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三百五十六章 升遷

bookmark

“臣,拜謝天恩。”

袁崇煥極力保持鎮定,從地上爬了起來。

周文鬱走到頒旨的禮部官員和旗校們身邊,開始派發紅包銀子。

禮部官領了五十兩,旗校們每人二十兩,他們都很開心,開始沒口子的道謝。

禮部官兒還能保持鎮定,說道:“袁軍門上任前未能面聖,其實一般授給遼東巡撫這樣重要的職位,皇上和內閣都會先召見,皇上不一定見,內閣和兵部是要見的,還有司禮監的太監可能也會召見。不過袁軍門立大功在前,又在遼東多年,熟諳地方情形,執掌軍務多年,不會出什麼變故亂事,所以朝廷直接授給官職,下官臨行之際,兵部侍郎李春燁召見,祝福在下一定要將話帶到,請袁軍門不必着急收復失土,而是要鎮之以靜,徐圖恢復爲佳。”

袁崇煥微笑着聽這官員說話,聽完之後一點頭,說道:“替我多謝李少司馬,就說本官知道了。”

禮部官兒拱了拱手,自有傅於亮和程本直等幕僚帶下去招呼。

其餘幕僚俱是滿臉喜色,周文鬱先跪下行禮,喜氣洋洋的道:“恭喜老大人,一會卑職就去更換旗牌。”

袁崇煥此前是山東參政兼寧前道,就任遼東巡撫之後門前就換“三軍司命”的旗牌,將舊旗牌一律更換。

除了新旗牌之外,還有官服,關防,俱有更新,也是旗牌官和幕僚們來負責。

袁崇煥本人勉力保持鎮定,袖袍微動,說道:“各位請起,此事乃水到渠成之事,不需如此恭賀。”

衆人雖是依言起身,不免還是繼續道賀。

雖然從兵部主事到遼東巡撫,袁崇煥只用了四年時間,堪稱奇蹟。其本人也只是三甲進士,又是閩人,朝中並無靠的住的黨派,但先是匹馬出關,造成諾大名頭,然後費盡苦心,不僅攀上了孫承宗,還有相當多的東林大佬袁崇煥也是依附上去。

可以說當初朝廷給袁崇煥練兵的銀子,除了少數留用和養着幕僚之外,多半的銀子還是都送了出去。

不然很難解釋,幾年時間,一個小小的三甲進士兵部主事,居然能扶搖直上,歷受大佬們的賞識,還特地爲了他重設遼東巡撫,對一般人來說,簡直是不可能完成的神蹟般的升官路線。

就算現在的薊遼總督王之臣,對袁崇煥也相當客氣。

而高第,楊麟等人已經或是被免官,或是被逮拿,距離寧遠戰事結束不到一個月,朝廷在人事上頗多更張變迭,最大的受益人當然是袁崇煥,畢竟在一片灰暗的遼西戰事之中,寧遠的堅守是唯一的亮色。

唯一美中不足的是覺華失陷,高第攻訐袁崇煥拒不撤退,並且將寧遠的一部份軍資轉運到覺華,這個說法也爲好些御史所接受,在朝中攻擊袁崇煥的人也有幾個,但並沒有形成較大的聲浪。

袁崇煥是唯一有實戰經驗並一直在遼西的高級文官,在女真威脅加大的情況下,沒有人再願意冒險去攻袁,一旦袁去職之後遼事再壞,沒有人能承擔得起這個責任。

袁崇煥此次加兵部右侍郎,李春燁應該也是以平級的姿態來提醒袁不要急進,而不是從正式的官方渠道。

內閣之中諸閣老也有私信過來,幾個閣老的存在感相當的弱,他們對遼事幾乎沒有象樣的看法,只知道從人事着手,並且漸漸恢復山海關到寧遠的軍事實力。

真正的幕後主腦當然是魏忠賢,目前來說,魏忠賢對袁崇煥的任用只是從其寧遠大捷的實績出發,對袁談不上真正的賞識,袁崇煥也並不是閹黨的核心人物,畢竟其有濃重的東林背景。

短短時間,袁崇煥已經冷靜下來,這一次任巡撫從資歷上來說他還是很弱,想要遼東經略或薊遼總督一職還差的遠,換個角度來說,袁崇煥還要養望。

外人盡去,送行的傅於亮和程本直等人也全部回來,衆人都是喜氣洋洋的樣子。

“諸公的保舉,我都已經呈上去了。”

袁崇煥對幕僚們還是很大方的,所以他的幕僚也是相當的忠心,哪怕後來崇禎二年之後袁被凌遲處死之後,袁的幕僚還是爲他奔走,辯冤,明清易代,袁被擡的很高,他的幕僚們居功不小。

“多謝東翁。”

“多謝大人。”

袁崇煥聲音低沉,說道:“我既然巡撫遼東,總要有所建樹,諸公何以教我?”

