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冰塊,有雪糕。
這個夏天雖然炎熱,但是卻比往年要過的舒服一些。
李寬在觀獅山書院的游泳池裡遊了半個時辰後,舒服的在旁邊的躺椅上趴着。
本來還想拉着程靜雯一起過來的,不過她死活都不肯。
沒辦法,李寬想要在水裡面嘗試一些新東西的想法還沒有行動就死在了萌芽裡了。
“王爺,按照您說的方法,格物書院已經整理製作出了一套新的計量器具,現在就擺放在格物大廈裡。”
李寬來到了觀獅山書院,許敬宗不管是手頭上在忙什麼,都會在跟前車伺候的。
“哦,已經好了嗎?那我們過去看看吧。”
大唐的計量單位,不管是長度還是重量,都有點亂,並且缺少一套天下公認的標準,搞得李寬很不習慣。
在之前,不習慣就不習慣,影響倒也不是很大。
但是伴隨着各個作坊的不斷髮展,特別是流水線作業在各個作坊當中推廣之後,因爲品質不達標而報廢的零件就多了起來。
而其中一個根源就是計量制度的不合理。
所以,李寬很直接的把後世的那一套計量單位拿了出來。
至於各個單位的標準,比如一米到底多長,一千克到底多重,他就交給了格物學院的學員了。
“楚王殿下,這就是一米的標準。”
當李寬來到格物大廈的時候,李諺已經在那裡等候了。
看來許敬宗在找李寬之前就提前安排了。
“看上去還行,用黃金製作一個米尺,倒也是個好選擇。”
李寬當初解釋米的長度的時候,大概形容了一下說自己就是一米七五左右。
雖然許敬宗和李諺當時都不理解爲什麼李寬這麼給米下定義,不過還是基本上按照這個標準來製作的米尺。
沒有光譜,也沒有激光,現在根本就不可能跟後世一樣準確的定義一米。
與其這樣,反而不如人爲的創造一個米的標準,以後大家就按照這個標準來製作各種米尺等長度量器得了。
“王爺,書院裡已經根據這個米尺標準,製作了各種一米的尺子,隨時可以下發給各個作坊,並對外推廣。”
許敬宗辦事還是很靠譜的,已經把李寬想要做的事情都給提前搞定了。
“楚王殿下,米尺是製作出來了,不過我們還有一個問題,像是分米、釐米,甚至是毫米,我們都能比較準確的表現出來,但是那微米……我們現在還沒有討論出怎麼測量。”
李諺倒是有一說一,有二說二,把自己沒有做好的地方也說出來了。
“這個後面再搞也可以,不過本王有一個想法,一微米太小了,沒有辦法測量,但是我們可以先考慮怎麼測量一百微米。這一張尺子上沒法直接測量,我們可以考慮是不是在尺子上增加一個可以移動的標尺進行輔助呢,通過兩者結合來提高測量精度。”
李寬雖然用過遊標卡尺,但是對於它的測量原理已經忘得差不多了,只能簡單的給李諺他們一些提醒,看看他們什麼時候能夠把遊標卡尺給搞出來。
那樣的話,測量精度就至少可以提高一個單位等級,意味就非常重大了。
緊接着,李寬在看了一圈重量、容量等測量工具的實物,提出了一些自己的改善意見。
然後便拿着這一套東西去了大明宮。
“寬兒,你今天來找朕,就爲了這些事?”
李世民聽了李寬的來意,覺得有點意外。
一直以來,李寬都是屬於那種無事不登三寶殿的,主動找李世民的次數非常少。
而一旦找了,往往都不會是小事。
“書同文,車同軌,行同倫。秦始皇雖然很早就統一了計量單位和文字、禮儀,但是各個朝代對於長度、重量的標準,仍然很模糊。就比如一尺,不管是秦漢還是三國魏晉,亦或是前隋和我大唐,都不完全一致,這就會導致很多的問題。”
看到李世民顯然沒有充分意識到自己搞出來的這個東西的意義,李寬只好解釋一番。
“什麼問題?這幾把百年來不都是好好的嗎?”
