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4章 笑一笑

始建於1938年、位於柏林市西南40千米的庫莫斯多夫炮兵靶場,是德國遠程火箭研究委員會前身彈道學委員會的第一個基地,在這個基地,馮?布勞恩帶領着一幫早期的德國火箭專家們爲納粹德國的火箭學發展做出了卓越的貢獻。

而在1947年2月5日這一天,基地內唯一一座四層高的辦公樓裡一片肅殺之氣,一身戎裝殺氣十足的黨衛軍士兵佔據了辦公樓各個要點,嚴防不懷好意之人打擾了這次高級別的會議。

會議室內,馮?布勞恩、瓦爾特?瑞德爾和阿瑟?魯道夫等德國著名火箭專家們濟濟一堂,腰板挺得直直的生怕坐姿不對,而坐在主席臺位置上的重要人物卻是一言不發,像是一團空氣似的對周圍不聞不問,埋着頭正努力看着手中的資料,半響之後這才擡起頭來,向布勞恩揮了揮手,示意會議可以不用管它照常開始。

三月是對德意志第三帝國而言相當重要的一個月,第一次核試驗、第一次戰略導彈試射,都將安排在這一月份進行,而作爲整個帝國最爲耗費科研經費的兩大機密國防軍事科研工程,兩大研究委員會之間也是明爭暗鬥,雖然不至於分出個你死我活,可“爭寵”之意是戰意濃濃。

而今天的技術討論會議已經是首枚戰略導彈試射前的最後一次總結會議,作爲總工程師的布勞恩自然需要聽取各個技術組的工作彙報,然後才根據實際情況決定是否開始進行導彈組裝的決定,而這樣的會議已經不是第一次,所以在有大人物到場“督導”之下,例行公事般的速度倒是很快。

布勞恩知道希特勒並不太懂,甚至說根本不懂什麼火箭技術,他來視察純粹是一種鼓舞、一種激勵當然也是一種鞭策,帝國的首枚核試驗裝置已經在運往北非試驗場的路上,而其運載的載體即戰略導彈還尚未開始組裝,這樣的進度明顯讓希特勒感到不滿,而布勞恩也知道這一點,他更知道蘇德前線戰事吃緊,而且美國海軍大西洋艦隊又再一次主動挑釁,帝國海軍奮起打擊結果落得一個兩敗俱傷的悲劇,所以希特勒需要一個好消息,一個可以讓他高興起來的事情,布勞恩願意爲此而努力。

會議在布勞恩的主持下很快變化了討論主題,變成了首枚戰略導彈試射過程中的突防能力測試,爲了吸引希特勒的注意力,布勞恩特意強調導彈的突防能力強,則意味着任何防空設施設備都將是擺設,而恰恰是這一句話,頓時讓希特勒眼前一亮,腦子裡估摸着已經開始想象帝國的導彈隨意落在世界上任何一個目標上,哪怕對方是強大的共和國,也一樣撂倒。

布勞恩的話雖然簡單明瞭,可是彈道導彈的突防能力高低與否,是一個極爲複雜的工程,彈道導彈的突防方式可以分爲多彈頭突防、誘餌突防、干擾突防、隱身突防、機動突防和加固突防。

多彈頭也就是指在一個母彈體內裝有若干子彈頭,採用多彈頭突防也就是指到達一定位置之後,母彈體分裂拋出分彈頭,採取這種方式雖然有些耍賴,一個目標頓時變成了多個目標,讓對方的導彈預警系統頓時陷入紊亂,但提高突防成功率顯然是可行的,而且相對於其他方式而言,這種多彈頭突防方式比較簡單可行,布勞恩就很支持這種突防方式,只可惜的是,目前德國的原子彈,首枚試驗型的就需要動用大型拖車來運載,幾十噸的東西還要搞多彈頭,那豈不是戰略導彈要具備幾百噸的運載能力?布勞恩不敢妄自菲薄。

不能採用多彈頭突防,也就只有劍走偏鋒,布勞恩等火箭學家結合了其他科研人員的研究思路之後,想到了誘餌突防這種方式,因爲在德國空軍對英國本土實施大規模連番轟炸期間,德國科研人員就曾反覆爲轟炸機羣的有效突防絞盡腦汁,其中最難防的當然是英國人的各種雷達,而在後來,科研人員藉助共和國出口而來的各種誘餌干擾彈,想到了轟炸機釋放鋁箔條,而布勞恩等人也受到了啓發。

戰略導彈之所以能掛上戰略二字,就是因爲它打得遠,而爲了射得更遠,它就必須飛得更高、更快,飛出大氣層是必不可少的,所以其突防的空域也自然是高空空域,而在真空中沒有空氣阻力的,不同質量的物體也都可以沿相同的彈道飛行,一旦釋放質量較輕數目較多的誘餌,就能形成很大一片的誘餌網,讓對方探測器根本無法識別出真正的彈頭.

