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68.第468章 盛世不白來

bookmark

第468章 盛世不白來

從涿州一路南下順着河道前往洛陽的路上,也不是很順利,中途河道的原因出現了不少波折,甚至有些水路不通,只能靠陸路繞行,到了下一處河道之後,再走水路。

磕磕絆絆地用了半個月,這些糧食才運送到了洛陽。

從起初的遼東的兩千萬石糧食,還有各地轉運的糧食,到了洛陽之後有五千萬石了,大船連成一片留在岸口等待着卸糧,這是以前的洛陽人沒有看到過的場景。

從未有過如此壯大的場面,也沒有如此多的船隻。

大船連成一片,甚至船伕只要一個跨步,就可以從這艘船到了另一艘船上。

上千名船伕互相拉着繩子,拉着船到了岸邊,這纔開始卸糧。

光是將這些糧食搬下來就用了近千的人力,用了半個月。

褚遂良親自前來清點之後,鎖上糧倉之後,這才寫完了賬目。

李義府上前道:“褚尚書。”

褚遂良行禮道:“李御史,一路奔波有勞了。”

“這一路上的事,下官都記錄在案了,回到長安之後會交給朝中。”

說着話,褚遂良又輕拍了駱賓王道:“小才子怎麼還沒長大,老夫等着你去科舉。”

駱賓王擡首道:“我當然要科舉的。”

三人的這一幕正好被楊炯看到,他正坐在前往長安的馬車上,見到了駱賓王與一個官吏說笑着,甚至那個官吏要向駱賓王身邊的男子行禮。

楊炯詢問道:“叔父,他是誰?”

楊德裔看了眼,解釋道:“那人是朝中的民部尚書。”

“民部尚書?”楊炯驚疑道:“民部尚書向駱賓王的老師行禮?”

在楊炯的神情還在驚愕中,馬車已越走越遠。

當立秋時節朝中發佈政令,將遼東的糧草運往洛陽,待這些糧草悉數送達,關中就已入冬了。

洛陽的岸口,還有人在駐足看着遠方正在遠去的大片船隻,那種船隻鋪滿了河面,擁擠成一片的場面,很多人也是這輩子第一次見。

上一次皇帝從洛陽前往泰山,都沒有如此龐大的船隊。

儘管船隻已遠去,可已有人將這一天的景色畫了下來,畫中是成片的船隻,一度讓人看不到河面上的河水。

而當這些船隻遠去,只有在岸邊留下了一些磕碰的痕跡,河面很快又恢復如初了。

有人覺得大唐就要迎來一個盛世,這個盛世有喝不完的酒水,吃不完的糧食。

以運河爲中心,憑藉關中的富庶,以及連通西域的河西走廊。

大唐的國力就要迎來前所未有的巔峰。

有人在洛陽城高歌,有人在捧着糧食在歡呼,還有人喝得酩酊大醉。

權萬紀站在洛陽的城頭上,對李義府道:“自貞觀年間到如今,關中的人口翻了五倍,洛陽的人口也是當年的三倍,兩地共有八百萬口人,沒想到這二十餘年間有如此成效,而且多數是孩子。”

高季輔依舊是洛陽城的刺史,他正與褚遂良交代着事宜。

權萬紀是洛陽的二把手,李義府聽着他的講述,道:“有人說關中與洛陽的富庶,是因兩地在近些年以來,不斷地吸納人口,其實河北與遼東依舊是蕭條的。”

“李御史所言在理,但天子腳下,就是要富庶,有些事盡力爲之即可,當年房相還在朝中時,就早就預見了這等景象,可這是無可避免的。”

李義府將這些話語記下來,道:“下官就先回長安了。”

“慢走。”

駱賓王坐在馬車上,正在吃着梨,他看着熱鬧非凡的洛陽城,又道:“前兩年這裡還沒這麼熱鬧。”

李義府面帶笑容,大唐的確就要迎來一個前所未有的盛世了。

這盛世來自於富裕的田畝與人們的勞作,還有朝臣與將領們。

幹慶六年的十一月,李承幹得到了李義府的奏報,道:“這些官吏們的抱怨是怎麼回事?”

