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2 輿論
“上海的英國領事館那邊有什麼反應嗎?”葉楓擡頭問負責外交事宜的商務部部長唐廷樞。
“暫時還沒有,估計前線的消息還沒有傳過來,”唐廷樞道。
葉楓點了點頭,無線電報是新生事物,想來英國人還沒那麼快裝備,畢竟英國人的重心在歐洲、印度、澳大利亞、加拿大,中國還要排在後面。
不過從這些地區的名字就可以看出此時的英帝國是個怎麼樣的龐然大物,不到萬不得已,葉楓都不想和他們發生衝突,打仗他倒不怕,關鍵是耽誤發展。
“讓前線注意協調,九江、湖口、東流、黃石磯掐準時間同時發起進攻,如果發現英國炮艦就改作佯攻,必須在短時間內攻取一座或幾座城市,並控制附近江面,儘量避免與英國人發生衝突,如果實在不得已,比如英國人首先開火,那麼堅決反擊。”葉楓道,雖然他不願意和英國人打仗,但也不能一味忍讓,該有的立場必須要站穩。
“新聞處注意一下,關於英國人派炮艦幫助湘軍的事情,可以大肆宣傳一下,有幾個原則,首先是突出新政實施以後,中英貿易的發展,特別是目前中英之間貿易的情況和正在進行中的合作項目,要讓英國的商人感覺到他們在華夏的利益是可以期望的,而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卻是本該保護他們商業利益的英國軍隊卻在幫助華夏的敵人。你們可以這麼說,就說軍隊花着商人納稅的錢,卻和他們對着幹,要將這個意思突出來。”
所謂納稅人的意識,現在還不如日後那樣清晰,葉楓卻是要通過輿論,形成對英國軍隊的壓力,對那些政客來說,政治上的制衡是必要的,但是對商人來說。很顯然從與華夏的貿易中獲得的利益更多,他們很難接受政府地這種舉動。
“英國人看重的是商業利益,你們找些人在這方面深入挖掘一些材料。這個可以讓商務部配合。”
“另外就是鼓舞一下民氣,將這件事上升到民族的高度,這本來也是民族問題,要讓華夏地國民通過這件事意識到洋人的真面目,生意要做,但洋人也不得不防。”
“再有就是宣傳落後就要捱打,洋人以前對清朝是怎麼做的。對印度是怎麼做的,讓老百姓、商人和那些讀書人都知道,有國纔有家,只有國家強大了,他們的日子才過得安穩,生意纔好做。”
雖然說英國人的態度是個潛在的危機,但也未嘗不是機會。起碼現在英國人爲了湘軍直接翻臉地可能性還不大。藉着這個機會可以將民心民氣都調動起來,宣揚民族國家的意識,有利於內部團結,也爲未來推翻滿清做好思想上的準備。
經過幾年的引導和發展,以華夏時報爲代表的一批近代報紙在上海、福州等地出現,並且逐步擁有了一定的讀者,四省發行量最大的自然是華夏時報社出版發行每日一份地《華夏時報》,其次是馮桂芬強國學會發行地《強學報》,上海發行量最大的則是《申報》、《上海商報》等。
四月十五的《華夏時報》在頭版刊登了華夏新軍以一個旅擊敗湘軍霆字營並俘虜鮑超的新聞。第二條則是在皖南的第十旅遭到英國人炮船威脅和不禮貌對待的消息,並配發了評論。
這條評論很簡單,只是提綱挈領地對此表示疑問,評論指出華夏與英國有着良好的商貿關係,對英國人幫助湘軍非常不解。並認爲這會破壞雙方之間的友好關係。以及商貿往來。
這樣的外交口吻在後世很常見,但是對那些關注中國局勢、在中國經商地英國人來說。這個消息卻引發了很大反響。
無論從貿易的絕對數字,還是與以往相比,在大力鼓動工商業發展的新政實施以後,英國商人在中國的貿易變得更加方便,規模也愈發變大,尤其是在對比的情況下,商人們無疑更喜歡現在地華夏政府,他們對自己國家地軍隊舉動也十分不解。
《華夏時報》不僅刊發了這則消息和評論,而且還在第二版用整個版面分析了華夏與英國人之間的貿易,並認爲在未來華夏地建設中,需要大量從英國進口的機器設備、從印度進口的原材料等各種商品,隨着華夏實施新政的地盤越來越大,需要進口的商品會越來越多,中英之間的貿易量會再上幾個臺階。
然而就在這樣的情況下,作爲英國商人的保護者,英國的軍隊居然與華夏爲敵,阻止他們擴大新政的範圍,挑起雙方之間的矛盾,華夏方面覺得很難理解,“難道他們是想和湘軍做生意嗎?事實證明在實施新政以前,清政府對這種貿易是極度排斥的,那麼他們到底想幹什麼呢?”
