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盧相,老夫聽說,你們戶部有個新計劃?”
錢謙益看着眼前的盧象升,有些好奇。
他可是早就聽聞,戶部衙門內部提出了一種全新的經營計劃。
那個計劃據說是新黨內部提出來的一種全新模式,好像是讓朝廷的衙門下場參與一些建設活動商業建設之類的,但與傳統的鹽鐵官營還不同,叫做大明國企計劃。
盧象升對錢謙益知道這些並不會感覺意外。
畢竟一種計劃或者說概念提出來,就不可避免會被旁人知曉,更不要提這樣的朝廷計劃了,本身不是屬於什麼需要保密性質的計劃,而且戶部也不是屬於任何一個人的,戶部不僅有新黨,也有東林舊黨,有中立派,還有皇帝的人,盧象升只是強勢掌控了戶部的權柄,又不是堵住了所有人的嘴。
因此一些朝廷消息流出去很正常,畢竟有時候朝廷需要的還就是別人知道一些東西。
誰又能搞清楚,這些消息是你自己探聽到的,還是人家故意讓你聽到的?
朝廷內的消息太多太紛雜了,這裡面真真假假各種東西,從地方步入朝廷的人一時半會兒還真理不清。
提着茶壺給錢謙益倒上茶水,又給自己沏上,盧象升這才說道:“戶部是有幾個新計劃,不過不僅僅是戶部。”
錢謙益明白怎麼回事了:“原來如此。”
盧象升笑了笑,將茶盞推到錢謙益身前:“錢相應該早就知道纔對啊。”
早就知道?
錢謙益有些狐疑的接過盧象升推過來的熱茶,眉頭一皺隨即恍然大悟:“看來是元輔佈置的計劃啊,既然如此老夫就不方便多問了。”
“盧相啊,老夫還要麻煩你去和元輔說一聲,如果有需要幫忙的地方,老夫是完全可以幫一手的,不僅僅是寶鈔這一件事,畢竟都是爲了朝廷。”
見錢謙益如此誠懇,盧象升也正色起來:“錢相就是錢相,那我就先謝過錢相了。”
“哎”
錢謙益擺了擺手:“雖然你我理念不同,政見也有時不一,但畢竟都是爲了陛下,爲了朝廷。老夫又豈能爲一己之私而無視朝廷大計?”
盧象升拱手稱讚:“錢相高潔。”
送走了盧象升後,錢謙益踱步回到書房,看着自己那塊“知輔行主”的牌匾,沉吟片刻先提筆寫了幾封信隨後吩咐下人:“這些信,給南邊送去。讓江浙福廣的企業商會都穩定點,跟着朝廷的腳步走,別亂來。”
而盧象升坐在馬車內則是陷入沉思之中,今日來見錢謙益,收穫有點多啊。
回到內閣,張好古給盧象升沏上熱茶:“錢相怎麼說?”
盧象升說道:“錢相會讓南邊跟着朝廷的腳步走,南邊那些企業應當亂不起來。”
張好古點了點頭:“如此就是最好不過的事,雖說朝廷往南洋抽調款子不會一次性全部調走,但這國內亂不起來,那麼外面有點風浪也就不是什麼大事。”
南洋,是朝廷未來貿易的重要發展點,南洋的資源和優越的地理位置會讓這裡成爲朝廷工業發展的一個重心。
南洋和東南亞這片區域,是支撐得起四千億寶鈔這個盤子的,當然前提是這麼多寶鈔不是一次性涌進來,而是不斷擴展直至把盤子做大。
就像大明的經濟,也不是一次性就做到如今這個規模的。
盧象升喝了口熱茶,又補充道:“對了,錢相提到了咱們的新計劃。”
“哦?大明國企計劃是吧?錢相知道這個,倒也正常,不如說他不知道纔不正常,能提出來,就是好事。”張好古笑道。
盧象升點了點頭:“的確,錢相還是很願意配合的。”
張好古笑道:“這些事,本來也沒打算瞞着錢相他們,說破大天去,錢相黃相他們都是內閣閣老,是朝廷的宰輔,這種計劃也不可能瞞着他們去辦,不然我們成什麼了?獨斷專行?”
