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90 宗室藩王大會

bookmark

等火車再次轉完一圈之後,崇禎皇帝沒管那些內侍下車離開,而是在車上,對他的臣子說道:“這輛火車,朕放在御花園內,乃是給朕的愛妃們遊玩用的。不過諸卿應該也都能看出來,一旦我大明各城之間,各繁華之地都修建了這火車的話,如果這蒸汽機的動力夠大,那一次性可以拉動多少人,從一地到另外一地?如果換成貨物的話,那又有多少能從一地到另外一地,諸卿想想,這和如今的交通相比如何?”

一口氣說了這麼多,這還沒完,看着沉思中的這些文官大臣,崇禎皇帝又繼續補充道:“而且這火車還有一個好處,就是可以日夜兼程不耽擱。如何?”

這些大明高級官員都不是傻子,崇禎皇帝已經把火車的優點說得如此明白,他們自然能從中知道,這會給大明帶來多大的變化!

此時聽到皇帝問如何?他們一個個誠心實意地恭聲回道:“陛下聖明!”

崇禎皇帝看到他們這樣子,不由得笑了。他也是有成就感的,搗鼓了那麼久,好歹把幾百年後的東西提前搗鼓出來了。至於火車的缺點,當然也有一大把,不過這些都不重要,一如溫體仁所說,有問題,去克服就是。

這麼想着,他便看着溫體仁,眼角帶着笑意說道:“溫卿剛纔在路上說得也沒錯,蒸汽馬車,只要持續改進,也總有一天,能給大明帶來天翻地覆的變化……”

聽他這麼一說,溫體仁難得老臉一紅。皇上確實是聽到了,這樣當衆說出來,這到底是誇自己還是損自己啊?

沒有等溫體仁迴應,崇禎皇帝又繼續說道:“等到將來,這蒸汽機再改進,或者乾脆說,出現一種新的動力,能代替蒸汽機驅動馬車前行。沒有蒸汽機的這些缺點,成本也不高,那現在的馬車,必然會被淘汰。那時候,滿大街的,就都是那種新的馬車了……”

說到這裡的時候,崇禎皇帝在心中默默地補充了個詞“汽車!”。

隨後,他的聲音提高了不少,也不再有笑容,而是嚴肅地說道:“……朕在應天府的時候就說過,沒有做不到,只有想不到!只要我大明一直推廣科學技術知識,朕就相信,我大明的聰明才智之士,必定在將來某一天,把我們所想到的這些,都做出來!”

藉着這個機會,崇禎皇帝又一次給自己的這些臣子灌輸科學技術知識的重要性!真是做到了,只要有機會,就不斷地灌輸,算是一個合格的科學技術知識的推銷員了!

“陛下聖明!”衆人齊聲迴應,事實俱在,也不可能再說別的了。

回到文華殿內後,崇禎皇帝看着底下的臣子說道:“朕之前給路橋公司批閱道路規劃時,其實已經留了鋪設鐵軌的地方。因此,這火車之事,也劃歸給大明路橋公司……”

說到這裡,他忽然覺得這說法好像不妥,就又改口道:“火車就作爲資產,注入大明路橋公司,當然,這得增發股份,具體事宜,等回頭由畢卿和路橋公司的劉卿協商,再呈送內閣和司禮監,奏於朕審閱!”

這又都是錢啊!戶部尚書畢自嚴高興地連忙出列領旨。

這些東西,如果只靠國家來推廣的話,說句實話,成本很高的,而且還牽扯很多事情,比如貪腐之類。倒不如在朝廷的掌控之下,自己的監督之下,用商業化手段進行運作,纔是最容易,也是成本最低的推廣手段。

等畢自嚴退回隊列之後,崇禎皇帝看着底下這些臣子又把話題拉回了最初,已經有點被他們遺忘的話題道:“草原不能獨立於關內,包括天山,漠北,又或者歸化城等等,必須和關內建立緊密的聯繫,而交通就是重中之重。火車的運量非常大,就能很好的成爲草原和關內的聯繫紐帶。因此,朕決定,喀爾喀部族的那些俘虜,在天山那邊築城之後,就用來修路!不管用多久時間,幾代人時間,這些路是一定要修出來的!”