“是啊,我們的軍隊到底想要幹什麼?”英國的商人發出和報紙一樣的疑問,報紙上的很多說法都得到他們的認同,比如納稅人一說,商人們覺得自己交稅,軍隊靠自己的稅養着,就應該保護自己,怎麼會跑到敵人那邊去了呢?
商人的嗅覺總是很靈敏,動作也比較快,當天晚上便有人藉着酒會說起相關的話題,正好額爾金也在,雖然他看上去很從容,但是華夏媒體的突然發力還是讓他措手不及。
額爾金想要以前方的消息還沒有收到爲由,迴避相關的話題,商人們卻問起英國的炮船爲什麼會跑到長江上游去?要知道自從華夏開放市場以後,已經很少有英國人去其他地方做生意了,他們認爲英國的炮船應該保護的是海上的航線,因爲前不久有商船遭到了海盜的洗劫,英國艦隊卻不能提供保證,這是失職。
雖然商人們的態度還算謙恭,不會大聲責問,但是衆人的目光和話裡的意思,無疑對這位公使大人很不滿意,這給了額爾金很大的壓力。
在回到公使館以後,額爾金又收到國內發過來的電報,原來差不多的新聞稿已經通過電報送到了路透社,並在很多報刊上登出。
雖然英國的決策層知道是怎麼回事,而且資助湘軍以分裂中國的外交路線也是他們制定的,但是國內的商界卻不能理解,特別是被傾向性很明顯的新聞所引導,已經有議員向內閣發出了質問,質疑軍隊行動的合法性,要求政府做出解釋。
官方雖然發來了質問信,但是暗地裡並沒有收回原定策略,只是詢問中國目前的局勢,因爲按照路透社的新聞,那麼華夏軍又取得了一次大捷,將擁有兩個新的省份,關鍵是這次大捷所表現出來的內容,差不多是以一比五的兵力對比取得全勝,那麼英國人就需要重新對湘軍和華夏新軍的實力作出評價,這是後續政策的必要依據。
“我曾經看過華夏軍第二旅的訓練,並親眼看過當初的吳淞碼頭之戰,我認爲華夏陸軍的訓練非常到位,戰術也很先進,在碼頭之戰中他們就使用了密集的排槍,他們在訓練和戰術方面可以和大英帝國的陸軍相媲美,但是他們裝備的是清一色的來複槍,每個旅配備一個炮連,火力甚至比我們更加強大,”英國遠東陸軍統領格蘭特憂心忡忡地說道。
額爾金瞥了格蘭特一眼:“閣下說的是華夏軍的主力師,這樣的軍隊他們也只有五個,而且只有一個旅在上海,其它都在安徽、江西的戰場上,至於那些警備軍,只是一些剛剛接觸武器的農民罷了,統領大人似乎不用太多擔心。”
“不不不,是六個師,華夏軍不久前在上海、杭州、寧波整編了三個旅的主力軍隊,編成第六師,也就是說現在上海有兩個旅的主力軍隊,超過四千人,我們遠東陸軍加起來也只有他們一個旅,所以單就陸軍來說,華夏軍遠遠強過我們。至於海軍……我們的海軍也和華夏軍的陸軍一樣,也不在上海啊!”
“海軍隨時都可以回來,”額爾金傲慢地笑了笑,的確,和陸軍比較起來,長江裡的英國艦隊很快就能回到上海,機動性是完全無法相提並論的。
“我想我們是不是說跑題了?”老資格的駐華公使包令搖了搖頭:“倫敦要知道的只是湘軍與華夏軍之間的實力對比,而不是英軍,難道兩位認爲華夏敢於挑戰大英帝國的權威?在下認爲絕無可能。”
額爾金與格蘭特不約而同地點了點頭,額爾金道:“這樣的可能性確實不大,至於湘軍與華夏軍之間的比較,我想還是格蘭特統領的認識會充分一些。”
“沒有可比性,”格蘭特伸出手指搖了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