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空力量是戰爭中的制勝因素,在銀河系的範圍內來理解,強大的艦隊以及性能優異的戰艦永遠是力量的代表。按照蟲族固有的思維模式,或者是戰鬥中得來的經驗。它們認爲猛烈的進攻永遠比頑固的防守來得更具效果。
異族對蟲族實施的手段就印證着事實。
蟲族目前已經把太空力量的希望寄託在信仰者身上,數百萬被歸順者精挑細選的信仰者,完全是對待蟲族最狂熱的存在。其中以人類信仰者楊衛華博士爲代表,這位正值中年的專家是韋蘭德第一次進行信仰傳播時就認準的人物。楊衛華,以及他的在戰艦的設計上都呈現着無與倫比的天賦和經驗,包括人類目前最先進的第五代驅逐艦裡面很大一部分技術也是出自他的理念。
再加上索克族信仰者腦海裡奇異的想法後——蟲族戰艦的雛形就呼之欲出了。兩族專業人員連續多日的奮戰,經過數不清次數的交流協商,以及不斷,反覆的修改,最終,融合了兩族特點的戰艦在馬爾多頭頂的太空港正式動工。
執掌者通過承載體的視覺以及歸順者的實地參與,瞭解着整個建造的過程。龐大的軌道太空港在軌道上運動着,通過天梯連接地面,超高速度的天梯極大方便了人員以及貨物的運輸,使地面與太空的往返成爲了尋常的事情。
最早動工的一艘巡洋艦正在緊張修建中。根據設計圖顯示的內容,它不太漂亮,這是一艘方形的,扁長的戰艦,長達兩千米,但相對來說卻不算寬,像跟長長的竹竿。這種不起眼的外觀卻能夠保證在空戰中減小受攻擊的面積,但由此也帶來一個問題,由於它的造型,此類戰艦就永遠只能在太空中活動,否則一旦受到星球引力吸引,完全不符合空氣力學的造型會令它直接墜落地面。
但話也至此,體積如此龐大的戰艦,如果被用於低空中的戰鬥,恐怕也純粹是浪費材料,或者是過於自信了些。大氣層內永遠都是小型化,輕盈的飛機或者飛船的天下。它們實施着快速,迅猛,又不失靈巧的攻擊,能讓進入大氣層內的龐大戰艦完全淪爲面對猛虎撲食時團團轉的大象。
身穿一套純白色實驗服,帶着一副眼鏡的楊衛華站在太空港裡的觀景窗旁。外面偶爾閃爍的刺目光芒映照在他臉上,在無聲息中,一艘龐大戰艦的骨架正在被一點點連接起來。數不清的機器人代替了所有需要精確和力量的活兒,更多的,各種類型不同,作用不同的機器人穿梭於其中。一條條臨時搭建的工作軌道穿過戰艦堅固的骨架,軌道上快速運行的小型機器人搬運各種材料;更加輕巧的磁力機器人被釋放到窄小的區域,緊貼在金屬板上,完成單純人力無法做到的事情。
一整艘太空戰艦的製造,在有引力的星球地面是難以完成的。而無重力的太空中,參與動工過程的就必須是機器人。數量過萬的各型號機器人在太空港內技術人員的操控下,遊蕩在真空中完成了複雜而又艱難的任務。
建造戰艦,光是看起來就複雜無比,但楊衛華的腦袋裡卻裝着全部的計劃。外面的一切在他腦海裡熟悉反覆的進行着,他手上的PDA連接着中央計算機,並且隨時能夠查詢,控制一些計劃的更改。
一切都井然有序。按照預期的製造速度,用不多時,戰艦就能夠披上它出征的鎧甲,真正遨遊、征戰在這片廣闊而又迷人的星空中。新式戰艦的強大,將會在非信仰異族身上得到印證!