站在陛下面前的是李義府,上官儀,于志寧三人。

上官儀上前道:“陛下,自從朝中難以徵勞役之後,官吏的怨言也就越來越多了。”

于志寧道:“以往官吏可以徵勞役,許多事官吏只需要言語幾句就可以,現在從縣以下的官吏都要親自走動,難免會如此。”

李承干將這份有怨言的奏章遞給李義府,“將這說這些話語的人的名字抹去,將這些話語貼在長安城的佈告上,讓坊民們看看。”

“喏。”

上官儀已習慣了,陛下總是這般光明正大地向鄉民展現朝中的風貌。

翌日,長安城早早就入冬,人們家家戶戶的屋頂上都結着霜,天邊剛有了朝陽,夜天才剛亮堂。

長安城的坊民們就早早打開家門,開始了一天的生活。

當人們看到了張貼的新佈告,紛紛駐足。

不知什麼時候開始,長安城的坊民們養成了習慣,想要第一時間知曉朝野的風貌。

這已是長安城坊民茶餘飯後的談資,因當初皇帝將諸多國策貼滿了朱雀門。

從那時起,人們就開始“肆無忌憚”地開始議論國事。

而朝野似乎也默許了人們的這種行爲,這是長安城的一種風氣,人們談起朝中的治理策略,總會有人評價。

這兩年以來有些不識字的人,想要知道朝中策略,都開始主動識字了。

而在這份新的佈告所寫的是在遼東運送糧草時,沿途道州一些縣官的抱怨。

這份佈告一出,長安城坊民就開始對這些抱怨官吏的口誅筆伐。

如今的這位皇帝在關中與長安有着十分厚重的民心,哪怕是一個盜匪在鄉里,都不用官府派人,各縣的民壯都會主動去抓人,將人交給官府。

看到有縣官對皇帝的政令有所不滿,坊民自然是口誅筆伐的,甚至願意找到說這些抱怨的話語,將其押送到御史臺與京兆府。

好在皇帝沒有將這些抱怨之人的名字寫下來,否則恐怕運河上會多幾具正在漂着的屍體。

所以呀,盛世從來不是平白來的,也不是老天隨意改變氣候就可以將一個朝代送到盛世。

大唐如今強盛嗎?

大抵上,與歷朝歷代相比,大唐的上升空間依舊很富裕。

以運河條件,將洛陽當作核心,藉以關中的生產力,如今的大唐以這三個條件進行着貿易活動。

並且運河的運力充裕地當下,天下各地的人們匯聚洛陽與關中,大唐還能再往前走很多步。

這個大唐遠遠沒有到瓶頸,大唐的治世之才也遠遠不夠。

若幾百萬人口的關中也算是強盛?

李承幹心中多多少少,還是有些無地自容的。

楊炯走在長安城中,他早早地來到弘文館門口。

弘文館的主事也剛睡醒,見到來人是個小孩道:“來做什麼?”

“我來讀書。”

“名字。”

“我叫楊炯,叔父楊德裔。”

弘文館主事郝處俊覈對了一番後弘文館的名冊之後,道:“自己找個位子,自己找書看。”

楊炯行禮道:“多謝夫子。”

“嗯。”

郝處俊對這個知禮數的孩子還是很滿意的。

“夫子。”楊炯又問道:“駱賓王在這裡讀書嗎?”

郝處俊稍一思量,再看了眼名冊道:“不在這裡讀書,在長安城來弘文館讀書的孩子也就這麼些,你要找同伴去崇文館看看,那裡的孩子更多。”

“謝夫子。”

楊炯在弘文館讀了半天書,便去了崇文館尋找駱賓王。

在崇文館讀書的孩子果然更多,他在一羣同齡孩子中找到了駱賓王。

“賓王!”楊炯大喊着上前。

“楊炯!”

“原來你在崇文館讀書,我家叔父讓我在弘文館讀書。”

一旁稍大一些孩子道:“現在的弘文館早已不是當年了,伱家叔父多半很多年沒來長安,想要學最好的學問要來崇文館,往後的支教任用與朝中任命都是要從崇文館開始的,弘文館早就落寞了。”

楊炯撓着頭道:“叔父的確很久沒來長安城了。”

駱賓王向楊炯介紹着他在這裡的玩伴。

楊炯也與他說了王勃,他們一起在寒山寺讀書的那兩月。

駱賓王道:“王勃怎麼沒來長安城?”

“他呀……”楊炯稍稍一思量道:“他多半是跟着他父親去遠方任職了。”

崇文館門前,有夫子晃動着一個鈴鐺,孩子們聽到鈴鐺的聲音快步跑去食堂用飯。

好像只要晚一秒他們就會餓死一般。

楊炯又獨自一人回到了弘文館,他一想到崇文館有這麼多的玩伴,心中十分地羨慕。

郝處俊見到這孩子也不讀書了,而是在空想着,詢問道:“怎了?”

楊炯道:“夫子弘文館真的落寞了嗎?”

