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八十七章府庫充盈

前唐時期的兩稅,講究的是量出爲入。

其意思就是根據國家預計的支出,來規劃徵稅,預算少,徵稅就少,預算多,徵稅就多。

說白了,田稅是固定的,其就是授與朝廷對商稅的加徵權力,所以鹽稅越來越高,這樣彈性的財政政策,很好的顧及到朝廷的開支問題,遭受苦難的就是百姓了。

如此一來,等到了百姓被剝削的極限,就是顛覆之時。

黃巢就是這樣來的。

與普通的預想不同,古代的朝廷都是一羣極其聰明的人,他們早就有了年度預算的準備。

在前唐時,一般都會根據去年的財政收入,來計劃明年的支出,每一項軍政支出,都會有詳細的規劃,若是皇帝準備打仗,那麼來年的徵稅,就會大幅度的提升。

所以,待秋糧入庫後,對於來年的財政預算,就得開始規劃了,這是戶部的責任,也是整個政事堂的掌控。

比如,神武四年的軍費問題,養着三十萬大軍,屬於戶部直接支出,一年耗費錢二百三十萬貫,糧三百六十萬石。

錢主要是給予軍隊的餉錢,以及軍隊戎裝更替、兵器更換、馬匹購買,帳篷,牛皮,牛筋等軍事物資,還有許多鍋碗瓢盆、鹽、茶、醋等日常消耗,普通的軍餉反而只佔據一小部分。

說白了,五代時期扔一把木槍,然後從上萬的炮灰中篩選幾百個精銳的做法,只是無奈中的選擇罷了,有錢的主都不會那麼幹。

因爲人力也是一種財富無論是種田,還負責後勤運糧,都是最大的利用,純粹充任炮灰是不值得的。

帶兵打仗雖然是門技術活,但是,“軍事”是一個更龐大的概念。

想要打勝仗,將軍的韜略固然重要,但是,軍隊的士氣、後勤的補給、士兵的裝備、兵團的配合以及軍令的服從度,在此提到的每一個條件都能影響到戰局,而且這些都是最能反映出戰爭真實面目的因素。

李嘉自詡爲大唐的繼承人,自然對於唐軍的許多方面進行繼承改良。

比如,按照盛唐的標準,一夥十人的小隊伍,就得匹配六匹馱馬。

十個士兵的物資營帳全都放在馱馬上,實在不行,就退而求其次,就弄腳力健壯的驢子。

除此之外,小集體需要準備,帳篷、磨刀石、鐵鏟、鑿子、斧子、鉗子、行軍牀、行軍鍋、繮繩、馬盂等集體工具。

這些加在一起,沒有十幾貫錢,是擺平不了的。

精銳部隊,所需要的橫刀、弓弩、鎧甲,更不是一個小數字。

組建一個軍隊容易,但養一隻軍隊就難了,而戰爭期間,其耗費就更重。

二百三十萬貫的錢,其中約莫一百萬貫,都交給了軍械司,每年產出大量的鎧甲、刀劍等,數以百萬計,還要爲戰爭進行預備儲存。

糧食反而是簡單的了,大量豆油應用,以及肉食的普及,導致糧食的消耗逐步降低,比如大米,肉和油總歸是輕便運輸的。

這也是李嘉一直要求的。

開支的第二大,則是對於官吏的俸祿。

與軍隊發錢不同,所有的官吏,以及勳貴們,一律發放糧食。

沒辦法,國家賦稅就是以糧和錢爲主,而且糧佔據大部分,至於一直廣泛的布帛,只是作爲賞賜來用。

由於編制的緣故,地方州縣的官吏數目是可查的,所以可以直接從夏稅中提前扣留一部分下來,作爲他們的薪俸發放。

朝廷中樞的官吏,則按月來發放,每個月由司農寺主持。

大唐的官吏數目每年都在增加,比如之前設立的巡檢司,通判等都是獨立於州府,需要建立自己的衙門。

這般一來,截止到神武四年,中樞文武百官,包括那些閒散官吏,總數超過一千一百多人,地方官吏則九千人,總數約一萬一千人。

而要知道,在神武二年,也不過五千人左右,如今僅過兩年滅亡兩國,官吏就翻倍了。

即使如此,廣大分佈在十一府,每個縣的編制人員,也不過是三十人,雖然比前唐時十幾人強,但實際上來說,掌控整個縣城都有些勉強。

經過之前的俸祿改革,廢黜了職田公廨錢等一系列雜七八拉的福利,一律歸置爲俸祿,減少了其上下其手的空間。

官祿分爲五等。

一品爲一等,年入二千五百石;二品三品以二等,年俸爲二千石;四品、五品以爲三等,年千石;六品、七品爲四等,年俸五百石;八品、九品爲五等,年俸百石。

基本上官級與俸祿是相符的,如七品的縣令,年入五百石,可以保證衣食無憂,八九品則屬於廣數,大部分的胥吏就在九品,百石雖然看起來很少,但根據其人數,不能再多了。

這樣計算,朝廷光是百官俸祿上的支出,就有八百多萬石,摺合銅錢,就是三百萬貫左右。

再加上轉運使司的特別支出的幾十萬貫。

這些加在一起,與一年兩千八百萬的兩稅相比,約莫三分之一左右。

若是計算商稅,養軍加上官俸,也僅僅佔據了財政收入的兩成五左右,絕對的屬於財政優良。

而對於北宋,李嘉根據射聲司的消息,粗略估算,其軍政耗費,佔據了財政的八成,僅餘的兩成,還得獎賞將校,百官,備軍,談何來興修水利。

“咱們一年間,除去水利維修,道路休整,軍隊撫卹,以及備軍外,還能存有錢五百萬貫,糧九百萬石有餘,這可真是府庫充盈,盛世之相啊!”

