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節 燒心

江蘇常州,又稱龍城。前世,顧瑾之出生於此。

不過,現在叫延陵府。

延陵府風景如畫,龍溪河傍城而過。龍溪河比鄰大運河,近通東海、長江、太湖,交通便利,就有了“中吳要輔、八邑名都”的美稱。

延陵乃是魚米之鄉,物華天寶。如今天下太平,更是萬舸爭流、商賈如雲,富貴繁榮自必不說。

前世,顧瑾之的父母都是京城望族子弟,而她自己卻是生於常州、長於常州的。

當年她父親從政,下基層歷練,乃是常州市副市長,母親也隨着到了常州工作。顧瑾之就在常州出生。她十三歲的時候,做到了常州市委書記的父親調往京城,她就跟着父母回了京城的家。

後來,顧瑾之偶爾因爲工作的關係路過常州,卻再也沒有機會長住。

她死的時候,總是夢到自己在常州時的小院子。繁茂的梔子花樹,端午節前後,雪色嬌蕊佈滿翠綠枝頭,滿院子馥郁濃香。

她一輩子再也沒有聞過那種濃郁的香。

她也沒有想到,自己穿越,居然還有能機會回到常州。

不過,此常州,已是延陵,更加古色古香的古代城鎮。

她現在,也不再是那個中醫世家的大小姐顧瑾之,而是成國公府的七小姐顧瑾之。

和前世相同的是,她的祖上都是醫藥傳家,享有盛名;她的祖父都是濟世聖手,而她的父親叔伯都不願意繼承家業,一個個非要經商或從政。

祖父沒有了依託,就將一身的醫術傳授於自己最疼愛的孫女,跟她前世的爺爺一模一樣。

當祖父顧世飛每天交她念入門的醫經,顧瑾之沒覺得枯燥索然,反而是津津有味,表現得非常勤奮好學。雖然祖父顧世飛教她的東西,早是她爛熟於心的。

她是明白老人的,不想祖父難過。

祖父原本不是想教顧瑾之的。他開始教顧瑾之的時候,顧瑾之已經十歲了,在這個年代,她再過三五年就要出嫁。

祖父是想教顧瑾之的胞弟顧煊之。

顧煊之才五歲,書都讀不懂,祖父跟他說內經,他哪裡明白祖父在說什麼?祖父常常爲此氣悶,一個人發火。

顧瑾之想到了前世的爺爺,心中不忍。

老人遲暮之年,不過是想自己一生所鑽研後繼有人。他的兒子們個個覺得他醫術平庸,其他孫兒孫女遠在京城,只有顧瑾之一家陪着他。

顧瑾之有兩個弟弟,一個七歲的庶弟,一個五歲的胞弟。

祖父愛恨分明,他很不喜歡顧瑾之的庶弟顧琇之。

看着祖父頹敗失落的模樣,顧瑾之就開始故意在祖父面前背誦幾句內經上的話。祖父驚訝之餘,試探性教顧瑾之一點東西。很快,他就發現顧瑾之記憶力驚人,且領悟能力超強。

他感嘆着:顧瑾之乃是天縱奇才,理應成爲他的繼承人。

從那時候開始,顧瑾之就天天跟着祖父學醫。

兩年來,她又重新把《內經》、《難經》、《傷寒論》、《金匱要略》等學了一遍。

顧瑾之的父母一開始反對。他們認爲,女孩子讀幾本女四書五經,再學了女誡和孝經,也就差不多了。以後還有功夫,念些詩詞裝點門面。針黹女紅纔是本分。

只是,顧瑾之從前總是懨懨的不愛說話,祖父也是懶懶的不問世事。自從開始學醫,顧瑾之有了精神,也偶然露出小女孩子的活潑;祖父精神頭也足了,說話聲音洪亮有力。

顧瑾之的父母就再也沒有干預。

在延陵,規矩沒有京城那麼嚴格。

孩子健康,老人健朗,這是最大的福氣了。

一晃,已經兩年了,顧瑾之把祖父的知識學了個九成熟。家裡誰有個頭疼腦熱的,都是她開了方子吃藥。

她就沒有必要再掩飾自己前世的本事。

只是,家裡人誰有了病,開始露出徵兆時就被顧瑾之發現,開了藥方。吃過之後,病就痊癒了。

因爲防微杜漸的時候治好了,大家都不知道自己情況嚴重,還以爲自己原本就是小病,顧瑾之也是小手段。

於是,她得了個半桶水的名頭。

沒人相信她有醫術。

“瑾姐兒,你怎麼又發呆?”