李世民的這個觀點,基本上是代表了所有人的觀點。
當然,別認爲下九流的匠人是否同意這個觀點,是沒有人在乎的。
而偏偏匠人才是對統一的計量單位的重要性體會最深的一羣人。
“陛下,我大唐國力遠勝秦皇漢武,以前沒有問題,並不表示現在沒有問題。”
李寬不輕不重的拍了一個馬屁,李世民聽了不由得心中暗自竊喜。
“朕做的還是不夠,寬兒你這話有點過啦。”
李寬:……
老李?你的笑容已經出賣了你的真實想法啦。
“陛下,一點都不爲過。隨便舉個例子,這長安城到涼州,還有長安城到洛陽的水泥路,有哪個朝代比得上?再比如,單單一座長安城就有人口超過百萬,這也是秦漢時期不曾達到的高度。”
“話是這麼說,不過這些跟你這計量單位有什麼關係呢?大家都用習慣了寸、尺、丈等各種計量單位,你現在改成什麼米、分米、毫米的,總感覺怪怪的。”
李世民心情很不錯,主動的詢問起了李寬具體的細節。
“現在的計量單位太隨意了,不夠嚴謹,並且各地的標準不完全一致,這就是最大的問題。微臣舉個例子,就拿長安城裡的四輪馬車來說,陛下想必也是有所瞭解的,那是兒臣府上的作坊生產的。”
“這一輛四輪馬車,涉及的各種構件,拆開來了大概會有一兩百個。在以前,基本上都是匠人各自負責製作各自的馬車,完工之後,一旦這輛馬車的某個構件壞掉了,那就只能按照這兩馬車的尺寸單獨製作,才能進行維修。”
“這不是很正常的嗎?你不單獨製作構件,怎麼維修啊?”
李世民雖然知道楚王府的馬車作坊生產速度很快,但是並沒有見識過流水線生產的方式。
“陛下,微臣府上的馬車作坊,現在是把每一個構件都安排專門的若干個匠人制作,無比確保製作出來的構件尺寸都是一模一樣的。而組裝的時候,也都是由專門的人去組裝,速度很快。一旦某個構件壞掉了,直接從庫房裡領取一個一樣的換上去就可以了,省時省力。”
“這一點,長安城裡購買了四輪馬車的車伕應該是體會最深的,只要馬車壞了,拉回奔馳馬車行,不用半個時辰就能維修好,價格還很便宜。這就是統一了尺寸的好處。”
“而要統一尺寸,最關鍵的就是要統一計量的工具,要不然,同樣是一尺長的構件,不同的人做出來的就不一樣,那就沒有替換性了。”
李世民很認真的聽着李寬在解釋,“你這個話,朕倒是理解了,但是用得着這麼興師動衆,讓朝廷發佈正式的律令嗎?”
“完全用得着!陛下,隨着長安城內外越來越多的作坊建設了起來,這計量單位的標準化就變得越來越重要。如果計量單位不統一,各家的作坊生產出來的同類東西,就很難做到一模一樣;如果計量單位不統一,缺斤少兩的現象就很難避免;如果計量單位不統一,那麼大唐的各種工藝技術的發展就會收到嚴重的限制和傳承的障礙;如果……”
“行了,朕同意你的做法了!”
眼看着李寬開啓了說話模式,李世民明智的選擇了妥協。
當然,這根李寬這麼多年來的功績也是分不開的。
人的名樹的影。
在李寬還沒有給李世民帶來失敗的挫折感之前,這種信任就會越來越牢固。
“多謝陛下!微臣建議先從戶部和工部開始推廣這個計量單位。”
“這個你自己去找玄齡溝通吧。”
李世民顯然是不想在跟李寬討論這個話題了。
“聽說吐蕃國的使臣悄無聲息的離京了,這事你可知道?”
“啊?祿東贊走了嗎?”
李寬露出一副人畜無害的表情,一副我很意外的樣子。
不過,李世民是誰啊?
論起玩陰謀詭計,十個李寬也不是他的對手啊。
“聽說祿東贊在離京之前,在長安城各處到處轉悠,還被馬車不小心給撞到了。”
李世民說到“不小心”三個字的時候,發音明顯變重了很多,搞得李寬以爲他是不是已經掌握了什麼證據。
“陛下,這長安城裡馬車多了,車禍也是難免會有。雖然有了交通規則之後,這種情況好了很多,但是終歸是沒有辦法完全避免的。”
李寬避重就輕,在那裡裝糊塗。
這種事情,除非你拿出鐵證來,要不然是打死也不能承認的。
特別是楚王府情報調查局的事情,儘量還是低調點爲妙。
“左右不過是一幫蠻子,走了就走了吧。”
李世民看到李寬一副死豬不怕開水燙的模樣,心中也有點不大確定那事是不是他做的了。
不過,此時的吐蕃國,李世民還沒有怎麼放在眼裡。
在他看來,有這個精力,還不如多關心一些薛延陀和高句麗的事情呢。
“陛下說的是,走了就走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