“既然大家差不多都知道了,那也沒必要藏着掖着,下次內閣例會上,我們主動提出來,與錢相他們商議一下,確定好了,我也好報給陛下。”
到了文淵閣內閣例會時,張好古也是將這件事給提了出來。
“說起來,大傢伙都清楚,最近戶部有這麼個計劃。”
“但實際上啊,這個計劃一開始是屬於工部,是工部爲主,戶部爲輔的這麼個計劃。”
“這個計劃一開始的用意呢,還是爲了適應如今的朝廷發展,讓朝廷有自己可以控制的企業,按照朝廷的意思去做一些事情,免得和民間扯皮。說白了呢,也是集中朝廷的力量去辦一些大事。”
張好古說着,將一份摺子拿出來:“這是我擬得一份關於朝廷開辦國有企業的摺子,大傢伙都看看,議議。”
錢謙益、黃立極、喬允升他們輪流看了這份摺子後,若有所思的點了點頭。
黃立極首先開問了:“元輔啊,您這份摺子的內容,老夫也是看了。您說的以朝廷名義開辦一批朝廷所屬的企業,這會不會讓民間以爲我們在與民爭利?”
張好古說道:“如今民間的企業公司開辦的紅紅火火,商人百姓着實是賺了不少錢,有了不少利。”
“但是朝廷開辦企業,其目的,絕對不是爲了賺取多少錢。朝廷開辦企業的唯一目的,就是將一些不方便民間去做,一些必須集中力量去做的事,由朝廷的力量來做下去,把事情給辦成咯。”
“例如之前修建馳道一事,這馳道修建,是民間能承辦的嗎?他們沒有這樣的技術,也拉不出這麼多工人,更沒有這樣的相應資質,這種事情,就必須讓朝廷來做。”
“也只有朝廷出面,以朝廷的威望和人心,老百姓才肯幹,因爲老百姓都相信朝廷相信陛下。”
“若是換成了民間來,那麼爲了利益,他們會怎麼做?”
衆人點點頭,顯然是對大明那些商人的良心道德有一個清晰的認知。
喬允升沉吟着開口了:“元輔,這朝廷開辦國有企業都涉及哪些方面?是僅限於眼下這一些,還是後面陸續都會涉及?”
張好古說道:“眼下只涉及這些,後面嘛,隨着朝廷的不斷髮展,定然是要涉及更多的行業。”
“說起來,這個模式也是仿着馳道來,朝廷佔據一半股份,剩下的可以融資上市嘛。這些企業自負盈虧,主要的任務就是集中朝廷和民間的力量,把大明的接下來的事給好好辦了。”
“拿河道這一塊來說,光指望地方衙門去修,夠嗎?還是要朝廷來。這眼看着老天爺越來越不給面子,這兩年溫度越來越冷不提,雨水也越來越少,這樣下去,指望朝廷催促,地方衙門開辦,那事情可就晚了。”
錢謙益點了點頭:“不錯,若是等着朝廷催促地方衙門去辦事,那就來不及了。這設計水利、道路等方面,朝廷出手是最穩妥的。”
“至於後面,一步步來嘛,也不用擔心說什麼民間覺得朝廷與民爭利。本就是朝廷放出來的惠及民間的東西,怎麼能說朝廷是與民爭利?”
張好古笑着端起茶盞對錢謙益示意了下,接着說道:“眼下嘛,朝廷不需要太多,把河道水利,基礎建設這一些先拉起來。”
“後續,煤炭鋼鐵,重工軍工,都可以採用相應的模式,畢竟朝廷需要控制的也不多,真要說與民爭利,也用不上。”
錢謙益點了點頭:“既然如此,老夫同意。”
盧象升說道:“那我等老規矩?”
