翌日。
朝陽初升。
藤原斤還是命大,橘竹康那一刀並未取走他的性命,可因失血過多,如今處於昏迷之中,能否醒過來就全看老天了。
人沒死,加上最弘出面干涉,此事並未在京都掀起甚麼波瀾。
畢竟只是個小小的左門衛,哪能引動權貴老爺們的注意。
不過爲了維持藤原氏的威嚴,哪怕藤原忠通再不待見藤原斤,還是派人去了橘家,將橘印一味訓斥一番,並索要兇手,以及兇手的親眷。
面對這種無妄之災,橘印一味只得陪着笑臉,送出大批財寶,然後派人去兵庫津港拿人。
寅先生換上官服,推門走出房間。
見到孫志的瞬間,他不由微微一愣。
孫志也是一襲武將官服,頭戴交角襆頭,穿着打扮並無不妥,問題在於,他腰間玉帶上,懸掛着三顆鐵疙瘩。
火器!
寅先生問道:“你這是作甚?”
“來之前大當家特意叮囑過我,言說倭國人有小節而無大義,心胸狹隘,擔心遞交國書之時,會狗急跳牆,對你我不利,特意做些準備。”
孫志拍了拍腰間的火器,獰笑一聲:“屆時,若倭國人膽敢動手,老子就把天皇和滿堂朝臣一鍋端了!”
到底是做過匪寇造過反的人,那股子狠勁遠非尋常人能比。
寅先生眼角抽了抽,好半晌才憋出一句:“也好。”
孫志繼續說道:“我已吩咐過麾下兒郎,若聽到火器爆炸聲,或在傍晚之前,我們還沒有回到使館,便讓他們殺出城去,通知駐紮在海港的水師,攻打平安京。”
進宮面見天皇自然無法攜帶麾下士卒,萬一他們在宮中出了意外,也得有人能通知駐紮在海港的水師。
一切準備妥當後,兩人邁步走出使館。
一輛馬車停在使館外,似乎早已等待多時。
侍官彎腰鞠躬:“兩位使節請上車。”
“嗯。”
寅先生輕哼了一聲,邁步登上馬車。
一路來到皇宮,馬車在大門前停下,接受盤查。
值差的武士掃了一眼兩人,在孫志腰間停留了片刻後,見沒有攜帶刀兵,選擇了放行。
如今齊軍之內,火器早已更新換代。
原先的陶罐在數次大戰中消耗殆盡,全軍上下都換成了生鐵外殼的火器,這些倭國武士哪裡見過火器,只當是甚麼獨特的裝飾品。
漫步在皇宮中,孫志四下打量了一眼,看着低矮簡陋的建築,不由吐槽道:“這皇宮處處透着小家子氣,連益都的少陽宮都遠不如。”
寅先生輕笑道:“番邦蠻夷能有個皇宮就不錯了。”
說話間,侍官已經領着兩人來到一座宮殿前。
略微等待了片刻,侍官伸手示意道:“兩位使節請。”
寅先生撣了撣衣襟上的褶皺,邁着官步走進大殿。
大殿主位上,跪坐着一名年輕人,約莫二十上下,正是鳥羽天皇。
殿下左右兩側,跪坐着數十名官員。
“齊國使節到!”
伴隨着一聲唱喏,所有人的目光都落在寅先生與孫志身上。
“大齊使節拜見倭國國王。”
寅先生頓住腳步,躬身一禮。
此言一出,不論是鳥羽天皇,還是一衆倭國朝臣,眼中都閃過一絲不悅。
《新唐書·日本傳》記載:咸亨元年,當時的倭國“稍習夏言,惡倭名,更號日本。使者自言,因近日出,以爲名。
學習了漢家文字後,倭國人不喜歡倭這個字,認爲是中原對他們的一種蔑稱。
到了唐之時,倭國就在遞交的國書中,強調自己已改名爲日本。
但不管是隋唐還是五代至宋,中原依舊沿用倭國之稱,而不稱日本。
至於寅先生稱國王,而非天皇,倭國君臣則沒甚反應。
天皇這個稱謂,最早出現在唐玄宗時期。
當時,倭國在向唐朝遞交國書時,爲不失體面,把自己的君主稱爲“天皇”。
可是倭國人又擔心天皇這個稱呼,引得唐朝震怒,於是玩了個小心思,在提交的國書中不出現“天皇”二字,而是將“天皇”訓讀的讀音用漢字標了出來,即“主明樂美御德”。
以至於還鬧出了烏龍事件,唐朝一度以爲“主明樂美御德”就是日本天皇的姓名。
中原一直將倭國天皇,稱爲國主或國君。
天皇,則是倭國關起來門來的稱呼罷了,從未擺在明面上。
鳥羽天皇朗聲道:“貴國使節不遠萬里,遠渡汪洋而來,所爲何事?”
他的中原官員一般般,發音生硬,不過咬字倒是還算準。
寅先生從袖兜中取出國書,高聲道:“奉我國陛下旨意,前來遞交國書。”
一名侍官上前一步,接過國書,遞交到鳥羽天皇的手中。
手握國書,鳥羽天皇翻看起來。
看着看着,他的面色一變,眉頭漸漸蹙起。
啪!
鳥羽天皇合上國書,面色陰沉道:“我國對貴國向來恭敬,貴國商賈前來貿易,也是禮遇有加,然貴國皇帝是否太過霸道了?”
他原本以爲所謂的國書,與宋國無異,不外乎是兩國交好,開通商貿,互通有無。
結果,他低估了齊國皇帝的野心和霸道。
聞言,一衆倭國朝臣的目光紛紛投向國書,想看一看中國皇帝到底說了甚麼,讓鳥羽天皇當衆失態。
寅先生面色毫無波瀾,答道:“漢朝之時,倭國派遣使節前來中原,請求冊封,而今金印猶在,我國陛下要求倭國稱臣,合情合理,何談霸道一說?”
事實上在宋之前,倭國先後接受過中國兩次冊封。
第一次是東漢時期,倭國遣使來到漢朝,希望能接受光武帝劉秀的冊封,於是劉秀賜給倭奴國王金印。
金印底座刻有【漢委奴國王】五個字,委便是倭。
這枚金印後來一直被倭國當成王權的象徵,在每一代天皇手中流傳。
第二次冊封,則是劉宋時期,氣吞萬里如虎的劉老虎打下南國基業後不久,倭國便派遣使節向劉宋納貢稱臣。
並且劉宋期間,倭國連續五位國君都派遣使節前來納貢,合稱“倭五王”。
這番話讓鳥羽天皇面色一滯,無從反駁。
漢朝賜下的金印乃是皇室一系的傳承之物,金印猶在,按理說倭國就還是中原的臣子,合情合理。
不待鳥羽天皇反駁,寅先生繼續說道:“天無二子,地無二皇,我國陛下乃天下共主,萬邦皇帝,倭國國君自稱天皇,已逾制,往後當自削天皇之稱,改爲國主!”
這份國書,本就是馬擴自行纂寫,意在激怒倭國,使得宣戰名正言順。
所以,自然不會客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