但現在,經過短暫的放鬆後,他離開了觀景窗。他的工作核心永遠是太空港裡最熱鬧的研發室。夢想已經把戰艦的骨架勾勒出來,但實際的內在卻並不算完美,還有許許多多的工作需要他去完成。
他們總會做完的。
……
快速流逝,或許對專注的人只像眨眼瞬間,當楊衛華再一次毫無負擔的站在太空港裡面時,新式戰艦已經可以宣佈大功告成。現在,人類和索克族兩百多名信仰者專家在工作人員的帶領下,即將登陸這一艘戰艦。
具有紀念性的一刻,由歸順者史蒂夫.韋蘭德率先邁開腳步。
他進入平衡壓力通道,在萬衆矚目的過程中,一步步往戰艦其中一個已經打開的艙門走去。整個過程中除了有氣壓變化外,重力因爲自旋的緣故也並沒有完全喪失。韋蘭德邁着輕盈的腳步,他身後是功勳卓著的專家們。
“戰艦擁有標準重力的一半,足夠平時的活動。”楊衛華跟在韋蘭德身旁,一點點的解釋着每一道工序。
帶着攝像機的記錄員們也把更多的鏡頭集中在他們身上。
“由於需要高規格的防護,因此戰艦隻被分成六層甲板,底層甲板的一號艙能夠容納兩百艘各式的無人機,二號艙用於地面登陸的飛船,或者一定批量的裝甲突擊車,三號艙則是平時的彈藥儲備,大都是一些無人機專用的彈藥。”
韋蘭德聽着他們的介紹,逐一參觀戰艦。
同時,他把所得的信息彙總給蟲族的至高執掌者。經過歸納後,戰艦的性能主要就集中在機動速度、防禦能力,以及蟲族最喜歡的火力強弱上。三個方面,卻融合了兩族數不清的專業人士的心血。
在速度上,巡洋艦配備兩族龐大的熱核反應堆,索克人的可控聚變臨界點催化的技術堪稱神奇,雖然無法改變質量轉化爲能量的比值,但反應的速率可就比人類的工藝的可控聚變要高超許多。兩座反應堆的能源提供給戰艦的六組推進器,以及保持對曲速躍遷引擎電容器的充能。
不過,曲速旅行對於蟲族來說意義不大,因爲利維坦的蟲族足夠把空間穿梭的壓縮到瞬間——並不佔地的曲速引擎只能勉強讓龐大戰艦進入曲速6的境地。只用於必要時刻的逃離,而無法做到突擊行動。
曲速航行成爲了擺設,但常規空間的速度卻得到了提升。儘管巡洋艦並不是爲輕巧作戰而設計的,但這艘新式戰艦身上,它無論是做出短距離加速,或者是緊急推進器下的閃避機動,甚至是急速的反向推進減速等方面都比原先的索克族要更高明,甚至已經逼近人類輕巧戰艦的快速。
第二個重點,戰艦的防禦能力。
防禦能力在武器超前發展的時代裡,顯得越來越無力。蟲族的戰艦在面對人類的導彈時,能夠有效的啓用動能護盾防禦重要區域,同時,在接觸到動能護盾也無能爲力的電磁炮彈時,層層護甲之間的三層減震緩衝層則發揮着關鍵的效果,如果不是連續不斷的轟擊,戰艦一般能夠頂住超高速度電磁炮的轟擊。
另外,就是對於光輻射的防禦。衆所周知,核彈等武器在太空中能夠把光輻射發揮到極致,雖然命中率不高,但卻也不得不防禦這些超高的溫度。戰艦表層的護甲被融化掉後,裡面的緩衝層是一種吸熱液體,能夠吸收大部分的熱能以及脈衝傷害。雖然無法做到絕對,但至少能夠減緩殺傷的威力。
最後就是攻擊能力。
毫無疑問,這方面是執掌者最爲關心的。而且也是信仰者們耗費功夫最多的,太空作戰,動能殺傷無疑是最典型的代表,高功率的激光雖然看似強大而且快速,但卻存在因爲距離過遠而導致能量耗散,因此激光武器一般被人類用於導彈的攔截。再由於其他方面的能量武器都或多或少都受到條件以及技術的制約,無法與現有武器相比擬,最終用在戰艦身上的武器就是電磁炮。