“陛下聖明!”溫體仁等人聽了,一起回奏道。

同時,他們也在心中感慨,敢情皇上發明的一樣又一樣的東西,其實都是和當前或者未來的局勢環環相扣!也不知道在皇上的腦子裡,究竟還有多少好東西?

至此,這次的朝議,算是結束了。不過其他臣子雖然退去了,但首輔溫體仁和司禮監掌印太監曹化淳卻被留了下來。

崇禎皇帝看着他們兩人說道:“那些宗室早已趕到京師,被朕晾了好久了。如今草原大戰結束,朕該可以和他們見見面了!諸卿以爲如何?”

聽到這話,溫體仁首先苦笑着說道:“陛下,您一直避而不見,老臣家門口,都快擠滿了藩王的人了!您要再不召見他們,老臣都不敢回了!”

崇禎皇帝一聽,不由得笑了下。這個情況,早有廠衛報到他這裡了。那些藩王急啊,不但在首輔這裡找關係問情況,甚至還送禮給司禮監掌印太監打聽,不過曹化淳是個會做人的,轉手就向自己做了稟告。

“陛下,他們確實已經等得很急了!”曹化淳也恭聲奏道。

崇禎皇帝聽得點點頭,他自己也覺得火候已到,便吩咐下去,兩日之後,召開全球分贓大會,不,是全球分封大明藩王通氣會!

大明共計實封藩王六十五位,追封藩王二十二位,到崇禎朝時,因爲各種原因,比如藩王絕嗣而除封,因事被廢、除封,共計還有藩王三十四位;另外,藩王的兒子除了長子世襲藩王之位外,其他兒子都是要封郡王,而且也是世襲的。大明朝的郡王,一共有九百二十四位郡王。

當然了,本次宗室大會,夠資格來參加的就只是藩王,否則的話,文華殿內估計是站不下了。

大明的藩王,按照大明開國皇帝朱元璋的意思,是分封各地,有兵有權,和西漢開始的藩王差不多,相當於自領一國,卻是國中之國了。

朱元璋在位的時候,他不怕兒子們造反,無所謂。可當他孫子建文帝一登基的時候就怕了。因爲那些叔叔藩王們,大都跟着他爺爺一起打天下的。說起兵精糧足也不爲過,而他自己,則只是法統上繼位而已,根本壓不住那些叔叔。

又有西漢七藩之亂的例子,大明朝的官員也都支持削藩,於是,就削出了個成祖出來,而建文帝自己丟了皇位,下落不明;

朱棣上位之後,就對其他藩王不客氣了,也是因爲這個原因,最終形成了大明王朝的宗藩制度爲:分封而不錫土,列爵而不臨民,食祿而不治事。也就是俗稱的圈禁當豬養。榮華富貴不缺,但只能待自己王府裡,連外出祭祖都難。

大明的宗藩制度,在明神宗的時候,因爲宗室繁衍過巨,遂減歲祿,並限制繼承。對各級爵位,比如藩王、郡王、鎮國將軍等有過一些限制,但總體來說,大的制度方面還是保持不變的,宗室問題,依舊是大明朝最大的問題之一!

終於,到了崇禎朝的時候,宗藩制度出現了根本的變化。

初有唐王封洞吾,唐王一脈,全都搬去了新的唐國。從此之後,就擁有軍政大權,再次成爲了真正的藩王。而對於大明本身來說,從此之後,朝廷不用支付唐王一系的俸祿,由唐王自負盈虧。且唐王在國內的封地等等,都拍賣後不再屬於唐王,相當於把唐王在國內的權利義務,都打包丟到洞吾去了。

對於大明藩王來說,這當然是有風險的。第一,分封到國外,首先得要打下來吧?萬一錢財耗盡,打不下來怎麼辦?

不過這個問題,崇禎皇帝起碼在最初的三位藩王上,是給他們包辦了的,保證能就藩,藩王的錢不夠,朝廷可以補貼,藩王未來的收益可以抵押。

第二,藩王封到海外,對於藩王來說,都是鳥不拉屎的地方,至少沒有大明富裕,這樣的情況,對於有的藩王來說,也是不樂意的。

不過從前面三位藩王的例子上看,崇禎皇帝又允許藩王在百姓自願的前提下,能帶走多少大明百姓都可以,包括文官武將,只要願意跟藩王去的,都會放行。不但如此,還會大力支持藩國的建設,給其規劃,抵押貸款,鼓勵國內商賈去藩國互通有無,甚至還派兵駐守一些比較危險的地方,比如和鄰國相鄰的地方,或者臨海的地方,由朝廷來治理,抵禦風險。