彈頭再進入高度超過一百公里的大氣層前,由於是在真空中飛行,溫度基本處於平衡狀態,可一旦進入大氣層,由於大氣空氣密度不斷增加,氣動加熱使彈頭表面溫度迅急速升高,在距離地面大約50公里左右會達到一個峰值,伴隨彈頭飛行的一切輕誘餌都將被燃燒,剩下的主要是重型誘餌和彈頭相比,其表面及幾何形狀有很大差異,由於受空氣阻力影響,運動規律也有較大區別,很容易識別出來。

真假誘餌的結合使用讓布勞恩等人看到了戰略導彈高效率突防的希望,他們設計了一種彈頭母體,母體內除了盛放一枚真正的“核彈頭”之外,還裝盛了不少的誘餌,而且後來經過反覆的理論研究,布勞恩等人認爲,彈頭和誘餌真要是重入了大氣層,此時此刻速度已經非常之快了,就算質量更大的真彈頭被識別出來,超快的速度也不是目前人類所有武器能夠防得住的,所以布勞恩等人認爲不需要裝載質量較大的誘餌,爭取將更多的運載量給真彈頭,因爲首枚真正意義上的核彈頭還不知道有多重。

其他的突防方式也曾進行過研究,高速飛行的彈頭會產生極爲強烈的紅外和光學特徵,這一點是無法避免的,在試驗中,德國科學家們就曾想到過在彈頭上安裝一種能夠主動釋放大量紅外特徵的裝置,比如說紅外干擾彈燃燒之時就能產生類似於彈頭高速突防與空氣之間摩擦所產生的紅外特徵,除此之外,他們還曾想過安裝電子干擾系統,像轟炸機實施轟炸之時對敵雷達實施電子干擾一樣,利用干擾系統釋放一定的干擾信號迷惑對方的雷達。

可是後來,干擾突防方式被否決了,首先是紅外干擾彈的技術問題無法解決,火箭的高空再次點火技術都難以攻克,談何實現高空中的干擾彈點燃,當然真正造成否決的主因還是因爲一幫德國雷達科學家們提出的意見,那就是高空實施突防的彈頭完全沒有必要實施電子干擾,真要是有負荷用於搭載干擾彈或干擾機,還不如多裝載點兒濃縮鈾,讓核爆炸威力更強一些,就算精度不咋樣,巨大的爆炸半徑也足以藐視那區區一點兒命中誤差了,更何況這些雷達學家認爲,世界上還不存在能夠對上百公里高空飛行的彈頭進行準確跟蹤和定位的雷達存在,哪怕是共和國也不行。

後來倒是有幾個科研學者提出過靠譜的突防意見,首先就是隱身突防。

雷達學家們在這一點上給予了大力支持,因爲他們堅定的認爲任何雷達探測設備若想對目標進行穩定跟蹤,其信噪比必須達到某一額定值,因而在導彈和彈頭的表面塗敷特殊吸波材料和降溫複合塗層,達到減少電磁波發射、紅外輻射信號特徵的目的,就可以降低被雷達發現的概率。

好奇心永遠是最好的科研動力,布勞恩還真撥付了資金來進行這方面的研究,結果在實驗室裡德國科學家們發現,模擬彈頭被安裝在用液氮冷卻的屏蔽罩內或溫度較低的彈殼內,再抹上一層鐵氧體這一種隱身材料,雷達截面減小了不少,而隨着科研的繼續進行,他們又發現如果將彈頭設計成錐型,更加能夠降低雷達截面。

只可惜的是,由於技術實力有限,他們曾設想在彈頭上安裝氣動舵、在發動機噴管外安裝紅外輻射吸收裝置、利用一種小型且高效的計算機來執行預設好的導彈機動飛行程序、發動機推進劑中添加複合劑以降低發動機噴焰的紅外信號進而改變紅外輻射的頻譜等等,可這些方式方法都需要極高的技術實力作爲支撐,在實驗室裡都實現不了,實際生產又怎麼可能呢?