“呵,弘文館依舊在,怎能說落寞了。”

“他們說現在的弘文館比不上崇文館。”

郝處俊冷哼道:“那你就好好讀書,爲弘文館爭一口氣。”

楊炯重重點頭,道:“嗯。”

長安的風雪是十一月的中旬來的,這場風雪來得晚,也來得十分寒冷。

李承幹披着大氅與舅爺一起走向甘露殿。

平日裡,甘露殿一直關門,李承幹推開這座關門多年的殿宇,入眼的是一片昏暗,風雪隨風而下,還有些許風雪飄入這座塵封多年的宮殿內。

李承幹邁步走入甘露殿,這裡的物件都蓋上了一層灰,寒風灌入這裡時,也多了一些新鮮空氣。

高士廉打量着這裡,以往李家的二郎就是坐在這裡處置國事的。

李承幹推開這裡的窗戶,讓這裡多了一些光。

當推開窗戶,還有不少積雪從窗臺掉落,風雪灌入殿內,落在滿是灰塵的地面上,化作了一些水跡。

李承乾道:“自從孫兒登基之後,這裡一直保持着原樣。”

高士廉拿起筆架上所掛的一支毛筆,毛筆已有些乾枯了,即便是再沾了墨水也不能用來書寫。

wWW⊕ тт kān⊕ CO

李承幹站在一旁,看着舅爺拄着柺杖打量着四周。

也不知道舅爺這一次來甘露殿是爲了尋找什麼。

高士廉一邊翻找着,一邊道:“以前最先坐在甘露殿的人不是你父皇,是你爺爺。”

李承乾道:“是爺爺在這裡藏了金沙?”

“金沙藏在武德殿就好了,武德殿是你父皇讓人修建的,這甘露殿纔是你爺爺修建的。”

高士廉翻找着書架,手中的動作過大,從書架上掉落幾捲紙,這些紙上所寫的就是父皇當年所練的字。

內侍快步上前,將這些宣紙又撿了起來。

高士廉一邊翻找着,內侍就在後方跟着撿掉落的寶貝。

李承幹倚着門揣手而立,想着舅爺這一趟究竟是在找什麼。

隨後真的在書架上找到了一個暗格,李承幹原本放鬆的神情又是蹙眉。

高士廉從暗格中找出了黃絹與一塊玉,心滿意足地轉回身,道:“這是當年和氏璧的一角玉璧,這是隋帝孫子楊侑退位之後,將位置交給你爺爺的退位詔書。”

李承幹拿過這兩樣物件,將一塊半個手掌大小的玉璧拿在手中,不解道:“這當真是當年和氏璧的一部分嗎?”

高士廉接過內侍遞來的凳子,手還拄着柺杖在一旁坐下,撫須道:“誰知道呢,他們說是就是吧。”

李承乾道:“爲何爺爺要將這退位詔書藏起來。”

高士廉搖頭道:“楊侑是個命不好的孩子,這纔是他的原筆所寫的詔書。”

李承幹神色瞭然,打開詔書。

這上面的墨跡已很淡了,大致上寫着退位的原因。

高士廉又道:“以前你爺爺擔心前隋的舊人不服氣,後來就有了那些事,你爺爺終究沒用到這份詔書。”

“那爺爺爲何現在又讓舅爺找出來了?”

“那祥瑞打牌輸了,輸得發脾氣了,言語不敵老朽才用秘密交換。”

“爺爺他真是……”李承幹正要感慨,話到嘴邊,道:“罷了。”

“他是祥瑞嘛,老朽終究是要讓着他的,祥瑞砸碎的那些琉璃片要如何處置?”

“交給少府監吧,看看能不能用來做一些裝飾,再不濟……孫兒當作寶物賞賜給回鶻人與南詔人。”

