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97章 萬里長城萬里空

“長城是空的!?”趙廣德爲之震驚。

他不僅因爲這句話而震動,更因爲以虎會平日裡大咧咧的性情和見識胸襟,能夠有如此見識。

虎會倒是不敢將這句話據爲己有,他笑道:“吾也是借用了君上的話,此乃年初時君上召集吾等去衛國軍議時說的。”

趙廣德恍然大悟,那時候他還帶着鄒國的兵在鍾吾圍剿淮夷盜匪,所以沒能在場,既然是趙無恤說的,那不管是如何匪夷所思,他都會信之不疑,這是趙侯花了二十年時間在趙氏內部建立的無上權威。

原來,在那次濮陽軍議上,當有將吏擔憂齊國有長城之固時,趙無恤卻不以爲然,直接就冷笑道:“長城?那是空的!”

趙無恤當場闡述了他的理念:“古時候,天子守在四夷;天子卑,守在諸侯。諸侯守在四鄰;諸侯卑,守在四境。當年齊桓公建立霸業時,齊國的北方,由燕國來守備,爲此桓公不惜替燕國討伐山戎,斬孤竹而還。齊國的南方,由魯國、徐國來守備,爲此齊國多次調解魯國的內鬥,除掉了奸臣慶父,穩定魯國政局,並派遣兵卒去徐地戍守,防禦楚國的進攻。在西方,齊國則以周、邢、衛爲屏障,扶持天子,存邢救衛。可以說,齊桓公和管子的國防,不僅是齊國,更擴大到了整個中原、四夷之地。”

“而現如今,齊國正處於卑微衰亡的階段,其防線從四鄰縮到了四境,所以纔會在邊疆大肆修牆。”

對齊國的長城防禦持否定態度後,趙無恤又進一步指出了長城的弊端:“齊人修築長城本是爲了禦敵,尤其是防止趙氏騎兵輕易過境,過去十餘年間趙國沒有大肆攻齊,他們還以爲是長城真起了效用。殊不知,長城的修築,本身就是個錯誤。”

在趙無恤看來,修築齊長城,只不過是陳氏父子沒有辦法的辦法,畢竟齊國三面都被趙國及其盟邦包圍,齊國人極度缺乏安全感,急需一堵牆垣來安定人心。修長城抵禦外患是一個怪圈,幾乎達到了惡性循環的程度,齊國修長城下的工夫越大,齊人對趙軍入侵的擔心就越強烈,國家的錢財耗費也就越多,部隊的戰鬥力反而更弱。齊國和陳氏沒有哪一年不爲修長城耗費巨資,但長城的功效與價值卻並不能體現出來,反倒因爲消極防禦,錯失了一個又一個反攻的機會,等到秦、鄭、魏、吳一個個倒下,就輪到齊國承受進攻了。

反倒是沒有長城的海上,齊國舟師主動出擊,給了趙氏沉痛一擊,導致趙國琅琊水師全軍覆沒,船隻全部燒燬,只有部分船員在徐承率領下退守琅琊山,保住了性命。

所以趙無恤對齊長城的評價是極低的:“殆所謂運府庫之財,以填廬山之壑,百勞而無一益,在飲鴆止渴也!”

在一席話讓衆將吏陷入思索後,趙無恤又進一步闡述了趙氏的防禦觀。

當時,他擡首問道:“史官何在?”

左丘明立刻應諾。

“記下寡人今天說的話,一個字也不要漏!”

“在寡人眼中,長城,尤其是純粹用於防禦的長城,就是個無用之物,頂多是個擺設!”