都說失敗是成功之母,而每一次重大科學實驗的成功,都會有無數的媽。

在隱身突防方式研究中的失敗並未讓這些孜孜不倦的科研人員氣餒,他們很快就想到了一種新奇的方式,那就是機動突防,這種想法的誕生還是源自於一名科研人員的哥哥是海軍航空兵的飛行員,倆人偶然之間就曾聊過一些海軍航空兵魚雷攻擊機,是如何才能避開敵人多艘戰艦形成的密集防空網而最終將魚雷準確射向目標的,這名科研人員的哥哥給出的答案很讓他振奮——機動,利用良好的低空飛行機動性,避開火力較爲密集的地區,儘量尋求火力的真空區實施突破。

機動突防概念的到來很讓人振奮,既然飛機都可以機動來實現高效率突防,爲何導彈不能呢?德國科學家們開始設想讓導彈也採用變換突防彈道的方式來提高突防成功率,即在彈道上採用機動變軌飛行,這就需要通過嚴密的空氣動力學設計,改變導彈的慣性拋物線飛行彈道,使導彈具有快速助推、助推段機動和變化彈道的能力。

這種突防設想很容易讓人聯想到擊打棒球,因爲如果將突防的導彈彈頭比喻成棒球,那麼球棒便是對方的攔截武器,棒球手顯然是先用“眼睛”這種導彈預警系統來發現來襲“棒球”,然後才依靠自身判斷力做出“棒球”運行軌跡的預測,並揮舞球棒實施“攔截”,雙方都處於急速運動狀態,只要棒球手經驗老道且預判準確,擊球成功就是必然的,可一旦“棒球”突然改變飛行軌跡呢?球棒還能打得着嗎?顯然,不能。

如何讓“棒球”突然改變飛行軌跡,這個研究工作可謂是難度不小,這難度可不比讓高速公路上以兩百多公里時速疾馳的跑車,突然改變一下方向,然後又立馬回到原本方向還要困難,每秒鐘飛行速度在幾公里甚至更快的彈頭,眨眼功夫間就竄出了大老遠,真要是變了軌跡,突防率是高了,命中精度可也就跟着低了。

所以,機動突防的實現關鍵在於變來變去的靈活自如,經過理論研究發現,改變彈道軌跡的重要方法就是採用中段制導和末段制導,即對彈道的中段和末段實施飛行控制,這就好比足球運動員能夠讓自己踢出去的任意球,能夠在繞過人牆之後立馬改變軌跡以迷惑守門員,然後足球逼近門前,還再一次的變軌機動,這樣一來晃暈守門員都足夠了,更不用說進球。

然而可惜的是,經過深入研究之後德國科學家們才發現,這種機動突防是一種有預測的突防,因爲不管是擊打棒球還是踢足球,都是可以預知到對方是必定要攔截的,而且還知道是採取什麼方式,大概是在什麼位置到來,這如同行駛在公路上的汽車駕駛員,看到有人正橫穿馬路,打方向盤讓汽車繞了過去之後,不至於撞着對方又很快切回到原定行車軌跡。

而現在擺在德國科學家面前的困難是,他們根本不知道世界上有木有可以對高速飛行導彈實施攔截的武器存在,用導彈攔截導彈這種想法並非是天荒夜談,德國科學家們在導彈制導系統研究中就曾想到過紅外製導這種方式,即給導彈安裝紅外導引頭,讓導彈捕捉到了明顯且強烈的紅外特徵就奮起直追,直到位置靠近後爆炸開來實現毀傷目的,但這種技術對德國而言還只能是一種設想,根本就還無法實現,而且德國科學家們也認爲,哪怕是共和國也不可能領先他們多少,所以導彈打導彈這種低概率事件,最大的用處就是自欺欺人。

