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atcounter code invalid. Insert a fresh copy.

第148章 龍威曲影鴉雀爭

“公相所慮極是,此事就應由小而始,不可貿然大興。既涉夷國,又有兵事潛隱,臣以爲,當於樞密院內設司院,主掌此事。可不可行,可行到哪一步,樞密院自能把握分寸,不至生出大患。”

鄭居中繞過可行性討論,直接切入該由哪個部門來主掌此事的話題。他雖已任太宰,卻還知樞密院事,此事由樞密院負責,就等於落到了他手裡。蔡京雖然把鄧洵武塞進了樞密院,但有鄭居中壓着,根本作不了主。而領樞密院事的童貫在外領軍,也干涉不到這麼深。

蔡攸出列反駁:“方纔王宣和言此事落於銅事,樞密院怎能涉足榷事?就該由都省(尚書省)直掌,歸於何部司,都省自可視具情處置。”

轉到尚書省,情況也與樞密院相似。鄭居中雖任太宰,可蔡京總領三省,中書門下掌政令進出上下,皇帝刻意維持着平衡,還是塊戰地,尚書省卻多是蔡京黨羽,畢竟尚書省纔是辦實事的地方。

王黼恨恨瞪了鄭居中一眼,在反對蔡京這事上,兩人立場一致,但具體到事務上,鄭居中卻毫不留情地排擠自己。鄭居中爲何插手此事?多半是看到了此事有撬動童貫權柄的前景。童貫管六路邊事,宣撫河北河東陝西,攬盡天下軍國事,鄭居中在汴梁就是給童貫打下手。如果能在西南事上另開局面,就能將錢糧人事之流從童貫那裡分出一股,握於他之手。

王黼朗聲道:“不管是樞密院還是都省,都高居廟堂,怎能辦得了實務?臣以爲,該就地設司,親俯案視。而公相和太宰之慮,正在此事幹系重大,行止分寸需細心拿捏。若再隔樞密院和都省一層,陛下如何及時躬詢定策?只能由中書直掌此司!”

鄭居中和蔡京臉色都是一變。果然,已經很不耐煩的皇帝來了精神。

不管是歸樞密院還是尚書省,都是朝堂事務,耗用、決策,有一整套流程擺在那,人事權和財權也是朝堂握着。雖然兩人各有私心,卻都不願此事脫離了朝堂的掌控。

而王黼的建議。面上是歸中書,實質是歸皇帝。就如應奉局等機構,從朝堂公事,轉到了皇傢俬事,人事、錢糧,朝堂難以干涉。

有宋一朝。天下之公與天子之私分得很清楚,士大夫與君共治天下這話不是虛的,士大夫握着天下公器,歷來都在千方百計阻止皇帝以私器攬公。當然,這個“公”名爲天下之利,實爲士大夫之利,這一點就不能彰於天下了。

王黼這個建議。是將公器變作天子私器。過去天子也只有應奉局這樣的私器,辦的也只是爲皇宮搜刮奇珍異物之類的小事,現在要將一項軍國事務從朝堂割走,由天子獨掌,又開國朝之先。

如果天子聰慧的話,由這個建議該能想得更多,比如……索性由內侍來管,身邊的閹宦自然比士大夫聽話好用。而不幸的是,這位天子是少見的聰明人。

見皇帝拂鬚沉吟,蔡京覺得胸中的涼氣蔓延到了舌尖,轉作一股苦味。作繭自縛,這就是作繭自縛。

當年自己爲吳敏爭官,鼓動皇帝開御筆之制,朝堂詔令之制由此而亂。爲爭位。搜發運司轉運司錢糧入內,爲獻媚,設應奉局,這都是將公器獻於天子。如今王黼青出於藍。要將軍國之權也割出一塊,讓天子踞爲私器。長此以往,國體離析,皇宋的未來,真是不堪設想。

身爲士大夫的一絲自覺帶起了一股自責,再引發了濃濃的憂慮,這一瞬間,蔡京真的是在憂國憂民。

“王卿以爲,何人提舉最宜?”

趙佶開口了,避而不談這事該由哪方來管,顯然是默認了王黼的建議,但他不好直接應下來,這事的確犯忌,犯的還是大忌。

若是在往朝,早有御史跳出來痛斥王黼壞朝廷體例,而宰執們也會一起請辭。他們就是替皇帝管天下軍國事的,可王黼卻說要皇帝自己來管,這不是在說他們不稱職,兩府也沒有存在的必要麼?