“先練兵吧。”傅於亮道:“此番大戰還是有些收穫的,不少將帥的內丁和親兵都有了實戰經驗,營兵也是在城頭苦戰過,上過戰場,膽氣就壯了,再加訓練,就能和虜騎野地浪戰了。”

傅於亮一直是幫着袁崇煥編練兵馬的,雖然沒有什麼成效,不過還是第一時間強調了自己的本行。

袁崇煥等人都是點頭,這一次寧遠之戰確實有相當不錯的收穫,最大的收穫當然是袁崇煥升官,其次就是寧遠城中的兩萬多關寧兵得到了實戰的鍛鍊。

從逃跑到堅拒,再看到虜騎敗退,這個心理上的優勢相當強大。

關寧兵的裝備具甲都相當出色,可以說是大明用舉國之力打造出來的精銳,所差的就是膽色,包括將領在內都是膽氣和信心不足。

只要有膽氣,再通過小規模的戰鬥不停的磨練,關寧兵會成長起來的。

袁崇煥對此也深具信心。

程本直道:“要召見各處官員,申明大人威儀。”

周文鬱則道:“要召見諸將,將軍隊牢牢把控。”

袁崇煥感覺這兩人說的都對,特別是周文鬱的話更加要緊。

在關寧地方,別的都是虛的,只有軍隊纔是真正實打實的勢力。要想立足腳根,只有把將門牢牢把握在手中才是第一要緊之事。

“再下來就是復城。”程本直又道:“先從錦州和前屯開始,再修復大小淩河。”

“就是怕我們在修城時,建虜會再度攻來。”

“確實,如果在我們修城時來攻,我們就很被動了。”

“做事要先考慮周全,不可妄動啊。”

“或者我們先入錦州和前屯,這兩城破壞都不嚴重,可以迅速修繕好,再復大小淩河城,然後是松山杏山諸城。這一次不僅要修需,還要放置火炮於其上,可保萬全。”

“先要向朝廷奏報,得到皇上同意。”

“言詞當然要肯切。已經守住寧遠,不必死守山海關,已經開墾出來的土地不能放棄,人丁也要安插,這幾百裡地方,修好城堡可保萬全,怎能輕言放棄?幾百上千萬兩的銀子已經丟下來,放棄了就什麼也沒有了。”

“皇上會同意的。”

“師出要有名,就算這樣,也要萬分提防。”

“我聽說老奴回遼東之後,馬不停蹄的又往寬甸一帶去了,聽說老奴身體不太好,是在寧遠氣着了,然後又勞累奔波,叫毛文龍也氣的不輕。近古稀的老人,生病就很正常了。”

袁崇煥的幕僚都久在遼東,並且是他辛苦蒐羅到身邊的高人,見地言談都相當的有水準,並並能直指問題的核心。

“幾件事可以一起做。”袁崇煥看着衆人,說道:“拜折給皇上,復城,復地,收攏流民,再度開墾,練兵實械,備戰守邊,這些事算是我上任之後的動作,可以在奏摺裡一一陳明,給皇上決斷。”

“另一宗,召各處守備將領來見我。”

“還有,巡視沿邊各城,隨時準備出發。”

程本直笑道:“拜折的事我來做。”

袁崇煥拱了拱手,說道:“正要仰賴大才。”

“東翁客氣。”

“想來有趣。”傅於亮笑道:“京師的人怕是嚇破了膽,也可能是王在晉和高第又有所活動,李春燁這個少司馬也提醒東翁不要急着復地收城,可見他們真的是破膽了。”

“要駁,要痛駁回去。”程本直道:“只留一道關門,一旦關門被破怎麼辦?最好的就是不僅要收復大小淩河各堡,還要重修西平堡和廣寧,這才穩妥。”

“廣寧那邊,有何動靜?”提起這事,袁崇煥倒是相當的關切,畢竟在寧遠大戰之前,有不少明軍逃向了十三山方向,後來寧遠戰畢,東虜大舉退後,這些將領和逃去的明軍都被山上的人給禮送了回來。

幾千鎧甲兵器俱全的明軍,居然山上的人不收,當然也是以禮相待,就這麼禮送出境了。

袁崇煥對此並不感覺欣喜,兵馬當然越多越好,但靠不住的則是越少越好。

十三山完全不受掌控,而且又能控制廣寧和義州衛,包括團山口一帶都在十三山的控制之下。這對袁崇煥定好的大局相當的不利。

“暫且沒有聽到動靜。”程本直道:“畢竟各將現在都沒有往錦州一帶去,消息早斷絕了。”

“哦,最好派哨騎過去看看。”袁崇煥有些不安的道:“對十三山,我向來不怎麼放心,甚至心存疑慮。”

“好,”程本直爽快答應,說道:“一會在下去找祖副將,這事請他派出人馬就好。”