當然德國科學家們也曾設想過假如對方也發射類似於彈道導彈的武器來升空攔截,變軌機動技術自然能夠使敵方預警系統難以提供較長時間的連續預警,進而無法準確跟蹤和定位,使得攔截武器無法升空進行有效攔截,可這種技術着實困難重重,高彈道、機動滑翔彈頭等技術看似簡單,到那作爲支撐的跟蹤定位、數據傳輸、遙控制導等技術,哪一個不是難以解決的技術難關。

而且僅僅是爲了這種機動變軌能力,德國科學家們就不得不爲了確保導彈在助推段、自由飛行段和再入段的機動突防能力過關,就先得預測攔截軌道、初步設計再入段變質心控制彈頭的彈道,進而採用遺傳算法、微分對策理論、虛擬目標點和橢圓彈道理論等等對彈道進行優化設計,這對於過載技術都難以解決的他們而言,卻是太過困難了,一旦爲了這種效率也不見得是百分之一百的機動變軌能力投入大規模研究,必定會耗費無數的人力和物力,這對於還想要和德國核物理研究相互比拼的火箭專家們而言,他們也都寧肯支持多造幾枚導彈,也不進行這些繁複的研究。

除了基於現實技術的猜想之外,造成方案被廢掉的原因還有實施機動變軌的導彈就必須擁有一個強大的控制系統,對導彈的飛行軌跡進行嚴密、迅速和有效的控制,這種技術難度可比讓機牀設備實現多軸聯動困難得多,光是想一想這目的實現的困難程度,就足以讓科學家們退而求其次,想到了加固突防這種經濟性極高的方式。

加固突防顧名思義就是要給彈頭進行包覆加固處理,根據納粹德國多年的戰爭經驗表明,防護目標被摧毀都是防護能力不夠,像坦克、裝甲車、飛機等之所以會被擊毀,除了沒有避開打擊這一因素之外,就是防護做得不夠好,所以德國科學家們就設想,導彈實施彈頭脫離之後,再入大氣層的彈頭面對的頂多是對方的防空火力攔截,什麼高爆彈、殺傷破片彈等等,是否可以給彈頭蒙上一層“金鐘罩”以提高抗打擊能力呢?

德國科學家們想到了給彈頭加裝合金外殼,又聯想到難產的隱身突防,將加裝裝甲防護材料和隱身材料結合在了一起,給彈頭蒙上兩層防護,這樣一來,哪怕是有一枚炮彈近距離爆炸,也恐怕一次性就搞掉一枚核彈頭了,而後來德國科學家們發現高能量的爆炸會產生很多的粒子流與電磁輻射,這些同樣會給彈頭造成傷害,因而他們又想到了再加一層特殊防護,這一防護層由鎂鋁合金構成,形成整體式的電磁屏蔽防護,結合屆時安放在內部的一些濾波器、保護電路等,對彈頭內部的電子電路進行防護,做到真正意義上的三道“呵護”。

再有後來有人提出的多枚導彈一同發射的特殊多彈頭突防概念,這才讓布勞恩覺得,哪怕他的戰略導彈只能攜帶一枚核彈頭,那麼這一枚核彈頭也有足夠的抗打擊能力,而且一次性發射就不是一枚,而是多枚同時發射,看誰還能來得及有效攔截?

討論會議很熱烈,只可惜的是,目前德國的核試驗裝置還大得如同儲油罐,個頭實在粗實了些,真正武器級的核彈頭,看來還有很長路要走,即便是這樣,也足以讓希特勒會心一笑了。