舅爺擡首,又說起了一些有關甘露殿的往事。

第530章 踹門與點馬廄第175章 莫要內耗第24章 還是舅爺疼太子第85章 兵馬未動202.第202章 掃興的人438.第438章 再來西域217.第217章 孤不懂這些的268.第268章 太子大婚(感謝季夏初一的盟主打賞)356.第356章 皇后的家書第77章 立冬宴席278.第278章 太子很高興第531章 只有利益207.第207章 演武211.第211章 他辭官了393.第393章 松贊干布377.第377章 舊人老臣504.第504章 朕高估了他的人品330.第330章 你們是臂膀270.第270章 新家第103章 不一樣的孝心第523章 唐軍建設的壯景281.第281章 恪明白了第40章 東宮的錢袋子431.第431章 寒山寺往事第135章 忠心的許敬宗253.第253章 吐蕃使者又來了225.第225章 天賦異稟第45章 冒失舉薦442.第442章 傳說中的商人第93章 苦惱的舅舅309.第309章 發兵404.第404章 唐蕃之軍第557章 不是懷疑是拯救383.第383章 多年前的武德殿225.第225章 天賦異稟第527章 了不起的大唐安西軍第24章 還是舅爺疼太子332.第332章 中年危機的布衣之交450.第450章 三年之約266.第266章 太子婚事第319章 處罰(感謝飯飯飯糰er的盟主)第106章 互相“信任”的父子436.第436章 老將399.第399章 誰更聖明第122章 這關中遠遠不夠第546章 是警告不是遊說363.第363章 文翰四賢第325章 佳節299.第299章 爲何哭,爲何笑392.第392章 不慈悲的人294.第294章 山君傳說第573章 終章第34章 儲君心事第14章 偏心的父皇193.第193章 何等人物267.第267章 蘇亶第27章 長安傳聞343.第343章 皇帝出征第162章 小公主與李道長352.第352章 洛陽大雨第148章 玄奘的來信第25章 西北戰事將起360.第360章 歸心292.第292章 貞觀十四年496.第496章 堅定的追隨者396.第396章 朕的老叔叔們第554章 無底洞237.第237章 笄禮187.第187章 合適的環境363.第363章 文翰四賢217.第217章 孤不懂這些的第170章 多錢善賈309.第309章 發兵278.第278章 太子很高興第112章 小氣的父皇336.第336章 老府兵第554章 無底洞299.第299章 爲何哭,爲何笑第154章 陳年舊事225.第225章 天賦異稟308.第308章 儲君治下第154章 陳年舊事第15章 你猜我猜?341.第341章 不是當年402.第402章 貞觀老人們的元宵267.第267章 蘇亶第107章 太子的欣賞第56章 告老辭官第120章 孤的大事業278.第278章 太子很高興第146章 早朝缺席第180章 喜歡與人交談第18章 彪悍的早朝375.第375章 登泰山281.第281章 恪明白了第47章 伏允的下場397.第397章 玄奘的故事第14章 偏心的父皇第109章 指指點點498.第498章 皇帝的班底
第530章 踹門與點馬廄第175章 莫要內耗第24章 還是舅爺疼太子第85章 兵馬未動202.第202章 掃興的人438.第438章 再來西域217.第217章 孤不懂這些的268.第268章 太子大婚(感謝季夏初一的盟主打賞)356.第356章 皇后的家書第77章 立冬宴席278.第278章 太子很高興第531章 只有利益207.第207章 演武211.第211章 他辭官了393.第393章 松贊干布377.第377章 舊人老臣504.第504章 朕高估了他的人品330.第330章 你們是臂膀270.第270章 新家第103章 不一樣的孝心第523章 唐軍建設的壯景281.第281章 恪明白了第40章 東宮的錢袋子431.第431章 寒山寺往事第135章 忠心的許敬宗253.第253章 吐蕃使者又來了225.第225章 天賦異稟第45章 冒失舉薦442.第442章 傳說中的商人第93章 苦惱的舅舅309.第309章 發兵404.第404章 唐蕃之軍第557章 不是懷疑是拯救383.第383章 多年前的武德殿225.第225章 天賦異稟第527章 了不起的大唐安西軍第24章 還是舅爺疼太子332.第332章 中年危機的布衣之交450.第450章 三年之約266.第266章 太子婚事第319章 處罰(感謝飯飯飯糰er的盟主)第106章 互相“信任”的父子436.第436章 老將399.第399章 誰更聖明第122章 這關中遠遠不夠第546章 是警告不是遊說363.第363章 文翰四賢第325章 佳節299.第299章 爲何哭,爲何笑392.第392章 不慈悲的人294.第294章 山君傳說第573章 終章第34章 儲君心事第14章 偏心的父皇193.第193章 何等人物267.第267章 蘇亶第27章 長安傳聞343.第343章 皇帝出征第162章 小公主與李道長352.第352章 洛陽大雨第148章 玄奘的來信第25章 西北戰事將起360.第360章 歸心292.第292章 貞觀十四年496.第496章 堅定的追隨者396.第396章 朕的老叔叔們第554章 無底洞237.第237章 笄禮187.第187章 合適的環境363.第363章 文翰四賢217.第217章 孤不懂這些的第170章 多錢善賈309.第309章 發兵278.第278章 太子很高興第112章 小氣的父皇336.第336章 老府兵第554章 無底洞299.第299章 爲何哭,爲何笑第154章 陳年舊事225.第225章 天賦異稟308.第308章 儲君治下第154章 陳年舊事第15章 你猜我猜?341.第341章 不是當年402.第402章 貞觀老人們的元宵267.第267章 蘇亶第107章 太子的欣賞第56章 告老辭官第120章 孤的大事業278.第278章 太子很高興第146章 早朝缺席第180章 喜歡與人交談第18章 彪悍的早朝375.第375章 登泰山281.第281章 恪明白了第47章 伏允的下場397.第397章 玄奘的故事第14章 偏心的父皇第109章 指指點點498.第498章 皇帝的班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