虎會等人凝神細聽,卻不知道趙無恤心裡,想到的卻是之後的兩千年曆史。

長城啊長城,從春秋戰國開始首創,到秦始皇將北方長城連成一片開始,它就成了一個文明的代名詞,然而歷朝歷代修繕長城不斷,胡馬入塞也不斷,明朝用了百年之功、百萬人之力維修長城,卻毅然沒有擋住滿清入關、江山易主。

反倒是滿清不修繕長城,康熙時,邊防總兵蔡元向朝廷報告說長城有許多部分倒塌,要求進行補修。康熙很不以爲然,他說秦築長城以來,漢、唐、宋歷代經常修繕,但從來都沒有因此而免除邊患。明末清太祖大兵長驅直入,諸路瓦解,皆莫能當,可見守國之道,不在修城而在修民。於是清代初期積極向外拓張,滅衛拉特蒙古,吞併西域,自此北方反倒沒有大的邊患。

百世英雄百世夢,萬里長城萬里空。縱覽古今,讓趙無恤有了超脫時代的眼光,他負手站於輿圖前,輕輕淺淺一點,在否定齊國長城意義的同時,也擲地有聲地說道:

“固國之道,惟在修甲兵,安民心,甲兵犀利則四夷畏懼,民心悅則邦國自固,此所謂衆志成城者是也。寡人在此放言,趙國決不修長城,乃使四鄰、四夷爲我長城也!”

在趙無恤心裡,即便日後領土擴張,要修,他也會修將外疆圈進國土的邊牆,而不是消極防禦的長城!

……

此時此刻,在虎會將當日情形複述一遍後,趙廣德也聽得激動莫名。

“秦國爲西城,燕代爲北城,鄭宋爲南城,東海爲東池!趙國的邊疆,是一個活動的邊疆,而不是一條花費民脂民膏修築的脆弱邊牆……”

這段由趙侯所說的慷慨激昂的話語,直讓廣德熱淚盈眶,連聲讚歎道:“這纔是大國諸侯該有的大氣魄啊!齊國陳氏父子與君上相比,格局太小了。”

的確,平安無事時,長城看上去很讓人安心,然而一旦趙軍進攻,因爲長城防線過於漫長,僵化消極的城牆很難抵得住敵人的突然來襲,其弱點顯而易見。加上各個地方的駐軍和城牆高度厚度不一,趙軍完全有十幾種法子可以繞開長城的幾處要塞,強行破開一個口子,其步卒便可一擁而入,長城根本就沒法擋住趙軍的兵鋒。

虎會笑道:“然也,齊國已經被包圍,縱然大肆徵兵,每里長城還能超過五十人來守?縱然見到敵軍點燃烽燧,也止不住千里之堤毀於蟻穴,扒掉一段,或者用少樑砲強行砸開一段,便能長驅直入!”

若是沒有足夠的兵卒調動防禦,長城就好比當年阻止盜寇入室搶掠的矮牆一樣不值一提。

“話雖如此,但穆陵關、馬陘、防門等地有重兵把守,吾等應該從何處進攻?”趙廣德問道,他帥着一萬鄒國兵卒來支援,但鄒兵比較軟弱,剿剿淮夷還行,用來攻堅就有些困難的,這次的進攻主力,依然是虎會所帥的一萬多魯國右軍。

“陽地。”虎會已經琢磨了好幾個月進軍路徑了,他自信滿滿地說道:”所謂陽地,就是泰山以南,汶水以北的地方,介齊魯之間,爲中樞之地。魯國控制了郈,而齊國控制了陽橋。吾等根本不必管所謂的千里長城,只要集中兵力攻破陽橋,由此縱橫四出,便可以進入濟南,不求能擊潰歷下三萬齊軍,只求攪亂其部署防禦,讓君上在濟北的大軍能夠渡河而來!”