可不僅沒人出列,趙佶開口時,朝臣們不是去看王黼,就是看鄭居中和蔡京,如觀望風色的牆頭鴉雀。

時代不同了,自御筆之制確立,皇帝可以不經兩府,不經中書門下,隨意處置朝政,所謂的“朝廷體例”、“祖宗故事”,乃至“士大夫與君共治天下”,置身朝堂之輩,誰再堅持,誰就是不合時宜的迂人。也就在中層基層乃至民間,這樣的理念還在堅持着,也就是所謂的“士論”。

不是我的錯……

見趙佶已上了心,蔡京的自責和憂慮不翼而飛,不是自己的錯!當年王安石變法,就已撬動了朝廷體例,就已背叛了士大夫!打着富國強民的幌子,集聚天下錢糧,送到皇帝手上,供皇帝開邊,供皇帝一道德,他不過是踩在王安石鋪好的路上,向前又邁進一步而已。

如今王黼又踩着他鋪好的路向前,他怎能被王黼擠下去?唯一的辦法,就是比王黼走得更遠。

王黼正要開口,蔡京插嘴道:“依故事,既事涉一路之上的軍政,該由宰輔提舉。”

沒辦法以部門歸屬掌握此事,就以人事權來掌握。蔡京相信,皇帝還沒發昏到因此事破壞朝堂格局,生生把王黼提爲宰執。

王黼臉色陰沉,姜果然是老的辣,蔡京表態支持此事歸於中書乃至皇帝私人,皇帝就不得不作平衡,不可能讓他藉此事躋身宰輔,排擠蔡京。

趙佶眼神閃了閃,點頭道:“公相所言極是,只是諸位宰輔兼差頗多,怕無力再擔此重任。”

見皇帝退讓,蔡京鬆了口氣,皇帝是個聰明人,正因如此,纔不敢一步跨得太大。童貫之流畢竟是以朝臣的身份掌軍國大事,依舊是在朝堂格局中。要貿然破開格局,以天子私司掌軍國事,還真難擋士論。甚至會成了追問政事的導火索。先把此事放在中書,由宰輔提舉,也能觀望風色,再作打算。

那麼該找誰來頂這個缸呢?

倉促之下,蔡京一時難以決定,此事要在皇帝與朝堂之間進退,需要格外聽話的。但此事變數極大。很容易成爲朝堂的風眼,又需要會察言觀色的。既是邊事,總得有實績,至少不能惹出亂子,拖累了自己,又得是個能幹的。

鄧洵武還是薛昂?或者是剛任尚書右丞的白時中?哪個都缺點啊……不如順着皇帝的話。再往下找人,吳敏?

蔡京正在躊躇,就聽王黼道:“陛下所言極是,宰輔掌天下大事,豈能偏於一隅?臣以爲,侍制以上即可提舉。”

他說話時,揚着手裡那本厚厚的書。“捨我其誰”的意味異常濃烈。

不待蔡京說話,趙佶就點頭道:“王卿既深知西南夷事,提舉此事正合適。”

王黼投其所好,正中靶心,終究是爭不過啊,蔡京暗歎,不過他還沒有放棄:“此事求的是積年之功,需由老成之人同提舉。既涉榷又涉兵,也應有軍政兩面的實歷……”

一面攻擊王黼沒有實務經驗,一面塞人,這也是蔡京退而求其次之策。司院一般都由兩人掌事,蔡京準備塞個人去作同提舉,既能給王黼下絆子,又能分薄事功。

蔡京想舉薦吳敏。他很賞識此人,即便當年要收爲女婿,被吳敏拒了,也依舊不改。爲給吳敏授館職。還開御筆之先。吳敏投桃報李,當了排擠鄭居中的犧牲品也無悔,現在被貶到南京提舉鴻慶宮。之前他已說通了皇帝起復吳敏,現在用來卡住王黼這個後起之秀,正合適。

不過吳敏和王黼一樣,沒有地方和軍政的實務經驗,蔡京是想以進爲退,給吳敏爭個判官的位置。就此事設立司院的話,兩個提舉都是隻掌方向,不管細務,會由兩個判官來管。以此事來看,一個判官得留在汴梁,一個要去蜀中。吳敏留在汴梁作判官,自己至少能握住此事的一半。

至於同提舉的位置,蔡京覺得,留給鄭居中算了,鄭居中之前爭着要把此事納入樞密院,與王黼也不是一條路上的人。

鄭居中果然插嘴了,不過所提之人讓蔡京勃然變色:“醴泉觀使徐處仁早年在永州即與夷人打過交道,政務精熟,老成持重。又曾知永興軍,熟諳兵事,臣以爲此人正合適。”

徐處仁不僅與童貫有隙,也跟蔡京看不對眼,鄭居中提此人,其心昭昭,蔡攸薛昂等人均怒目相視。

眼見蔡攸腳尖晃動,蔡京朝他微微搖頭。他也想通了,這事已經成了風眼,鄭居中要從中攪合,索性就再推一把,將此事變作一個泥潭好了。成事得功難,壞事害人易。

吳敏也不推薦了,蔡京道:“提舉在京提綱挈領,地方辦事之人也須老成謹慎,臣舉薦知梓州事唐恪爲判官親事。”

朝臣們都愣住,唐恪得罪過蔡京啊,否則怎麼會終年累月外放,始終回不了京?這是要繼續坑唐恪麼?