第一千二百八十章 機會第三百六十七 預感第一千五百五十三章 聯想第一千三百二十四章 寧遠第八百九十一章 四邊第一千六百四十九章 鐵漢第一千七百二十一章 共治第五百一十五章 結緣第三百三十八章 新任第七百六十九章 烈日第一千二百八十五章 吉兆第三百一十章 後手第五百七十五章 圈地第一千七百二十四章 雲涌第六百四十五章 杖斃第一百三二十章 衝擊第一千七百一十五章 照會第一千九十八章 獻俘第一千四百七十四章 一擲第二百七十一章 警句第一千四十章 天時第一千二十七 糧荒第一千三百九十九 生火第一千五百三十四章 嶽託第一千六百零一章 借銀第一百九十八章 新局面第一千六百零四章 軍營第一千一百九十章 看法第一千五百三十章 火焰第一千四百七十二章 投降第一千五十四章 頭人第四百八十八章 親供第一千一百四十六章 出宮第一千六百一十五章 奔走第二百三十一章 九月第三百零七章 對峙第一千五百五十八章 南方第三百五十四章 反推第一千一百六十八章 接風第五百九十四章 欺人第九十八章 醉裡挑燈看劍第一百一十九章 鼓動第三百四十一章 帝心第一千六百零一章 借銀第一千三百五十八章 議和第一千七百六十一章 恩人第二百六十三章 火炮第九百四十二章 機會第六百七十九章 證人第一千三十五 上岸第八百零三章 書房第九百九十七章 立約第一千三百七十九章 部族第二百一十八章 串聯第一千零九章 縱帆第一千五百章 激盪第六百九十三章 老朽第一千二百三十四章 撲空第一千七十六章 主意第三百零一章 算賬第六百零四章 湯池第一千六百五十八章 諉過第八百四十六章 追擊第一百八十六章 推諉第一千二百七十六章 滿意第一千四百二十八章 江河第八百六十九章 上岸第三百章 農家第一千一百三十四章 送別第一千五百二十五章 決心第八百九十六章 收縮第四百八十四章 繳械第一千五十二章 跟隨第四百八十五章 銀蛇第四百七十五章 突騎第七十四章 韓通第四百四十二章 發泄第一百五十七章 不和第三百一十一章 親親第一千六十七章 雨中第一千二百一十九章 對陣第九百八十七章 雪中第五百零八章 論田第十三章 犒賞第八百八十五章 晚宴第八百五十二章 招募第一千八十一章 排陣第四百七十八 變化第一百六十章 首輔第一千四百六十章 決心第一百三十一章 車陣第五百四十五章 殖民第六十五章 陣戰第七百零一章 濟農第五十九章 鐵場第四百五十八章 潛伏第一千一百零三章 河邊第一千七百四十八章 和議第八百八十八章 趨勢第一千五十四章 頭人
第一千二百八十章 機會第三百六十七 預感第一千五百五十三章 聯想第一千三百二十四章 寧遠第八百九十一章 四邊第一千六百四十九章 鐵漢第一千七百二十一章 共治第五百一十五章 結緣第三百三十八章 新任第七百六十九章 烈日第一千二百八十五章 吉兆第三百一十章 後手第五百七十五章 圈地第一千七百二十四章 雲涌第六百四十五章 杖斃第一百三二十章 衝擊第一千七百一十五章 照會第一千九十八章 獻俘第一千四百七十四章 一擲第二百七十一章 警句第一千四十章 天時第一千二十七 糧荒第一千三百九十九 生火第一千五百三十四章 嶽託第一千六百零一章 借銀第一百九十八章 新局面第一千六百零四章 軍營第一千一百九十章 看法第一千五百三十章 火焰第一千四百七十二章 投降第一千五十四章 頭人第四百八十八章 親供第一千一百四十六章 出宮第一千六百一十五章 奔走第二百三十一章 九月第三百零七章 對峙第一千五百五十八章 南方第三百五十四章 反推第一千一百六十八章 接風第五百九十四章 欺人第九十八章 醉裡挑燈看劍第一百一十九章 鼓動第三百四十一章 帝心第一千六百零一章 借銀第一千三百五十八章 議和第一千七百六十一章 恩人第二百六十三章 火炮第九百四十二章 機會第六百七十九章 證人第一千三十五 上岸第八百零三章 書房第九百九十七章 立約第一千三百七十九章 部族第二百一十八章 串聯第一千零九章 縱帆第一千五百章 激盪第六百九十三章 老朽第一千二百三十四章 撲空第一千七十六章 主意第三百零一章 算賬第六百零四章 湯池第一千六百五十八章 諉過第八百四十六章 追擊第一百八十六章 推諉第一千二百七十六章 滿意第一千四百二十八章 江河第八百六十九章 上岸第三百章 農家第一千一百三十四章 送別第一千五百二十五章 決心第八百九十六章 收縮第四百八十四章 繳械第一千五十二章 跟隨第四百八十五章 銀蛇第四百七十五章 突騎第七十四章 韓通第四百四十二章 發泄第一百五十七章 不和第三百一十一章 親親第一千六十七章 雨中第一千二百一十九章 對陣第九百八十七章 雪中第五百零八章 論田第十三章 犒賞第八百八十五章 晚宴第八百五十二章 招募第一千八十一章 排陣第四百七十八 變化第一百六十章 首輔第一千四百六十章 決心第一百三十一章 車陣第五百四十五章 殖民第六十五章 陣戰第七百零一章 濟農第五十九章 鐵場第四百五十八章 潛伏第一千一百零三章 河邊第一千七百四十八章 和議第八百八十八章 趨勢第一千五十四章 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