四月初三,是顧瑾之的大舅母孫氏壽辰,母親帶着顧瑾之和胞弟顧煊之去賀壽。

華蓋濃流蘇馬車吱呀着前進,母親顧三夫人替胞弟顧煊之整理衣襟,回頭就看到顧瑾之坐着發呆,不由輕輕喊了她一聲。

顧瑾之回眸,露出一個清淺的笑容。

而母親最不喜歡她發呆。每每看到她怔愣,母親心裡就咯噔一下,生怕她是個傻的,就要喊她一句。

“等會兒嘴巴要甜,見人就要叫……”母親又叮囑顧瑾之。

顧瑾之是出了名的不愛說話。

她點頭,說了句:“我記住了,娘。”打住了母親的嘮叨。

“坐席的時候不要發呆!”母親還是停不下來,又叮囑了她。

顧瑾之從前總是懨懨的,坐着誰也不愛搭理,一個人安靜想事情,家裡的親戚時常在背後說她腦子不好,有點問題,母親氣的要死。

時間久了,顧瑾之是個傻姑娘,已經是名聲在外了,今年十二歲都沒人上門求親。

母親爲此憂心忡忡。

顧瑾之又是淡笑,繼續說了句:“知道了。”

真知道還是假知道,顧三夫人無從得知。見顧瑾之一臉順從,就沒有再說她。

車子就到了青果巷。

青果巷是延陵府最有名氣的地方之一,住着延陵兩大望族:宋氏和姜氏。

其中的宋氏,就是顧瑾之的外家。

延陵宋家,聞名江南,乃是三百年的望族。

宋家歷代出了不少名人。

比如顧瑾之的外曾祖父宋銘,是抗倭名將,死在戰場上,被文人墨客大肆褒獎,流傳至今。

又如顧瑾之的二舅舅宋希,才驚江南的神童,十五歲中了進士,乃是當朝第一人。他在翰林院兩年,而後辭了差事回到延陵,整日詩書字畫,已有了江南第一才子之稱。

他的書畫,千金難求。

後世的青史上,都有宋銘和宋希的名字,顧瑾之很是感嘆。

原來這就是千古留名。

顧瑾之的外祖父和大舅舅沒什麼名聲。外祖父曾經做過溫州刺史,大舅舅如今乃是江蘇蘇州鹽法道,極好的肥差。

宋氏一脈就繁盛至今。

馬車直接到了宋府的垂花門前。

顧瑾之三人下了車,二舅母秦氏帶着丫鬟僕婦們,親自迎了出來。

“煊哥兒又長個兒了!”二舅母笑着對母親說,“我們家儔哥兒比他還大兩個月呢,個子不及他一半。”

儔哥兒是二舅母的幼子,學名宋言儔,今年也七歲了。

“小孩子長個兒哪有定論的?”母親笑着道,“長得晚,將來長得好。您性子太急了…….”

二舅母呵呵笑:“可不是,我恨不能他一下子就長大了…….”

說得大家都笑。

而後二舅母又誇顧瑾之長漂亮了。

顧瑾之喊了聲二舅母,就安靜跟在母親身後。

一行人去了大舅母的院子。

今日是大舅母孫氏的壽辰,和往年的熱鬧不同,今年只請了宋氏族裡的妯娌小姑、幾家近親,其他人一概沒有,倒也簡單。

母親看着這樣,心裡微訝,想問怎麼回事。

大舅母一向愛鋪張的。

月華亭搭了小小戲臺,客人齊來之後,就去了月華亭開席。

大舅母有些精神不濟。

母親就問她:“大嫂,您是不是累了?”

大舅母和母親交情好,就低聲和她說:“身上不太好……上個月染了風寒,發熱。吃了趙大夫的藥,熱也退了,風寒也好了。只是,心裡一團火似的,總不爽利,吃飯也不好,睡覺也不好……”

母親往大舅母臉上瞧,果然清減了些,就道:“挨着可不行。再請趙大夫看看?”

趙大夫叫趙道元,從前是個道士,看卦精準,看病更準,是江南數得上名的神醫。

“他去了京城。”大舅母頗遺憾,然後壓低了聲音,道,“聽說京裡有位貴人病了,專程請了趙大夫。”

母親微微錯愕。

趙道元很孤傲,給人看病講究緣分。他和顧瑾之的外祖父有點交情,所以大舅母能請他來瞧。

一般貴族請不動他的,除非是大人物。

母親就緘口不接話。

頓了頓,母親才說:“那再請其他大夫瞧瞧?”

“請了…….”大舅母道,“延陵的大夫請便了,吃了藥仍是不見好,心裡就更熱了,總饞冰吃。上次吃了碗冰鎮蓮子羹,睡了晚好覺。可是冰鎮的東西,總是陰寒之物,這又不是酷夏,我也不敢多吃…….”

母親就眉頭微蹙。

她不通醫理,就一籌莫展了。

“上次你說你的頭疼,吃了你家老爺子開的藥就好了。能不能請你家老爺子也給我開劑藥?”大舅母想起了顧家的老爺子。

那位老爺子聽說醫術平庸。

可大舅母想着,他既然做過太醫院的提點,應該有點本事,至少比延陵那些不知名的大夫強。

延陵有點名氣的大夫,大舅母就看遍了。

吃了一個月的藥,仍是不見效。

她現在是病急亂投醫啊。

母親就笑:“……我家老爺子已經五六年都不開方子了。上次我疼得實在厲害,以往的藥又不濟,生不如死,是瑾姐兒開的方子。她懂什麼?事後我想着,應該是老爺子念着我日常孝順,把方子說給瑾姐兒聽的……..”