鄭居中臉色也沉了下來,唐恪就是個舊黨,徐處仁雖有些迂,卻還懂得利害,能爲他所用,將此事引導到樞密院之下。可唐恪滿口仁義道德,一提兵事就深惡痛絕,恨不得天下人都是羔羊,把他弄進來,根本就是搗亂壞事的。

不過他沒有出言反對,人事分任就是如此,大家都有份。蔡京既不反對徐處仁同提舉,他也不好趕唐恪。何況唐恪與蔡京爲敵,總比蔡京塞來一個心腹好。反正這事對鄭居中來說,就是攪合而已,樞密院拿不到,不管是蔡京還是王黼,都別想成事。

王黼有些急了,徐處仁挖牆角,唐恪扯後腿,他這個提舉還能辦成什麼事?下面總得有他的人。

此事大方向沒有偏離昨天自己與王安中所議,他能提舉已算成功,但所想的幾個人選,被鄭居中和蔡京一擠,就再不合適了。就剩下京中一個判官,能起多大作用?

見趙佶投來問詢的目光,等着他也提出人選,王黼暗道,索性換個盤子,總之要讓自己的人把住實務。

“臣以爲,當在中書下建戎瀘置制邊事司,以統戎州瀘州邊事爲名,辦西南事之實。提舉之下再設置制使、副使和判官,以副使和判官親事,唐恪可爲副使,判官臣舉薦……”

一個個人名瞬間在腦中閃過,又一個個否決。新設的這個司序位要高過路司,判官至少該是朝官。只是要在蜀地親事,怕沒幾個朝官願意去,因此京官也可,但也不能太低,否則連帶這個司的地位也要降格,至少該是個通判資序。

通判……王黼忽然想到一個人,日前他的門客正說到一個通判,沉在州縣多年,最近才轉了本官,進京換告身時,在吏部呵斥侯差的同僚,一副走到哪裡就呱噪到哪裡的烏臺御史作派。

此人有才,卻跟蔡京和鄭居中等人都不對付,他們不用,自己爲何不用?

“臣舉薦登州通判宗澤……”。)