很快,一隻隻手舉起來,舉手表示態度,最簡單最有效的方法。
張好古、張瑞圖、盧象升、喬允升、錢謙益,黃立極都舉起右手,表示同意此事。
衆人同意之後,朝廷各部協作就方便多了。
更何況仿照馳道衙門的例子上市,對大家來說也不是什麼壞事,在朝廷掌控之中的企業,無疑更符合大明朝廷的利益。
張好古收起摺子:“那,此事我去報予陛下。”
到了武英殿,張好古就瞅見魏公公微微躬着身子捧着一個托盤快速出來,看着眉飛色舞的樣子,似有什麼喜事一般。
“喲,張師傅您來了。”魏公公看見張好古後笑着上前。
“魏公公,您這是?”張好古指了指魏公公。
魏公公愣了下,繼而笑道:“哎呀,皇爺最近又新購置了幾臺機器,開心着呢。這皇爺開心,我們這些做奴婢的,自然也跟着高興。”
朱由校心情好,這是好事啊,凡是做事也好,找人幫忙也好,高興的時候總是更容易把事情辦妥。
不然爲什麼歷朝歷代那些官員都打探皇帝的心情?
能完全控制自己的脾氣和心情,做到百般心境不會遷怒國事的皇帝,就是難得的明君了。
張好古倒是不用打探皇帝心情,但朱由校開心這對大家來說不都是好事嗎?
進入武英殿看着朱由校在幾張紙上描繪着什麼,張好古靜靜等着,等朱由校忙完了這才說道:“臣參見陛下。”
朱由校一擡頭這才發現張好古不知什麼時候已經在候着了,放下筆,朱由校招了招手:“師父來了怎麼也不說一聲。”
張好古笑道:“陛下心情不錯,臣也樂於等一會兒。”
朱由校聽着笑了:“是啊,朕近日購置了幾臺大傢伙,打算實驗一下朕的新構想,師父你來看看。”
張好古湊上前一看,朱由校在構思的赫然是飛艇!
好傢伙,張好古直呼好傢伙,不愧是我大明的靈寶大天尊,這個思維這個腦洞果然與衆不同。
這東西若是真能讓朱由校給造出來,那大明的運輸和軍事方面,自然是又能添一利器,至於造不出來那問題也不大,畢竟很多東西都是這樣,靈光一閃一個好點子出來,大家費勁半天可能白花錢財卻造不出什麼實物來。
但科技進步就是如此,一大堆失敗的點子裡偶爾蹦出那麼兩三個成功的,就足以推動着時代的發展。
花錢沒什麼好怕的,失敗也沒什麼好怕的,只要能成功一個,對大明來說都是有利的。
看着朱由校繪製的圖紙,張好古也分析起來:“陛下,這裡改進一下是否會更好?”
“還有這裡,臣覺得與其在兩側佈置,不如統一挪到尾部。”
朱由校一聽也是來了興趣,與張好古討論一番後修修改改,圖紙讓他更滿意了。
舒服的坐在椅子上喝了口茶,朱由校說道:“這些東西,還是和師父討論着舒服。”
“說起來,師父找朕是爲了何事啊?”