就從目前的情況看,崇禎皇帝對於藩王封建海外的事,是非常重視,非常支持,表現出了非常大的誠意。正是因爲這個原因,讓每天無所事事,只能待在自己藩王府裡的藩王們心動了。

就算有個別還是願意混吃等死,可他這一脈的宗室就不願意了。大明宗室,不但藩王被圈養,其他的郡王,鎮國、輔國和奉國將軍,以及鎮國、輔國和奉國中尉,皆不可參合四民之業(即士農工商)。就這,對於郡王和將軍來說,或者還能過個安逸日子,但是,對於那些中尉來說,就慘了。

宗室人口太多,就是把一年的稅收全部用來支付宗室俸祿都不夠,因此朝廷就乾脆找各種藉口拖欠,甚至不給你登記玉蝶,不承認你是宗室成員,而他們又不能參與士農工商這些,沒有收入來源,那叫一個慘啊,有的過得比乞丐都不如。

特別是奉國中尉,按朝廷律法,奉國中尉之子皆封奉國中尉,就是奉國中尉的所有兒子都世襲奉國中尉,不分長子、餘子,這奉國中尉就多了,也是最苦逼的了。

雖然到嘉靖時期,對他們的政策有所鬆動,可以在滿足一定的條件下參與士農工商,可他們的基礎太差,也很難和別人競爭,過得日子還是很苦。

於是,當他們聽到朝廷的宗室政策有了巨大的改變,聽到可以去藩國去了,自然不會再過這樣的苦逼日子,至少能當個小官吧?再不濟,也能從事正當職業吧?因此,他們對於朝廷最新的藩王封建海外之策是最爲擁護的。

如果自己這一脈的藩王對於封建海外之事表現的不積極,甚至不想外封的,他們就會去藩王府鬧了,一哭二鬧三上吊,那麼多人,都是藩王這一系的子孫後代,藩王府都能塞滿。

對於這樣的情況,大明地方官員自然是有意縱容了。你藩王不想海外封建,你的日子就不好過!

而那些對海外封建比較積極的藩王,他這一系的宗室也沒閒着,自然開始積極地爲海外封建一事準備了起來。人力、物力、財力什麼的,都開始規劃。在很多藩王府所在的地方,他們自發地去拉攏那些鄉里鄉親的,誘惑他們一起去藩國什麼的。

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大明朝第一次大規模的藩王宗室會議便在京師紫禁城文華殿內召開了。

讓所有人想不到的是,唐王、福王、益王竟然也到場了。

這三位藩王,唐王已經就藩兩年左右了,福王剛剛就藩幾個月而已,而益王,連自己的封地呂宋都還沒去;他們三個,分別代表了藩王的三種狀態,有着三種心態,對於其餘未分封的藩王是個很好的諮詢對象。

於是,這次的藩王宗室大會,崇禎皇帝沒有長篇大論,溫體仁和曹化淳也只是當個看客,主角就成了唐王、福王和益王。由他們三人分別講述自己的海外就藩心得體驗,而後其他藩王,有什麼問題,都可以向這三個藩王提問。

可以說,這一次的藩王宗室會議,是非常熱烈的。

一開始的時候,各地藩王還有節制,可到了後來,三個藩王,都被其他藩王給圍死了,你一言我一語的,一張嘴至少要對付十來張嘴,讓三個藩王痛並快樂着。

要不是就藩海外,哪有這麼受歡迎的時候!