大舅母就露出幾分遺憾來。

說着話兒的功夫,她額頭又有汗珠,心裡的燥熱莫名浮起來。

一燥熱,心裡直燒,人很難受。

“去端碗冰鎮蓮子羹來。”大舅母猶豫了一下,吩咐身邊的小丫鬟。

熬不住的時候,她就吃冰來鎮一鎮。

母親在一旁看着心驚。

她嫁到顧家十幾年,耳濡目染知道些醫理。體內有熱,應該用藥疏導,這樣用冰來壓,只怕病會加重。

可是她只懂這些,又不知道該怎麼辦,話就沒有多說。

晚上回到家,母親就和父親顧延臻說起大舅母的病。

顧瑾之和弟弟顧煊之在一旁吃父親帶回來的新鮮桃子。

這個季節,桃子還沒有上市,也不知道父親從哪裡淘來的,弟弟吃得開心。顧瑾之不怎麼愛桃子的味道,有一口沒一口啃着,聽父母說話。

“嚴重不嚴重?”顧延臻關切問。

“看不出來。”宋氏道,“大嫂原本就豐腴,清減了些,看着還精神。不過,她說心裡燒心。這總歸不是好事。”

顧瑾之又咬了口桃子,脆脆的,有點酸。

第161節 首飾第500節 前奏第385節 往昔第14節 寬容第44節 藥鋪第411節 健康第152節 用藥裁剪第335節 破繭第11節 發火第467節 騙小孩第289節 接近第140節 失策第437節 朝令夕改第8節 出診第277節 取意第387節 流放第394節 奶爸第209節 貴降第367節 重逢第389節 回家第156節 送匾第115節 心酸過往第422節 勸慰第8節 出診第145節 小疾第159節 回絕第150節 請旨第295節 回京第307節 怒因第198節 歷史第547節 尾聲(3)第209節 貴降第492節 小兒夜啼第94節 比拼第53節 回請第122節 喜降第181節 因果第440節 桃花汛第197節 惡風第271節 心絞痛第329節 諷刺第210節 算賬第249節 刺激第458節 要挾第133節 孽情第231節 賠禮第240節 幫忙第335節 破繭第8節 出診第404節 捱罵第211節 做局第448節 慈母第245節 怪病第500節 前奏第490節 風雨第500節 前奏第221節 高瞻第116節 火眼第219節 燙手第435節 肝風第468節 道歉第80節 賞賜第363節 挽留第491節 譚宥之死第1節 楔子第39節 謠言第394節 奶爸第337節 暗示第535節 庇護第54節 立言第539節 耍賴第78節 陪伴第170節 藥材第356節 出城第325節 收網第51節 做客第380節 貪念第337節 暗示第154節 磨性子第169節 親信第213節 挑撥第445節 離巢第103節 醒來第410節 懂事第430節 舊書房第47節 道謝第177節 其樂融融第229節 唱戲第83節 嫉妒第381節 姐姐第301節 進宮第418節 驚變第195節 天殘或毒第273節 緘默第326節 昏君第524節 提拔第397節 意志力第419節 迷戀第226節 請帖
第161節 首飾第500節 前奏第385節 往昔第14節 寬容第44節 藥鋪第411節 健康第152節 用藥裁剪第335節 破繭第11節 發火第467節 騙小孩第289節 接近第140節 失策第437節 朝令夕改第8節 出診第277節 取意第387節 流放第394節 奶爸第209節 貴降第367節 重逢第389節 回家第156節 送匾第115節 心酸過往第422節 勸慰第8節 出診第145節 小疾第159節 回絕第150節 請旨第295節 回京第307節 怒因第198節 歷史第547節 尾聲(3)第209節 貴降第492節 小兒夜啼第94節 比拼第53節 回請第122節 喜降第181節 因果第440節 桃花汛第197節 惡風第271節 心絞痛第329節 諷刺第210節 算賬第249節 刺激第458節 要挾第133節 孽情第231節 賠禮第240節 幫忙第335節 破繭第8節 出診第404節 捱罵第211節 做局第448節 慈母第245節 怪病第500節 前奏第490節 風雨第500節 前奏第221節 高瞻第116節 火眼第219節 燙手第435節 肝風第468節 道歉第80節 賞賜第363節 挽留第491節 譚宥之死第1節 楔子第39節 謠言第394節 奶爸第337節 暗示第535節 庇護第54節 立言第539節 耍賴第78節 陪伴第170節 藥材第356節 出城第325節 收網第51節 做客第380節 貪念第337節 暗示第154節 磨性子第169節 親信第213節 挑撥第445節 離巢第103節 醒來第410節 懂事第430節 舊書房第47節 道謝第177節 其樂融融第229節 唱戲第83節 嫉妒第381節 姐姐第301節 進宮第418節 驚變第195節 天殘或毒第273節 緘默第326節 昏君第524節 提拔第397節 意志力第419節 迷戀第226節 請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