第90章 青春無忌留酸甜第80章 寶刀如情難出鞘第115章 故地重遊僰王山第111章 歧在暴仁歧風波繼第112章 功成一峰再登攀第50章 驚風密雨爭分秒第146章 用心至誠送鼎鬥第83章 惡風蕩時問華夷第30章 花落無痕風仍鳴第60章 誰入道中誰爲道第51章 小局大局皆入局第66章 百花待放興業忙第164章 君子反水危崖現第144章 深意銳志上新策第77章 心思各處自護忙第77章 心思各處自護忙第122章 興文新顏見舊怨第11章 古怪的契書第27章 歷史之網第10章 義薄雲天大善人第14章 意外的轉折第7章 人心之能第24章 筆下生數第161章 三月造麴爲綢繆第12章 假中還有假第136章 周公王莽皆未顯第40章 知行之論談儒變第23章 海棠樓爭鋒第51章 小局大局皆入局第44章 君子以自強不息第1章 華陽神童第25章 未曾發現的真實第9章 衣冠盛族的分寸第117章 燃猴焚囤僰亂定第34章 少年行第153章 恨鐵不成遇王倫第119章 興文屯田新途啓第100章 百戰初歷試陣前第20章 再世爲人正心性第8章 相公家的規矩第24章 筆下生數第144章 深意銳志上新策第118章 盛衰之相知天命第21章 烏龍與黑材料第99章 離愁在後劍在前第135章 成人成事善惡源第150章 道法相爭遇七仙第7章 人心之能第6章 善惡有分第58章 天意難測禍福偕第115章 故地重遊僰王山第8章 相公家的規矩第1章 華陽神童第89章 廿載姻緣一陷牽第140章 三王端蔡須細嘗第131章 私心爲公權爭逐第135章 成人成事善惡源第57章 酒不醉人錢自醉第107章 生死輾轉志破險第167章 變中有變再生變第88章 情怨癡纏**亂第113章 思過思生負天命第56章 舊夢如煙新夢漸第28章 華陽縣學第73章 恩仇兩難說情怨第128章 雙餌齊下待收繭第130章 春筍初露亂人心第153章 恨鐵不成遇王倫第162章 講武預爲十年備第132章 復古書癡真面目第89章 廿載姻緣一陷牽第98章 廟堂氣重微塵攪第85章 理念相爭以行齊第43章 無禮不成君子儀第43章 無禮不成君子儀第157章 事興未醉溫柔鄉第163章 借力預推歷史磨第104章 殺伐果斷下手先第108章 國族興衰僰亡慨第73章 恩仇兩難說情怨第127章 瀘南定局約盟事第47章 善政惡果誰與辨第131章 私心爲公權爭逐第38章 當情當景各爭鳴第77章 心思各處自護忙第15章 桃花開,二郎來第7章 人心之能第44章 君子以自強不息第120章 白紙作畫論齊民第110章 功成僰亡思惡咒第164章 君子反水危崖現第56章 舊夢如煙新夢漸第64章 貪心不足自挖坑第38章 當情當景各爭鳴第56章 舊夢如煙新夢漸第159章 用心西南似迷茫第33章 少年學諭第45章 大雪翻年風隱潛第146章 用心至誠送鼎鬥第126章 恩德化仁心結解
第90章 青春無忌留酸甜第80章 寶刀如情難出鞘第115章 故地重遊僰王山第111章 歧在暴仁歧風波繼第112章 功成一峰再登攀第50章 驚風密雨爭分秒第146章 用心至誠送鼎鬥第83章 惡風蕩時問華夷第30章 花落無痕風仍鳴第60章 誰入道中誰爲道第51章 小局大局皆入局第66章 百花待放興業忙第164章 君子反水危崖現第144章 深意銳志上新策第77章 心思各處自護忙第77章 心思各處自護忙第122章 興文新顏見舊怨第11章 古怪的契書第27章 歷史之網第10章 義薄雲天大善人第14章 意外的轉折第7章 人心之能第24章 筆下生數第161章 三月造麴爲綢繆第12章 假中還有假第136章 周公王莽皆未顯第40章 知行之論談儒變第23章 海棠樓爭鋒第51章 小局大局皆入局第44章 君子以自強不息第1章 華陽神童第25章 未曾發現的真實第9章 衣冠盛族的分寸第117章 燃猴焚囤僰亂定第34章 少年行第153章 恨鐵不成遇王倫第119章 興文屯田新途啓第100章 百戰初歷試陣前第20章 再世爲人正心性第8章 相公家的規矩第24章 筆下生數第144章 深意銳志上新策第118章 盛衰之相知天命第21章 烏龍與黑材料第99章 離愁在後劍在前第135章 成人成事善惡源第150章 道法相爭遇七仙第7章 人心之能第6章 善惡有分第58章 天意難測禍福偕第115章 故地重遊僰王山第8章 相公家的規矩第1章 華陽神童第89章 廿載姻緣一陷牽第140章 三王端蔡須細嘗第131章 私心爲公權爭逐第135章 成人成事善惡源第57章 酒不醉人錢自醉第107章 生死輾轉志破險第167章 變中有變再生變第88章 情怨癡纏**亂第113章 思過思生負天命第56章 舊夢如煙新夢漸第28章 華陽縣學第73章 恩仇兩難說情怨第128章 雙餌齊下待收繭第130章 春筍初露亂人心第153章 恨鐵不成遇王倫第162章 講武預爲十年備第132章 復古書癡真面目第89章 廿載姻緣一陷牽第98章 廟堂氣重微塵攪第85章 理念相爭以行齊第43章 無禮不成君子儀第43章 無禮不成君子儀第157章 事興未醉溫柔鄉第163章 借力預推歷史磨第104章 殺伐果斷下手先第108章 國族興衰僰亡慨第73章 恩仇兩難說情怨第127章 瀘南定局約盟事第47章 善政惡果誰與辨第131章 私心爲公權爭逐第38章 當情當景各爭鳴第77章 心思各處自護忙第15章 桃花開,二郎來第7章 人心之能第44章 君子以自強不息第120章 白紙作畫論齊民第110章 功成僰亡思惡咒第164章 君子反水危崖現第56章 舊夢如煙新夢漸第64章 貪心不足自挖坑第38章 當情當景各爭鳴第56章 舊夢如煙新夢漸第159章 用心西南似迷茫第33章 少年學諭第45章 大雪翻年風隱潛第146章 用心至誠送鼎鬥第126章 恩德化仁心結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