無軌道發射技術是人類技術目前所做不到的,這艘巡洋艦長達兩千米,除了最開始發射金屬炮彈的短距離軌道外,炮彈將會在電磁場中高速運行一千多米,從尾部裝填的彈藥最終會從艦艏轟出來。
一枚20噸規格的炮彈,最大能夠被加速到150公里每秒,是音速的400多倍。再由於太空中的阻力幾乎可以忽略,因此它的射程是無限遠的。就在炮彈的問題上,融合的優勢繼續體現,人類的設計並沒有被拋棄——他們製造出更大體型的炮彈,如同梭子般,炮彈裡面並不是完全的中空,內部裝填着一定數量的核導彈。
太空中的遠程核彈體型無比巨大,體重普遍超過100噸。傳統的火箭推進對於動輒數萬、十幾萬公里的戰場來說是後繼無力的,而且相對緩慢的加速過程令它在激烈戰鬥時無法與電磁炮相比擬。因此,人類一般會在裡面使用核能推進的技術,讓導彈的射程突破十萬公里,甚至更高。
但此類導彈的造價就絕對就是一個難以想象的天文數字,雖然配備的制導系統令其精準度非常高超,但就算是這方面技術優越的人類,也沒敢把功夫完全耗費在上面。他們一直致力研究更便宜,更實惠的電磁炮上。
但現在,技術的融合讓低成本發射核導彈成爲了現實。通過發射電磁炮獲取的超高速度,內置導彈在脫離彈體時,就能得到電磁炮賦予的速度,並且在火箭推進器的助推下,完成加速,閃避,以及精確制導攻擊。
同時,與武器息息相關的自然就是雷達的技術,因爲若想要實施打擊——就必須要找到對手在哪兒。雷達,或者放在索克族身上時,就被成爲“作戰偵測技術”——因爲他們對雷達的概念不太清晰,也不夠先進。
他們的戰艦使用一套“光學偵測系統”,可以理解爲一種進行全方位監視的電子望遠鏡,相比雷達發射出去的電磁波來回往返傳遞信息的模式(雷達波束以光速探測目標,遇到障礙反射,完成一次掃描),光學的偵查能夠把偵測的減少到一半——在地面或許這種的優勢並不明顯,但把戰場放在敵我相互距離遙遠的太空中,敵軍的減少一半意味着?這恐怕不用多說。
整套偵測系統由數量衆多的偵測原件組成,原件的攝像頭上擁有數量衆多的CCD原件陣列,電子掃描技術能夠過濾掉星體,隕石等雜質,並通過中央計算機的分析,把觀測到的畫面轉化爲電信號,計算機進行着精確快速的運算,在最短的內對比星空中光譜的變化,並且確定目標曾經(光傳播的道理)的位置。
這種技術,人類的電磁波雷達只能望塵莫及。說簡單點,蟲族的戰艦,並確認敵軍目標時,恐怕人類還在等待着信息的回饋。如果把交戰距離拉得更遠一些,蟲族的炮彈已經發射出去了,人類纔剛來的及處理信息。
這就是決定性的優勢。
————
這些都比較概念,因此一次性寫完。但受制於篇幅,本章無奈只能寫出一小部分(但我也不會有人想看一堆理論的)。但這一章關於戰艦的設想均源自現實。即,推進方式爲目前理想的核聚變火箭推進,偵測系統則從美國佬的GED(陸基光電深空探測系統)、B(天基太空監視系統)等設備中獲取靈感。
有些尷尬的是,書中外星人的這種神奇的電子光學偵測技術其實來源於我們現代,也就是21世紀的人類世界……忘了這個吧,就當做人類從來沒有這種技術。用現代想法來描寫未來,硬傷無處不在,這恐怕就是我不太敢寫太空戰的原因。。。