懷着深深的敬畏和感恩。
他陪着郭鵬一起走在鄴縣段的大運河工地上,看着那些戰俘出身的運河勞工辛辛苦苦的揮舞着各種工具在工地上勞動的時候,郭鵬感到非常滿意。
“這些戰俘工作可曾乖巧?可有過鬧事?或者其他什麼逃跑造反之類的?”
“也是有過的,乖巧算不上,但是臣按照陛下交給的方法,分而治之,以戰俘治戰俘,用烏丸人治理烏丸人,用鮮卑人治理鮮卑人。
選擇最勤快嘴巴最甜的做隊長,讓他作威作福,讓他不用勞作,更可以驅使他人勞作,很快,那些戰俘勞工就會恨這個人恨得牙癢癢。”
劉狄笑着說道:“咱們的人一般不直接負責管理,而是把任務分派給那些小隊長,讓他們去幹,然後負責按時驗收。
驗收好的予以獎勵,做的不好的就撤掉他的職位,換另一個人來做,而這個先前的小隊長總是會被很快的折磨死,如此循環往復。”
郭鵬點了點頭。
“很好,如此,則不會引起這些勞工的真正反抗,還能適當的宣泄他們的怒氣,讓他們繼續老老實實的幹活。
對了,我聽說其他郡縣每天都要死掉幾個戰俘,你這裡最少的時候一月才死掉三個,你是怎麼做的?”
郭鵬詢問劉狄。
劉狄慢慢回答道:“臣並非是憐憫這些人,臣只是感覺到讓他們那麼白白的死去,過於浪費,很多人明明只要多吃點東西,或者多休息一陣,就能活很久,還能用很久。
卻偏要爲了省一點錢而把他們早早地累死,這樣以後還有什麼大工程需要用人的時候,就不得不徵發當地百姓服徭役,不可避免的會影響農業生產,這不好。”
“嗯,不錯。”
郭鵬認可劉狄的說法:“很多地方並沒有考慮到這一點,只是把目光侷限在某一個地方,並未長遠考慮本地民衆的利益。
這些戰俘勞工死的越慢,活得越久,就能做越多的事情,就能解除越多百姓的徭役之苦,這對生產也有好處。
事情總要人去做,有戰俘的時候,可以不用徵發百姓做徭役,而沒有戰俘了,就又要徵發百姓去做徭役了,這難道不是捨本逐末的行爲嗎?我以爲這是不可取的。”
這樣說着,郭鵬立刻把隨行的南書房侍讀龐統叫來,命他起草一份詔令,發佈給全天下所有負責管理戰俘勞工的官員。
郭鵬要求他們改善戰俘勞工的待遇,每天至少要給兩頓飯,一頓幹一頓稀即可。
然後把戰俘死亡數量設定嚴格限制,嚴令他們採用輪流上工的方式,以此降低戰俘死亡的數量,增加戰俘的可持續使用性。
什麼地方死的人多了,就要問責。
什麼地方死的人少做的活又好,那就要賞。
同時嚴格限制地方政府徵發徭役的次數和人數,不準地方政府濫用徵發職權,打擾百姓軍事訓練和日常耕種。
大運河沿線的各地官府更要牢牢記住這個要求,郭某人會一路尋查下去。
什麼地方要是遵守的不好,不採取新規來安排工作,把郭某人辛辛苦苦打仗打回來的一百萬戰俘給禍禍完了,誰就要負責。
對了,住宿條件很差的也要改善,住宿條件太差,容易引發瘟疫,要是什麼地方因此發生瘟疫,郭某人就要了他們負責官員的腦袋。
可以說做皇帝那麼久,沒有人比郭某人更清楚瘟疫的可怕了。
雖然郭某人一直都在力主推進人民養成生活衛生習慣,但是這些年來,小規模的瘟疫傳染就和小規模的蝗災一樣,還是難以避免。
有些地方會發生小規模的傳染病,然後被當地官府及時察覺,立刻隔離,從而將危險隔絕。
這種傳染病一旦爆發,往往不知道來源,也不知道怎麼治療,隔離之後,用不了多久那些病人就會全部死掉,然後燒掉他們的屍體,這次傳染病的爆發就結束了。
不明所以。
親眼見了很多次這樣的案例,郭鵬就感覺到,古時候的瘟疫,絕非那麼簡單的事情。
很多可能現代也有的大規模傳染病在古代也爆發過,只是當時的技術手段不可能讓古人知道他們患的是什麼病,是如何起源的。
但是如何結束時肯定可以確定的——病人被隔離死完了,瘟疫就結束了。
郭鵬手上沒有顯微鏡,沒有現代醫療設備,沒辦法從病毒和細菌層面去研究這些傳染病,除了隔離之外,真的也沒什麼辦法去應對這些突發傳染病。
因爲訊息傳播的問題,很難找到零號病人詢問他做了些什麼,傳染源和傳染鏈根本無法確定,他們能做的,只有隔離。
大醫館的醫師們試圖從病人死亡的病症中找到點什麼線索,用點什麼藥,但是意義不大,最終那些得病的病人基本上都死了。
留下來的只有大醫館的記述。
郭鵬要求大醫館把每一次傳染病爆發的時間地點人數還有病人的病狀和死狀都完整的記錄下來,一式三份,分別保存,留待後人考察。
不過到目前爲止,或許是郭某人的準備比較充分,或許是魏帝國的運氣比較好,暫時沒有發生隨着往來商旅和人口流動而發生的大規模流動性瘟疫。
因爲郭鵬給地方基層官員年復一年日復一日的普及傳染病的概念和隔離的重要性,基本上每次發生傳染病的時候,地方官員都能比較快的反應過來進行隔離。
這無疑是幸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