李嘉非常高興,這樣多的存餘,對於古代這種脆弱的社會來說,朝廷就具有極大的應對能力。

一場水災,禍害數縣,撫卹賑災,就得耗費數十萬石糧食,長江在此時,也不過比黃河溫順些許罷了。

有了這些錢糧,哪怕全國都有災害,李嘉依舊不懼,可以從容的進行賑災。

宰相們自然誇讚不已,李嘉含笑以待。

這般積蓄,不出意外,到了神武七年,起碼聚斂兩千萬貫錢,以及近三千萬石的糧食。

哪怕三十萬大軍齊出,也能堅持一年半載。

到時候就是趙黑子的死期。

第三百九十六章修路第八十四章大事不好第八十八章宿鐵刀第五百七十章自薦第四百零三章赦免第四百一十二章半年第1146章第八百四十三章生產第1370章煽動第1317章島嶼第五百五十一章金陵變化第兩百四十二章千里迢迢第六百五十六章郭氏第八百五十章進士科第八十三章熙熙攘攘第三百六十五章小雨第五百八十七章保守第四百一十六章第三百四十三章燈滅第一千零九十三章歸降第一百五十一章皇城司第一百七十三章準備就緒第四百一十七章戰略第四百七十九章薨去第兩百四十五章以糧爲本第九百六十八章江豬第四百六十四章遷都第九百八十六章亂民第兩百一十章淮南節度第一百六十四章牽扯不清第兩百零三章梅山之亂(上)第五百七十五章不爲人子第兩百四十五章以糧爲本第八百四十九章知貢舉第1110章信念第六百五十五章岳陽樓第四百九十九章天使第1351章折騰第三百六十三章長沙第1357章人選第一百三十二章西北軍中第五百六十一章恰逢第五百三十九章悍勇第1314章凜然第三十六章欽州張府第三十章東嶽大帝第九百零三章《大唐討僞宋北伐檄文》第1225章隱情第六百三十一章演武堂第七百七十章謀算第七百七十七章第六百四十二章新戶(上)第七百二十九章第八百七十四章入倭第二十五章白麻桂布第一百一十章嶺南不安(中)第二十章富饒貧瘠第兩百零四章撫卹安排第1298章規格第七百零七章第1207章獻土第七百九十三章參謀第四百九十章第四百一十章軍械第五十五章陣法與邕布第1230章出宮第七百一十七章微服第兩百二十八章來的突然第八百零六章公主第1218章涼州詞第五百六十四章諡號第六百二十八章部署第兩百六十四章楚國不靖第1226章取暖第四百六十七章林仁肇第1259章改任第六百二十八章夏稅總數第八百零四章邀名第七百九十一章缺漏第二十六章墟市之行第1275章木軌第三百七十四章天寒第五百四十八章孟昶心太慌第四百七十七章政事堂第兩百四十三章收穫不定第四百九十四章拖延第十四章未雨綢繆第三百八十七章經濟第1238章護法第九百一十四章對轟第四十五章繪製信仰第三百零八章水師之謀第1342章驚喜第六百二十八章夏稅總數第一百五十四章信仰整合(上)第三百五十八章收穫第一千零五十七章第1238章護法第八百六十五章演練第1385章分以四國
第三百九十六章修路第八十四章大事不好第八十八章宿鐵刀第五百七十章自薦第四百零三章赦免第四百一十二章半年第1146章第八百四十三章生產第1370章煽動第1317章島嶼第五百五十一章金陵變化第兩百四十二章千里迢迢第六百五十六章郭氏第八百五十章進士科第八十三章熙熙攘攘第三百六十五章小雨第五百八十七章保守第四百一十六章第三百四十三章燈滅第一千零九十三章歸降第一百五十一章皇城司第一百七十三章準備就緒第四百一十七章戰略第四百七十九章薨去第兩百四十五章以糧爲本第九百六十八章江豬第四百六十四章遷都第九百八十六章亂民第兩百一十章淮南節度第一百六十四章牽扯不清第兩百零三章梅山之亂(上)第五百七十五章不爲人子第兩百四十五章以糧爲本第八百四十九章知貢舉第1110章信念第六百五十五章岳陽樓第四百九十九章天使第1351章折騰第三百六十三章長沙第1357章人選第一百三十二章西北軍中第五百六十一章恰逢第五百三十九章悍勇第1314章凜然第三十六章欽州張府第三十章東嶽大帝第九百零三章《大唐討僞宋北伐檄文》第1225章隱情第六百三十一章演武堂第七百七十章謀算第七百七十七章第六百四十二章新戶(上)第七百二十九章第八百七十四章入倭第二十五章白麻桂布第一百一十章嶺南不安(中)第二十章富饒貧瘠第兩百零四章撫卹安排第1298章規格第七百零七章第1207章獻土第七百九十三章參謀第四百九十章第四百一十章軍械第五十五章陣法與邕布第1230章出宮第七百一十七章微服第兩百二十八章來的突然第八百零六章公主第1218章涼州詞第五百六十四章諡號第六百二十八章部署第兩百六十四章楚國不靖第1226章取暖第四百六十七章林仁肇第1259章改任第六百二十八章夏稅總數第八百零四章邀名第七百九十一章缺漏第二十六章墟市之行第1275章木軌第三百七十四章天寒第五百四十八章孟昶心太慌第四百七十七章政事堂第兩百四十三章收穫不定第四百九十四章拖延第十四章未雨綢繆第三百八十七章經濟第1238章護法第九百一十四章對轟第四十五章繪製信仰第三百零八章水師之謀第1342章驚喜第六百二十八章夏稅總數第一百五十四章信仰整合(上)第三百五十八章收穫第一千零五十七章第1238章護法第八百六十五章演練第1385章分以四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