當然了,崇禎皇帝事先也交代過,三個藩王自然也不會在崇禎皇帝的眼皮底下,說一些就藩不好的話,否則的話,崇禎皇帝分分鐘能有許多辦法讓他的藩國穿小鞋。

382 枉爲人君1072 他來了965 歷朝未有之良策664 沒想到的結局500 沒得選擇1266 被多爾袞那啥了一次787 互相影響301 要挾錢富貴522 李定國(第三更)531 隆重登場559 高峰第二個單章1137 怎麼幫1131 主心骨95 奴酋過來了1031 皇上要看錄像877 五人墓碑記182 晉商會議313 優越感(第三更)602 定位390 孫傳庭拍照301 要挾錢富貴397 鐵器鋪1108 刺探119 知人善用817 皇恩浩蕩(第三更)1197 腰桿硬了1272 尿壺454 夜深人靜550 一定要御駕親征958 我就是范文程(第三更)509 籌劃洞吾(第四更)1061 陰差陽錯265 蛋糕做大再說567 舉賢不避親(第三更)616 困惑834 佈置(第三更)263 溫體仁密奏929 原來傳說是真的225 自上而下的時尚963 不得圓滿(第三更)733 沒法再要臉434 煮酒論英雄597 不同待遇407 意氣風發23 暗潮涌動307 中伏1335 希望在西邊142 捕頭和錦衣衛校尉633249 熱烈歡迎119 知人善用284 游擊戰983 異姓王(第三更)1134 趁火打劫742 密謀539 林丹汗猶豫了360 寧錦一線的過招1122 真正的大禮691 請皇上放心(第五更)319 盧象升凱旋8 皇帝發瘋1073 代善的怒喝182 晉商會議1091 折騰得好829 全都悄然出行841 期望越大失望越大(第五更)931 考覈指標455 反正禮多人不怪70 廷推抓鬮都滾一邊去1247 豪奴236 奴役和殺戮322 不霸氣但實用635 昨晚的好運(第三更)987 大展拳腳170 茶話會208 絕密對話(第五更)1064 陷阱?1249 歸國235 徐光啓的請求1321 蝴蝶翅膀扇啊扇660 西線戰事的隱憂80 奉旨逛怡紅院837 精忠報國357 明末禁海的真正原因342 圍魏救趙324 狗糧來了270 吳達濟的見聞(第三更)906 遭遇(第四更)400 看天又怎麼了202 收心999 洞吾大戰將起997 南海平148 報復694 不戰而屈人之兵647 兄弟們,今天給你們報仇了(第四更)368 曹變蛟之秀(第三更)822 脆弱的信任892 還有沒有道理講了?956 都是那該死的漢狗
382 枉爲人君1072 他來了965 歷朝未有之良策664 沒想到的結局500 沒得選擇1266 被多爾袞那啥了一次787 互相影響301 要挾錢富貴522 李定國(第三更)531 隆重登場559 高峰第二個單章1137 怎麼幫1131 主心骨95 奴酋過來了1031 皇上要看錄像877 五人墓碑記182 晉商會議313 優越感(第三更)602 定位390 孫傳庭拍照301 要挾錢富貴397 鐵器鋪1108 刺探119 知人善用817 皇恩浩蕩(第三更)1197 腰桿硬了1272 尿壺454 夜深人靜550 一定要御駕親征958 我就是范文程(第三更)509 籌劃洞吾(第四更)1061 陰差陽錯265 蛋糕做大再說567 舉賢不避親(第三更)616 困惑834 佈置(第三更)263 溫體仁密奏929 原來傳說是真的225 自上而下的時尚963 不得圓滿(第三更)733 沒法再要臉434 煮酒論英雄597 不同待遇407 意氣風發23 暗潮涌動307 中伏1335 希望在西邊142 捕頭和錦衣衛校尉633249 熱烈歡迎119 知人善用284 游擊戰983 異姓王(第三更)1134 趁火打劫742 密謀539 林丹汗猶豫了360 寧錦一線的過招1122 真正的大禮691 請皇上放心(第五更)319 盧象升凱旋8 皇帝發瘋1073 代善的怒喝182 晉商會議1091 折騰得好829 全都悄然出行841 期望越大失望越大(第五更)931 考覈指標455 反正禮多人不怪70 廷推抓鬮都滾一邊去1247 豪奴236 奴役和殺戮322 不霸氣但實用635 昨晚的好運(第三更)987 大展拳腳170 茶話會208 絕密對話(第五更)1064 陷阱?1249 歸國235 徐光啓的請求1321 蝴蝶翅膀扇啊扇660 西線戰事的隱憂80 奉旨逛怡紅院837 精忠報國357 明末禁海的真正原因342 圍魏救趙324 狗糧來了270 吳達濟的見聞(第三更)906 遭遇(第四更)400 看天又怎麼了202 收心999 洞吾大戰將起997 南海平148 報復694 不戰而屈人之兵647 兄弟們,今天給你們報仇了(第四更)368 曹變蛟之秀(第三更)822 脆弱的信任892 還有沒有道理講了?956 都是那該死的漢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