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由檢的話讓殿中羣臣爲之一愣,隨後衆人瞬間反應了過來,侯恂這是把襲官案給忘了。
皇帝早就想大力整治江南了,這次的襲殺朝廷官員的惡劣事件,正好給了皇帝一個最爲正當的理由,這回不知道會有多少豪門大戶牽連其中,最終落得個家破人亡的下場了。
雖說前期皇帝下旨裁撤了南京小朝廷,並把諸多南京官員北遷入京,期間也向陸陸續續往江南安插了不少北地官員,但這些舉措並未傷及江南利益集團的根本。
兩百年來,不管是在職還是無數離職歸家的諸多官紳及其後人,仍舊牢牢把控着這片大明最爲繁華富庶之地的巨大財富,並且在大明江山岌岌可危之時袖手旁觀,在大明局勢徹底穩定下來後,皇帝這是要秋後算賬了。
對於皇帝的想法和做法,殿內羣臣基本上都是抱着樂見其成的想法的。
現在包括一衆閣臣在內的朝堂重臣們,沒有一個是東林黨成員,他們在江南也沒有重大的個人利益,皇帝收拾江南集團的做法當然不會引發很大的反對聲。
只要是智商正常的人心裡都非常清楚,襲殺朝官案肯定是在某些利益受損者主使下所爲。
那些利慾薰心之人錯判了當前的形勢,以爲現在的皇帝如同以往那些愛惜名聲,不想在青史中留下惡名的帝王一樣,對於他們的諸般手段最後都會採取忍讓的態度,對這件事的處置也和從前種種一樣,在爭吵中妥協下來。
但這回他們打錯算盤了。
今上幾年來的所作所爲已經與太祖、太宗極爲相似,行事果決,手段狠辣,大有順之昌逆之者亡的做派,那些利令智昏之輩恐怕會付出極爲慘重的代價了。
“安民撫民之事便議到此處,接下來朕所說之事與官軍相關,諸卿但有建言儘可直言。”
由於還沒有收到錦衣衛相關事項的奏報,朱由檢現在也不知道這回具體能有多大的收穫,所以他只是從側面提了一下之後就把話題轉移了開來。
據朱由檢私下的猜測和估計,這回自己又要發一注大財了,他已經下令鞏凡物帶着四海商行的精幹力量趕赴松江府,準備接收最後的勝利果實,朱由檢也準備藉機開始推行士紳一體納糧的計劃。
“有鑑於大明官軍精銳正在經略東北和西北之地,而此兩處方向俱是苦寒之地,那在加強武備之同時,着力改善官軍將士之後勤保障便成爲重中之重。
首先,西北甘肅、寧夏等地官府,在糧食自給無憂後,要大力推廣棉花種植。兵部要在甘肅、寧夏、陝西北境,分別設置軍需處,專門收購官軍所需日常物資爲要義,確保前方將士吃得飽、穿的暖,不使其忍飢受凍之下還要與敵交戰。”
在朱由檢的認知中,西北地區在後世也是中國的產棉區之一,只要當地官府出面,組織人力物力投入其中,那不用幾年,西北官軍所需要的軍用棉服被褥等物,大部分都可以在當地解決,這樣就省去了從數千裡之外的京城長途運輸所花費的鉅額錢糧。
之所以這次是設立軍需處對外採購,而不是朝廷直接開辦工坊,這也是朱由檢爲了使當地的商戶能夠開設工坊、僱請本地民衆做工賺錢,以此來帶動相關產業發展,促進當地經濟活力的一種思路。
只要措施得當,當地官府重視,幾年之後,貧窮的西北地區也將會因此而受益巨大。
按照朱由檢的設想,大明官軍所穿用的服帽鞋襪被褥等要每兩年一換,單單這項支出加起來就是十分驚人的數字。
就拿曹文昭所率的西北軍來說吧,整個西北官軍現在有近兩萬人馬,不包括軍械在內,每人需要下發兩套春秋軍服、兩套棉質軍服、兩雙春秋戰靴、兩雙冬季棉靴、兩雙棉手套、棉護耳,兩雙春秋單襪,兩雙冬季棉襪、一牀春秋薄被褥、一牀冬季厚被褥。
而馬祥麟統領的一萬北征軍,東北地區一萬多的守軍,也需要同樣的軍用物資,這些物資的總產值可不是個小數目,在經濟發展極度落後的當下,持續的財政投入纔是帶動地方經濟發展最重要的手段。
“兵部要謹記,採購軍需一定要查驗物品是否合格,不得以次充好,朕會派遣廠衛督查,一旦發現有此情況,犯事者就地斬首!”
交代完具體如何操作之後,朱由檢又特別強調了一下其中的利害,分管兵部的楊嗣昌施禮後接旨落座。
由於朱由檢這道旨意並沒有涉及到改變軍械的供應,所以並沒有引起衆臣的反對,只要朝廷掐住兵器糧餉的配給,大明就不可能出現藩鎮割據的現象再度出現。
現在軍器監燧發火銃的改進和製造也取得了重大突破,燧發火銃的啞火率下降到了兩成多一點,而且火銃樣式也更加接近後世的步槍。這種帶着厚實槍托的火銃,能讓士卒在射擊時更覺舒適和有把握,在部分下發京營試用後,受到了士卒們的廣泛好評。
軍器監現在已經停止了傳統火繩火銃的生產,開足馬力全力生產新式燧發火銃,月產已經達到了八百杆,並且速度還在進一步提升中。
京營已經有五營士卒裝備了新式燧發火銃,在校場與傳統火銃進行列隊射擊比對時,用時大大縮短。按照後世的時間制來算,銃手們基本可以做到每分鐘兩發的速度,比火繩槍射擊三分鐘兩發的速度提高了數倍,極大提高了軍隊的作戰效率,並且再也不怕陰雨天氣對火銃的影響。
朱由檢已經下旨,京營在裝備了五千杆之後暫停接收新式火銃,軍器監出產的新銃將會以每一千杆爲單位,優先配給東北、正北、西北三軍,等到這些前線部隊全部換裝後,其餘官軍再開始接收裝備。
至於其他軍需的配備,也是採取同樣的步驟,一切以前線爲重,就算京營也得讓路。
“諸卿,自太祖立國分封諸藩至今,大明宗藩繁衍何止百萬,每歲食用祿米之數亦是十分驚人,此癥結以爲有識之士心憂不已。
前番周王自請減少所擁田畝之半數,實是爲天下宗親做了榜樣,可是時至今日近兩年有餘,其餘二十餘親藩並無人響應其義舉,此舉令朕寒心不已。
有感於親藩所佔田地不繳納任何賦稅,卻坐享天下太平光景這一不公,朕有意減少諸藩所享永業,並徹底廢除藩王不得擅離封地之限,不知諸卿以爲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