……

從五月下旬開始,齊國的形勢越發嚴峻起來,不僅趙軍主力席捲濟北,兵臨歷下,與陳恆所帥的三萬齊軍和三萬臨時徵召的民夫對峙。同時魯國方向,兩萬魯軍也開始在齊國長城沿線進行襲擾。

最初,虎會和趙廣德兵分四路,以夾谷、艾陵一帶爲主攻方向,分別破關口而入。然而卻不攻城池,只在各村堡劫掠。六月初,二百來個騎兵在艾陵附近掠獲婦女小孩千餘人,經過艾陵城下,望見城上自己的親人,互相悲啼,城上齊軍卻不敢發一矢,任魯兵從容過去。身在歷下的陳恆聽到此事後,卻還沉得住氣,讓各地的齊國駐軍必不能貿然出擊讓趙軍得到機會,而是要瞅準趙軍主力的動向。

齊國的兵力不足,防禦線太過漫長,內部的種種分裂,讓魯兵如入無人之境,在泰山南北之間往來穿梭,正如趙無恤所預料的,齊國的長城,完全沒法成爲一條可以設防的鞏固防線。

就在齊國人以爲趙魯軍隊的主攻方向將是艾陵、夾谷一帶時,六月中旬,虎會卻突然率領一萬魯軍,從防門附近的陽橋毀長城而入!

魯國專門做土木工程的工匠本來就多,很多人在戰時被徵召入伍,做了專門的工兵,扛着鋤頭、鏟子,在戰兵的掩護下逼近本就不算厚的長城土牆,幾千人頂着盛夏的太陽,熱火朝天地幹了一天後,陽橋附近一處數十步長的邊牆就這麼被徹底拆毀了,比修築時還要快上許多。

陳恆在長城沿線設了穆陵關、馬陘、防門三處重鎮,做了較爲嚴密的部署,重鎮之下又有幾個城塞,一處有警,四方支援。然而整個長城僅有萬餘兵卒和同等數量的民夫守備,且事權不一,無統一號令,反應遲鈍。半個月來被魯軍東襲擾一處,西襲擾一處,根本無法確定防禦重心,所以直到陽橋陷落半日後,防門那邊才做出了反應。

然而去馳援的數千人又被虎會以圍點打援之戰術擊潰,一時間齊國長城西段已然淪陷。

隨着萬餘魯軍深入長城,開始站穩腳跟步步前進,身在歷下的陳恆發現,形勢越發嚴峻起來……

ps:12點半還有一章(~^~)