張好古將摺子遞上去:“臣是爲了大明國企一事,陛下請看。”
翻了翻張好古的摺子,關於張好古的心思,朱由校一下子就明白了。
朱由校本就是個聰慧的人,或者換個形容,大明這些個皇帝,就沒有傻的,無非是心思用在哪了而已。
朱由校這樣的聰明人小時候雖然不愛讀書識字,但這些年沒少豐富自己,加上張好古早早就給他提出來一系列構想,腦子一轉自然就明白張好古的意思了。
“師父提出的這個意見,倒是不錯。”
“廣攬人才招賢納士,建設一批朝廷可用的企業,用來做一些大事,平日裡還自負盈虧,倒是不錯。”
“日後不僅是大明國內的建設,像是南洋之地有需要,朝廷也可以派遣這些企業去當地搞建設,宣王化,一舉兩得。”
張好古微微躬身:“聖明無過陛下。臣的意思,正是如此。”
“如今大明所面臨的氣候問題越來越嚴峻,南洋之地加快建設,對朝廷來說是一件好事。”
朱由校點了點頭:“是啊,南洋之地建設的越快,對朝廷越有利。”
“所謂夷狄入華夏則華夏之,這南洋之地盡是小國寡民,讓他們沐浴我大明王化,學習漢家禮儀,讀漢家經義;不出三代,便可融入我大明,這南洋之地日後就是我大明的海外之土。”
“前些時日朕舉辦國宴宴請南洋諸國的國主貴族,將那些人盡數看了一圈,倒是發現幾個有野心的,可惜不是志大才疏就是空有野心毫無實力,受限於南洋的局勢和自身,他們成不了什麼氣候。”
“南洋公司那邊,得好好盯着,讓他們都背上朝廷的貸款也是個好事,起碼方便朝廷控制,省的他們亂來。”
“至於大明國企這件事,師父儘管去辦,朕知道了。”
張好古點點頭:“臣明白。”
回到內閣後,張好古與盧象升,徐光啓開了個小會。
“關於咱們的大明國企計劃,陛下已經同意了。”
徐光啓感慨着:“同意了就好啊。說起來眼下盧相的戶部也好,老夫的工部也好,隨着朝廷發展是越來越大,越來越臃腫,這些東西,不知道多少人盯着呢。咱們自己做減法把這些肥肉給割下來,總比讓別人抽刀要好。起碼這些分出來的,還在我們控制之中。”
盧象升點點頭:“徐部堂這話倒是不錯,我們分出來的,自己還能控制,讓別人分出去,那最後情況如何可就由不得我們了。”
張好古笑了笑:“將工部、戶部拆分,是早就有計劃,這些東西,要麼單獨成立一個衙門,要麼拆分成國有企業,管轄方便,政令也通暢。”
“就像馳道衙門、稅務衙門、商業衙門、水利衙門這些,遲早都要單獨成部,六部模式對如今來說,已經不是那麼適宜了。”
“好了,不提這些。第一批朝廷持有的企業,以工部爲主,河道,水利,馳道各成立一個公司,戶部和工部聯合承辦起來,,然後交予工部管轄。”
盧象升點點頭,顯然這是早就定好的計劃了。
張好古又看向徐光啓:“徐部堂,這些公司雖然是承接朝廷的項目任務,屬於朝廷企業,但他們也要自負盈虧,朝廷不可能年年給這些企業供血。”
“元輔說的這些,老夫省的。”徐光啓說道。
“既然如此,那我們籌備好了,就準備開辦吧。”張好古笑道。
很快,大明河道建設公司,大明馳道建設公司,大明水利建築公司這第一批朝廷所有的企業宣佈組建,並在直隸正式開辦。
由工部提供技術官員和熟練匠人,戶部提供資金,這幾家公司成立的順順當當,掛牌組建之後,就是準備迎來上市了。
首批大明國企的融資上市,自然引得民間大批人追捧。
這些國有企業的概念思想,老百姓沒搞清楚,但大傢伙也都清楚,這些企業是朝廷所有的,那麼就不可能虧錢。
國有企業,給朝廷辦事,這些企業肯定都是旱澇保收,是優質資產啊。
一些平日裡捨不得花錢投資的百姓,都將自己的一部分錢財取出來投資這些國企,足可見得這些國企多麼受歡迎。
最受老百姓追捧的莫過於大明馳道建設公司了。
先前一條京津馳道讓老百姓和商人見識到了馳道的便捷和其中隱藏的利潤,隨後連接太原,連接開封的馳道紛紛開建,還有那連接南北直隸的馳道,哪一條不是引得民間資本追捧?
如今這大明馳道建設公司一看就是專門負責修建馳道的,這能虧?!
除此之外,在民間還流通起了一個新詞,鐵飯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