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章 從修路開始
葉舟跟着陳昊走進會議室,他在參會的衆人中認出了許多熟悉的面孔,其中甚至還有國內半導體工業祖師爺級別的人物,王芹生。
看到他進來,所有人都站起身來向他示意,葉舟有些尷尬地站在原地,一時間不知道說什麼好。
最後還是王芹生打破了沉默。
“年少有爲啊!之前還不敢相信,這兩天聽了你談話記錄,無論是思路還是技術,都要超過我們這幫老頭子太多了,不服老不行!”
“王老太擡舉我了”
葉舟連忙客氣道。
“不是擡舉!咱們做研究的講究實事求是,你拿出來的東西,我們這羣人幾乎已經搞了一輩子了,可是直到現在都還沒有搞出完整的技術來。”
“既然你拿出來了,那就受得起這份榮譽!”
“不過,話說回來,我覺得你的設想裡還是有很多不全面的地方,來,坐下來,我們好好聊聊.”
一邊說着,王芹生一邊指了指他身邊的座位示意葉舟過去,葉舟也不便推辭,便走到他身邊坐下。
“你在製造光刻機制造環節提出的通過六雲臺同步取代傳統雙同步的設計理念,我覺得很新穎!但是,單向三雲臺的協作算法中,我有一部分沒有看懂,現在也只是單純地按照你的構思去做了,實際好不好用不知道,能給我簡單講講嗎?”
所謂的同步,其實指的是光刻機內部兩個工作臺的同步,這兩個工作臺必須始終以相同的速度運動,誤差要控制在2nm之內,而進入到亞納米級別的蝕刻時,同步率更是要求達到百分之一納米以下。
葉舟從模擬器中提取到的思路是,改變傳統中雙工作臺的模式,改用六個精密陀螺儀來實現六雲臺同步,每個雲臺只負責單向運動,避免往復過程中的停頓所產生的極微小誤差。
但是,要做到這一點,就要求每個雲臺間的協作極爲精密,針對每一個雲臺都要設置獨立控制代碼,而六套控制代碼又需要相互關聯,對算法的要求極高。
好在葉舟在吸收EDA的相關知識後,對算法的理解已經達到了一定深度,這時便挑了設計中的幾個重點給王芹生講清楚,聽得他連連點頭。
“說實話,我其實沒怎麼聽懂,在算法這一塊我實在是太外行了,不過按你的解釋,理論上應該是走得通的,我們且試試看。”
“對,今天的主題不是這個,我們要討論的主要還是快速建廠投產的問題。來,小陳,你組織會議吧。”
聽到王芹生的話,陳昊點了點頭,打開會議室正中間的投屏,開口說道:
“先給大家介紹一下目前的進展。”
“經過16天的準備,我們在芯片關鍵部件的方面的前期準備工作已經基本完成,剩餘幾個難點將在建設中繼續完善,現在我們需要做的有兩件事情。”
“第一,擴建現有產能,生產包括但不限於光刻機、刻蝕機、離子注入機在內的關鍵設備,並完成組裝。”
“第二,要利用這些設備在特定地址建設晶圓廠,並完成第一批國產芯片的生產和檢驗。”
“這兩個目標都要在未來的20天內完成,最晚不允許超過30天。”
“所以,從現在開始,我們就需要啓動基建工作,包括廠房設施在內的一系列基建需要在6天內完成。這次的基建將會採用模塊化建造,國內幾家大型基建企業已經收到緊急命令,在我們確定選址後會立刻拉齊隊伍破土動工。”
“我們今天要確定的事情,就是選址的問題。”
“關於選址的困難點之前的材料已經給大家發過了,我就不再重複贅述。現在我們的潛在選擇有3個,接下來請大家圍繞這三個選址地進行討論。”
葉舟翻看桌前的材料,上面詳細描述了三個選址地的優劣。
第一個位於國內最大的水電站附近,電力資源充沛,保衛嚴密,安全性高。
第二個位於西南小城,電力供給規模有限,但有一座獨立水電站可以徵用,同時位於十萬大山之中,隱蔽性極高,唯一的缺點就是,交通實在太閉塞了,對效率影響極大。
第三個是城區內建設,泄密風險大,但人力和設備資源豐富,可以極大提高效率。
簡單看完材料之後,其他人已經開始了討論。
“我認爲還是選擇三鬥坪水電站附近比較合適,那裡的電力資源豐富,保衛級別也高,交通發達,各項物資都方便運入,在完成一階段施工之後,後續的擴展也沒有問題。”
“三鬥坪水電站雖然有優勢,但你要知道,別人的衛星常年都盯着那個地方,一旦我們有大規模的動作,對方很容易能猜到我們的意圖,會引發泄密的連鎖反應。我個人建議還是城區施工,只要保密工作做好,基本上不會有太大問題。”
“城區是肯定不行的,之前項目組就已經出過一次泄密風險事件了,這個項目規模太大,必須要把參與人員限制在一個地理上的小範圍之內統一管理,宮城水電站附近有這個條件。”
衆人爭論了半個小時,始終無法達成一致,陳昊指向葉舟,示意他說說建議。
葉舟沉吟片刻,開口說道:
“首先我們得明確一點,這次的項目,我們的根本目的不在於大規模生產,而是在於技術驗證,所以我們根本就不需要考慮後續擴大規模的問題,反而保密性是第一需要。這一點,大家同意嗎?”
會議室裡的衆人紛紛點頭,於是葉舟繼續說道:
“在我看來,三鬥坪水電站是第一個被排除的,原因也說過了,我們沒法擋住衛星的眼睛。城區施工也不可行,人是最複雜的動物,參與的人越多,泄密風險就越難控制。”
“所以,我的觀點跟這位,呃,這位同志是一樣的,必須選擇十萬大山裡的宮城水電站!”
聽了他的話,在座一人問道:
“你的想法是對的,但是宮城地理位置實在太偏僻了,交通運輸也不方便,這次的基建是模塊化的,那麼多的重型設備要運進去,公路運力根本無法承載。”
“你看,尤其是最後這一小段16公里的鄉道,寬度只有4米,我們的重型運載車輛很可能會堵在路上,到時候時間一耽誤,效率會非常低!”
葉舟點了點頭,這確實是實際的困難。
但是,這並不是一個太難解決的困難。
在座的都是專家學者,他們考慮問題都是從客觀事實的角度出發,在面對這種問題的時候,偶爾會陷入思維盲區。
就像現在。
他們看到了交通不便這個因素,卻沒有意識到,交通不便,其實並不是一個不可更改的條件。
“我的想法是這樣的,在宮城建廠,實際上最大的困難只是最後的那16公里鄉道,既然如此.”
“我們爲什麼不從修路開始呢?”
會場瞬間安靜下來,短暫的沉默之後,陳昊對身旁的會議秘書說道:
“召集擴大會議,捲入基建小組,立刻評估方案可行性!”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