第774章 搬山第174章 我知將死第273章 狐假虎威第583章 問鼎之志第1137章 三箭第477章 兩敗俱傷第523章 天下英雄誰敵手?第181章 董安於(上)第1197章 白露未晞第1009章 函首第602章 知瑤第1216章 時也,命也第858章 馬革裹屍第466章6 誰謂河廣?一葦杭之!第1215章 百無一用第563章 我能繼之第146章 必有忠士第990章 蒲阪之戰(上)第535章 鬼神第1155章 逐鹿中原第390章 何去何從第839章 徐國第914章 士別三日當刮目相待第650章 大風(7)第863章 魏韓第640章 投機者第6章 亂序者死第1185章 無有不流血犧牲者第4章 單騎走馬第367章 楫門而盜第184章 驟然生變(下)第68章 少君魏姬第166章 成窯成瓷第963章 得國之正第20章 術業專攻第659章 謝幕第486章 螳臂當車!第832章 桃之夭夭(中)第280章 父與子(上)第812章 大國上卿(中)第952章 連橫(下)第18章 趙氏公議第999章 殘城第333章 黃雀在後(下)第877章 魚躍龍門第1045章 怒海爭鋒(下)第1132章 東郭先生與狼第730章 水能載舟,亦能覆舟第150章 震懾宵小(上)第937章 神蝗第498章 宋之亂(上)第103章 囹圄隸妾第1111章 子張之儒第553章 成王敗寇第47章 心懷愧疚第369章 千金市馬骨第1141章 弓如霹靂弦驚第611章 我的兄弟姐妹(中)第261章 天生尤物第115章 賞罰分明第53章 冬至(二)第307章 兩小兒辯日第1029章 王孫歸不歸?(中)第88章 伊尹之志第1066章 稻花香裡說豐年(下)第286章 “戰國時代”第938章 蟲豸第110章 暴雨將至第392章 忍第61章 姍姍來遲第915章 叔于田第1022章 姑蘇臺上烏棲時第322章 亂(上)第250章 大河之上第1080章 江東子弟多才俊第510章 宋朝之美第43章 畏此簡書第880章 剖胸探心第1186章 此人野望幻滅之際第1012章 雖行無道第610章 我的兄弟姐妹(上)第944章 白虹貫日第1210章 寧赴湘流,葬於江魚之腹中第234章 行人聘問第903章 斧斤以時入山林第813章 大國上卿(下)第918章 眼看他樓塌了(下)第1187章 大丈夫不可一日無權第997章 心蕩第442章 天逐第1196章 列禦寇第1037章 大開明堂受朝賀(下)第1064章 棠之戰(下)第1061章 鄉音無改鬢毛衰第1088章 王侯盡北望(上)第1105章 半島戰爭第5章 東門館驛第944章 白虹貫日第1120章 人生不滿百第587章 威服九國(中)
第774章 搬山第174章 我知將死第273章 狐假虎威第583章 問鼎之志第1137章 三箭第477章 兩敗俱傷第523章 天下英雄誰敵手?第181章 董安於(上)第1197章 白露未晞第1009章 函首第602章 知瑤第1216章 時也,命也第858章 馬革裹屍第466章6 誰謂河廣?一葦杭之!第1215章 百無一用第563章 我能繼之第146章 必有忠士第990章 蒲阪之戰(上)第535章 鬼神第1155章 逐鹿中原第390章 何去何從第839章 徐國第914章 士別三日當刮目相待第650章 大風(7)第863章 魏韓第640章 投機者第6章 亂序者死第1185章 無有不流血犧牲者第4章 單騎走馬第367章 楫門而盜第184章 驟然生變(下)第68章 少君魏姬第166章 成窯成瓷第963章 得國之正第20章 術業專攻第659章 謝幕第486章 螳臂當車!第832章 桃之夭夭(中)第280章 父與子(上)第812章 大國上卿(中)第952章 連橫(下)第18章 趙氏公議第999章 殘城第333章 黃雀在後(下)第877章 魚躍龍門第1045章 怒海爭鋒(下)第1132章 東郭先生與狼第730章 水能載舟,亦能覆舟第150章 震懾宵小(上)第937章 神蝗第498章 宋之亂(上)第103章 囹圄隸妾第1111章 子張之儒第553章 成王敗寇第47章 心懷愧疚第369章 千金市馬骨第1141章 弓如霹靂弦驚第611章 我的兄弟姐妹(中)第261章 天生尤物第115章 賞罰分明第53章 冬至(二)第307章 兩小兒辯日第1029章 王孫歸不歸?(中)第88章 伊尹之志第1066章 稻花香裡說豐年(下)第286章 “戰國時代”第938章 蟲豸第110章 暴雨將至第392章 忍第61章 姍姍來遲第915章 叔于田第1022章 姑蘇臺上烏棲時第322章 亂(上)第250章 大河之上第1080章 江東子弟多才俊第510章 宋朝之美第43章 畏此簡書第880章 剖胸探心第1186章 此人野望幻滅之際第1012章 雖行無道第610章 我的兄弟姐妹(上)第944章 白虹貫日第1210章 寧赴湘流,葬於江魚之腹中第234章 行人聘問第903章 斧斤以時入山林第813章 大國上卿(下)第918章 眼看他樓塌了(下)第1187章 大丈夫不可一日無權第997章 心蕩第442章 天逐第1196章 列禦寇第1037章 大開明堂受朝賀(下)第1064章 棠之戰(下)第1061章 鄉音無改鬢毛衰第1088章 王侯盡北望(上)第1105章 半島戰爭第5章 東門館驛第944章 白虹貫日第1120章 人生不滿百第587章 威服九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