第98章 新局第242章 責任論第33章 印尼,雅加達第24章 禽獸不如第67章 倭國小人第33章 共和國第215章 覆滅開始第92章 牛叉的蓋世太保第264章 新形勢,新目標第59章 飛啊飛第80章 盯住希特勒第73章 老兵不死第324章 唯一顧慮第230章 戰爭販子第118章 稀裡糊塗第69章 爭第87章 慕尼黑第198章 策第237章 丘吉爾與羅斯福第30章 何樂而不爲第64章 難過的國防部長第298章 何陽的煩惱第148章 這不是小事兒第53章 “偉大”的首相第51章 走向大國?第170章 破盒行動(中)第75章 經濟方面的那些事兒第102章 跨越國界的對話第129章 艱難第192章 帝國的“崛起”第78章 犯愁的戴笠第87章 風雨兼程第63章 邊際第265章 怒火第85章 有什麼放心不下第86章 牛人當道第325章 壓力第165章 “魔盒”倒計時第297章 好的開始第255章 狼來了第86章 重整旗鼓第28章 人在歸途第187章 最純粹的較量第239章 苦命的人第71章 另類備戰第7章 蘇德開戰第133章 阿特勞的麻煩第87章 風雨兼程第33章 誰能看清?第46章 裝甲衝擊第18章 幫助蘇聯第182章 殺無赦第85章 有什麼放心不下第278章 菊花在哭泣第86章 老問題第259章 向西急行第250章 關鍵所在第2章 拿下波斯灣?第333章 破曉(上)第219章 未戰先亂第137章 人死卵朝天第259章 打飛機第30章 東進第256章 豪情壯志(續)第298章 何陽的煩惱第128章 海上“尊嚴”第257章 慘戰第284章 過河再說第69章 血戰沖繩(三)第62章 雨轉晴第185章 來勢洶洶第83章 哪裡走?第233章 亡國倒計時第128章 生死重逢第328章 焦躁的南亞戰區第108章 全力以赴?第59章 飛啊飛第79章 最緊張的事第299章 肆無忌憚的冒險第200章 誰纔是兇手?第8章 蘇德開戰第55章 夜談第50章 再次出航第93章 公司,企業第182章 絕望降臨第70章 亡靈序曲第19章 值得第285章 日本參戰?第142章 犯愁第197章 局長出馬第60章 過渡的“濟州島”第120章 難過的寡頭們第82章 羅斯福的憂鬱第77章 中國經濟論壇第3章 汽車就要甲殼蟲第110章 暴力美學第5章 往來無白丁第60章 諸“神”之戰第322章 樹梢上的死神第261章 悲劇落幕
第98章 新局第242章 責任論第33章 印尼,雅加達第24章 禽獸不如第67章 倭國小人第33章 共和國第215章 覆滅開始第92章 牛叉的蓋世太保第264章 新形勢,新目標第59章 飛啊飛第80章 盯住希特勒第73章 老兵不死第324章 唯一顧慮第230章 戰爭販子第118章 稀裡糊塗第69章 爭第87章 慕尼黑第198章 策第237章 丘吉爾與羅斯福第30章 何樂而不爲第64章 難過的國防部長第298章 何陽的煩惱第148章 這不是小事兒第53章 “偉大”的首相第51章 走向大國?第170章 破盒行動(中)第75章 經濟方面的那些事兒第102章 跨越國界的對話第129章 艱難第192章 帝國的“崛起”第78章 犯愁的戴笠第87章 風雨兼程第63章 邊際第265章 怒火第85章 有什麼放心不下第86章 牛人當道第325章 壓力第165章 “魔盒”倒計時第297章 好的開始第255章 狼來了第86章 重整旗鼓第28章 人在歸途第187章 最純粹的較量第239章 苦命的人第71章 另類備戰第7章 蘇德開戰第133章 阿特勞的麻煩第87章 風雨兼程第33章 誰能看清?第46章 裝甲衝擊第18章 幫助蘇聯第182章 殺無赦第85章 有什麼放心不下第278章 菊花在哭泣第86章 老問題第259章 向西急行第250章 關鍵所在第2章 拿下波斯灣?第333章 破曉(上)第219章 未戰先亂第137章 人死卵朝天第259章 打飛機第30章 東進第256章 豪情壯志(續)第298章 何陽的煩惱第128章 海上“尊嚴”第257章 慘戰第284章 過河再說第69章 血戰沖繩(三)第62章 雨轉晴第185章 來勢洶洶第83章 哪裡走?第233章 亡國倒計時第128章 生死重逢第328章 焦躁的南亞戰區第108章 全力以赴?第59章 飛啊飛第79章 最緊張的事第299章 肆無忌憚的冒險第200章 誰纔是兇手?第8章 蘇德開戰第55章 夜談第50章 再次出航第93章 公司,企業第182章 絕望降臨第70章 亡靈序曲第19章 值得第285章 日本參戰?第142章 犯愁第197章 局長出馬第60章 過渡的“濟州島”第120章 難過的寡頭們第82章 羅斯福的憂鬱第77章 中國經濟論壇第3章 汽車就要甲殼蟲第110章 暴力美學第5章 往來無白丁第60章 諸“神”之戰第322章 樹梢上的死神第261章 悲劇落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